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4802800000020

第20章 参考文献

[1]祖田修.农学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J].文史哲,2006(4).

[3]朱跃龙,吴文良,霍苗.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J].绿色经济,2005(1):64—66.

[4]胡浩民,马步广.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09(4):109—112.

[5]朱跃龙.京郊平原区生态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6]黄寿山,庞雄飞,梁广文等.深圳市碧岭示范生态村的规划与实施[J].生态科学,1997,16(2):22-27.

[7]李来定,朱键荣.宝应县生态村建设实践.环境导报[J],2002(3):26—27.

[8]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9]杨京平.[J].生态经济,2000(4):46—48.

[10]丁国胜.试探我国乡村建设的生态路径——基于生态农村及生态村的建设经验分析[C].转变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白生成.玉门市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J].中国水利,2009,21:37—38.

[12]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制和解决思路[J].中国农林经济,2009(7):4—11.

[13]Darling,F.F.A wider environment of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J].Dae-dalus,1967(96):1003—1019.

[14]杨京平.全球生态村运动述评[J].生态经济,2000(4):46—48.

[15]TakeuchiK,NamikiY,TanakaH.Designing Eco-villages for Revitalizing Japanese Rural Area[J].EeolEng,1998,11(1):177—197.

[16]施玉书,马建萍,赵国平,钱勇忠,吴米良.建德市能源—经济—环保生态村研究报告[J].中国沼气,2000(4):39—41.

[17]张辉,刘广科,郑传玲,张爱琴,施伟文.仪征市马坝村低丘岗地农林生态村建设及效益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1(5):11—13,26.

[18]卢兵友.典型农村庭院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与系统功能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8):381-383,407.

[19]程广文.东关村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旅游生态村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1996(4):42—45.

[20]杨海蒂.生态省建设的新篇章——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纪事[J].特区展望,2002(3):26—28.

[21]关尔.希望扎根在田野上——关注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J].今日民族,2002(1):14—20.

[22]杨树喆.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2(3):79—86.

[23]翁伯奇,刘明香,应朝阳.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模式与若干对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2):152—155.

[24]万朴,崔春龙,王成端,董发勤,李虎杰,熊艺谋,黄胜.山区小康经济—生态文明村落—小城镇化发展与探索——北川县曲山镇黄家坝村的生态农业思路与实践[J].西南工学院学报,2001(3):74—78.

[25]黄寿山,庞雄飞,梁广文,史大鹏,方旭,余明恩,吴志敏.深圳市碧岭示范生态村的规划与实施[J].生态科学,1997(2):23—28.

[26]范涡河,史进,王法尧,梁太芹,傅培璟.安徽淮北平原建设“生态村”途径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3):30—32.

[27]翁伯奇,黄勤楼,陈金波.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0(1):99—103

[28]孙新章,成升魁,闵庆文.生态农村工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思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86—89.

[29]卞有生.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J].环境保护,1988(10):5—7.

[30]祖艳群,李元.小甸头村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317—320.

[31]刘健.浙江省3个“全球500佳”生态村产业结构评述[J].农村生态环境,1998(4):39—41,63.

[32]朱珍华,吴文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五大压力[J].首都经济,2002(8):40—41.

[33]李来定,朱健荣.宝应县生态村建设实践[J].环境导报,2002(3):26—27.

[34]汪泽艾.我县生态村建设的几种模式[J].农业科技通讯,2003(7):4—5.

[35]许兆然.中国南部石灰岩地区生物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村模式[J].广西植物,1996(1):48—55.

[36]宗良纲,卢东,杨永岗,肖兴星,周泽江.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典范[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3-01-08001.

[37]粟驰.京郊山区村级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8]李元,祖艳群,胡先奇,邱世刚.生态村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生态经济,1994(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