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论教师成长
14803400000023

第23章 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4)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评估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贯穿于教师职前—入职—在职这一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成长活动,这些活动在包括高质量的、持续的、具有深度追踪和支持的培训的基础上,还包括其他促进教师成长的形式,如研究小组、行动研究等。“标准”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由此可知,“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含义,即指衡量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活动的准则,这些准则反映了优质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是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工作、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标示。

优秀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旨在使教学专业化,聚焦教师日常教学中会遇到的难题,提出优秀教师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向、专业判断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设计的评价多表现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帮助教师找到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引导教师进行自控和反思,使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得到不断成长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在全面考察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素质的基础上,要突出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当今很多领域都倡导和谐高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崇尚“团队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师能够与同事、校长、家长及其他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组建教师自己的“学习共同体”。此外,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也不容忽视。《马里兰州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多次强调教师要掌握和利用好信息通信技术,除了它能方便信息的获得,提高工作效率之外,也为教师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通信技术可谓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器。

一、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基本模式

教师发展是指教师生命潜能和价值有目的、有方向、有策略地延伸和扩展。它不单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或生存技能的多样化发展,还指每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潜能的多方面发展。其目标是:实现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学识、高强的创新能力的统一。

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评价、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一样,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价的基本趋势是: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教师评价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技术。

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当代教师评价把教师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自下而上的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式的教师评价更加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评价将更加重视对教师评价的再评价。教师评价发展到一定程度,评价活动是否科学、是否可靠、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产生了较大效益以及如何改进和完善评价等问题,又引起人们对教师评价进行再评价的重视。

总之,注重教师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师评价的范围、强调教师评价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教师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当代教师评价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师评价模式,又称“专业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通过实施教师评价,达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理论基础:X理论认为,多数员工的本性是坏的,他们厌恶工作,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Y理论认为,人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也不是被动的、懒惰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只要工作对人来说是一种满足,而不是一种惩罚,人就会努力工作;Z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可以融合为一体。随着X、Y、Z理论的发展,学校组织开始逐步放弃极端的管理思想和方式。著名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继在《高效人的七大习惯》一书中提出“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协同效应、不断更新”的七种习惯之后,提出了第八种习惯:满足员工的内心需要,发现、挖掘和激发员工内在的潜力。

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人群关系理论;需要层次理论;X、Y、Z理论;双因素理论;参与管理的思想;人本管理的思想;“第八种习惯”理论。

主要特征: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由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配对,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扩大交流渠道;制定评价者和评价对象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注重长期的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更加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日后的工作提供规范,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增加评价过程的透明度,把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要求原原本本地告诉所有参加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以便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专业发展要体现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少数不称职教师的,要求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教师都要接受评价。全面评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要求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参与意识、善于共事、终身学习、个人奋斗以及课堂内外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其二是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全面掌握评价信息。

全体参与和共同进步。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取得共同进步。如果指望某种教师评价最终能够提高教师素质和完善学校状况,那么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程度,取决于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程度。如果教师评价中包含奖励和惩罚的因素,显然会影响教师的坦诚程度,很难指望教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劳动,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集体协作性、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劳动成效的长期性和教师言行的示范性。教师工作的这些复杂特点决定了教师评价过程也应是一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是指对教师在某一工作方面的评价或者对教师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工作评价。综合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期的、循环反复的评价。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降低主观性和随意性,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求把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其评价目标、标准、方法、撰写评价结论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教学原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要符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能为全体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所接受。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要从性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全面考察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没有因对性情态度等“软因素”的评价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弃之不顾,仅侧重对知识理解、技能程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而是积极寻求合适的评价方法对教师价值观、态度标准方面进行评定,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准确。

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在注重具有群体性特征的专业发展之内容与过程因素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寻求一种“学习连续统一体”(learning continuum)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即是具有个体指导性的专业发展的标准。只有在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标准的指导下,实施者才能有效地结合自己的实际,个性化、创造性地实施,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内容的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有一个方向,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教师认知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整,作出不同阶段的计划,不断向目标靠近。职业规划是非常有用的,也必须要作的。在评估一份发展规划是否能有效促进专业发展时,需要考量以下几个原则:

清晰原则——目标、步骤、措施是否清晰?

挑战原则——是否不满足于保持原状?是否有突变?

精确原则——规划是否科学?考虑因素是否全面?

可行原则——是否可操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有弹性?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是否符合组织利益?

可变原则——目标是否留有余地?是否可以调整发展方向?

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要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层次性和连续动态的过程性。标准要能清晰地展示不同程度与水准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标准与指标,即体现了教师专业较低标准和较高水平的标准。正如因格瓦森(Ingvarson)的观点,标准不仅仅描述当前的行为,它们必须从研究和最佳教学实践的角度明确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标准澄清教师长远的专业改进内容,描述专业发展轨道,并指明好的教学是个人未来学会去做的事情。在每个标准中均设有不同层级的指标,以区分不同程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清晰地描述了优质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师所编制的自主发展规划是否合适,需要通过评估给出结论。此外,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不是一个一次性完成的工作,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动态的调整。因此,评估反馈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必备环节。有研究人员提出,评估反馈可以参照以下指标来进行。

自我认识的结果: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特别是不足是否有准确的认识?对自己的人格、智能等特点是否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性作了什么样的估计?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反思出了什么问题没有?

自我认识的方法:在对自己进行认识与分析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手段(比如心理测量、作品分析等)?借助了哪些人的帮助(特别是是否参考了学生的意见),还是仅仅是自我评价?

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对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否清楚?对自己在教育发展中可以做点什么、对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是否清楚?对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清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目标定位:对现代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否清楚?对教师发展的目标、类型、水准等是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具有哪些特点?

发展阶段:计划是否包含有关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否明确自己所处的阶段?是否明确今后一个阶段自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什么?

发展模式:是否有发展模式的思想?自己按照什么样的轨道、模式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是纵深发展,还是横向发展?是“串行”,还是“并行”?等等。

发展活动:采取的措施中,包含有哪些专业发展的活动(参加培训、读书、网络、观摩、考察等)?这些活动(内容、形式等)对于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是否有效?采取了什么有效的发展策略?

发展条件:发展计划中,是否有关于时间和资金的“预算”?这些预算是否可行?实现专业发展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和外部的支持?哪些条件已经具备,哪些还不具备?能否通过努力创造出符合需要的条件?

教师还需对自己的发展规划进行自我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改进。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以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深入反思为基础的,而且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但是,反思绝不能终止于专业发展规划的形成。落实专业发展规划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师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对专业发展活动的评价、对目标的修订、对策略的调整和补充。

教师思考的内容应包括:目标是否反映了自己、学生和学校的需求?目标是否清晰?规划是否涉及学生学习的进步?规划中是否包含合作活动?对规划是否有适当的反思和适当的调整?是否有评估的方法?是否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由于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其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反思也是专业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传承知识、创造智慧的专业群体,比其他专业人员更需要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机制,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制度保障。教育具有延时性、可持续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可以保证教师发展朝着科学、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对教师而言,专业的发展是最大的成功和幸福,而规划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