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主持的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子课题,也是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探研"的研究成果。
战后美国发展援助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时间跨度也很大,以笔者之学术功底和精力,实难有效驾驭。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几位合作者。
感谢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郭拥军博士。我与郭拥军博士师出同门,研究方向也比较接近,郭拥军博士是我申请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985工程"研究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重要的合作者。本书关于争取进步联盟部分,除第三章第二节部分内容为我的研究生孙静撰写外,其余均为郭拥军博士撰写,即第三章第二节部分内容,第五、六、七章中涉及争取进步联盟部分。在本书成稿过程中,郭拥军博士还就书中的一些资料及细节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感谢贵州大学历史系的张清教授。张清教授将其博士论文之精华部分奉献出来,即本书第四章第一节尼克松政府的对外发展援助政策,弥补了本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足。
另外,本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孙静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她负责撰写第三章第二节部分内容及第六章第三节。
本课题起源于我在南京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04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到2007年6月出站,在站研修期间,我得到了合作导师朱瀛泉先生的精心指导和孜孜教诲。朱先生还将我的出站报告列为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子课题。
我的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的王晓德教授一直关注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先生在哈佛大学做富布赖特学者期间,还帮忙从该校的数据库下载了很多资料。非常庆幸,在我的博士和博士后阶段,先后遇到了两位道德、文章皆需思齐之贤者。
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无疑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这里,许多师长和朋友为本课题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帮助。戴超武教授、谭树林教授、石斌教授、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周桂银教授等同门学友时常与我把酒论道,虽海阔天空但难舍专业探讨,每每有思想的火花碰撞。这样的氛围让我格外留恋。
特别感谢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蔡佳禾教授、感谢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图书馆,为我在这里利用图书资料提供了便利和保障;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卢明华教授和南京政治学院的陈显泗教授,两位先生为我的出站报告提出了许多非常珍贵的意见;感谢为我提供资料的友人,如南开大学的王翠文博士和李巨轸博士,河北师范大学的张翠莲教授、骆继光博士和刘雅军博士等。
感谢圣迭戈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伊丽莎白·科布斯·霍夫曼(Elizabeth Cobbs Hoffman)教授。在美国访学期间,我曾与她多次探讨美国对外援助、和平队等美国对外关系史中的重大问题,Lisa教授的分析对我的写作思路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感谢和平队欧洲、地中海、亚洲区主任Jay Katzen,中国课负责人James Metzgar,和平队驻华前任领队Jon Darrah和现任领队Bonnie T hie,与他们的频繁交流使我对和平队的认识更加全面;感谢和平队图书馆工作人员Stacia Burnham小姐和David Ferguson先生,为我在和平队总部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开展本课题研究,正值我一生动荡比较激烈的时期。从天津、石家庄到南京,再到杭州,从河北师范大学到浙江大学,再从浙江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研究所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所,期间还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访学一年。一路走来,幸得许多师长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尽管难以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但还是希望借此机会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吕有志教授、世界史所沈坚教授和吕一民教授、国际文化系章前明博士、陈妙峰博士,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杨令侠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张兹暑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岩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孔庆山教授、施爱国副教授等。
发展援助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美国政府公布的资料和美国学者撰写的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深感力有不逮,难以驾驭,尤其是水平有限、取材多有疏漏、立论分析亦欠透彻。加之学科所限,难以将政策分析与相关国际关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惟望能够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更多的学人思考美国对外发展援助,从更广阔的角度探讨美国发展援助政策,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也希望将来能够有机会弥补本书的缺陷和不足。
刘国柱
2011年5月于浙大港湾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