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4802800000017

第17章 附录二 甘肃省玉门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1)

前言

玉门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毗邻酒泉市肃州区和嘉峪关市,辖4镇9乡(4个整建制移民乡),有新、老两个市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现已形成以老市区(老君庙)—赤金镇—新市区(玉门镇)—花海镇为主轴;以新市区—黄闸湾乡—下西号乡—柳河乡为副轴的经济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8.9万人,常住人口1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6万人,农村人口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94亿元、第二产业76.77亿元、第三产业26.6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6∶70∶2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6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59元;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财政支出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4亿元。

玉门市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更是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玉门油田自1938年开发建设,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承担了中国石油工业“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和“出人才、出技术、出产品、出经验”的“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先后向全国各大油田培养和输送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产业工人10万余人,累计开采石油3438万吨,加工原油5550万吨,上缴国家税金200多亿元,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自1990年以来,随着玉门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石油开采和加工产业开始衰落,原有的高度依赖石油开采、加工而建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玉门市不得不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玉门老石油工业基地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玉门市转型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3月,国务院将玉门市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从而为玉门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殷切期望。

为充分发挥规划的规范、引导作用,促进玉门市的科学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新战略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2009〕2173号),结合玉门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以2009—2010年为转型启动阶段,以2011—2015年为重点实施阶段,重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转型的基础

玉门市作为典型的依矿而建、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欠账。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加上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玉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亟需通过转型发展来解决。

第一节 转型的迫切性

——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传统资源型产业衰退。玉门油田自1938年以来,先后开发了老君庙、石油沟、鸭儿峡、白杨河、单北、青西等6个油田,探明开采储量4299.8万吨,当前剩余可采储量约1018.8万吨,按照每年开采70万吨左右的规模,可开采年限不足15年。其中石油沟、白杨河、单北3个油田即将枯竭,老君庙、鸭儿峡已进入开发后期,大多数油井依靠大量注水开采,开采成本偏高,产量不断下降。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玉门市传统的支柱产业——石油采炼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贡献大幅减弱,地方财力受到严重影响,油田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0%下降到2008年的16.6%。而石油开采、加工产业的衰退,也导致围绕油田、服务油田而建的30多户地方工商企业破产倒闭,地方原有的经济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地方税源锐减,财政收入大量流失。据测算,1998年—2008年11年间,玉门市与油田相关的地方税收平均每年减少3500万元。

——企业和政府东迁西移,城市经济集聚功能散失。由于油田企业赖以生存的石油资源的枯竭和石油开采、加工产业的衰落,大量的生产资源出现过剩,进而引发了玉门市的大搬迁。1995年,部分油田企业和5万多油田职工、家属西迁新疆哈密,铁路机构搬迁嘉峪关;2002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东迁酒泉市肃州区,2003年市政府驻地西移70公里外的玉门镇。企业和政府搬迁后形成了玉门市新、老两个市区。新、老市区分置,一市两城双中心,导致城市经济集聚功能严重衰退,人口、资金大量外流。老市区因为油田企业、生活基地和市政府驻地的搬迁,人口由高峰时的13万人下降到目前的不足4万人,90%以上的工商企业破产倒闭,78%以上从事商贸、餐饮服务的个体工商户歇业或外流,众多厂房、办公用房、居民建筑和机械设备(生产线)等资产闲置,大量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流失,投资和消费大幅萎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能力减弱。新市区的人口尽管从2.5万人增加到4万多人,但仍是地广人稀,商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还不发达,工业经济还较薄弱,作为全市政治文化中心和新兴工业中心的城市功能还没有显现出来。

——贫困人口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近10年来,由于部分石油企业整体搬迁吐哈、铁路机构搬迁、石油企业生活基地搬迁、政府驻地搬迁、地方企业改制破产等原因,全市共有3.5万名职工下岗失业、近万名三产人员外出谋生。老市区现有人口中,生活特困人口达1.4万人,享受低保人员6000多人。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养老保险金已累计欠缴3500万元,失业保险金累计欠缴1464万元,而要彻底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拖欠“两金”、医疗费、工龄补偿金等遗留问题,共需资金2.4亿元。另外,从1980年代开始,玉门市先后在“兴西济中”战略、“两西建设工程”和疏勒河移民综合开发工程中接受甘肃东部地区移民3.72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0.7%。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差、人均纯收入低(不足700元),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员占移民总数的80%以上,大量移民甚至连生产资料都不完备,移民扶贫开发的任务异常艰巨。

——生态环境恶化,治理和保护任务繁重。玉门市老市区受“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工业、商业、居住区交错,环境功能布局混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较为严重,治理和修复的任务重、难度大,所需投资多。老市区空气中碳氢化合物含量较高,甚至可检测出3-4-苯并芘等致癌有毒物;污染严重的大气总悬浮微粒(TSP)年日均值最高达0.85毫克/标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8倍。油气勘探开采对地质地貌和生态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油田开采区20多万亩的生态植被遭到毁坏,大部分油井的注水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88.8%和49.6%。玉门油田及所属企业每年排放的近300万立方米的原油污物、生产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对老市区及下游乡镇水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石油河污染物中石油类和挥发酚类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1.78倍和74.4倍(2007—2008年监测数据)。距新市区25公里的甘肃矿区,每年排放废水约2100立方米和大量废气,对周边乡镇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人才外流加剧,后续发展缺乏科技智力支撑。随着玉门石油资源枯竭和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导致经营管理人才和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外流,各类专业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现象非常突出,成为阻碍玉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1990年以来,玉门市共流失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技术能手4077人,占现有总人口的2.2%。各类人才的大量外流,导致后续发展缺乏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对玉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产生很大制约。

第二节 转型的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玉门市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河西走廊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东临嘉峪关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通瓜州和敦煌,有公路直达中蒙边界马鬃山口岸,是内地通往新疆、青海,连接蒙古、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素有“塞垣之襟带,车马之通衢”之称。境内有215省道、312国道、连霍高速、兰新铁路复线等公路、铁路干线穿境而过,临近的敦煌机场和嘉峪关机场与全国各大城市通航,国道、省道与县际公路交汇连接,交通网络发达,运输条件便利。另外,玉门炼化总厂有原油和成品油管道与“西油东送”主管道相连,老市区南站和玉门油田运输中心拥有原油和成品油装卸站台39个,货运专线4条,玉门东站有为玉门油田配套建设的货物编组站,油品接卸输转方便快捷。

——非石油资源储量可观,旅游资源丰富。玉门市矿产资源除石油已被大量开采外,还有煤(保有储量2583万吨左右)、芒硝(保有资源量530万吨)、石灰岩(保有储量3443万吨)、石膏(保有储量9620万吨)、蛇纹岩(远景储量25888.8万吨,氧化镁≥25%~40%)、高岭土(保有资源量5720万吨)等矿产储量可观,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前景较大。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玉门市素有“风口”之称,风能资源可开发储量3千万千瓦以上,至2010年底已建成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全市年日照时数长达3362小时,日照百分率达到75%,年总辐射量6480兆焦/平方米;疏勒河多年平均流量32.7立方米/秒,水能资源理论储量可装机46.24万千瓦,尚有60%的技术可开发量未开发。玉门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独特,有距今3700多年的我国最大、最古老的古代羌族文化遗址——火烧沟原始部落村、昌马石窟、吾艾斯拱北等文化遗址和“中国石油第一井”、“铁人”故居纪念馆、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昌马月亮湾自然风景区、赤金峡水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

——劳动力成本低廉,社会资本广泛。近年来,因石油企业改制分流和市属企业破产倒闭,玉门老市区现有城镇下岗职工近3万人,这些人大多是熟练的产业工人;玉门市每年新生劳动力1000余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年;劳动力技能和成本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玉门市作为“石油工业的摇篮”和“铁人故乡”,先后为全国各地石油企业输送了大批的管理干部、科技骨干和产业工人,可以说全国石油人都具有一种强烈的“玉门情结”,这使得玉门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拥有较大影响和良好的声誉,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本,从而为玉门市多渠道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特别是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和提升石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网络和有利的外部条件。

——土地和水资源相对充足,发展空间广阔。玉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5人,尚有未利用土地1.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现有耕地总面积50.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9%,人均耕地2.69亩,具有广阔的建设用地和发展空间。境内土地多为戈壁荒漠,地域开阔平坦,土地基岩裸露、地基稳固、土质坚硬、承载力高、建设成本低,非常适合布局大型工业项目。境内有疏勒河、白杨河、小昌马河和石油河四条河流,年径流量11.41亿立方米,可利用径流量4.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090亿立方米,可利用1.89亿立方米;地表地下水资源年度可利用量6.6亿立方米,人均3926立方米,高于全国2385.4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正常年份内完全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此外,老市区内储备了大量可盘活利用的闲置厂房、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和服务设施,总面积达65.8万平方米,用房用地价格低廉,为低成本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工业基础较好,多元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经过70年的开发建设,玉门市已发展成为集石油勘探、开采、冶炼、加工、科研、运输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石化生产基地,年产原油80万吨,综合配套加工能力300万吨,可生产13类160多个石油产品,达到了国内中上游水平。近年来,玉门市又着力培育了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矿冶建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初步构筑起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地方工业体系新格局,为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转型意识强烈,创业环境良好。面对石油资源即将枯竭、传统石化产业开始衰落的严峻形势,玉门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力继承和发挥“创业、奉献、求实、创新”的“铁人精神”,不等不靠、奋发进取、敢于实践,在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城市转型在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已达成高度共识,发展抓项目成为硬道理,加大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发展理念,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逐渐形成。2003年以来,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也为城市转型拓展了空间,为城市未来的人口聚集和经济集聚搭建了新的平台。

第三节 转型的机遇

——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家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政策导向,《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对列入国家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省政府将给予同等政策支持。2009年3月,玉门市被国家列入第二批资源型城市转型名单,上述政策意见必然给玉门城市转型工作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机遇。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和清洁能源消费已成为全球共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国家能源局《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现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并上报国务院。这些都为玉门市利用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时机。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能源约束的加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载能产业开始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寻求发展机会。玉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富余的熟练劳动力和丰富的电力能源供给,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载能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将在未来10年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支持甘肃经济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同时,省委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新战略。玉门市作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内的重要工业城市和10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所在地之一,若能乘势而上,积极谋划,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机遇,必将争取到更多的项目、投资和发展空间。

第四节 转型的挑战

——首先,玉门市的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治理、修复都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强大的科技、智力支持,而发展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正是玉门市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因此,如何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支持,如何吸引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使资金和科技、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转型将是玉门市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其次,玉门市尽管整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但是老市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较突出,长期大规模发展和建设的水资源约束仍然存在。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必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形成较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玉门市需要应对的挑战。

——第三,玉门市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石化产业的替代产业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依托一种资源初加工产品转移到依托其他资源初加工产品上。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总是要消耗衰竭;另一方面,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的初级产品其附加值都比较低,本地可利用的经济收益也比较低。因此,利用资源禀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要及早考虑资源性产品产业链的延伸,着眼于资源性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真正的产业转型。

——第四,由于市政府驻地搬迁,玉门市形成了新、老两个市区,二者相距70公里。从长远看为玉门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就目前来看,城市发展的各类经济资源和人口被分散,经济积聚功能被严重削弱。因此,如何合理定位新、老市区的功能,促进新、老市区的协调发展,也是玉门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挑战。

◎第二章 转型的总体思路

推进玉门市科学转型,必须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找准转型发展重点,制定转型发展目标,创新转型发展模式,提升转型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基础、延伸产业、改善民生、全面转型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经济转型为核心,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科学谋划、凝聚力量、强化措施、务求实效,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玉门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发展保转型,努力把玉门市建设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自力更生,借力发展。弘扬“铁人精神”,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自身潜力,发挥特色优势,自立自强,着力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给予必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内外协调,借力发展。

——坚持市场主体,政府主导。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效率,完善政策法规,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调控要素流动,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民间力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引导和辅助。突出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形成发展合力。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关系,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经济中心,全面转型。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石化产业单一主导性结构向多元产业协同主导型结构转变,全力推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实现城市全面转型;以社会、生态、文化转型为支撑,改善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

——坚持立足市情,发挥优势。从市情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积极寻求、创造、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力争与周边地区形成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推进高层次的城市转型。

第三节 功能定位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玉门市的功能定位是:全国老油田稳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基地、全国典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甘肃省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及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示范区。

——全国老油田稳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基地。坚持“稳产、扩炼、改造、延伸”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石化产业的集群发展,使玉门市成为全国老油田稳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基地。

——全国典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紧紧抓住新能源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热、光伏发电,研究论证建设其他新能源建设项目,扩大装机容量,不断推进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将玉门市培育成为全国典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

——甘肃省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要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全面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玉门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示范区。紧紧围绕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整治国土、建设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的有效途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把玉门市建设成为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示范区。

第四节 转型战略

依据玉门市城市转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功能定位,坚持走“项目牵引、稳油强电、多业并举、新老联动、科技支撑,和谐发展”之路。

——项目牵引就是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通过在产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发、建设一批关键项目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总量扩张、加快城市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稳油强电就是在进一步巩固提升石化产业、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增强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特别突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风电和光电等新能源为重心,配套发展水电、火电,建大基地兴大产业,把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能源产业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成玉门市新的支柱产业。

——多业并举就是要在产业发展上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矿产品洗选加工产业、建筑建材产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旅游、物流产业等替代产业,形成多元主导,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老联动就是要加快改造提升老市区,进一步开发建设新市区,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经济集聚,构建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发挥新、老市区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新老联动、双轮驱进、两翼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科技支撑就是要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发展思路,提倡和支持科技创新,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兴办科技企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广适用技术,多渠道、多方式地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为玉门市的转型和发展寻求长久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和谐发展就是要在促进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及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科学转型。

第五节 转型目标

抓住城市转型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内在活力,改善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两年实现突破、五年明显见效、十年实现科学转型的阶段性目标,力争用5~10年时间,把玉门市打造成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百年石油城、风光能源城、生态文明城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启动阶段(2009—2010年):主要围绕衔接国家和省上的转型政策,做好转型的全面启动准备工作。重点抓好转型领导协调机构的建设及已经确定的各类项目和财政性转移支付的实施工作,编制完成《玉门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的配套专项规划,使转型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发展阶段(2011—2015年):转型的全面推进和关键阶段。利用5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巩固提升传统石化产业,培育壮大精细化工、石油钻采机械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矿产品洗选及精加工、新型建筑建材和物流、旅游等接续替代产业,基本形成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重点解决资源型城市在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2010年相比,到2015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五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翻1.45番;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翻1.56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0亿元,翻1.3番;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翻1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亿元,翻1番。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接续替代产业形成规模,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值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特色优势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旅游、物流行业为龙头,传统服务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贫困人口比重明显降低;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幸福指数、和谐指数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绿化率达到3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8%;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固建立;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降低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

——提升阶段(2016—2020年):再经过5年的努力,全面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预期目标,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产业链条完整,建成多个产业集群,培育出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生态环境全面恢复,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品位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章 产业转型与发展

坚持把培育多元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平台,按照大工业、大产业、大园区、大循环的发展思路,遵循稳油强电、多业并举、集群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石化与新能源两大支柱产业群,着力培育矿产品选炼及精加工产业、建筑建材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第一节 支柱产业建设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风电为牵引,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为主攻方向,巩固和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群,培育和壮大“6+2”新能源产业群,着力推进石化和新能源产业“两大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将石化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支撑玉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群。

——巩固和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群。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和产业发展延伸化的方向,实施“稳采、扩炼、改造、延伸”的发展战略,加快产能扩张、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配套产业,不断提升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石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将玉门老市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和全国老油田稳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区,使传统石化产业焕发新活力。

稳定原油采量。按照“探边摸底、外围拓展”的思路,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合理开发利用青西、老君庙、鸭儿峡等老油田的油气资源,加大玉门油田周边酒东、民乐、潮水等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为玉门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运用先进技术开发具有世界级难题之称的青西油田,以“稳油控水”为核心深挖老油田潜力,力争玉门油田年采油能力重上100万吨,努力延长石油资源产业的生产期,建设中国石油百年油田。

扩大炼油规模。依托老市区炼化工业基础和油田人才、技术、设备优势,扩大原油炼化容量,争取实施千万吨级扩容改造工程,力争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2020年达到1000万吨。原料来源除玉门油田自产石油以外,要抓住国家西油东送二线工程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玉门作为西北重要的石油加工和军用油品生产基地的地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开工建设600万立方米国家商业石油储备库,加大利用新疆、中亚的油气资源,增加西部管道玉门支线原油、成品油的分输配额。

提升炼化技术。以“做精炼油、做强化工、做专特油”为宗旨,按照“加快工程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和经济技术指标”的工作方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重点实施80万吨重油催化及裂化技术改造、8万吨苯分离、15万吨气体分馏和液化气脱硫工程,巩固玉门油田炼化总厂在航空航天油品、高温/低温润滑脂、真空设备润滑油脂等产品研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延伸开发上下游产品。按照“油田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的方针,着力延伸石化产业链条,发展配套企业,建设产业集群。上游依托玉门油田机械厂、金力机械公司、泓泰铆焊锻造公司等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围绕油田搞配套,重点发展以抽油杆、抽油泵、抽油机为主的石油钻采和石油管道的配套设备,逐步向部分设备的成套、整机加工拓展。下游围绕原油深加工,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引进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精细化工产业项目,重点发展燃料油类、润滑油类、工艺用油类、电器用油类、真空油脂类、液压油类、润滑脂类、石蜡类以及大乙烯类和聚丙烯等产品。切实推进700万米抽油杆、100万吨乙烯、10万吨油田助剂、30万吨甲醇及副产品、20万吨石蜡、10万吨沥青、5000吨燃料油、1500吨润滑油等项目的实施。

——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群。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富集的资源优势,把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群作为实现玉门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围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按照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网架、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6+2”新能源产业群,走好风电、光电、水电、火电等多能并举、循环发展、综合利用、联动开发的低碳经济路子。重点发展风电和光电板块,配套发展水电和火电板块,研究论证核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其他新能源项目;加快提升电网输转能力,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转化相结合,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和储能产业;以新能源开发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各类发电总装机规模达12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把玉门市建设成为全国典型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风电。加快风电项目建设步伐,加强与国内外电力企业的合作,全面开工建设酒泉风电基地二期规划玉门风电场工程,大力促进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和风电产业的规模开发、聚集发展。进一步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综合评价工作,尽快编制中远期风能开发规划,全力争取国家特许权招标项目、省核准项目、省实验风场项目,增加玉门风电建设份额。着力解决好风电企业用水、用电以及当前亟需解决的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和空军靶场迁址等严重影响风电场建设进度的突出问题,积极帮助风电企业联系解决好风电设备尤其是主设备的供应、安装问题,加快实施2兆瓦、2.5兆瓦、3兆瓦、5兆瓦等大型国产化风机示范项目,重点建设昌马、七墩滩、麻黄滩、宽滩山、青石梁、黑崖子、红柳泉等风电场。加快测风系统、风电场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积极发展以安装、检修、运行维护为一体的风电技术服务项目,为大规模开发风电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力争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总量突破6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000万千瓦。

积极开发光电。拓展新能源开发领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县在光电的总体规划、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测光工作和太阳能数据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光电,重点实施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和利用风电场大片土地的风光互补发电项目,力争到2015年光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万千瓦。尽快落实与德国千年太阳公司、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西班牙阿本戈太阳能公司联合体签署的合作开发太阳能热发电项目的协议以及与中广核集团、大唐集团、龙源公司、国电电力酒泉发电有限公司分别签署的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意向性合作协议,争取项目早日启动、尽快建设。

推进调峰电源建设。配套发展水电和火电项目,优化电力结构,提高电网调峰能力,保障电网安全。水电方面,继续挖掘潜力,合理开发疏勒河流域水能资源,突出抓好疏花干渠、昌马新总干、昌瑞等7座总装机8.48万千瓦水电站的建设,争取在2011年昌马新总干、月亮湾二级水电站实现并网发电,月亮湾一级水电站完成主体工程,使水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2万千瓦;做好昌马水库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甘肃省风电基地调峰电源规划和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实现尽早开工建设。火电方面,充分利用新疆、蒙古的煤炭资源,重点建设玉门油田、大唐八○三热电厂2个2×30万千瓦上大压小火电项目和大唐、国网能源2个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火电装机总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提升电网输送能力。全力支持二期主力电网工程建设,扩大电网容量,缓解玉门市电力外送的压力。力争到2015年,建成750千伏玉门变电站、8~10座330千伏变电站和750千伏双回输变电线路及正负800千伏直流输变电线路各一条,形成以超高压输变电线路为骨干的输配电网结构,争取1000千伏点对点直流输变电工程在玉门市规划布点,密切关注智能电网建设,实现与华北、华中、华东电网直流联网,基本解决玉门市电力上网输送问题。

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及新能源设备研发和质量检验机构,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风电促风电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风机塔筒、风电主机、叶片、法兰、轮毂、机电等产品,扩大风电装备制造业规模,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以开发太阳能为契机,发展以单晶硅、多晶硅发电板和蓄电池为主的光电设备制造业,形成光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高载能和储能产业。积极探索电力能源就地消纳、转化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发展高载能产业和储能产业,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充分发挥老市区和玉门东镇建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完备、交通运输便捷、闲置资产富集、环境容量大、周边矿产资源丰富等优势,全力争取建设电力局域网,争取布局建设高载能产业园,走矿电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加快发展矿产品选炼及精加工、水泥制造、煤化工等高载能产业,以铁合金、铸造、干法水泥、焦炭等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论证和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高载能项目,实现电力就地消纳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延伸发展储能产业,坚持风光储一体化,争取上马电解水制氢、兆瓦级储能电站和高容量动力电池等能源项目。

第二节 主导产业培育

依托农产品特色突出、矿产资源丰富和电力富集的资源优势,以资源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导向,培育壮大矿产品选炼及精加工、建筑建材、精细化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

——发展矿产品选炼及精加工产业。立足玉门及周边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沛的电力资源,加快发展以铁精粉、铅锌粉、金精粉、铬金粉、铜精粉等为主的矿产品洗选加工业和以硅铁合金、硅锰合金、铬合金、生铁锭、离心铸管等为主的高载能冶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矿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勤峰铁业、广汇铸造等企业,延伸“矿山开采—选冶加工—铁锭—离心铸管—无缝钢管”矿冶产业链,重点建设40万吨球墨铸管、50万吨电解铝、40万吨铁合金等项目。力争到2015年,各类矿产品的洗冶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形成集矿产资源采掘洗选、矿产品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培育精细化工产业。依托同福化工、静洋钛白等企业,延伸“硫铁矿—硫酸—钛白”化工产业链,重点扩建20万吨硫酸和2万吨钛白粉生产线;依托甘肃松迪焦化公司,延伸“煤炭洗选—炼焦—焦炉煤气—余热发电”焦化产业链,重点建设100万吨焦化项目;延伸“石灰石—电石—PVC—离子膜烧碱”建材产业链,重点建设50万吨电石、30万吨PVC、30万吨烧碱等项目。抓住甘肃省政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煤炭供需和运输保障合作协议》以及酒泉市500万吨煤化工项目列入《甘肃省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发挥老市区铁路运输专线和闲置资产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500万吨煤化工项目落户玉门市,发展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产品为方向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逐步建成煤化工产业新体系。

——提升建筑建材产业。重点发展以特种水泥、干法水泥熟料、新型墙体材料、铝塑管材、石材板材等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培育建材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重点建设祁连山400万吨水泥、100万平方米石材加工等项目。争取到2015年,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石材板材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平方米。

——壮大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依托玉门辖区和毗邻县市农业资源优势,按照“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的要求,围绕啤酒原料、草畜、果蔬、油料等优势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70%,各类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着力打造“中国啤酒原料之都”和“草畜业大市”,建成50万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壮大啤酒原料集团,深度开发酒花制品。依托拓璞公司等酒花加工企业,延伸“啤酒花种植—颗粒酒花—酒花浸膏—黄腐酚—配合饲料”酒花产业链,重点建设10吨黄腐酚、2万吨配合饲料等项目。到2015年,酒花制品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其中浸膏、黄腐酚等高技术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500吨,啤酒麦芽年生产能力突破20万吨,带动形成5万亩优质啤酒花、10万亩优质啤酒大麦种植规模,把玉门市建成全国优质酒花种植、种苗繁育、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的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饲草和绿色、无公害肉乳制品及其副产品加工地,到2015年饲草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肉羊、肉牛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0万只、3万头,带动形成10万亩饲草和100万只肉羊、5万头肉牛的种养规模。

大力发展以胡萝卜、青红椒、大蒜、洋葱、番茄、葡萄等加工型果蔬为主的果蔬精深加工业,新建蔬菜储藏、速冻和脱水蔬菜加工生产线,培育“蔬菜水果种植—果汁、果酱加工—浓缩饮料、保健酒”绿色果蔬产业链,重点建设2万吨葡萄酒、1万吨番茄酱、8000吨果蔬浆、1万吨浓缩饮料、1000吨保健酒等项目;到2015年,各类果蔬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带动形成15万亩精品果蔬的种植规模。大力发展以胡麻、油葵、红花为主的油料综合加工和以甘草、枸杞为主的中药材加工等新兴产业。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

依托玉门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旅游产业。以现代物流和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商贸流通、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行业的发展,推进第三产业的全面繁荣,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二、三产业的比例更加协调。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抓住国家建设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的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畅通物资交流,汇集区域商气,把玉门市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

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引进中铁快运、圆通、申通等省内外大型物流配送企业,鼓励支持顺兴物流中心、货运中心、邮政速递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进、整合、嫁接等方式积极促进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覆盖城乡的区域性中小物流速递企业,形成联通内外、高效便捷、服务周到的快递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新市区货运市场、储销市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城市物流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农产品直销市场、农资及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农村物流工程。加快现有物流设施的标准化改造,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逐步建立以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节点的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在新市区和东镇建化工业园建设两个集运输、仓储、配送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以玉门油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和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科学编制《玉门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专项规划》,立足蓝天、荒漠、绿洲、古迹、风车、油井交相辉映的靓丽景观,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和工业旅游的综合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地处嘉峪关、敦煌两个国际旅游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加快提升景区景点质量,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创优创名“风电产业摇篮”、“风机博览园”、“石油摇篮”、“铁人故乡”等旅游资源品牌,深入实施“8442”工程,努力把玉门市建设成为酒泉—嘉峪关—敦煌黄金旅游专线上的重要旅游接力区。

以实现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加强与风电企业、玉门油田和中核四〇四等企业的合作开发,加快风光大道、风机博览园、风光博物馆、风电观景台、油田工业设施、核工业博物馆、梯级水电站观光等工业旅游设施建设,联合中石油集团建设油田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快开发“铁人”故乡、火烧沟文化遗址、吾艾斯拱北、赤金峡水利风景区、月亮湾千眼泉、硅化木地质公园、干海子自然保护区等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加强与周边酒泉市肃州区、敦煌市、嘉峪关市等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路的衔接,探索联合促销推介模式。把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族宗教旅游等旅游业态有效结合起来,以发展“一日游”、“沿途游”为抓手,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着力开发特色旅游文化和商品,着力提升旅游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5亿元以上。

——全面推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充分利用物流和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特征,以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和龙头,聚集人气、商气、财气,带动商贸流通、购物娱乐、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入的层次上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提升经营层次相结合,全面推动第三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8%,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