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对她日后的每次演讲的确做了充分准备。《宋家王朝》一书中说:“美龄的每篇讲稿和文章都要改写七八遍,使白宫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大为恼火。”
从2月18日至4月4日,宋美龄先后在美国众议院、参议院、纽约市政厅、纽约麦迪逊广场、魏斯里大学、芝加哥运动场、旧金山市政厅和洛杉矶好莱坞等处正式发表了七次演讲。“她在国会的演讲,是她最重要的一次公开声明,其内容要点在这次闪电式的访问期间曾多次复述。”【120】在这些演讲中,宋美龄用流利的英语、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赞扬美国和中美两国的友谊。
她赞美美国的山河说:“余对于贵国天工巧妙之美丽山河,叹为观止。密布贵国北部,有若干大湖,其面积约六万英方里,闪烁发光,一若嵌于大陆之宝石然。贯穿贵国中部之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蜿蜒千里;此全部流域,有千里之起伏草原,与膏腴平原,北自贵国北部之寒冷地带,南至温暖之墨西哥海湾,自东至西,地形倾斜,在密西西比河之西,有科罗拉多河(Colorabo River),倾泻而下,直达加利福尼亚海湾(Gulf of California)。”她称赞美国人民说:“吾人之见解,以为最初移居美洲之人民,未尝自认为一民族,此则已为历史所纪实,彼等自称为新英格兰人、弗吉尼亚人(Virginian)或宾夕法尼亚人,盖皆仅为若干人民集团,具有坚定不移之意志,再接再厉之毅力,与不屈不挠之精神,分隶于十三个仅不同之政府而已。”她吹嘘美国制度说:“美国不仅为民主制度之烘炉,而且为民主主义之胚胎。”对中美两国的友谊,她一再说:“贵我两国之传统友谊,有一百六十年之历史,余感觉贵我两民族所具相似之点甚多;余并相信此感觉者,不仅余一人,此点相似之点,即为吾人友谊之基础。”“吾中美两大民族间一百六十年来之传统友谊,从未染有误会之污痕,此在世界历史中,诚无出其右者。”
第二,宣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她向美国人民宣传了中国“为一极古老之国家,具有五千年之历史”,它“具有广大富饶、尚待工业化之腹地”。她说古道今,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来影射当时的世界现实,潜台词是,必须掌握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意图,才能战胜法西斯;盟国必须团结一致,互相支持,才能打败法西斯。她引用了中国著名兵家孙子说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的名句,评论说:“此等名言,来自明哲久远之古代,实乃每一民族所共有,然而仍有一种轻视吾敌人力量之趋势。”她引用了战国时期的“连横”与“合纵”的历史,评论说:“首倡帝国主义或‘连横’者,意在使秦国吞并较弱之六国。在另一方面首倡协力合作或‘合纵’者,即主张六国联合,互相保护,对抗强秦。‘合纵’之主旨盖在六国约定苟其任何一国一旦被秦国侵略时,其余各国负有援助之道义责任。不幸六国对此协同努力之见解,殊乏热诚,且未曾竭力予以支持,结果则较弱之六国,一一被强秦灭,吾人其愿见历史之重演乎?”她引用了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故事,评论说:“此三人者,实表现为国服务之精神。吾人身属联合国家者,当前具有更大之目标,即谋人类之进步。为此更大目标,吾人应以自动之服务,为最大荣誉;并应以所受之痛苦,为最高之奖章。”
第三,控诉了日寇侵华的暴行。
她向美国人民揭露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罪行说:“盖时至今日,举世皆知日本军阀于占领南京及其他区域之后,如何实行其有计划之残暴手段;如何从事劫掠,并剥夺受惊民众之一切谋生工具;污辱吾之妇女,逮捕所有壮丁,捆缚一处,如捆缚禽兽然;并强其自掘坟墓,最后则将其踢入墓穴,予以活埋。”又说:“在居留汉口之际,委员长与余时赴各前线视察,往往目击数十万本来生活安乐之同胞,今已顿成难民,流离载道,遭受敌机轰炸扫射,道旁则有累千盈万之待埋尸体,此真令人触目惊心,永难忘怀,试问吾人被炸之城市,被毁之村庄,以及无数横遭残杀之男女与孩童,其幽灵将于何日而可得安慰乎?”
第四,歌颂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抗日业绩。
她在首场的国会演讲中就说:“以言余之祖国,则流血牺牲,肩荷抗战之负担,不屈不挠,已逾五年有半。”同时说:“余首愿确告诸君,美国人民对于分布全球各地之美国作战壮士实是以自豪。余尤念及远处异域偏僻区站、生活至感寂寞之贵国壮士,盖此辈任务,既不能有显赫之表演,亦无振作精神之战事,而系日复一日,谨奉命担负其例行任务,如守卫防御工事,并准备抵抗敌方可能之蠢动而已。有人曾谓,亲临阵地,出死入生,犹易于日复一日担任低微单调之工作。余之经验亦复证实此言,然后一种工作,对于抗战之获胜,正与前一种同属必要。贵国若干部队,驻扎在遥远隔绝地点,非平常交通所能到达。贵国壮士,必须用临时赶筑之机场,飞行海面,经数百小时之久,以搜寻敌方之潜艇,往往一无所遇,废然而返。”宋美龄评论说:“真正之爱国心乃在具有能忠诚执行日常任务之士气与体力,庶使在最后结果中最弱之一环,亦即为最强之一环。”她还着重讲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业绩。她说:“在全面侵略最初的四年半中,中国孤独无援,抵抗日本军阀之淫虐狂暴。”“空战之第一日,我青年之空军学生,即击落敌方轰炸机十四架,而我方并未遭受无可修理之损失,盖我方飞机,虽弹痕累累,犹能飞行也。”“我军以极不充分之机械化装配,又毫无空军之掩护,与彼同时使用重炮、海军大炮,及不断以飞机轰炸之日军在上海外围展开激战,几至寸土必争,而日军之进展,每日平均尚不及一英里,我军在此一战场,抱持信心,奋勇抗战,凡三阅月,而气不稍衰,竟不知战争以何时为败,日本军人因此抱怨中国实非易与。我方士兵之精神,坚韧不拔,发扬光辉,其无我精神之表现,益使吾遭遇苦难与困恼之民众,益增勇气与决心。当时我军当局不得不命令部队,在战壕坚守,但彼等诚愿与敌人作肉搏战,明知主义攸关,千钧一发,对于敌人又如此深恶痛绝,故不免有擅自跳出战壕,向敌阵冲击者。”她就后勤工作说:“一次,余等适于运兵之列车进站后,抵达苏州,车站更番被炸,直若屠场,而铁路人员,虽疲倦不堪,复少睡眠,但仍艰苦支持,工作不懈,担架人员默然工作,状如自动机,期将站上伤兵悉数舁开,而车上伤兵又源源卸下。”她就大后方人民的表现说:“凡稍知重庆地形者,即可明了吾民众不能不忍受悲痛之困苦……全城繁盛之商业区,渐次悉被毁坏,站立市中,可纵览两面江流,而了无阻障,幸赖我人民之复兴精神不为稍馁,每次轰炸后,解除警报之尾声,尚未停止,而未经炸死之居民,即回至其被焚之店铺与住宅,以抢救其可能抢救之物品。数日后,临时盖造之茅舍与建筑,又出现于旧址之上矣。”“我历尽磨难之人民,虽已饱尝苦痛,对在上者,决无怨言,此真最足称道也。吾人誓将敌人驱出国境之决心,从未稍有动摇。”宋美龄在这里所歌颂的中国抗战的业绩只是讲了由国民政府的军队所承担的正面战场的情况,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的情况只字未提,实际上,这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作战,才给了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尤其在武汉失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卓越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五,阐述了正义战争必胜。
她在阐述正义战争必胜这一问题时说:“美国海军在中途岛(Midway Island)及珊瑚海(Coral Sea)所获得之胜利,其为向正确方向之前进步骤,显然无疑,惟亦仅为向正确方向之前进步骤而已。盖过去六个月在瓜达康纳尔(Guadalcanal)之英勇作战,已证明这项事实,即凶恶势力之溃败,虽尚需时而费力,最后必将到来。吾人站在正义与公道方面,岂无英、苏与其他英勇不屈之民族为吾人忠实之盟邦乎?”她说,希特勒说过“在斯大林格勒之德军,决非人力所能击退”,近卫文麿说过“吾人将于三个月内,使中屈膝”,结局怎么样呢?宋美龄讥笑说:“试问此批德军,今果安在哉?”“然自近卫作此语以至今日,试问有多少三个月已成过去,而中国固仍抗战如故也。”她又作了对照说:“联合国家所代表之世界,其普遍趋势,实为明显而不可遏抑,有如哈马孙河(Hudson River)冬季顺流而下之巨大冰块,巨大而急进之时代潮流,现在趋于世界之正义与自由。”“余认为当前纳粹主义与神道主义之各种虚伪与欺骗邪说,乃系歪曲心理乖谬离奇之论调,决不能维持久远;盖惟有真理及认定人类的原理为真理之信念,始能经时代与暴力磨折而不消灭。”
第六,呼吁各国联合,以求世界和平。
她在许多次的演讲中,从不同的角度,呼吁各国联合起来,求得一个和平的世界。她说:“为使此次战争真能结束一切时代之一切战争,使一切国家,不论大小,均能于未来世代中彼此生存于和平、安全与自由之中,国际间必须实行真正与最高意义之合作。”“战争为人类最狂谬之事,为确保一切民族将来之和平与繁荣计,不应容许战争之再度发生,惟有联合国家以及今后的遵守‘自存共存’各原则之其他国家,采取共同戒备与行动,始能使世界永享和平。”她又评述了过去国际联合国间的问题:“过去每一共同努力之失败,在其固有之弱点,即袭用老套把戏,互相妒忌,各谋私利,以琐细之故,彼此猜疑,而犹往往美其名曰‘均势’。国际联盟较以前其他组织,诚稍有进步;但因其侧重于应付极少数国家间不相协调之政策,故其破绽即逐渐显露,国际盟约之裂缝与缺点,至危急多事之际,始真相暴露,盖当和平无事之后,其缺点尚不明显。一旦风雨袭来,此一机构,遂不能自支以抵御紧张之冲击矣。”她又把话说回来:“以往国际间之联合,虽无成就,然共同努力之可能与必要,并不能因此而抹杀,且就此而论,吾人于战胜之后,继续合作,积极维持和平,以防止强盗国家之串通作恶,亦不能因此而认为失计。”她又把两者结合起来说:“过去之自私与自满,已令吾人在困难与痛苦方面,付出重大代价。欲不因蒙受侵略者所加之损害而感觉怨恨,此固不易,但愿切勿忘记,憎恨与报复,均非吾人之出路,而应使用吾人之精力于另一较佳之目的,俾每一国家均能应用其本有之智慧与能力,建设永远进步之世界,在此世界中一切国家均未公平与正义之基础,参加合作,此次战争结束以后,吾人共同奋斗之目标,应为建设一未来世界,使‘吾人不得不以世界为一切神灵、一切人类共有之一大国家’。”
“由于她的特别魅力和充沛的智慧,她可算得一位既成功又有说服力的宣传家。”【121】当然,宋美龄是站在她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那个集团的位置上说话,她的观点、她的分析,都是符合那个阶级、那个集团的利益,她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大前提来看,宋美龄的演讲,是有利于这个前提的,所以从总体上看,是应该肯定的。
第三件事,她在美国联络了有关抗日事宜。
她充分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将有关抗日的军情及时通知美国;同时积极争取美国支援中国抗日。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她就下列几个问题,同美方进行联络。
一是关于北非会议。
北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对英国来说,控制北非,就能保住通往亚洲殖民地的生命线,也能保住它在中东的石油供应基地。对意大利来说,只有把英国赶出北非和东非,才能实现它建立非洲帝国的梦想。德国也把在非洲战胜同盟国看作实现它的侵略计划的一个步骤。因此,盟军与德、意法西斯在北非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42年11月、12月间,盟军在北非发动的一系列进攻进展不顺利。于是,在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决定肃清驻扎北非的德、意的军队。对这样一个重要会议,宋美龄十分关心,认为“无预先知照我国,则未免太显露将来趋势”。宋美龄将这一情况电告蒋介石。蒋介石却认为“罗、邱北非会议是欧战会议,可说与远东战局无关”,不过在复电宋美龄中提及“其对华方式太坏”,“我方应以冷静处之,暂观其后”,提醒宋美龄“切勿对美政府有所批评,吾人本无所望,亦无所求,一切当以冷峻处之”。就此事,宋美龄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发表了一番颇为可取的议论:“妹自抵美之后,即抱我国虽穷亦决不作低头求人态度,盖我国民族之抗敌,乃为全世界人民之幸福而作此极大牺牲,非仅为中国谋久长之康乐。”从北非会议中国“被摒”,宋美龄深有感触地在电报中说:“若在和议席上欲争取合法权利,亦非有力量方能有资格说话。换言之,赶快积极发展轻、重工业,在可能范围内千计百方,总需设法切实提倡创办。须知欧美各国初始亦仅赤手空拳也,若再沉于幻想,俟他国战后开始供给所需,或纸上空谈,或竟沉溺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敷衍办法,则一切均将太晚矣。”
二是关于援华飞机及其他军用物资。
宋美龄在1943年2月5日电告蒋介石说罗斯福拟“供给中国大量飞机”,以后又电告说:“美决即运华轰炸机三十五架,业已开行,几次续运三十五架,秋初再运二百六十架。妹拟请罗斯福以秋初拟运之利害量,提早从速供给应用,兄需要五百架机应当设法转告。”5月24日,宋美龄致电蒋介石说:“顷据毛邦初报告,美方决定贷我A24机一百五十架,由四月份起在美交货;P40N1机一百五十架,由五月份起交货。以上两项均定于十二月底交完,除P40NI、P40型之最新式者颇合我用外,A24为一单发动机俯冲轰炸机,全航程仅四百五十英里,将来能否由定疆飞到云南驿,尚成问题。在援华活动作战因航程关系而被限制,故向美方提议,将一百五十架A24轰炸机改为A24者五十架、B24者一百架等语。”此外,宋美龄还电告蒋介石,美国每月空运近万吨物资支援中国抗战,还答应派技术人员及机器来华帮助中国建立炼油厂。
三是关于反攻缅甸。由于缅甸被日军侵占,美国向蒋介石和在华美国空军供应物资的陆路交通完全断绝,不得不越过驼峰航线空运物资,而且空运量也只有一万吨左右。在前线失利、外援匮乏的情况下,蒋介石是很难支持抗战的局面。罗斯福非常担心这一点,他曾对他的儿子说:“我们必须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以牵制日本的军队。”美国海军上将李海在回忆1943年的形势时写道,美国将领们都认为,尽管中国军队打得不好,但它那几百万军队毕竟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和使盟国的事业得到成功,支持中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能把蒋介石的装备甚差、吃得不好的军队留在战场上,要打败日本就得付出更多的船只、生命,更不用说金钱了”。所以罗斯福主张,为了使蒋介石坚持抗战,除了维持空运接济外,还必须打通陆上运输线,这就要反攻缅甸。丘吉尔也希望杀回缅甸,支持中国继续抗战,并利用中国基地进行空军活动,但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反对在缅甸进行两栖进攻。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宋美龄就反攻缅甸的决策在美国进行了活动。1943年2月5日,宋美龄致电蒋介石说,罗斯福在北非会议上关于缅甸方面,提出“由陆军沿伊雷和底河充任打出一条路线”。又说:“妹意缅甸战事不应限于沿河区域打击敌人为满足,须把日军全部驱出缅甸境外,以免敌人不断侧击,切断交通之患。届时美军应参加中、英军队作战,以免我又吃英人之亏。”接着,宋美龄又在5月7日、8日和11日先后三次致电蒋介石,说罗斯福同丘吉尔要放弃反攻缅甸的计划,经她“交涉”、“再三阐释”,罗斯福才“允助我维持新路线”、“允助我攻至腊戍,共同保护新路线”。宋美龄提出了反攻缅甸分两步走,以“局部反攻缅甸中美合作为根据,俟腊戍收复后,再竭力进行全面反攻”。对此,蒋介石在13日回电说:“对反攻缅甸事,在军事上非先占领仰光,决无克复腊戍与蛮德腊之可能,如去年,徒然牺牲我军,不仅无益,而且真有灭亡之危险。”蒋一再嘱咐说:“此事关系太大,切不可谦让。故英、美如无意攻仰光,则我军决不能攻腊戍与缅北,此应坚决声明,不可留有回旋余地。”而且要宋美龄“在美不可再住,千万速归”。同一天,宋美龄再致电蒋介石陈述反攻缅甸事说:“文兄电力主全面反攻缅甸,如能做到自属上策。但妹当时与罗谈话,罗将完全放弃反攻策略,今至少已允保护新路线。妹意若此第一步先能做到,使其将领不再见敌生惧,然后再挺进取获仰光,则似较其垂手不动为强多矣。况以前罗欲兄代其受辜,声称不攻仰光,今已将其此意无形打消。”6月9日,蒋介石再致电宋美龄说:“如见罗总统时,应切实详询,如果攻缅海军以英国为主力,则恐其届时不能履行计划,甚为可虑,仍望美国能派有力海军,能自主发动攻势也。”12日,宋美龄复电蒋介石说:“反攻缅甸,妹再四思维,知阻挠甚多,即使英、美全部接受兄之意见,如届时不能履行约诺,仍属空言,无济于事。但知兄对此事至为关怀,故竭力推动,俾求逐步进行。妹认为美国人心理,倘我方有相当成绩表现,则届时美方必定乐于协同进行全部反攻计划也。”
四是关于美国国会五人小组赴华参观。由于宋美龄在美国开展工作,尤其是“历次演讲”,使美国进一步看到“日本实为主要大敌”。而美国国会军事委员会“认为美国在太平洋方面,目下继续缺乏大规模军事作战,结果恐将成为空前错误”,于是决定由国会议员五人组成“小组委员会”,与马歇尔商议,赴太平洋各战区视察“军事动态”。对此,宋美龄想趁机邀请这个“小组委员会”,顺道赴中国考察,以增强对中国抗战的了解,有助于争取美援。1943年4月9日,宋美龄由洛杉矶致电蒋介石,提出这个建议:“届时,妹拟请彼等赴太平洋前线时,赴华参观,兄意如何?盼速电复,俾在不开罪美国行政当局原则下,相机进行。”蒋介石对此议并不十分支持,在13日的回电中说:“兄以为对此议员不必特别邀请其来华。但其如要来华考查时,我方自当欢迎。”
五是关于丘吉尔访美。1943年5月13日,宋美龄致电蒋介石说:“罗夫人刻来告,邱吉尔抵,带来一百余重要将领及高级随员,此为从来未有者。其中有本在印度之陆、海、空军司令长官。”又说:“罗谓将向邱吉尔商讨,请英将定疆飞机场修理交由美工师部队接收负责,以加强运华吨位。”第二天,蒋介石回电宋美龄说:“邱吉尔即到华府,如能与其相见面,则于公私皆有益。此正吾人政治家应有之风度,不必计较其个人过去之态度,更不必存意气。但应必须不失吾人之荣誉与立场。”15日,蒋介石电示宋美龄说:“刻召见美国代办,面告转达其政府之言如下:此次邱吉尔首相在华府期间,凡于中国有关事项,或与太平洋有关问题,如有会议,请约蒋夫人与宋部长出席参加可也等语。此系正式通知,罗、邱必能重视,请准备一切为盼。”尤其是丘吉尔在美国向全世界广播演说,“建议战后由英、美、俄总揽一切,完全将中国摒弃门外”。对此,宋美龄“很不满意”。【122】宋美龄认为“实有加答覆之必要,以免邱吉尔以为我之可欺,而加紧其排挤我国之工作”。于是,宋美龄在5月22日晚芝加哥演讲词中“加以巧妙之反驳”。事先,宋美龄打电话请罗斯福在无线电中收听。这些做法,获得良好反应,宋美龄在24日电告蒋介石说:“据赫尔称,罗斯福现在设法请行政方面负责人在星期五演说对付英国。又美国上下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及各位委员经派人接洽,均应允在两院分别发表言论,注重战后中国务须列入四强之一,亚洲和平尤须倚重中国等语。”26日,宋美龄又致电宋霭龄说:“若问美国是否同意邱吉尔之演词,则大部分人士将保证如下:美国决定击败德、日,不分轻重,东西轴心国家必须完全铲除。国会民主党领袖麦克卡麦克发表演说攻击邱吉尔,并提起中国在战后问题中之地位,他称:‘我们不能存有击败日本为次要之观念,中国必须出席和平会议,应有他合理之地位,并非为一被救之儿童。中国为四强之一,应决定将来之和平会议。’以上美国之反响,皆因妹立即在芝加哥对答邱吉尔之演词所致之,今晚所听到艾登【123】之演词已完全改变论调矣。”
六是关于史迪威问题。1943年6月18日,蒋介石致电宋美龄,在她离美拜别罗斯福总统时,将史迪威问题“相机提出”,“但不必太正式,亦不以要求其撤换之方式出之”,“只以真相与实情告之”。这份“真相”“实情”又是怎么样的呢?蒋介石在电报中说:“史迪威在华如只对余个人之不能合作,则余为大局计,必能容忍与谅解,不足为虑。但其态度与性格对中国全体之官兵与国民成见太深,彼终以二十年前之目光看我今日中国革命之军民,不只动辄欺侮凌辱,而且时加诬陷与胁制,令人难堪。而其出言无信,随说随变,随时图赖。故自史氏来华与缅甸失败以来,在此一年间,中国军队精神不惟因彼之来华援助未有获益进步,而且益加消沉与颓丧。以史对华之态度与心理所表现者,几乎视中国无一好军人,无一好事情,根本上不信华军能作战,更不信华军能有胜利之望。彼之心理既对华军绝无信心,若且如欲其指挥华军求胜利,岂非缘木求鱼!而彼对其自身所处理之业务与计划,以为无一不善,固执不变,毫无洽商余地,绝不肯为全盘战局与整个计划作打算,应不顾及其事实与环境之能否做到,而全凭其主观用事。故现在中国一般军人对史心理皆以为如果再听其指挥,不惟无胜利可望,且必徒受牺牲,非至于完全失败不可。且其日常态度与动作尽是胁制中国,而非协助抗日而来,其结果必与美国政府对华之热忱援助,及传统之友爱精神完全相反。”蒋介石还对此表态说,“余为史事对于一般军官严加劝诫,令与史氏合作且尊重其意旨,俾史氏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自当用尽心力维持友谊,惟长此以往,若时时发生此种误会,则有不胜防制之苦,故余为大局之前途,为作战之胜利计,甚望罗总统明了此中真相与现状,甚恐负其对华之盛情,使其将来失望,故不敢知而不言也”。20日,宋美龄密电蒋介石询问关于史迪威事是否仍照18日的来电的内容转告罗斯福。电报说:“史迪威事,若照兄意告罗君,以妹判断:(1)恐因不满我方之真实评议,反使进攻缅甸计划障碍丛生;(2)一切计划及联络均有史氏接洽,今突然提出易人,恐害联系,请兄熟思后,是否仍应照来电转告?”21日,蒋介石电复宋美龄说:“对史迪威事并非正式要求其撤换,不过使之察知实情而已。待有便乘机以闲谈出之,否则不谈应可。”
第四件事,顺访加拿大并准备访英。
宋美龄在美期间,于1943年6月15日至18日赴加拿大访问。6月7日,她致电蒋介石说:“妹定于十五日赴加,十八日再返纽约。”16日,她在加拿大国会发表了长篇演讲。一面,她吹捧了加拿大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说:“贵国国会,就其制度而言,实起于古代良好之制度,即盎克鲁撒克逊民族之贤人议会,迄今一脉相传,从未中断。此一制度,不论在升平或非常时代,俱已证明其效能。”同时又就民主政体展开了广泛的论述。另一面,她揭露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强夺之物资,其数量殊堪惊人”,“可见将日本逐出中国之为重要”。她巧妙地肯定了加拿大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贵国民军经年累月所积聚作战之英勇;贵国所送往英国之大批粮食与军火;贵国使用贵国机场以训练联合空军;贵国对于作战努力,就每一人口平均计算,所生产之物品较任何其他联合国为多。凡此种种,均是表示加拿大努力作战、争取胜利之坚强意志。”7月8日,蒋介石就宋美龄访问加拿大的成功,分头致电加拿大总督安思罗和加拿大首相,“中殊为感激”,“并望早日能获有赏觌之良机”。
宋美龄准备访问英国是英国邀请而动议的。由于丘吉尔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同蒋介石有严重的分歧。在丘吉尔的眼里,战胜日本取决于海上而不是缅甸的丛林,也不喜欢看到美国、中国来分享夺回缅甸的荣誉,而且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部署,所以反对在缅甸进行两栖进攻。而当时驻英大使顾维钧考虑到“战后协作”,请宋美龄访英。顾维钧认为:“中国北方有个取得了胜利的俄国,不再对德国和日本担心,并且极力要使中国和盟邦疏远,如果我们不能维系英国的亲善和友谊,我们战后景况恐不会太乐观,甚至还会有困难和危险。美国的友谊是必不可少的,但这还不够。即或无法劝说苏联和其他盟国进行战后协作,至少应该以形成ABC(美、英、中)核心为目标。不取得英国和美国的友谊以稳定和确保我们作为大国之一的国际地位,中国很难指望有能力进行一项需要十到十五年时间的国内开发和建设计划。我们既需要美国、同时也需要英国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帮助。”顾维钧又认为:“英国的政策从和平发展帝国的愿望出发,目标是在欧洲寻求一个军事强国作盟友,在亚洲也要寻求一个。”在顾维钧看来,中国需要靠英国,英国也需要找中国。为此,他专程从英赴美,和宋美龄商谈访英事宜。1943年3月25日,顾维钧在美国旧金山会晤了宋美龄。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说:“我见到了蒋夫人,我们整整谈了一小时(若不是护士进来告诉她该休息了,我们还会谈下去的)。她躺在沙发上,显然在那一晚上的活动之后已经累了。她还是那样漂亮,娓娓健谈,总是具体而扣题。”当时宋美龄对访英有顾虑,一怕没有结果,二怕伤害印度感情,三怕“款待不一样”。加上罗斯福也向宋美龄“示意”:去英国一行不会有什么收获,因此可以不去。但是经过顾维钧的一再解释:“英国也将同样热诚隆重地欢迎她。英国人民比英国政府更热情地希望她去。”于是,宋美龄“答应仔细考虑”。26日,蒋介石从贵阳电示宋美龄说:“访英问题,不必肯定,亦不必答应,观邱吉尔二十一日演词,对世界问题仍无觉悟,对中国观念毫无变更,将来政治似无洽商余地。如吾人此时访英,将被视为有求于人,否则,就只有为其轻侮,或反被其欺诈耳。”27日,顾维钧又见了宋美龄。“她告诉我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仍然不知是否应该去英国……不管如何,她想和艾登谈谈。”【124】29日,顾维钧直接自华盛顿电告蒋介石说:“钧于二十四日飞往旧金山谒见夫人,商谈访英问题,细讨利弊,陈请夫人勉为一行,夫人意盼与艾登晤谈一次,故钧今晨飞华府,即往晤,悉艾登原亦盼晋谒,惜在纽约相左仅一日,现夫人正访美国西岸,逗留尚有日,而彼已定明日离美访加拿大,三日后即须回英报告,以此预约在先,势难抽身往谒,殊以为憾,惟深盼夫人能早日决定赴英,并谓英朝野愿以最崇厚之礼招待夫人,托钧代陈。”到了4月4日,孔令侃在饭桌对顾维钧说及蒋夫人由于顾来到这里,已有七八成准备接受英国的邀请。第二天,顾维钧又见到了宋美龄,顾在《回忆录》中说:“她秘密地告诉我,她现在计划在5月3日左右飞往伦敦……她打算取最短的途程,从北线飞往英国。她逗留的时间,准备不超过两周。”4月28日,顾维钧去见宋美龄,“她谈到拟议中的对英访问,说身体一直不大好,荨麻疹更厉害了,也许根本去不成了”。5月5日早晨宋美龄对宋子文说“取消访英这件事”。宋美龄一再解释说:“若不是因为身体不好,她定会接受英王英后的邀请。她愿意保留邀请,却不肯作日后专程去英国的承诺。”顾维钧评论这件事说:“原因可能是妇女往往比较主观,或许蒋夫人在这件事上又比较感情用事,我不知道她是否曾和委员长充分商量过。无论怎么说,被邀访英和在美国未同邱吉尔会晤这两件事,处理欠妥。我对两事均甚惋惜,我深知英国人也不愉快。”【125】
第五件事,她在美国治病。
宋美龄住进哥伦比亚长老教会医学中心哈克尼斯医院后,一直到第二年(1943年)2月才出院。负责为她治病的是罗伯特·洛布医生。“美龄确实进行了一系列治疗:她的智齿拔了,鼻窦炎也消了。这一切都是秘而不宣的。”【126】在治疗期间,许多美国人士均表关注。1943年3月2日宋美龄在麦迪逊广场演讲一开头就说:“余对今晚在场诸位听众,及在美全体友人之雅谊厚意,以及余患病修养期间所表示之种种关切,极表感谢。贵国各处友人,曾纷致函电,亲切慰问,衷心感激,非可言宣。余固愿一一答谢此数千函电,但事实不可能,故拟乘此机会向诸君作一总答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宋美龄就离开医院,随即接受罗斯福的邀请,赴白宫居住。
宋美龄在美国的访问与治疗持续到1943年6月28日。2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蒋夫人于二十八日晨离佛罗里达。夫人此次莅美,余认为一大成功,比在舍间见夫人之健康确比初到时良好。惟医生坚嘱,于长途辛苦之旅行到渝后,必须有一星期之完全休息。”7月4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为宋美龄在美期间所受之优礼表示谢忱。电文说:“内子已于本日午后抵达重庆,其健康已较离渝时良好,殊感欣慰。在美期间,诸承贤伉俪优加礼遇,谨同表深挚之谢忱。”
由于宋美龄的一系列繁忙的活动,激发了美国人民对中国表示友谊的强烈愿望,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同情中国抗战和支援中国抗战。宋美龄在演讲中说及:“余曾收到贵国人民自大城市及小村镇所发之函电,不可胜数,发函电者有商人、有农民、有工人、有教授、有教士、有大中学生、有勤劳而为人母者,甚至有幼小儿童。又曾收到捐款多少不一,源源而来,有捐助一二元或少于一二元者,且往往附述其愿望,希能作更多之捐助。此项赠款,在捐助者固属真正之牺牲,而在吾国人民视之,则每一款项,不啻值千百倍。且因捐赠者之美意而益见珍贵。”当时还发生了这么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有一封署名卡思林·奎因夫人从新泽西州东奥林寄来的信,信里附有一张1937年的新闻照片和三美元汇票。照片上是当时上海遭受日军轰炸破坏后,一个孩子坐在铁轨上哭泣的情景。寄信人请总统把汇票转交给蒋夫人,并写道:“这三美元是我三个女儿捐献给这个坐在中国某地铁道上的小孩的。”宋美龄的这次访美,的确给美国朝野和美国人民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对扩大中国抗战的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卡尔·桑德伯格在《华盛顿邮报》上写道:“她所想要的,都是为了地球上的全人类。”而且在她回国后,美国人民曾在纽约圣劳伦斯河边的一个宁静的小镇与西纳的圣约翰圣公会教堂,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玻璃彩画窗。它是由宾夕法尼亚州的艺术家瓦伦丁·多格里斯创作的。它描绘了天堂里的生活:耶稣基督在上,圣母玛丽亚和列位圣徒在下,按历史顺序代代相传,直至如今。代表当代玛丽亚的画像是东方人的面相,这就是宋美龄——“基督徒中的第一夫人”,她高举一卷直幅,上面写着她以基督徒身份向全体美国人发出的呼吁:“我们必须宽恕为怀。”
五、出席开罗会议
1943年7、8月间,苏联红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并转入了战略总进攻。英美联军也先后取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击垮了意大利法西斯。德国占领下的法、比、荷、波、捷、挪威、丹麦、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发展。这一年8月,美军在瓜达耳卡纳耳岛消灭了日本的全部守军,日军丧失了作战主动权,美军转入了战略总反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盟国召开三国(中、美、英)首脑会议,讨论与中国和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处置日本问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十几次最高级会议中惟一有中国参加的一次。
罗斯福的本意是召开有斯大林参加的美英苏中四国首脑会议。可是斯大林拒绝参加有蒋介石参加的国际会议,因苏联对太平洋战争持“中立”态度,他不愿参加对日作战的国际会议。因此,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决定把一个会分成两个来举行:中国人参加、苏联人不参加的开罗会议,然后苏联人参加、中国人不参加的德黑兰会议。
1943年10月28日、11月1日和11月9日,罗斯福先后三次致电蒋介石,建议在埃及的开罗召开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史称“开罗会议”。为此,11月12日,赫尔利以罗斯福特使身份,为就开罗会议预先交换意见而来到重庆。赫尔利除解释罗斯福的用意之外,并说明:关于亚洲问题,中英两国如有分歧,罗斯福可以第三者的地位从中调解。蒋介石对开罗会议的态度是,一方面,抱“无所求、无所予”。在11月13日和17日两天的日记中,蒋介石说:“余此去与罗、邱会谈,本‘无所求、无所予’之精神,与之开诚交换军事、政治、经济之各种意见,勿存一毫得失之见则几矣。”又说:“余此去与罗、邱会谈,应以淡泊自得,无求于人为惟一方针,总使不辱其身也。对日处置提案与赔偿损失等事,当待英、美先提,切勿由我主动自提;英、美当知敬我毫无私心于世界大战也。”另一方面,就中国方面对于将在开罗会议中提出的问题整理了一个意见:“甲、战略方面之主要提案:(1)反攻缅甸海陆军同时出动之总计划。(2)成立中、美、英三国联合参谋会议。乙、政治方面之提案:(1)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应归还我国。(2)保证朝鲜战后独立。(3)保证泰国独立及中南半岛各国与华侨之地位。丙、筹建战后有力之国际和平机构。丁、对日本投降后处置之方案。戊、中美经济合作之提议。己、对美租借物资之提案。”【127】
11月1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行十多人,自重庆乘飞机启程,飞往开罗,途经安哥拉、喀拉岂各留宿一夜后,于21日在开罗郊外的培因机场着陆,遂即乘车穿越开罗市区,抵达在金字塔附近的会场——米纳饭店。在该饭店附近新设有高射炮阵地及雷达基地,并驻有英军一旅,戒备森严。蒋介石的开罗会议日志记述:“十一月廿一日(星期日)上午七时零五分开罗时间,乘飞机自喀拉岂抵开罗市外之培因机场(Pay ne Field),来迓者陈纳德将军及美国第九航空队军官等,美空军站长备汽车,由陈纳德将军前导,经开罗市区至尼罗河西岸十五公里之米纳饭店议场,由该议场英军人员迎接,引导至第一号别墅官邸驻节。英方联络官以蒋主席抵达时间,较原定提前一日,而美空军为安全起见,消息严守秘密,以致军政长官未获迎接,引为歉疚。十时,大会事务主任摩耳德少将(Moorhead)来访商震,拨出廿一及廿七两处宿舍及米纳饭店房屋两间,为联络及开会休息之用,又派卡特上尉为联络官,警卫步兵一连,宪兵一小队,便衣警士七人,警卫别墅四周,颇见严整。”“十时,英国中东事务大臣加赛(Casey,Richard G.)来访,表示未曾预知到达时间之歉意,又因蒋夫人目疾未愈,欲代约医生来诊,由王秘书长宠惠婉谢之。十一时,召见中国驻开罗公使馆代办汤武,垂询埃及概况。下午二时,史迪威将军来谒,并访商主任震、林主任蔚,谈次,知在渝预拟之军事方案,尚未向有关方面谈及。下午四时,英驻埃及大使吉乐仁子爵(Lord Killearn)代表邱吉尔首相来见,谓邱氏拟明日约时来谈,蒋主席因中国有行客先拜坐客之礼,遂与约定当日下午六时半先访之,王宠惠秘书长随行,谈话半小时,除寒暄外,邱提及苏联在德国击败后,有参加远东战争之可能,并谓远东反攻,明年一月至三月间,将逐渐发动。下午八时,商、林两主任答访史迪威将军。下午九时,指定随员分组办事,政治:王宠惠、郭斌佳,军事:商震、林蔚、周至柔、杨宣诚、朱世明、蔡文治,新闻:董显光,国际要闻:郭斌佳,交际:朱世明、陈平阶,文书:俞国华,警卫:俞济时、陈平阶,庶务:黄红霖、陈希曾。”
史迪威和陈纳德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蒋介石是希望史迪威在开罗会议上“力陈中国在战胜日本过程中的军事作用,说明大会接受中国所提出的要求”。为此,蒋介石一方面接受了史迪威替中国起草的计划,准备在开罗会议上拿出来。这份计划分两个部分,先是介绍蒋介石的一些打算,然后是向盟国提出的一些要求。“史迪威的抱负在这份计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派宋美龄拉上宋霭龄去做史迪威的工作,希望他在即将举行的开罗同盟国会议上能为中国多多美言,请他出面“帮助协调好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宋美龄姐妹俩还向史迪威保证,她们将努力使他在中国的所有建议都能实现。
11月22日,这一天的活动,在蒋介石开罗会议日志上记载:“十一月廿二日(星期一),九时,召集全体随从训话。【128】十时,命商震往访蒙巴顿总司令,商谈反攻缅甸案。十一时,命商震往访英近东总司令威尔逊中将,并洽定威尔逊来访之时间。十二时,邱吉尔首相率其女公子来访,蒙巴顿勋爵、魏亚特中将同来,王宠惠、郭斌佳分任翻译,谈话半小时。提及战后世界和平机构之组织,邱意总机构下应分设欧洲、远东等分机构。下午一时,霍泊金来访,谓罗斯福总统早间已抵开罗,约主席及夫人,下午在罗斯福别墅相见。下午五时半,商主任往答吉乐仁子爵昨日之晋谒,并约定明日王秘书长将与访谈。下午六时,商主任出席马歇尔茶会。史迪威本定下午九时来见,及时未至,旋获知因赴罗斯福官邸参加预备会会谈之故。晚十一时,商、林两主任往访史迪威,知明日有会议,但在渝军事提案,因各方意见尚未一致,林蔚主张暂勿提出,拟意见候核。是日,杨宣诚编译日本商船军舰增损详表,董显光出席新闻会议,俞济时检查防空设备。”
11月23日,开罗会议开幕。罗斯福满怀热情,丘吉尔半心半意,蒋介石则是抱着讨价还价的目的要求罗斯福增加军用物资和贷款(会后提出了十亿美元的要求),整个会议是关于远东战略问题的辩论。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聚会,所有知名的英美军官都参加了。据史迪威记载,因为会议人数太多,以至于“浴室都紧张起来了”。会上,在这些都穿着军装的出席者中,宋美龄是惟一不穿军服的女性。史迪威描绘说:“宋美龄穿着一件绣着金色菊花的紧身黑缎旗袍。她的头发上和露出脚趾的高跟鞋上,用黑色丝带打着蝴蝶结。她尽力以她那优雅举止和旗袍开叉处一闪闪地露出的匀称的腿来吸引与会者的注意力。”会议一开场,首先由罗斯福致词。继之,由蒙巴顿(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报告英国方面在拟议中的反攻缅甸计划。英国的计划是:“在一九四四年元月中旬,中国军向缅甸北部、英军向缅甸西部同时进攻,预期在四月间收复北缅。”但中国方面,早就主张应夺回包括仰光在内的缅甸全境,以恢复滇缅路,确保对中国的补给路线。因此,蒋介石向丘吉尔提出:在陆军反攻缅甸的同时,英国宜采行向孟加拉湾出动海军,夺得制海权,切断日军补给线,自南北两面夹攻缅甸的陆海协同作战。丘吉尔当即以积极态度答称:“英国海军集中时期,当在春夏之间。”接着又说:“海军集中,事关机密,不便在此宣示,其详细内容,容俟面告。”会后,蒋介石三度与丘吉尔晤谈,以谋早日见诸实现。
当晚,蒋介石和宋美龄同罗斯福会谈,罗的秘书霍普金斯在场,会谈的主要议题有三个:“一是关于日本的天皇制应予保持还是废除,不能再让其起来预闻日本政治以外,至于他国体如何,最好待日本新进的觉悟分子自己来解决。”关于日本的占领问题,蒋介石认为“此应由美国主持,如需要中国派兵协助亦可”。二是关于东北与台、澎应归还中国,蒋介石认为:“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应该归还中国;惟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关于朝鲜问题,蒋介石认为:“使朝鲜人民达成独立之目的。”三是关于国、共问题及香港问题,罗斯福建议组织“国共统一政府”;香港之归还中国,也以“组织国、共统一政府为条件,允为努力促其实现”。
蒋介石同罗斯福的这次会谈未作正式记录。1957年台湾向美国国务院外交文件编纂处提供的此次会谈中方记录英译文有以下叙述:“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罗斯福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介石答称,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订决定。关于中国的领土:蒋罗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中国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经谅解,辽东半岛及其两个港口,即旅顺和大连必须包括在内。罗斯福一再问,中国是否想要琉球群岛,蒋介石答称,中国愿由中美两国共同占领该群岛,最后,在一个国际组织的托管下由两国共管。罗斯福还提出香港问题,蒋介石建议,在进一步考虑之前,请罗斯福跟英国当局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日志上记述:“十一月廿三日(星期二),八时,核定在渝所拟之军事方案,因各方意见分歧,暂缓提出。九时,赫尔利大使来,谈中英美在缅军事合作事,夫人同见,蒋主席以史太林(即斯大林,作者注)是否到此与罗、邱相见为问,赫尔利以史太林不来开罗对。十一时,偕夫人率商震、林蔚、朱世明出席罗斯福官邸第一次高峰会议。十二时,遣王宠惠往访英大使吉乐仁子爵,商中英合作事,结果候艾登外相到后再谈。下午三时,中英美联合参谋会议,在米纳饭店开会,商震、林蔚、杨宣诚、周至柔、朱世明、蔡文治、陈纳德七人参加,史迪威以美军代表资格出席。是日,王宠惠、郭斌佳将①设立四国机构或联合国机构问题,②过渡期间国际安全问题,③关于德国投降问题,④远东问题,分拟四项节略备用。五时半,命朱世明研究三三三计划。六时,马歇尔将军来。六时半,蒙巴顿之副参谋长魏德迈少将与史迪威及其参谋长来谒,并与商震、朱世明等商讨蒙巴顿攻缅计划,八时商讨完毕,拟具修正提案稿。七时半,偕夫人同王宠惠赴罗斯福总统晚宴,十时半归,并约明日续谈,霍泊金在座。”
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和12月1日8天的活动情况,蒋介石的开罗会议日志中记述如下:“十一月廿四日(星期三),上午六时,蔡文治将英军攻缅计划,连同图样暨我方提议草稿,呈经林主任转呈核定,在渝所拟军事草案,决不在会场提出。上午十时,命杨宣诚出席敌情检讨会议。上午十时,英中东总司令威尔逊来访。十二时半,约马歇尔将军午餐,史迪威作陪,并将攻缅计划之意见,面告马歇尔。下午三时半,中英美参谋会议在米纳饭店续开,商震、林蔚、杨宣诚、周至柔、蔡文治、陈纳德、朱世明等出席。下午四时,中东空军总司令陶格拉斯爵士来见,谈中东防空事。下午四时半,霍泊金来,谒蒋夫人后与王宠惠会商开罗宣言内容,王秘书长译后呈阅,经奉指示,修改后始核定。下午五时,地中海空军统帅德尔特将军来见。下午六时,蒙巴顿将军来,讨论攻缅计划。下午八时半,赴邱吉尔晚宴,谈南缅海军夹攻事,十时归。”
“十一月廿五日(星期四),上午九时,听取商震昨日出席军事会议之报告。上午九时半,史迪威来见,商震、林蔚随侍。邱吉尔首相偕蒙巴顿将军及艾登外相来访续商反攻缅甸问题,委员长劝邱吉尔提早海军登陆之时间,未获具体结果。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索谟威尔来,迎往罗斯福官邸,参加三国领袖摄影,蒋夫人、王宠惠、林蔚同往摄影时,罗氏让蒋主席从中位者至再,蒋主席坚辞,乃自坐其右侧,邱吉尔坐左侧,最后,邀蒋夫人同坐。摄影后王宠惠再访霍泊金,讨论开罗宣言稿。下午二时,遣朱世明武官,访问金海军上将。下午四时,偕夫人赴罗斯福官邸会议。罗斯福次公子在座。是日下午美登努万准将来访商震、林蔚两主任,谈来渝采取情报事。”
“十一月廿六日(星期五),上午九时,将接济中国经济办法,交由王秘书长与俞秘书译成英文备用。召见史迪威将军,指示关于联合参谋会议对于反攻缅甸计划,继续商讨之办法。上午十时,命董显光出席新闻会议。上午十时半,蒙巴顿将军来。上午十一时,在邸约索谟威尔、安诺德、史迪威、惠勤、陈纳德将军等,会商空运吨位问题。上午十一时十分,蒋夫人赴罗斯福官邸商谈。午十二时,约金上将午餐,夫人在座,商震、林蔚、周至柔、杨宣诚、朱世明均作陪,金上将对于派遣学生赴美研习海军,表示欢迎,并愿负责教育。下午一时半,王秘书长宠惠应英国吉乐仁子爵午宴,与艾登外相贾德于外次谈西藏问题、借款问题,及意大利投降条款问题。传达蒋主席意旨,谓西藏本系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其与中国之关系,乃属内政,盼英国改变过去错误观念,以增进中英之邦交。下午三时,偕夫人赴罗斯福官邸会议。下午五时,在邸茶会,英美高级幕僚、罗斯福公子、邱吉尔女公子及英中东大臣、英外相艾登、英外次贾德干等均到。下午六时半,接见希腊总理,汤代办陪见,商定中希建立使节。晚八时,霍泊金来见,谈外蒙古、西藏及大连自由港事,同进晚餐。是日,空运会议记录及开罗宣言均定稿,美公使Kirk定明日来邸,与王秘书长商发表方式及日期。”就在廿六日这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与罗斯福会谈至四时半,邱吉尔、艾登(英国外相)、贾德干(外次)、哈里曼(美驻苏大使)及王秘书长宠惠(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皆到会。”“彼等已将公报(宣言)草案商讨修正,乃即由艾登在会中朗诵一遍,余与罗、邱二氏皆同意,遂作为定稿,惟须待罗、邱与史达林于德黑兰会谈完毕后,再约期公布;余允之。”【129】
“十一月廿七日(星期六),上午九时,艾森豪威尔北非总司令来见。上午九时半,召见陈纳德,确定明年空军计划,下午饬商震将空运会议记录及修正稿,送交索谟威尔。上午十时,召集随从人员,宣示会议结束。(1)政治部分圆满。(2)军事部分,海陆军同时在缅行动,已得罗斯福保证。(3)一、二月份之一万吨空运吨位,尚待商讨。(4)命史迪威留开罗候讯,商主任不为留候。(5)随从人员,分两机回渝。午十二时,约美公使Kirk午餐,约定开罗宣言,三国同时发表。下午三时,游金字塔及各教寺暨开罗旧城。六时,商主任代表访问埃及国王健康,汤武陪往。晚十时四十分,接见访英团团长王世杰、团员王云五等。晚十一时,偕夫人乘飞机,三小时后(廿八日晨二时)第二机随从人员起飞。十一月廿八日(星期日),下午二时,抵喀拉岂,驻节于美空军司令宅。十一月廿九日(星期一),召见李大队长,垂询我空军在喀拉岂训练状况。夜三时自喀拉岂起飞,赴蓝溪,蒙巴顿来谒,遂同往。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二),早八时,在蓝溪召集在印军万余人训话。晚八时,在印听取廖耀湘、孙立人报告。夜十二时半,启机回渝。十二月一日(星期三),上午八时,抵重庆北市驿,九时返邸。”
12月3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蒋介石在4日的日记上说:“昨日发表开罗会议公报以后,中外舆情无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寸衷惟有忧惧而已。”【130】
从总体来看,此次开罗会谈,是有利于中国和亚洲殖民地人民的。在此基础上发表的《开罗宣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具体地说,第一,有关政治经济方面所达成的协议为政治案,分四大纲目(设立四国机构或联合国机构问题、过渡期间维护国际安全问题、有关德国投降问题、有关远东问题),“由王宠惠、郭斌佳两氏译成节略四通,经蒋罗对谈后,始由王宠惠提交霍泊金转请罗斯福参考”。对谈时仅系口头讨论,并无书面。据开罗日志记载,是晚会谈,至为圆满,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下列各点:“甲、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乙、太平洋日本所强占之岛屿,应永久予以剥夺。丙、战后朝鲜应由中美两国协助朝鲜人民,使其获得自由与独立之目的。丁、战后日本在华公私产业,应由中国接收。”除上列四点外,关于日本皇室存废问题,“罗斯福曾一再征询中国意见,蒋主席答:此次日本战争祸首,实只几个军阀,应先将军阀打倒,至于国体问题,宜由日本人民自己解决,以免构成民族间永久之错误。罗斯福再问:然则应否提出会议讨论,蒋答不必,罗斯福同意;但翌日下午霍泊金所拟之开罗宣言初稿,仍有废除天皇制度文句,经宠惠提出,呈经蒋主席转请修正,此议始定”。关于军事占领日本问题,“罗斯福意欲中国居于领导之地位,蒋主席告以中国尚乏担当此任务之力量,请美国主持,中国尽力襄助。至于管理日本民政,则宜由日本自理,无庸外人指挥”。关于琉球群岛问题,“罗斯福再三询问,中国是否欲得琉球,蒋主席答称中国愿将琉球先由中美占领,再按国际托管办法,交由中美共同管理。关于日本对华赔偿问题,蒋主席建议应由日本以工业机器、军舰、商船、铁路、车头等等实物抵价,罗斯福立予同意”。关于中国失地回复问题,“东北四省(满洲国)、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之大连、旅顺两港口,罗斯福固皆同意交还中国,即香港地方,罗斯福亦主张应由英国交还中国,由中国宣布为自由港,委员长同意将香港宣布为自由港,即请罗斯福向英交涉,罗斯福则主张大连亦宜改为自由港,使苏联在远东得一不冻港口,委员长坚持苏联必须尊重东北四省之主权,罗斯福同意,并愿在德黑兰会议中,向史太林提及”。关于战后合作问题,罗斯福提出两点:“一、中美两国应妥订互助办法,以防止侵略事件之再发。二、美国在太平洋之各基地,应予适当维持,以尽其防止侵略之责任。蒋主席概表赞成,并提议中国愿以旅顺为中美共用之军港。罗斯福又建议,此后关于亚洲之事,中美应在决定办法之前,先有会商,蒋主席极表同意。”关于朝鲜、越南、泰国之地位,“罗斯福谓中美两国应有一共同之了解,蒋主席即提议朝鲜应予独立;中美应各努力,务使越南得到独立之地位,泰国现在日本管制之下,战后亦应使其独立”。关于战后对华经济援助问题,“委员长表示战后中国经济建设,是一极大困难之事,盼美国能予以各种技术之援助,罗斯福表示当予密切注意”。关于外蒙古、唐努乌梁海问题,“罗斯福询问其过去之疆界历史,蒋主席告以各该地原皆是中国藩属,但为苏俄所强夺,罗斯福谓此宜与苏俄商谈解决之”。经济合作案在11月26日会谈中谈及,此案事先在重庆已有准备,“是早蒋主席检出节略,命王宠惠、俞国华译成英文十亿元借款案一件……罗斯福允将此案带回国与摩根索财长熟商,但同时亦发表意见谓,稳定中国币制,自须亟办,但借款方式,似不如由美国直接以美金按公开市价收购法币,俟战争平定后,再将该法币照原价向中国买回美金,美国政府不于此中牟利,较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