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天文科技大追踪
14806100000004

第4章 古代天文学的思想成就(2)

盖天说是我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的体系。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就像一个扣着的大锅覆盖着棋盘一样的大地。后来盖天家又主张,天像圆形的斗笠,地像扣着的盘子,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这种盖天说即能克服“天圆地方”说的缺点,也能解释很多天象。

浑天说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浑仪和浑象的结构就和浑天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天文学的有关理论问题的解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代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注》一文中写道: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

意思是说,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这是对浑天说的经典论述之一。

盖天说和浑天说中的日月星辰都有一个可供附着的天壳,盖天说的附着在天盖上,浑天说的附着在像蛋壳一样的天球上,都不用担心会掉下来。

后来人们观测到日月星辰的运动各自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在一段时间中停滞不前,根本就不像附着在一个东西上。所以就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这就是宣夜说。

宣夜说主张,天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没有任何形质,我们之所以看天有一种苍苍然的感觉,是因为它离我们太深远了。日月星辰自然地飘浮在空气中,不需要任何依托,因此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运动规律。

宣夜说打破了天的边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的宇宙空间。

在恒星命名和天空区划方面,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古代星名中有一部分是生产生活用具和一些物质名词,如斗、箕、毕、杵、臼、斛、仑、廪、津、龟、鳖、鱼、狗、人、子、孙等,这可能是早期的产物。

大量的古星名是人间社会里各种官阶、人物、国家的名称,可能是随着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诸侯割据的局面而逐渐形成的。

天空区划的三垣二十八宿,其二十八宿的名称与三垣名称显然是两种体系,它们所占天区的位置也不同。这都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应该提及的是古代天文学家探求原理的思想。我国古代科学家很早就努力探索天体运动的原理。

如沈括对不是每次朔都发生食的解释,郭守敬对日月运动追求三次差四次差的改正,明清时期学者对中西会通的研究,都体现了探求原理的思想。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对于东西方古代天文学家来说,没有近代科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武装,要探求天体运动的原理都不会成功。但我国古代历法中,许多表格及计算方法都可以找到几何学上的解释。这一点足见我国古人的才智。

此外,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对许多天象都有深刻的思考并力图予以解释。

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天地如何起源,月亮为何圆缺,昼夜怎样形成等大量问题;盖天说和浑天说都努力设法解释昼夜、四季、天体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的成因,对日月不均匀运动也曾以感召向背的理由给予解释。

尽管他们是不成功的或缺乏科学根据的,但不能因为不成功而否定他们的努力。探索原理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指导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工作。

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五个时节。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得很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之义。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五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星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热而水主寒。

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5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5个季节的名称。

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干支理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大杰出贡献,尽管当时对天体运行及其结构缺乏科学的了解,但已经在天文学、哲学领域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后世无法企及的成就。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又称“干枝”。天干的数目有10位,它们的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12位,它们的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时期,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毕后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如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和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以此类推。

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若遇甲或乙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毕后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两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毕后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

由于农历每个月29日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因此,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毕后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干支纪时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至1时的早子时,以及23时至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乙之日,0时至1时是甲子时,但23时至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天干地支除了可以纪月、日、时外,在它的主要序数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数字取代之后,人们仍然用它们作为一般的序数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仅用于罗列分类的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

拓展阅读

相传在远古时候,共工和颛顼争夺天下失败后,一气之下撞倒了不周山。不周山原是8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后,西北方的天就塌了,东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于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东南方。这则神话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地结构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