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云:我的世界永不言败
14937100000021

第21章 团队:只要有这帮人在,做什么都能成功(2)

这并不是马云的信口胡说,而是他的经验之谈,1999年10月,刚刚成立的阿里巴巴获得了由高盛牵头提供的500万美元“天使基金”,开始迅速发展,在提拔高管的问题上,当时的马云有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始终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十八罗汉”只能做连长、排长,团级以上干部则需要从海外引进大量的MBA,马云那时候认为,如果一个人拿到了MBA,则意味着他一定是个很优秀的人才,只有尽量寻找并聘请这些“天才”员工,才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因此,当时在阿里巴巴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之外,其余的人全部为海归精英。

在随后的几年,马云聘请了更多的MBA,在这支精英团队中,不仅有来自国内名校的MBA,甚至还有来自哈佛、斯坦福等国外知名高校的MBA,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云发现,这些所谓的精英分子未必就适合阿里巴巴使用,因为他们只会不停地跟马云谈策略、谈计划。那时,阿里巴巴还只有500万美元的融资,但是一个营销副总裁在向马云汇报下一个季度的预算时,却直接出1200万美元的天价,并说他的计划从来不低于1000万美元。

马云回忆起那时阿里巴巴的情况,说:“首先我承认我水平比较差,但难道他们就没有错吗?因为这些MBA一进来就跟你讲年薪至少10万元,一讲都是战略。每次你听那些专家跟MBA讲得热血沸腾,然后做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并且马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但是这些MBA给马云的印象却是“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很糟糕”。这样的人又怎能带好团队?此时此刻,马云感到了危机,他知道,如果当时再不开除那些MBA,那么阿里巴巴也就没有了。

开除了大部分MBA后,马云得出了自己的用人理论,只有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他把当年那些MBA入职阿里巴巴后所表现的“水土不服”做了如下的比喻:“他们的水平就‘波音747’的引擎一样,但是如果把这样的引擎安装在拖拉机上,往往是拖拉机还没有飞起来,就已经四分五裂了。”

2005年,雅虎中国在全国招聘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不招最好的学生,只招最合适的学生”。在宣讲会上,面对同学们“雅虎中国是否也会像微软等公司一样,注重学历、名校背景”这样的疑问时,马云甚至通过自揭伤疤的方式来鼓励应聘的学生:“我从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大学考了三次才考了杭州师范学院,而且还是由专科升本科。我一直说,如果我能成功,我相信在座的80%都能成功。”

在招聘员工时,招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天才的,坚信凡人在一起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是阿里巴巴一直坚持的原则。

我们可以输掉一个项目,但不能输掉一个团队

2007年的平安夜,离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没过多久,马云就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他先后将阿里巴巴集团CTO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晖、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集团COO李琪等人先后调离岗位,派往国外的商学院进行脱产学习。

马云的这一决定让许多人不能理解,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由于被调动的是马云手下的几员大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马云在“杯酒释兵权”,通过对各大高管的岗位调整,加强自己对阿里巴巴的控制力。

对于外界的质疑,马云表示,要实现“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这一远景,其前提必定是要具备一个伟大公司所必备的胸怀、眼光以及全球化的视野,拥有一支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而将公司高管派往国外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官方也给出回应:“除了一如既往地提升自己和引进外部人才之外,还将大力推进走出去的人才战略部署,同时将加强各关键部门人才储备、轮岗和接班人制度。”从而验证了马云的说法,也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马云要在阿里巴巴集团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

其实,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这种变化早已成为一种常态,早就2000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遭遇寒冬的时候,阿里巴巴就曾将许多公司的董事派往海外进行脱产学习,到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之前,集团内部已经有多位高管在海内外商学院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和学习。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马云谈到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干部的轮岗制度,曾这样说:“在阿里巴巴,总监以上的干部,集团组织部可以随时调整。淘宝干得不错,明天可以到支付宝或者阿里巴巴干两年。干部经过这样的调整,眼光视野就开阔了,可以把阿里巴巴的经验带到淘宝,把淘宝的经验带到阿里软件。”

2008年,马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进行的一次演讲中,又一次提及2007年这场人事调整风波,他说:“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以后,我做了一个很大的举动,让我们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阿里巴巴集团CTO吴炯、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李旭晖离开公司,休假两年半……为什么这么做?9年下来,这些同事没有朋友——同事就是朋友,没有生活,没有兴趣爱好,整天就是上班。这样再过10年、20年,回头看肯定后悔……公司上市了,手里有钱,品牌也不错,就该让他们去看外面的世界,去哈佛、北大念书,也许三四年以后,他们又充满了力量、激情回来了,成为我们的接班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9年春天,马云曾带领阿里巴巴所有核心高管团队前往美国交流学习,并且拜访了谷歌、星巴克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公司,这一次美国之行让阿里巴巴的许多高管大开眼界,他们不仅见识了这些公司各级优秀团队高效的执行力,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和胸怀。

阿里巴巴业务拓展得非常快,新生了许多子公司,也并购了许多公司,所以就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能够独当一面,但是许多管理者却往往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导致执行力下降,而轮岗制度恰好能够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在让高管在一个陌生的岗位上培养其自身领导力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对彼此的业务乃至集团的整体战略有足够的了解,从而视野变得更开阔,工作起来也更加出色。

附马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原文⑥:

我从1995年开始创业,阿里巴巴从1999年开始创建,走到现在,很多经历听起来很传奇,但我从来不敢有成功的想法。每次我说“成功”两个字,起码要倒霉一年。很奇怪,成功跟倒霉往往连在一起。今天媒体上说我们,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东西,把我们中间犯的无数愚蠢的错误忽略了。我想等我退休以后,会写一本书,叫《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事实上,2000年、2001年阿里巴巴是极其糟糕的。为什么?互联网没人看得起,电子商务更不靠谱,阿里巴巴听起来古里古怪。那个时候招人真难,北大我都不好意思进去。我们说,只要街上不是太残疾的人我们都要(笑声)。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山东办事处的人来应聘的时候,他听说阿里巴巴不错,就到这个地方来应聘,当时我们办公是在当地的住宅楼里,他晚上七点钟走到了六楼,越走越怕,就打电话给老婆说,一会儿我进去,要是出不来你就报警。(笑声)当时招一个人太难了。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通过媒体了解的阿里巴巴都不是很真实。第一,我们没有别人说得这么好,我们毕竟才9年的时间,9年的时间犯过的错误很多。高速成长的互联网对于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是新的行业。另外,我们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6岁,也都是犯错误的年龄,所以一路过来肯定有很多麻烦的事。

当然我们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坏,中国人经常讲阴谋论,见什么事就说这家伙一定是这样的,或者是那样的,我们其实没这么复杂,否则也不会走到现在。

2001年哈佛大学到我们公司来写案例,我觉得他们挺逗。有六七个人,在我们公司待了一个多礼拜,几乎跟每一个人都谈过,我也花了很长时间跟他们谈。之后写了一篇案例,说这就是你们阿里巴巴,让我签个字。我看了以后发现,那不是我们公司。他们说,这就是你们公司。讨论了两天,没有结果,最后说总得签个字吧,我就签了个字,后来就成了哈佛案例,所以我现在一般不太相信那些案例。

了解阿里巴巴最好的办法,是在这儿待过三年,我保证你能了解真正的阿里巴巴。所有加入阿里巴巴的员工,从18个人到现在已经有1万多员工,经历了9年的时间,几乎每一个人,我都花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就像今天的讲话一样,我把我的话讲完,你该问的问完。我不承诺你会有钱,不承诺你会成功;但我承诺你会很倒霉、会很委屈、干得很好还挨骂。这就是我的承诺。

阿里巴巴的创立和存活

阿里巴巴最早的想法非常简单。我在1999年前后做了一个判断,中国一定会加入WTO,加入WTO之后,中国前5年一定以出口为主,后5年一定以进口为主,我们怎么帮助中国企业出口?假设能够把我们的网站做到极其简单,相当于BBS,一打开所有人都会上,能不能也帮助中国企业做出口生意呢?这就是阿里巴巴最初的想法。

我有了这个主意之后,和我们的技术人员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我认为,BBS必须进行人工管理,你今天想卖什么,想买什么,什么信息可以放,什么信息不可以放,要把它进行分类。我们的技术人员说,你违背了互联网精神。我说什么叫互联网精神?他说互联网精神就是自由、民主、开放。我说不行,必须给它分类。讨论了半天,僵持不下,最后我跟他说,立刻、现在、马上,按照我的方法去做。然后就有了阿里巴巴。

2003年,我第一次去哈佛MBA演讲,谈到阿里巴巴存活下来的原因,我说主要有三个:第一,我不懂技术;第二,我没有钱;第三,我从来没有计划。

第一,我不懂技术。到今天为止我也不懂互联网技术,也不懂计算机;我到现在还不明白软件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会跑,跑哪儿去了。但我没觉得不懂技术是一种耻辱。我坚信一点,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为技术去服务。我要求工程师任何软件出来我先试试看,我如果不会用,意味着80%的人都不会用,你就扔到垃圾里,重新来过。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软件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中国2000多万中小企业的老板都会用。

第二,我没有钱。我们的创业极其艰难,从零开始,18个人凑够了10万元钱,每花一分钱我们都极其艰难。我们知道没有钱的难受。今天阿里巴巴集团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有钱的公司,但我们还是保留了当年的习惯。很多创业者犯错误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有太多的钱。想想看,就是这个道理:没有钱不会犯太多错误,有了钱乱犯错误。

1999年我融资100万美金。有了钱怎么办?首先就想到请人,请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人在哪儿?跨国公司的副总裁,MBA,最好是世界五百强的人。那些人进来之后,讲公司的战略、前景,讲得你热血沸腾。我们有一个副总裁负责营销,第一个月跟我谈市场预算的时候,说今年需要1200万美金。我很惊讶。他说很抱歉,以前最少要花2000万美金。(笑声)怎么办?你不听他的话好像不尊重他,你要听他的话,我总共才融了100万美金。最后没有办法,还得请他离开。

这些错误使我们明白,办公司不是要找最优秀的人,而是要找最合适的人。波音747的引擎是很好,但如果你配的机器是拖拉机,发动引擎就爆炸。(笑声)企业发展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步走的时候,用的是脑子而不是钱。做企业拼的是智慧,拼的是勇气,拼的是团队的合作。假如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是靠钱的话,那银行更厉害,风险投资更厉害。有优势的时候钱就会来。很多创业者的计划书说,我什么都有,就是缺钱,那这个计划基本没用。

第三,我不做计划。从1999年做互联网到今天,我没有写过商业计划书——对了,写过一份,第一份商业计划书被风险投资公司给拒绝掉了,从此我就不再写计划书。计划书写得越厚,越容易脱离实际,说将来会这样、会那样,你也不知道在骗谁。你不按照计划书说的办,骗了投资者;按计划书呢,形势又在变化。你设想的某个东西,可能完全不是客户的需求,而且他的需求经常在变,所以我们不定计划。

这三个理由到今天我还相信。另外,我相信,一个公司不能经常讲两件事情:第一不能讲技术很好。你说自己技术很好,就有人来找你麻烦,天天来考验你。我技术不好,他才没兴趣。其实,如果技术不好,我们的网站怎么可能被两千多万家中小企业使用,一天的交易笔数是200万笔。第二不能讲服务很好。你服务很好,就来找你试试看,在任何时候都会被人家骂。你进去酒店的时候,标着三星级、四星级,发现服务是五星级的,会很高兴。假如五星级的宾馆,再好的服务都觉得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