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冥想的力量
14803100000027

第27章 专注的方法(5)

自我分析

透过自我分析而来的否定,是几种受推崇的唤起专注的方法之一。方法是主观的,依赖于理智和信仰,伴随着对四种纪律的严格实践而来,主要有:分辨真实与非真实,平静地对待感观对象,控制心意和感觉,以及对解脱的强烈渴求。

这种方法尤其被那些把终极实在冥想为无限的绝对真理的人所使用。通过这种方法,探索者尝试不要过多地控制心意,为的是要让每样事物都归于那唯一的、遍布一切的绝对真理。个体的自我被看成是绝对、至高无上的自我的焦点,在《奥义书》里称为梵。对于那些冥想一位人格神的某些特定形象的人而言,这样的形象仅仅被看作梵的一个象征。以太式的冥想是以自我-知识为高潮的,是对个体自我与遍布一切的无上自我的一致性的直接感知。

挡在自我-知识之路上的是无明。无明产生了自我,或者“我—意识”:自我扭曲了图像,两极分化了个体意识。作为一种结果,一个个体会变得与真实世界切断了联系,滑进了幻觉的世界里面。

能感觉到的多元化只不过是个体心意的一种幻觉。正是这种幻觉创造了数不清的执著与厌恶,想象与幻想。执著首先玷污了理智,然后是心意和感觉,接下来的是身体。理智的执著导致了情感的执著,情感的执著又导致了生物化学的执著。仅是禁欲和实践苦行不能够,也不会根除执著,除非运用分辨智来意识到所执著的事物是完全错误和令人厌恶的。直到意识到自我是所有真实中的真实为止,这种厌恶感才会来到。《薄伽梵歌》说:“感觉对象是从一个实践禁欲的人而来,但他不会品尝它们。但是,即使是品尝的时间来临,也是在看到至高者的时候。”【61】盲目地接受神话和传说,或者是教条和教义,并不会使我们的疑惑平息下来。只有通过某些基于积极的推论和强烈的体验而来的内在确信,才会把疑惑驱散。正如商羯罗所说:

通过充分的推论,确信所得的绳子才是真实,由受欺骗的心意里的蛇[把绳子当作是蛇]而引发的极大恐惧和痛苦结束了。对真理的确信似乎是出自对有益的智慧忠告的推敲,而不是通过在圣水里沐浴,也不是通过施舍,也不是通过一百次的调息(pranayamas,对生命力的控制)达到。【62】

理智不会放弃它对错误和幻想之事的执著,直到唤醒了真正的知识为止。黑暗只有在黎明来到的时候才消失;同样地,只有在真理被知晓的时候幻觉才消失。一个人在噩梦中把一根绳子看成的蛇不会消失,直到光明照射到它上面为止。一个人在噩梦中受到的折磨不会完结,直到他醒来。知识是那唤醒的力量。知识是火和光。它烧毁了所有的错误和想象,也揭示了真正的真理。正如商羯罗所说:“正如火是煮食的直接原因一样,知识不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戒律,而是解脱的直接原因;因为没有知识便无法得到解脱。”【63】

否定和肯定

自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双向的实践:否定和肯定。首先,探索者要通过把所有分别性都否定为只不过是在受欺骗的心意之上的叠置来设法让自己的个体自我与之分离。同时,他也要肯定他的个体自我是唯一的真实,是宇宙自我,也就是所有生命和事物的普遍自我的焦点。这被称为“不是这,不是这”的过程。在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话里面,是这样说的:

首先第一步,你必须跟着“不是这,不是这”的方法进行辨别:“他不是五种元素,也不是感觉器官,也不是心意,也不是智性,也不是私我。他超越了所有的宇宙法则。”如果你想爬到屋顶,那么你就必须一步一步地,消除和超越所有的阶梯。阶梯绝不是屋顶。但是,到了屋顶以后,你会发现阶梯都是用相同的材料造成的——砖块、石灰和砖尘——跟屋顶一样,是至尊梵变成了宇宙和它的生命,以及二十四条宇宙法则,阿特曼变成了五种元素。【64】

那些叠置的东西是堆积起来的自我遗忘的东西,已经发展成具体的不同层面——身体、心意和自我。事实上,这些全是自我的各个层面,是由取向、动机和自我认同组成。它们是源自环境、生物化学和内分泌的作用,决定了我们的喜好与厌恶,爱与恨,得与失,满足感与挫败感。通过否定的过程,我们才从这些不同的叠置中得以解脱。

商羯罗概述了自我分析的过程:

放弃对这块肉,也就是粗钝体的认同,同时也放弃对私我,或者是精微体的认同,两者皆由智性的想象而来。认识了自己的本性,是绝对的知识,不要否认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得到了平静。停止把自己与家庭、世系、族姓、相貌和生命阶层等同起来,那些附属于身体的东西(对于一个认识到真理的人来说)就像一具腐烂的尸体。同样地,也要放弃灵媒等诸如此类的想法,那是精微体的属性。要绝对喜悦的本质。【65】

探索者跟着上述过程,通过把自我认同转移到他的真正本性,遍布一切的无上自我的焦点上,开始把自己从自我的不同层面上解开。通过有规律地重复这个自我分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探索者的心意会发展出一种对无上自我非常深的执著。这种深深的执著是专注的先兆。

对于探索者而言,冥想是通过穿透自我的结构,一层又一层地往内在深处挖掘,直至来到他那发出闪耀光芒的真正自我为止。他每挖一次都会挖得更深,也会更加接近自我。这种接近改变了他对实在的视觉和感觉。他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世界。以前看上去根本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生命,现在表现出统一性和同质性。正如除了挖掘以外,没有其他方法获得藏在地下的珠宝一样;同样地,除了往内在深处挖掘以外,也没有其他方法发现我们的真正本性。

分析和否定的方法

吠檀多的圣典和传统提到了以下实践自我分析和否定的方法,目的是要让心意集中,作冥想之用。

1.把内在的自我观想成一束正在燃烧的火焰

2.观察警戒的过程

3.观察意识撤回的过程

4.观想纯洁的自我是住在里面的主人

5.穿越意识的三个状态

6.对五鞘的否定

7.把自己与宇宙存在视为一体

8.唤起不动心的思想

把内在的自我观想成一束正在燃烧的火焰

探索者把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本我)观想为一束正在燃烧的知识之火,把他所有的欲望与执著,奇想与想象都献祭给那火,实践自我控制和苦行。正如《薄伽梵歌》所说:

一些瑜伽士只把祭品献给天神,而另一些却在梵之火中独自地献出了自我。一些奉献了听觉的祭品,而另一些却在克制之火中领悟;一些奉献了声音,而另一些却在他们的感官之火中感知;另外,一些在自制之火中,被知识点燃,把所有感觉的行为和生命之气的作用都作为祭品来奉献……对他(智者)来说,梵是奉献,梵是祭品,是梵在梵之火中奉献了祭品。因而,只有在行动中看见梵的人才获取了梵知。【66】

观察警戒的过程

人类心意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不喜欢被观察。只有在它受到了监视的时候,它才会停止漫游。所以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

在能够控制心意之前,我们必须研究它。我们不得不抓住这种不稳定的心意,把它从漫游中拖出来,固定在一种思想中。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我们必须通过意志力来把心意抓住,让它停下,把上帝的荣耀投射出来。最容易的方法是静静地坐下,让心意随意地漂流一段时间。紧紧地抱着这种想法:“我是观察我的心意流动的见证者。心意不是我。”然后看着它,把它看成是一种完全与你分离的东西。把自己视为与上帝为一体,不要与物质或心意认同。把心意绘画成一个平静的湖,伸展到你面前,各种思想在来回移动,就像湖面上升起和破灭的泡沫一样。不要努力去控制思想,而是要观察它们,在它们漂走的时候,想象着随它们而去。这样会逐渐地把圆圈缩小。因为心意分布在思想宽阔的圆圈范围里,那些圆圈会扩展成不断增大的圆圈,就像我们把一块石头扔进水池里的时候一样。我们要倒转这个过程,以一个巨大的圆圈开始,把它变得越来越窄,直到最后我们能够把心意停留在一个点上,把它固定在那里。保持这种想法:“我不是心意,我看到我在思索,我在观察我的心意在活动。”每天都会减少自己对思想和感觉的认同,直到最后可以完全把自己与心意分离,真正认识到它与你分开。当这个过程完成的时候,心意是你的仆人,可以如你所愿地控制它。成为一位瑜伽士的第一步是超越感官。克服了心意,便已达到最高状态了。【67】

观察意识撤回的过程

意识撤回是所有事物逐渐消解和融入绝对的纯意识里的过程。所有观察得到的粗钝都归于精微,精微又归于因果,最后个体意识又归于宇宙意识。《羯陀奥义书》概述了这种逐渐撤回的过程:“智者会把他说的话融入心意里,他的心意又融入他的智慧里。他会把他的智慧融入宇宙的心意里,宇宙的心意,又融入平静的自我里。”【68】

因此,感官的活动会停止,注意力会直接指向心意。然后心意会被拖入菩提,也就是理智里面。下一步探索者会让菩提陷入宇宙的心意里面。换言之,他会让他的心意变得像宇宙心意那样的纯洁,不受所有分离的个体的概念所影响。最后,探索者会超越宇宙心意的障碍,融入绝对真理里面。那是平静,因为既在对待他者上,也在自己内心,都完全没有了任何区别或差别。跟着这个过程,探索者会把他的个体性融入遍布一切的无上自我里。

观想纯洁的自我是住在里面的主人

《羯陀奥义书》把我们的身体形容为战车,自我为战车的主人:

要知道,阿特曼[自我]为战车的主人;身体为战车;菩提[理智]为战车的驾驶者;心意为缰绳。他们说,感官[五个感觉器官和五个行动器官]是马;对象是道路。智者称,阿特曼——它是和身体、感觉和心意结合在一起的——是享受者。【69】

《薄伽梵歌》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座九门之城,自我就住在里面:

灵魂的化身已经克制了感觉,带着一种有洞察力的心意,弃绝了所有的行动,快乐地住在九门之城里面,既不工作也不引发要做的工作。【70】

九门是指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一张嘴,以及排泄和生殖器官。探索者,为了让自己的心意专注,会观想自己与住在身体内的自我为一体,平静和淡漠地见证着意识。

穿越意识的三个状态

探索者跟着练习穿越意识的三个状态。首先是关闭感官之门,把自己从清醒状态下感知的外在世界分开,自觉地进入了记忆的世界,或者是做梦状态。然后,他通过把自己从做梦状态分开,进入深眠状态。最后,他也超越了深眠状态,进入生命的第四维度,称为图利亚——我们的真正自我,与清醒、做梦和深眠三种状态下见证的意识分离。

没有了一种根基,任何体验、幻觉或其他方面的东西都无法存在。没有了沙漠,海市蜃楼也无法存在。没有了海洋,波浪和泡沫也无法存在。同样地,三种状态和那些状态下的所有体验,都下沉到图利亚,它们的根基里去了。

对五鞘的否定

探索者把真正自我看成是内在的光,周围被五鞘所包围,像罩一样把它封住,遮蔽了灯光。根据吠檀多,鞘是物质的身体;prana,或者生命之气;manas,或者心意;buddhi,或者理智;还有极乐的鞘。它们全是鞘,因为它们封住了我们的真正自我。它们被象征性地描述为是以一种可伸缩的方式一个藏在另一个里面,身体的鞘为最外层,极乐的鞘为最内层。鞘的范围从粗糙到精微,再到最精微。越靠近中心,鞘也变得越精微。阿特曼之光,我们的真正自我,穿透了所有的鞘,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光也以不同程度闪耀着。探索者推断,所有的鞘本质上都是物质的,它们表现为真实存在是因为阿特曼是它们的基础。它们与阿特曼分离,也不同于阿特曼,是住在我们身体内的唯一实在。通过与五鞘分离和不间断地冥想自我的过程,探索者意识到阿特曼不被五鞘所触及,不被受欺骗的心意的任何叠置所污染。探索者认识到鞘本质上是物质的,与他的真正自我分离,也不同于真正自我。他让自己从它们那里分开。

把自己与宇宙存在视为一体

把自我和宇宙存在视为一体的过程中,探索者认为他的身体是宇宙存在的一部分;他的生命力是宇宙能量的一部分,这个宇宙能量在宇宙中作为生命原则而振动;他的心意是宇宙心意(金胎)的一部分;他的灵魂是宇宙之灵或者说遍布一切的纯粹自我的一部分。

唤起不动心的思想

探索者看到了感觉对象和感官享乐的各种缺点,说服心意从它们中撤离。诗圣婆利睹梨诃利(Bhartrihari),在他的《论不动心》里,叙述了这样的思考:

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会被疾病的恐惧惊吓;在我们以自己的家族为骄傲的时候,会为突然的衰落感到顾虑;在富裕的时候,会对当权的统治者感到害怕;在受到尊敬的时候,会为堕落感到担忧;在拥有权力的时候,会对敌人的威胁感到害怕;在美丽的时候,会对衰老感到担忧;在我们的经文知识里,会为争论所担忧;在美德中,会为邪恶感到害怕;在我们的身体里,会受到死亡的威胁。世上的一切都会产生恐惧,唯有弃绝所有的欲望才能从恐惧的束缚中得到解脱。【71】

探索者也许会从商羯罗的教导中得益:

不要夸耀你的青春、朋友或财富;因为所有一切都会随时间而去,比一眨眼的工夫还要迅速。

发誓断绝幻觉的世界,

让自己融入无限时间的真理里。

放弃欲望与狂怒的诅咒;

放弃幻想,放弃贪婪;

记住你真正是谁。

愚昧的是那些没有看到自我的人;他们被掷进地狱里,

在那里受着煎熬。【72】

渴求感官享乐是精神错乱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痛苦的感觉也与所有的感官享乐交织在一起,也使人对这样的享乐产生出淡漠的态度。在那个时候,感官可被直接地引向最内在的自我,为的是要瞥见神圣者一眼。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活在世上,尽管有很多黑暗的影子,也是值得的;但对灵性探索者而言,这样一种生活,没有被自我知识之光照亮,只会带来悲哀和苦难。《薄伽梵歌》贴切地说:“在众生都处于黑暗之际,自制的人是清醒的;众生都醒来的时候,牟尼(献身于冥想和默祷的哲人)看到了黑暗。”【73】

寻求享乐的世俗之人会把实践自制的牟尼看成是不正常的,他的实践是对生活的否定。但是,自我控制是所有时期的圣人和哲人传递的信息。寻求自我控制就是寻求明智与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