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术史求索录
14805800000001

第1章 欲治美术史功夫在其外(代序)——我与中国美术史

我与美术史结缘,已有四十多个年头了。1961年刚考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时,并不甘心学美术史,非常热衷于美术现状,喜欢美术批评。当时看得最多的是哲学、美学方面的书。经过“文化大革命”,感到现代评论要被迫接受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自知弱智,分寸把握不好,加之进首都师范大学担当的是美术史课程,教的过程中越发觉得美术史这门学问深不可测,越教越觉得空,越学越觉得知之甚少,一头扎进古董堆不能自拔。特别是1980年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书、抄书、拼凑文章,投稿,发表一篇想第二篇、第三篇,出第一部专著想第二部、第三部。凭着惯性,已在国内外省部级以上杂志、报纸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十部,去日本、欧洲访问讲学。手拿这些敲门砖,从讲师熬到副教授,再被评聘为教授、博导。几十年来,废寝忘食,面对一摞摞发出尘土味的线装书,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欺世盗名。知识分子所要的一切,似乎都已得到,满足了虚荣心、成就感。回头望去,已由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心力憔悴的中年,再到老年。黑头发变成了白头发,脸上的青春光彩不再,代之以抬头纹、老人斑。真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悲乎?喜乎?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齿豁头童古稀年,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爬格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我自幼喜欢历史,源于家庭和初中母校的熏陶。我父亲是一位仅念过两年私塾的农民,但他就凭这点墨水能够读懂《杨家将》、《三侠剑》、《绿牡丹》等古典小说。我至今还记得儿时的童趣,有时趁他不在偷看书里的插图,发黄了的纸,竖排小字密密麻麻,书里的古装人物画颇引起我好奇。我读初中的母校就坐落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我们一些同学夏天中午不睡觉,经常到山顶洞遗址去玩,那时展室也是免费开放的。琳琅满目的石器、骨器、装饰品等,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心,这些东西是怎样制作的,怎样佩带?教我们历史的奉老师是少见的讲课天才,他讲历史能让全班同学听得发呆,听他的课真是享受。这些因素不知不觉中在我心灵间埋下了爱好历史的种子。

我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功课都学得不错,成绩总在前三名,但我不属于听话的好学生,贪玩、调皮,爱看课外读物,六年级时因在语文课上偷看《三国演义》,被校长在全校大会上点名批评,我满不在乎。考进初中以后,因为功课好,又喜欢画画,在全校小有名气。考进中央美院附中后,开始绘画成绩较差,但我凭一股牛劲,到毕业时素描作业已作为优秀作品留校了。正当我对绘画有了一知半解,想考进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时,没想到班主任动员我上美术史系,理由是美术史系刚成立,需要文化课好又会画画的学生。在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的时代,我愉快地报考了美术史系。

进美术史系以后,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除去吃饭、睡觉、上课,其他时间都用来看书。我从不死记硬背讲义,而对讲义所标明的引用书目十分在意,只要有可能,都要设法借来原书查看,随手记下书名,查对引文所在页码。每年“五一”、“十一”,美院学生晚上到长安街练队,我也在衣袋里装一本书,休息时在路灯下看,周围人声嘈杂,我可以充耳不闻。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我至今还可以做到身边开着电视,照样看书、写文章,思绪不乱。如果困了,躺下就能入睡,这本事就是在美术史系练出来的。5年下来,不仅看了无数部书,还培养了独立科研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1974年进入高校任教。1975年“评法批儒”运动殃及全国各行各业,高校首当其冲。我借机抓紧一切时间,去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查阅线装古籍。至1978年“四人帮”倒台,我共查阅过几百部线装书,抄录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卡片。凭着这些资料,我整理了一本40万字的《苏轼论书画史料》。我在首师大教的是美术通史,不求门门精,起码要能把握要点,不说外行话,这就要求你必须广泛涉猎。我又不满足于炒冷饭,不喜欢简单拼凑现成的二三手材料,总想从第一手材料人手,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材料。如原始美术,首先要熟悉中国考古新发现,《文物》、《考古》、《考古学报》是必读的,重要考古发掘报告也是必读的。第二,中外论述原始美术的名著也必须读。第三,中国先秦典籍中也有不少原始艺术的资料,如《山海经》、《吕氏春秋》、《左传》、《诗经》、《楚辞》等,也需要认真挖掘。三代至秦汉,要看的古籍则更多,先秦诸子、前四史,外加《春秋繁露》、《白虎通义》、《风俗通义》、《淮南子》、《盐铁论》、《论衡》、《说文解字》等,是必读的,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材料。不熟悉历史背景,不熟悉当时的文化环境,就作品论作品,往往流于空泛和教条。有人可能不大理解《说文解字》与美术史有什么关系。它表面看是一部解释古文字的字典,实际上是汉代以前的文化总结。秦统一文字仅是个开头,并无统一的参照物。《说文解字》的颁布推行,才使统一文字有了准确的参照物。全书收录了9353个篆字,编为540个部首,始一终亥,对每个字的形音义加以解释。每个字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解释字就是阐述字的文化内涵。如书开头解释“一”:“一,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12个字,表达了汉人的宇宙观。又如解释“纸”字:“纸,絮一也。”絮指沤烂的破棉絮,汉初造纸以絮;,细致的竹箔,絮在水中以箔承接,干后则成纸。许慎对纸字的解释,虽然仅三个字,但他告诉了人们汉代造纸的原料和造纸的程序。这不就是造纸文化吗?再如解释“墨”字:“墨,书墨也,从土黑。”看似没有解释,实则告诉我们,当时造墨以土,即矿物质。说明在许慎以前中国使用的是石墨,尚无松烟,更无油烟。这不就是造墨的历史记录吗?待东汉末曹植《乐府诗》“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免翰。圣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出现,才宣告松烟墨诞生了。

又如,你要对学生介绍马王堆汉墓帛画,不认真研读《史记·惠景间诸侯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便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及其下葬年代。同样,你不认真研读《楚辞招魂》、《山海经》等古文献,也无法解开帛画内容之谜。

魏晋南北朝美术史丰富多彩。精深的画论,耀眼的作品,宏大的石窟,令人应接不暇。这些画论如何解读,作品内容如何考证,石窟现象如何解释?除去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别无捷径。你要考证顾恺之的三幅文学插图绘画作品内容,必须首先研读与此相关的《女史箴》、《洛神赋》、《列女传》及《左传》中有关记载。你要想正确介绍佛教美术,必需研读《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法苑珠林》、《弘明集》、《广弘明集》等背景材料,还要读《魏书》、《北史》等现实材料,特别是《魏书·释老志》准确无误地记载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情况。北魏统治者为什么要大规模经营石窟?神化皇权,巩固统治。“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甚至诏有司为石像,令同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北魏统治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始终没有间断修窟造像,工匠何处来?《魏书》、《北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战争掠夺或强制搬迁而来。如天兴元年(398年)徙山东六州人吏及徙徒河、高丽及其他少数民族、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今山西大同)。太延七年(435年)又强迫长安城内两千家工匠迁入京师。为了固定工匠队伍,规定其子女只能继承父业,不能与有身份的人结婚,更不能上学,如果发现有的学校收留了工匠的子女,老师处死,工匠全家灭门。实际要工匠世代为奴隶,统治之残酷,令人发指。

南北朝时期道教也很活跃,参照佛像式样创造道教形象,其服饰既区别于儒生也区别于佛像。梁陈齐魏之前,本无天尊形象,唯以葫芦盛经。至北周,道门为使人归信,乃学佛家,制立佛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道士原来本着儒服,不异俗人,及至周武世始有横披二十四缝,以应二十四气也。这些情况,你只要认真查阅《广弘明集》就可以找到答案。再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记录的是天师道教主张道陵偕弟子在云台山修炼的情景,学界公认这是一篇最难读懂的画论。但你只要认真研读道藏中有关张道陵七试弟子的文字,就可迎刃而解,也可纠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错误。

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美术史各有特色,总的看是文学化趋势明显。唐代以前,文人兼事绘画者还是少数,唐以后则较普遍。特别是诗、书与画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翻开唐以后文人文集,几乎无人不言画。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研究唐以后的美术,仅仅查阅美术史专著就远远不够了。官修的正史、类书、文人文集、野史笔记,以至医书、佛经、道藏、天文、戏曲、小说等,都成为拓展美术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我在认真查阅新旧《唐书》、《宋史》、新旧《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的同时,对唐宋时编纂的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及《唐会要》、《五代会要》、《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有清人整理的《全唐诗》、《全唐文》都认真查阅过,有的反复研究。就以我研究宋代文人画来说,仅仅围绕苏轼及其文人画理论,我从1975年至1978年曾查阅过数百部线装书。拙著《苏轼论书画史料》一书后所列“引用书目”就达两百部之多。我撰写《中国美术史》时,这些书都派上了用场。

元代美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最突出的有两点:文人画异峰突起,喇嘛教美术兴起并迅速风行。围绕这两点,我从1978年开始,阅读了元代重要文人的诗文集及数部喇嘛教方面的专著,我还去甘南、青海、西藏拉萨等地的藏传佛寺参观考察,并去北京黄寺佛学院请教在京讲学的却西活佛(塔尔寺住持,前年已圆寂)、那仓活佛等。我从对喇嘛教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再到热衷、发表文章,心里颇有一种充实感。1994年我出版了专著《中国元代艺术史》。我如果不读杂书,写元代艺术史是不可想象的。

总结这几十年的治学过程,成功经验不多,失败的教训不少。首先说买书和读书。由于寒舍斗室面积有限,加之囊中羞涩,我主要买有长久使用价值的资料书和工具书,不大买今人的论文集之类。其次,遇到问题不轻易问人,尽力自己去找答案。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万一问了人,日后一定要核实,引用第二手资料一定要核对原著,以防以讹传讹。第三,年轻时兴趣要宽,读书要“贪得无厌”,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都想弄明白究竟。博而后专,做学问才能有深度。第四,先打基础。我认为精通先秦是基础的基础。对先秦诸子的著述以及《诗经》、《楚辞》、《左传》等典籍,至少要集中三年左右时间攻读。没有先秦文史功底,免谈美术史研究。第五,学点“小学”即古文字学。要想能独立钻研古文献,没有古文字学基础是很难办到的。第六,泛读通史,精读专史,旁及其他。

人生苦短,时间有限,怎么办?读下去就是了。读多少算多少,干多少算多少。糊里糊涂而来,赤条条而去。过程就是快乐,过程就是一切。鄙人做学问,贪大求全,博而不专,贪多嚼不烂,消化不良病严重。年轻同志宜深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