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诗意地哲思
14804000000068

第68章 破窗效应

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破窗现象,即如果一扇窗破了,那么会导致更多的人来破坏窗子。一扇窗子引发更多的人来破坏,这显然出乎大家的想象。由此想到在班级管理中,破窗效应也是显性存在的。教师对于“破窗”的应对不当,将大大影响到教育管理,使得班级里的破窗效应愈来愈严重,最后破的不只是“窗”,而是“门”。

不言而喻,破窗效应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冷淡、情感冷漠,缺乏亲近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注意“破窗效应”的发生,一旦发现班级中有一些失误、疏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予以解决,将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一旦任其发展,事情将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破窗”。

然而,在平时教育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时候甚至熟视无睹。但是,让这些细节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变成大节,成为左右班级建设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教室而言,破窗确实不显眼,但是破窗引发的后续影响,却是非常惊人的,它轻者涣散班风,重者丧失民心,最终弱化教师对班级的管理。窗破固然事小,但是一叶知秋,对待小小的窗透漏出的是教师的学生观、管理观、教育观。

“破窗效应”的发生,有其诱发因素。首先,对第一次的设计不完美。在教育管理中,各种第一次总是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果每一个“第一次”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就会有序地开展,否则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其次,对错误行为的制止不及时。在班级管理中,一些教师经常忽视对班级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行为的及时制止和处理。教育的有效性就在于及时、有效、彻底的处置,而不是秋后算账。再次,对错误行为的教育不得法。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教育有两种典型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蜻蜓点水式的批评,教育不能深入人心,第二种情况是急风暴雨式的批判,教育引起学生反感。最后,对规章制度的设计不严密。班级规章制度的不严密,会让学生找到班级管理的“破窗”,最后让坏风气、坏习惯有机可乘,“破窗”终成效应。

因此,对窗子的维护,其实是对班风的维护、对班规的强化。小小的窗子,连接着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透过窗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班级的班风、班容、班貌,我们想到的是一群孩子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内心深处的想法。

那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化解“破窗”效应带来的危害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亮”窗——重视预防,防患于未然。教师应在学生刚入学时就经营窗子,及时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显然,当学生面对着亮丽窗户时,其是不敢、不愿“破”窗的;还要重视心理暗示作用,使得学生明白,在这样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又从何而来破窗的念头。其次是“修”窗——及时处理,消灭在萌芽。教师一旦发现有“破窗”,要及时予以修理,切莫因为事小而漠视、冷视。“修”窗是防止破窗效应扩大最佳的途径。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使其不能引起“破窗效应”。最后是“补”窗——强调反省,补窗在事后。亡羊补牢尚不迟,班级建设也需要“马后炮”。学生犯错不仅仅是关系个体,更是关系整个班级,教师如何处置将影响其他学生的应对,因此,事后亡羊补牢式的处理不是没有教育价值,相反它是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极佳时机。

从破窗效应可以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窗可以破坏一个班级,亦可以建设一个班级。只要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注意细节的维护,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时空,给学生提供一个窗明几净的学习场所,那么就会产生“好窗”效应,整个班级的班风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净。

对窗的如何处理,体现出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折射出的是教师的学生观、德育观。窗子是小,但是一粒沙中见世界,小小的窗,使人看到了学生、教师,甚至学校,这恐怕是很多教师所没想到的吧。

当然,也有些教师教育工作更有艺术性,他是利用“破窗”做诱饵,吸引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去“破”窗,最后来个“一网打尽”。如此一来破窗成为破案的引子,通过杀鸡儆猴式的教育镇住学生,从而慢慢地进行班级建设。显然,这样做是需要一定的工作艺术的,要有能耐处理好那么多的破窗分子,倘若没有足够的能量,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因此,一般的教师不可轻易尝试,最好还是在窗子破了一点点的时候就修窗。

总之,“破窗效应”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严重,但是只要教师用心、用情、用法,相信班级管理不是困难重重。破除“破窗效应”最好的办法是去主动修理这扇“破窗”。

教育有法,教育更要得法,教育得讲究技巧和艺术。透过小小的窗子,看到的是教师五彩斑斓的工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