书城亲子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
15034200000015

第15章 高情商家长与孩子建立互信的六个技巧(1)

敞开胸怀

——信任孩子必须是无条件的

眼看第二天就要期末考试,可小闯偏偏发烧了,妈妈章嫦只好跟班主任刘老师请假,让小闯放弃这次考试。小闯病好了之后,学校已经放寒假了。

小闯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数学的基础比较差,于是,章嫦跟数学老师要了一份考试卷,让小闯在家里做,检测一下他的数学水平。

“考试”地点只能安排在小闯的小房间里。“考试”时,为了不给小闯压力,章嫦决定放弃在房间“监考”,但她反复叮嘱小闯要“自觉”,不要看桌子上的教科书与其他辅导材料。

临出房间时,章嫦再一次叮嘱:“小闯,我信任你,我不在这里监考,但你要自觉,不许偷看书本和其他资料啊!”

“老妈你烦不烦啊!”小闯没好气地说。

考试过程中,小闯很自觉,没有看书,但由于情绪不佳,不仅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成绩反而比平时更差……

为什么小闯“不在状态”?其实就是章嫦那句“我信任你”惹的祸。这句话让小闯感到妈妈只是口头上说信任自己,实际上根本不信任!

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让孩子信任自己,就必须先敞开自己的胸怀,无条件地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无法做到“无条件地信任”。家长之所以不能完全地信任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敢承担教育孩子失败的风险。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一旦出现失误,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所以他们必须盯紧孩子,不能让他们太“自由”。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虽然家长口口声声说“信任”自己,他们却经常能感受到这种“信任”实际上是有条件的,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任。因而他们的感情总是处于压抑状态,很难在学习上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章嫦真正信任小闯,那她就不会给小闯那么多“叮嘱”,也不会不停地说“我信任你”。其实章嫦若是默默地离开,仅仅在眼神上给予小闯支持,即使没有叮嘱,小闯也自然会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信任。对于妈妈的这份信任,小闯会喜忧参半,喜的是妈妈信任自己,他会将这种信任变成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忧的是怕自己考不好让妈妈失望,他会将这种忧虑化做一种责任感。所以,章嫦不给小闯那么多的叮嘱才是最高级的信任,它既能给小闯鼓励,又能让小闯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很多家长都喜欢像章嫦一样对孩子说“我很信任你”,但嘴上即使说一千遍,也不如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更有效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肯定和信任。

家长对孩子表达“信任”的方式必须很自然,不刻意,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章嫦一再对小闯说“我很信任你”,这会让小闯感到妈妈对自己的“信任”很浅薄,只是随便说说而已。章嫦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在房间里“监考”,本身就体现了对小闯的信任,这一点应让小闯自己去体会。只有对于那些自己体会出来的东西,印象才会深刻。而章嫦自己说出来,就会让小闯觉得这种“信任”很随便、很肤浅。

家长的“信任”应该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一种高明的算计——章嫦的“信任”实际上是经过“计算”的,因而会让小闯感到非常“烦”。如果小闯觉得妈妈真正信任自己,那他就会感受到一种真正的鼓励,从而决心考出好成绩以报答妈妈。所以,家长的“信任”最好不要挂在嘴上,也许孩子一开始会相信它是真的,但是时间一久,他们就会慢慢忘记,不会把这种口头上的“信任”放在心上。

在一些家长眼里,“无条件地信任孩子”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不可能付诸实践。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孩子还小,自控能力差、贪玩、不爱学习……离开了家长的监督,他们就会失去约束,就可能会“变坏”。他们还认为,自己应该像唐僧一样,在和孙猴子一样的孩子头上弄个紧箍咒,随时提防他“大闹天宫”。这里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误会:孩子不听话,自律性不强,不是家长不能“无条件地信任”孩子的原因,而是家长长期不信任孩子的结果。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他们的体内并没有“不听话”的基因。

孩子“变坏”,实际上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而不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得到过家长的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受到伤害,因此才会变得不懂自爱,才会像个“小无赖”。如果孩子得到了尊重,那他肯定会懂得自尊自爱,不可能利用家长的信任去做让自己蒙羞的事情。

正因为家长长期不信任孩子,使孩子的感情受到了压抑,他们才产生逆反心理,以与家长对着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然,许多孩子做出一些不当行为,是因为他们年纪小还不懂事,这时需要家长的引导,这些不当行为不能成为家长不信任孩子的理由。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具备一种意识:要对孩子“信任但不放任”。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习或做其他事情,孩子都会说“没问题”,如果家长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那就是家长的失职。家长不仅要进行相应的跟踪,还必须做相应的检查。比如,小闯在房间做完试题后,章嫦还是要检查小闯的试卷,发现有做错的地方就要帮小闯找出原因,以利于他的进步。

反思:你无条件地信任孩子吗?

知错就改

——给孩子树立诚实做人的榜样

“小瓜瓜,我叫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没把衣服穿好!你看现在几点了?”苏方已经叫了小瓜瓜很多遍,心里开始有些不耐烦了。

小瓜瓜床头的闹钟指针已经指向八点十分了。苏方一把将小瓜瓜从被窝里揪了出来,心想:小瓜瓜肯定要迟到了,再不出门自己上班也要迟到了。上班迟到,不仅仅会扣奖金,还会影响职务的升迁。

八点四十分,苏方才载着小瓜瓜到了学校门口,这时早已过了学生到校时间。苏方带着小瓜瓜匆忙朝门口走去,被值班老师拦住了。

“老师,不好意思,孩子昨晚拉肚子,刚才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所以迟到了。”苏方说。

值班老师和蔼地说:“下次注意一点。”

晚上,小瓜瓜问爸爸:“爸爸,我没病,你今天早晨为什么要对老师说我病了?”

“你还好意思跟我提早上的事?不是你赖床,我需要跟老师撒谎吗?”苏方振振有词地对儿子说,“傻儿子,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就可以撒谎?”小瓜瓜追问。

“……”

一向伶牙俐齿的苏方,终于无言以对了。

沉默了一会儿,苏方来到小瓜瓜跟前,诚恳地说:“小瓜瓜,对不起!爸爸不该撒谎,我向你道歉!”

当小瓜瓜听到苏方向自己道歉时,他被爸爸这个真诚的举动感动了,这是苏方第一次向小瓜瓜道歉。

“没关系,爸爸!”小瓜瓜也真诚地回答。

苏方又补充了一句:“我希望明天早晨也能去向你的老师道歉!”

“好的,爸爸!”小瓜瓜点了点头说。

苏方不一定算得上一个优秀的白领,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高情商的父亲!

首先,苏方有极高的感情识别能力。当小瓜瓜以“为了我好就可以撒谎?”来反问时,他马上就意识到教孩子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他调整了自己的感情(尽管经过一番犹豫),作出了向小瓜瓜道歉的决定。这个道歉来得很突然,给小瓜瓜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让他更能感受到爸爸的真诚,引发内心巨大的共鸣,从而也顺利地调整了感情。

诚实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为人正直,表里如一。诚实的家长能向孩子公开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者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必须诚实,只有诚实,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同时也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对孩子诚实,可以说是家长必须承担的责任。

没有一个家长会故意教孩子说假话,即使是那些经常说谎的家长也不会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为了哄孩子听话或像苏方这样“为了孩子好”,用一些假话来骗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经常对别人说谎,那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慢慢学会说假话。

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教给孩子的价值观相统一,只有具备这种统一性,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个价值观,并且将其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家长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孩子不仅不会接受家长宣讲的价值观念,而且还会认为家长虚伪。比如,苏方平时经常教育小瓜瓜做人要诚实,但他自己却在值班老师面前谎话连篇,这就会让小瓜瓜对他产生信任危机。所幸,苏方的情商较高,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即向小瓜瓜道歉,及时弥补了这个错误。

现在,社会上盛行“为人不能太实诚”的潜规则,一些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需求,经常会说些“忽悠”人的话。这样的话虽说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算不上骗人,也算不上“不道德”,但如果家长不注意让孩子回避,久而久之,也会给孩子留下“家长说假话”的印象,他们也会学着说假话。

家长也是人,也容易被情绪控制,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来。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因此,家长做错了事就要道歉。如果家长善于将坏事变成好事,把犯错误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那他向孩子道歉、承担责任就会变得容易;如果家长把犯错误仅仅看成一件坏事,那他就会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面子,从而会为自己辩解或推托。事实上,当家长向孩子道歉时,孩子都会原谅家长——他们可能一分钟以前还在为家长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生气,在听到家长说“对不起”之后,他们会马上原谅家长。

人都有自尊心,身为一个成年人,家长向孩子道歉的确比较难为情。但也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用语言教育十次不如用实际行动示范一次。比如,家长想教导孩子“做错了就要道歉”时,讲再多的大道理孩子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因为这并不是家长灌输孩子就一定会接受的事。但是,当孩子看到家长因做错了事而向自己或别人道歉时,他就会从这件事中学到很多东西。向孩子道歉不仅仅是一件有益于孩子的事,也是一个让家长面对真实自我的机会。

现在很多的家长在为自己应该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而伤脑筋。而一些家长之所以不肯向孩子认错,主要是怕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不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家长的权威其实是来自于孩子的信任和崇拜。

家长要树立自己的权威,至少要做到三点:言而有信,答应孩子的事必须做到,绝对不能因为孩子小而自食诺言;必须有实际行动,让孩子相信你是真的爱他;以理服人,这样才能让孩子服你。

反思:当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会主动向孩子道歉吗?

减少包办

——放心让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下午的音乐课,老师临时有事,于是调为自习课。

看到教室里没有老师,新转学来的两个男生不仅开始大声说话,而且四处走动。

小洁是班长,见那两个男生总是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便站起来维护秩序:“你们两个回到座位上去看书,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好不好?”

“不好!”其中一个胖胖的男生说。

“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听你的?”另一个男生附和。

“我是班长!”小洁大声地说。

“班长是啥呀?”胖胖的男生笑嘻嘻地说。

“……”

小洁不知怎么回答,急得快哭了。十岁的小洁当班长快两年了,还从未遇到过这么“混”的男生……

放学回家,妈妈潘红见小洁情绪有些不好,便问小洁出了什么事。小洁把那两个男生捣蛋的事说了。

“怎么能这样?你向老师汇报了吗?”潘红问。

“没有。她下午没有来学校。”小洁说。

“不行,这件事一定要让老师来处理。如果老师不处理,你就别当这个班长了!”潘红有些气愤地说,“我现在就打老师的手机。”

接到潘红的电话,老师表示一定要严肃批评那两个男生。于是,这件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对于小洁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它意味着小洁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事情应当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要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所以说,父母可以提建议,但不要干预。

孩子是一个正在“社会化”的人,不是永远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他总有一天要自己进入社会,而社会是非常现实的。所以,家长应当让孩子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各个层面,指导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将孩子与现实隔离,用家长自己的愿望来代替孩子面对的现实。孩子在现实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这方面,家长应给予孩子原则性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独断专行,剥夺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和机会。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头脑,有一套思考问题的方式,家长减少对孩子事情的包办,并不会导致孩子出问题,不仅如此,它还会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信心。即使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遭到了失败,那也是他人生的一种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