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舟山市工业发展历程、态势及对比研究
一、舟山市工业发展历程【1】
(一)舟山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2003年以前)
舟山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闻名于世,海洋渔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992年之前,区域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以第一产业(渔业)为主的状态。1993—1999年,由于海洋旅游业的兴起,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性产业。相对而言,舟山市工业发展起步晚,且基础薄弱。其中,舟山制造业产值占同期GDP的比重在1980—2003年一直小于30%,低于浙江省同期工业化进展程度10%以上,尤其是1995—1998年,它们之间的差距扩大至近20%,此后才逐步缩小。199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港兴市”、“主攻临港工业,提升第三产业,调整渔农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舟山工业由此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至2003年,全市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型,工业逐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舟山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2004—2011年)
2003年以后,舟山逐步由工业化初期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崛起,从2004年至2011年的8年间,舟山工业总产值从310.4亿元增长至1440.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02.48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115.45亿元。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舟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4年的18.02∶43.06∶38.92调整为9.95∶45.05∶45,工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舟山市工业坚持集聚比较优势,建设先进临港工业基地,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宗货物加工、临港石化等临港大工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临港工业完成总产值939.80亿元,增长19.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3%。全市年产值超20亿元的大企业达到8家,3家超50亿元,金海重工首超百亿,大企业均为临港工业。
(三)舟山工业转型升级阶段(2011年以后)
2011年以后,舟山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2】。未来一段时间,转型与升级将是舟山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线。舟山将以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依托,构建完善的现代临港工业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优化提升,促进集约集聚集群发展。舟山将进一步加快建设船舶、临港石化和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临港装备、海洋生物、新能源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同时,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纺织、螺杆、化纤、汽配、电子电机等传统行业改造,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二、三产的融合,努力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世界典型区域工业发展路径及启示
(一)韩国东南部蔚山市
1.蔚山市工业发展路径
蔚山市位于韩半岛东南沿海,全市面积为1055.7平方千米,人口约110万,是韩国五大广域市(类似于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和韩国第七大城市。1962年,蔚山市被指定为韩国第一个特定工业区后,产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蔚山市成立了炼油厂和肥料厂;70年代成立了化学、机械、金属、钢铁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80年代和90年代,非铁金属工业、造船业、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韩国主要大企业纷纷投资建厂,蔚山市已经发展成为产业设施齐全的大工业城市。目前,蔚山市工业生产总值约占韩国全国工业总量的近20%。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厂现代汽车蔚山工厂、世界最大造船厂现代重工业工厂、该国最大的石化企业———SK株式会社,都依蔚山港而建,汽车、造船、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31.7%、39.8%和34.2%。仅仅几十年时间,蔚山由一个沿海小渔村发展成了“产业强市”,被称为“韩国工业首都”。
2.蔚山市工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蔚山在人口规模、陆域面积、工业主导产业、所依托港口等方面与舟山市均有一定的相似性,蔚山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对舟山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蔚山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锐察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找到优先重点突破产业。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先后三次经历产业转移浪潮。【3】20世纪70年代,蔚山抓住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上马了化学、机械、金属、钢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蔚山抓住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依托蔚山港口,大力发展临港石化和造船业,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实现工业的腾飞。
(2)培育大企业集团,打造完整产业链。蔚山市培育大企业集团不只注重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张,并不盲目求高求新,更关注产业延伸拓展和衔接,避免出现产业断层。蔚山现代是韩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工厂,除自己开发发动机、变速箱以外,几乎所有为汽车做配件的工厂都集中在蔚山,形成了“全链条”企业制造产业集群;现代重工业利用造船事业打下的基础,进军海洋、厂房、引擎机械、电机电子系统、建设装备事业等领域,围绕核心业务延伸,实现多元化经营,打造完整的大型重工业产业链。
(3)利用优势港口资源,打造核心产业集聚工业园区。蔚山港处理了国内原油进口量的56%、汽车出口量的38%以及船舶出口量的38%。通运运输石油化学、造船、汽车、有色金属等原料,出口完成品,担当起蔚山产业中心的整个物流,充分发挥了其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紧邻蔚山港布局的蔚山、尾浦国家产业园及温山国家产业园两个韩国国家产业园区,园区面积达7.3万平方米。以汽车、造船、石油化学行业为中心,集中了现代汽车、三星化工、现代重工业等971家企业。园区的设置充分考虑水、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撑条件,全面动态认识区域比较劣势和比较优势,追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优化投资服务,大力吸引外来投资。投资服务方面,为每一位外商投资者制定联系人,提供投资咨询,代理企业投资所需各项手续,帮助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税制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外资企业,7年内免征国税及地方税,之后3年内减免50%,5年内免除50%的财产税、土地税。免征外资企业进口原材料、设备的关税、特别消费税及购置税。土地方面,所有外资企业都能以土地成本价的半价购买园区用地,并可以将部分购买土地进行出租。
(5)重力修复和保护自然环境,营造绿色生态工业城市。蔚山市工业发展之初曾是严重污染的城市,蔚山母亲河太和江曾为六类水质。但进入21世纪后,蔚山开始大力整治城市环境,政府开展了“一公司治理一河流”运动,SK等公司开始推行“绿色能源计划”,仅2001—2009年,污染排放下降了1/2。SK能源蔚山石油化学工厂”离蔚山市区只有15公里,离最近的居民区只有2~4公里远,现在被当地政府列为“产业旅游”的一个景点。在美、中、加等八国学者携手研究完成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蔚山市在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与“社会公共环境竞争力”中均获得第一名。
(二)新加坡裕廊地区
新加坡工业主要集中于裕廊地区,并且主要布局于裕廊工业区和裕廊化工岛两个区域。
1.裕廊工业区
裕廊工业区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中心10多千米,面积60平方千米。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为沼泽和丘陵,但具备建设现代工业区的良好自然条件。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良港;临近新加坡至马来西亚的铁路、公路干线;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河流———裕廊河横贯区内,可以提供工业用水,基础设施及工业原料齐备。
裕廊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分为前后三个阶段。从1961年10月开始大规模拓荒动工,至1968年为第一阶段,共开辟土地14.5平方千米,兴建了一批标准厂房,同时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新加坡政府在海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吸引国内外资本到裕廊工业区投资,并对投资厂家提供贷款和参股投资等支持。但由于新加坡这一时期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到裕廊工业区投资的企业仅150多家,而且绝大部分是本国资本,外资不多。这一阶段实际上是裕廊工业区起步和摸索阶段。1968年6月至1990年是第二阶段。为了适应“出口导向”战略转变,大力利用外资、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的销售市场和技术品牌,新加坡国会决定成立裕廊镇管理局,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他各工业区,裕廊工业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裕廊工业区的开发面积已达50平方千米,而到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整个裕廊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此后,许多国际知名的厂商都选择此地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至1990年,裕廊工业区入驻企业已超过2000家。1990年后,工业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大批国际巨头开始入驻,逐步成为世界知名的煤油、修造船、海上石油平台生产等产业中心。同时,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国际商务园区纷纷成立,知识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裕廊东地区也有单纯的产业配套中心发展成为集休闲娱乐、科研产业、商业和居住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目前,裕廊工业区已集聚企业7000多家,职工总人数达13万人,约占全国的一半,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3以上,有力地拉动了新加坡整体经济的发展。
裕廊工业区定位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兼具工业区与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其功能布局如下:
●目前靠近市区的东北部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沿海的西南部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
●沿裕廊河两岸为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
●保留10%的用地来建设公园和风景区,已建成10多个公园,包括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森林公园等。
2.裕廊化工岛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实施建设“化工岛”计划,将本岛以南的7个岛屿进行填海、架桥加以合并,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化工岛,称为裕廊岛。新加坡政府主张以引入大型跨国企业为突破口,带动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跟进,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是全球重要的石油炼制中心和乙烯生产中心。目前裕廊岛的产业以炼油、乙烯及下游石化产品为主,至2010年,已有95家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学品公司进驻,包括荷兰皇家壳牌、美国埃克森美孚、美国雪佛龙、美国杜邦、美国伊斯曼、德国巴斯夫、日本住友化学及日本三井化学等业内巨头。裕廊岛跨国公司投资的强劲增长,带动了本地下游支持业的业务发展,下游支持行业超过九成为中小型企业,属于工程服务供应商,主要为上述大型跨国企业提供设计、建筑与维修厂房等服务,这些厂房多数设在裕廊岛。由此,裕廊岛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跨国公司主导本地企业参与的完整的石化产业集群。
3.新加坡工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舟山群岛新区已成为我国的第四个“新区”,也是我国首个群岛新区。规划目标瞄准新加坡、香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城市。因此,裕廊地区是新加坡工业经济的集聚地,其发展经验对舟山群岛新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产业治理框架
新加坡实行一种把政府指导与市场自由经营结合起来的工业化政策,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新加坡通过土地国有化,保证政府对土地的支配权。建立各种政府机构并进行明确分工,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制定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市区重建局和裕廊镇管理局负责工业园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环境及水源部和国家环境局负责环境的保护和对园区开发的监督工作。其他一些机构如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则配合工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实施促进了新加坡工业的发展。当经济衰退时,新加坡政府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群中选取代表,成立审议委员会,广泛听取意见,从而做出决策,新加坡工业发展的成功不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而是来源于政府机构的持续干预,由此培育和促进工业的发展,这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存在很大的差异。
(2)以集群导向的工业开发策略
新加坡土地和岸线资源极其稀缺,因此如何以最小的土地岸线成本但又必须最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方法进行工业布局是新加坡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工程和生物等产业集群。裕廊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绝对不是“头与头”的集聚或是“尾与尾”的集聚,而是各以龙头装置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是企业围绕不同的产业链进行集聚。如裕廊化工岛通过集中投资,目前形成了有辛醇(伊斯曼公司)、乙炔(塞拉尼斯公司)、苯乙烯(壳牌)、苯酚(三井化学)等石化产业集群,还引进了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将医药、建材、生物化工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大士景第二药剂园和晶片园等集群发展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共享原料供应,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
(3)适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1965年独立建国之前,新加坡主要发展转口贸易和进口替代贸易。建国后,新加坡逐渐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代替其“转口港”的角色,裕廊地区由此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之后,新加坡政府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条件,及时调整工业化政策并进行工业重组,裕廊地区工业发展也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升级到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不同时期产业发展重点及主要产品。
(4)加强规划和管制,保护生态环境
新加坡政府在产业发展战略策划阶段就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立环保目标,对具体设立的项目均做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各项环保标准和要求,否决了污染严重的项目。化工岛上企业之间有隔离带,有的用天然海域作间隔,防止交叉污染;推广污染物集中处理,由专业公司建立集中的废水处理厂,危险废物焚烧炉专业运营,危险废物焚烧炉尾气净化率达99.9999%。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环保投资占园区基础设施总投资的20%~30%。在建设重化产业集聚区前就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三、舟山市与周边地区工业发展历程对比
为给舟山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判断依据,选取地域临近的宁波市、工业经济结构类似的南通市以及工业规模大体相当的丽水作为参照对象,比较分析各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对舟山市发展历程、工业经济实力、工业发展质量形成总体判断。
(一)四大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综合对比
1.四大城市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对比
从近五年四大城市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总量来看,宁波市和南通市工业经济规模远远大于舟山市,在工业经济总量上并不具备可比性。但2007年宁波市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是舟山的16.02倍,至2011年已经下降为10.63倍,两者的相对差距大大缩小;南通市2007年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是舟山的8.29倍,2011年略微下降到7.82倍,两者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大体相当。丽水市工业经济总量略高于舟山市,近年来其工业增长率也没有显著差异。
2.工业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对比
可以发现,近十年以来各大城市工业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舟山市第二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近十年总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2009年后这种上升态势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舟山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并且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了舟山市正在逐步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判断;南通市在2008年以前的快速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此后略有下降,总体保持在55%左右;宁波市作为老牌工业强市,其第二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在55%左右;丽水市这一时期处于加速工业阶段,其第二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加大,目前已经接近50%。
3.四大城市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对比
研究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所处阶段,对于明确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把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找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着力点至关重要。因此,定量地分析工业化发展水平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按照国际惯例,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水平测度,一般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来衡量。本文在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关于我国工业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等五个指标来定量分析四大城市工业化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所对比的四大城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2008年,宁波市已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前半阶段,南通、舟山和丽水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所不同的是丽水工业化水平稍显落后,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前半阶段;至2011年,南通市也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前半阶段,舟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向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的过渡时期,而丽水则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过渡时期。由于四大城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城市在工业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过去几年,由于宁波已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转型升级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线,工业增速明显放缓,而其他三大城市,尤其是舟山、丽水尚处于加速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增速相对较快。
(二)舟山市与其他城市工业发展历程对比
1.舟山市与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对比
宁波经济自古有“无宁不成市”之誉,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其工业经济规模远远超过舟山市,其发展模式也与舟山存在较大差异,但在由工业发展中期向工业化发展后期转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却对舟山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1)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统筹工业用地指标予以重点保障和倾斜,强化要素保障;(2)构建完善的优势产业链。设立产业链培育资金,加速产业集聚与集群化,促进产业链整体升级;(3)积极培育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等四大新兴产业,制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4)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一核多点”特色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进程;等等。
2.舟山市与南通市工业发展历程对比
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早,被称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工业发展基础较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期,纺织业、化工业一直是南通市的工业主要行业,两大行业产值稳定在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南通市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业向新型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工业主导行业出现较大变化,以轻纺、化工等传统行业为主的单一格局明显改变,船舶修造、新能源、重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明显加快,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产业的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与此不同,舟山市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工业基础较差。除了石油化工工业强势崛起以外,其他工业主导行业类别并未出现大的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主导行业产值构成变化较为明显,2003年水产品加工业和船舶修造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其中水产品加工业占44.7%。但至2011年,船舶修造、石油化工业、水产品加工三大行业占全市工业工业总产值的78.7%,其中船舶修造业占53.18%,水产品加工业占比下降为10.96%。
3.舟山市与丽水市工业经济对比研究
舟山市与丽水市工业经济总量相当,其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也有一定的相似性。(1)1999年以前,舟山和丽水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1992年到1999年,丽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提高1.5%,同期舟山这一比值提高了1.8%;1999年,丽水工业增加值总量才首超农业增加值,真正开始步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阶段;而舟山也在这一年做出“主攻临港工业,提升第三产业,调整渔农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工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03年,第二产业上升为第一大产业。(2)“十五”和“十一五”均为两市加速工业化的黄金十年。“十五”以来,舟山市和丽水市先后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显著加速,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两地工业生产经济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丽水市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23.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328.0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7%;舟山市工业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403.6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197亿元,年平均增速24.3%,两者远高于全省16.21%的平均增长水平。(3)舟山市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丽水仍处于加速工业化发展阶段。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舟山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向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的过渡时期,而丽水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过渡时期,舟山市工业化进程略快于丽水市。
四、舟山市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态势判断
(一)舟山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无论是根据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率理论【4】、W·霍夫曼的工业阶段理论【5】还是上文有关舟山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舟山市均将步入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与一般城市相比,舟山工业化进程异常迅速。前面已经提到,1995—1998年,舟山市工业化进程落后于浙江同期工业进程近20%。但至2011年,浙江省和舟山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1.2%和45.05%,并且由于舟山市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有所提高,舟山与浙江全省工业化进程实际上已没有显著差异。然而,自1999年舟山市委市政府做出“主攻临港工业,提升第三产业,调整渔农产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到现在,舟山快速工业化仅仅经历了十多年时间,可以说其工业化进程是极其迅速的。从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国外典型工业城市和进行对比的国内城市大都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到技术、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为主)乃至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但舟山市工业快速发展起步于临港工业,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其工业发展历程具有独特性。
(二)舟山工业正处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关键期
自舟山市加速工业化以来,舟山工业尤其是临港大工业发展抓住了发展机遇,初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快速工业化也带来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粗放式增长较为明显;产业链建设缺乏系统性,协同发展能力不足;工业产品结构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舟山市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舟山市工业将加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重点需从完善产业链条、优化空间布局、加速产业集聚、强化技术改造、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等方面入手,从整体上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三)工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
随着舟山市逐步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稳定或将略有下降。从前面的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出,舟山市第二产业对于地区GDP的贡献率在2010年以前快速提高,但2011年开始出现了小幅的回落。同时,“国际物流岛、海上花园城”的核心功能定位决定了舟山群岛新区未来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第三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而以传统优势产业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也将保持相对稳定。近十年以来,舟山市工业经济快速扩张的态势将有所放缓,预计未来工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维持在45%左右,但不排除出现小幅下降的可能性,相对于宁波、南通、丽水等其他城市,舟山市工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要低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