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4802800000015

第15章 附录一 玉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创新“引强做大”、“借力发展”的新举措,围绕全市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实力和技术力量雄厚的“农字号”大企业,加速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组建市级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集团。力争新续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培育形成10家机制好、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对接稳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10户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40万亩。新建省级龙头企业2家,争取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对啤酒花加工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组团式发展,力争建成啤酒花上市企业。引导和鼓励致富能人、专业大户牵头领办各种类型的特色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逐步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信息、技术、资金、机械、供销等问题,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健全“龙头+协会+基地+农户”的基本经营模式,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加协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供销各环节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新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市政府补助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企业交纳一部分的优势特色农产品风险基金,促进产业化经营步入市场化、法制化轨道。积极引导农户参加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有效规避种植、养殖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

持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科技入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加快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市科技部门要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驻村蹲点,开展“套餐式”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围绕特色优势农业发展需要,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日光温室有机无土栽培、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畜禽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型适用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积极支持民营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扩大农民技能培训的覆盖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农村经纪人等懂市场会营销的管理型人才和农技推广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技能型实用人才。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对有外出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以城市生活常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重点帮助农村“零转移”农户和青壮年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围绕境内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重点建设工程,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民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关企业和有意愿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农民工进行技能提升和转岗技能培训。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和强农惠农保障行动等农民增收“六大行动”,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着力打造劳务品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全面落实增收减负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杜绝涉农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

着力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改善综合服务,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良好的市场流通条件,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有效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发展多种形式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的同时,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加快传统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初级市场的整合、改造和升级,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特别是要加强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提高交易效率。重点加强市场场地的硬化、水电路配套、交易棚厅,以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设施建设,改变市场设施简陋和脏乱差状况。通过向上项目争取,力争建成西部最大的啤酒花交易市场1个。

提升农产品市场体系网络化程度。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网络化程度。加强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农产品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逐步健全各级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衔接产销环节,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农超对接”龙头企业,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与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对接,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大相关部门综合执法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以公平竞争为原则,致力于维持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各种违章违法经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逐步完善各项交易服务设施。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协调城乡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做好灌区病险水库加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到2015年,实现全部村组通柏油路,新增中低产田改造面积5万亩,节水节能效益明显提高,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厨、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积极开展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到2015年,“一池三改”的农户占到80%以上,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切实抓好农村危房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支持依法建设楼聚式住宅小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达到90%以上,改造农村危旧房14627户、160万平方米,实现农村危旧房改造全覆盖。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支持农村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气化和信息化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幼儿园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在完成并巩固村干部养老保险的同时,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适时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城乡互相过渡的新型农村养老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统一规划的农民自建房的抗震设防监督管理,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维护农村平安稳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增强移民扶贫成效

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找准路子、措施保障”的工作思路,坚持把“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每户一人搞劳务”作为移民脱贫致富的目标,积极争取省市政策、项目支持,严格落实市直部门帮扶包挂移民责任制,加大本级部门物资帮扶力度,实行面上包项目、点上包村、村中包户、与移民增收挂钩的“三包一挂”制度,确保移民帮扶脱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移民持续稳步增收。

持续改善移民生产条件。采取完善排碱渠系、拉沙换土、加大引进耐碱先锋作物等综合办法,改良盐碱土壤,力争到2015年,有80%的中轻度盐碱地得到改良。加快推进移民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防风治沙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强化移民区周边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天然植被封育保护工作,严格禁止无序开荒,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争取形成移民区相对独立且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体系。

重点培育增收产业。确定适合移民乡土壤、气候条件和符合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性的主导产业,积极探索“数村一品”的产业培育模式,引导和扶持移民着重发展设施养殖业、枸杞、甘草、葡萄、日光温室和啤酒花等高效特色增收产业,带动发展高效田,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三个一”的增收目标,促进移民收入稳步增加。

抓好移民思想教育和生产就业技能培训。针对移民劳动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对新兴产业接受慢等问题,结合移民乡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抓好移民群众生产就业技能培训,加强移民群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公民素养和政策法规教育,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为移民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第六章 发展繁荣服务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依托玉门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以旅游、物流、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产业为主导,聚集人气、商气、财气,带动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购物娱乐、社区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大繁荣,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以工业旅游为主导,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以玉门新能源基地旅游景区建设和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列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科学编制《玉门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提升景区景点质量,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创优创名“风电产业摇篮”、“世界风机博览园”、“石油摇篮”、“铁人故乡”等旅游资源品牌,充分利用地处嘉峪关、敦煌两个国际旅游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酒泉—嘉峪关—敦煌黄金旅游专线上的重要旅游接力区。

以实现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加强与风电企业、玉门油田和中核四〇四等企业的合作开发,加快风光大道、风机博览园、油田工业设施、核工业博物馆、梯级水电站观光等工业旅游设施建设,联合中石油集团建设油田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快开发“铁人”故乡、火烧沟文化遗址、吾艾斯拱北、赤金峡水利风景区、月亮湾千眼泉、硅化木地质公园、干海子自然保护区等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把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族宗教旅游等旅游业态有效结合起来。以发展“一日游”、“沿途游”为抓手,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着力开发特色旅游文化和商品,着力提升旅游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5亿元以上。

二、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

抓住国家建设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的机遇,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畅通物资交流,汇集区域商气,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

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引进中铁快运、圆通、申通等省内外大型物流配送企业,鼓励支持顺兴物流中心、货运中心、邮政速递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引进、整合、嫁接等方式积极促进物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覆盖城乡的区域性中小物流速递企业,形成联通内外、高效便捷、服务周到的快递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新市区货运市场、储销市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城市物流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农产品直销市场、农资及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农村物流工程。加快现有物流设施的标准化改造,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逐步建立以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节点的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在新市区和东镇建化工业园建设两个集运输、仓储、配送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

三、做大规模优化布局,积极繁荣商贸流通产业

以新市区为重点,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结合,优化商业布局,提升商业形象,推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繁荣,激发城乡消费活力。

深入推进商贸流通“4561”工程,明确功能分区,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各类商户集中经营、聚集发展。重点培育新市区新城商业区、新市区老城商业区、老市区北坪商业区、花海集镇商业区等“四个商业区”,着力打造祁连路商业步行街、地方名优小吃一条街、汽摩销售配件维修一条街、通安路建材装饰一条街、老市区自由路商业步行街等“五条商业街”,新建新市区商汇综合市场和盛浩建材市场、改建规范新城中兴市场、老城农贸市场、人民市场、老市区北坪集贸市场等“六个市场”,在昌盛大道东侧新建“一个大型综合商场”。鼓励发展中高端品牌经营,切实提高经营档次;加强市场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入连锁销售、专卖经营、超级市场等现代经营方式,切实提升经营业态;大力实施商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美化、量化工程,规范店面装饰、突出特色风格,切实提高整体商业形象。

四、塑造品牌提高档次,着力提升餐饮住宿产业

以打造品牌、提高档次、改善环境、提升质量为导向,促进餐饮住宿产业与物流、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推动餐饮住宿产业向重品牌、重特色、重文化、重质量的方向迈进,适应居民饮食消费社会化和旅游、物流经济大发展的需求。

整顿规范餐饮市场,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色餐饮,鼓励扶持“祁连清泉羊羔肉”、“农家饭”、“农家园”等地方特色企业发展,改善“疏勒人家”、“昌盛人家”等农家园经营环境,着力开发农家菜品,打造地方特色名优餐饮品牌。积极引进省内外特色餐饮名店和品牌连锁餐饮企业,提升全市餐饮业的档次和水平,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加快星级宾馆酒店建设,不断提高全市住宿行业的接待能力和档次。鼓励玉门宾馆、裕盛山庄、阳光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加强软硬件建设,推行现代管理模式,加快晋星升级。在新市区昌盛大道周边区域建设1~2个四星级商务宾馆酒店,培育壮大3~5家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骨干企业,打造本地标志性酒店品牌。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经济型连锁经营宾馆酒店,规范本地三星级以下经济型宾馆酒店的发展。强化餐饮住宿行业食品、卫生监督监管,加强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创先争优评选活动,提升餐饮住宿行业经营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发展其他服务业,增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以旅游、物流、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产业为主导,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入的层次上参与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推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的繁荣壮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尽快研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行”工作,加大吸引兰州银行等省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玉门设置分支机构的力度,督促和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玉门市支行尽快回归玉门。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市范围内增设营业网点和自助服务终端,扩大规模,改进服务,丰富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极鼓励和引导证券、信托、租赁、典当业的规范发展。支持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咨询等信息服务业,大力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改善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为目的,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和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重点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新市区房地产开发;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物业管理企业,倡导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诸如便民超市、社区商店、社区医务室、家政服务、托儿养老等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健康有益的大众化娱乐、健身等文化和体育产业。

◎第七章 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立足实际、超前规划、遵循规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健全城镇规划体系,构建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着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强城镇服务配套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改善城镇管理和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形象与品位;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城镇体系。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以能源产业为依托、以生态环境为先导的石油新城、能源新都、戈壁绿洲上的低碳示范新城。

一、加速推进城镇规划编制,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根据当前全市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加速推进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城镇规划体系,加大规划执行落实力度,切实提高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规范和调控作用,着力构建以新老市区为核心、以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三个中心小城镇为节点,以其他乡镇和中心村为依托,层级分明、梯度推进、相互衔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加快全市的城镇化进程。

把新、老市区作为城镇体系的第一层次,加快建设新市区,改造提升老市区,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提高城市首位度,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基础设施向城市周边辐射、城郊村和城中村农村转社区、农民变市民,增强新、老市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新市区打造成以能源新都、石化新城、戈壁绿洲上的低碳示范新城为定位的全市发展的主核心,将老市区打造成以“百年油城”、石化工业基地为定位的全市发展的次核心。把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三个中心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第二层次,加快建设镇域工商业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经营向规模大户集中;突出城镇特色,提高发展质量,逐步把三个中心小城镇真正建设成为承接新、老市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片区发展中心。把其他乡镇和中心村作为第三层次,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口适度集中,增强配套服务新、老市区和中心城镇的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对新、老市区和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三个中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加强新、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新市区要继续改造完善路网、管网、电网、通讯网、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城市道路、电网改造、供排水和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建设石油大道、风光大道等10条30.35公里的城区道路,同步配套完善供排水、亮化、环卫等设施;建设热源厂一座,新建和改造热力站9座,新增一级供热管网2×5.75公里;新建输水总管线30.6公里,在水源地建设1.5万立方米清水池2座,安装供水控制系统及计量设施,改造输水破损老化管线10公里;建设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回用处理厂一座,新增污水管线25.27公里,回用水管线15.51公里;建设年供气能力达924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供气门站1座,并配套输气入户管网;建设日处理垃圾100吨的垃圾焚烧场一座。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重点实施城市防洪、公共绿化、“一园两轴三湖四带”城市水景生态工程等。老市区要积极争取中石油集团公司支持,加大老市区市政设施维护改造和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完善更新集中居民区道路、供暖、供水和排污等设施。重点改造老市区道路21公里、人行道3万平方米,并配套绿化、亮化、美化等设施;修复5条城市防洪渠,完成城区绿化,并收缩边缘、整治环境,配套相关设施;在老市区新建日处理垃圾80吨的垃圾处理场一座。

推进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不断加强玉门镇、花海镇、赤金镇三个中心小城镇的供排水、交通、环卫、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提升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供给能力,增强和完善中心镇的功能。以中心镇水源地和供排水管网建设为重点,增强中心镇供水保障能力。以提高中心镇路网密度为核心,合理规划建设中心镇内部路网,不得将公路主干网作为中心镇内部路网,研究解决中心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加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房、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协调好通信、有线、宽带信息线路建设。不断完善中心镇的居住功能,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实施居住区开发示范工程,鼓励开发建设特色小区。加强中心镇的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划定镇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镇干线和城镇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严禁侵占绿地,改善中心镇的人居环境。

三、完善城镇管理机制,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

按照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城镇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对广场、公园、城区道路、人行道、路灯、垃圾箱、绿化带等市政设施的更新维护,努力提高市政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继续加大对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镇)容市(镇)貌、交通秩序、物业管理等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完善城镇防灾保障机制,做好城镇防灾保障规划,制定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交通等防灾应急预案,增强城镇综合防灾应急能力。认真开展新市区地震区划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翔实的抗震设防依据。强化城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依法把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稳步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加强城镇交通、通信、气象、卫生、公安、城建等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完善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城市交通管理、社区服务、市政设施、应急联动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有关城镇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房管等部门的职能职责,整合城镇管理资源,建立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权责分明、运行有序的城镇综合执法管理格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文明素养,深入开展了文明单位、文明庭院创建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关注城镇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增强城镇经营效能

大力推进资本营运,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城镇,努力在城镇经营上实现重大突破,增强城镇经营效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坚持“谁开发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或BOT(建设—经营—转让)、BTO(建设—转让—租赁经营)、BOO(建设—经营—享有)等特许经营权转让的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建设。全面归集和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有形资产存量及附着于其上的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使其进入运营状态,促进城市建设资产的滚动增值,实现“以城建城”。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培育二级市场,健全完善城镇土地的征用、储备和出让制度,完善城镇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镇建设用地保值增值;充分利用好城镇土地资源,按照“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思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快新老市区和三个中心镇的开发建设。

◎第八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适度超前、重点建设的原则,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电网扩容改造、健全信息广电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保障能力,夯实发展基础,逐步消除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

一、强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便捷城乡交通

以公路交通运输为骨干,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为补充,加快建设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运能充分、快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便捷城乡交通。

着重推进公路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公路通畅水平。按照“近期连通、中期成网、远期完善”分阶段实施的发展思路,以市、镇及乡村公路通畅、网络化为目标,加快公路交通建设,逐步形成以过境国道、省道线路为主干,境内县、乡、村公路协调配套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全市公路交通的畅达能力和通畅程度。促进县乡公路通畅化,重点建设玉门镇至昌马乡、G312线至玉门东镇、清泉至白杨河、昌马至石包城乡、X268线至青西油田联合站至鱼儿红、金塔生地湾至玉门市花海镇、独山子至大昌河开发区、嘉玉路至戈壁庄农场、昌马乡至三个泉铜铁矿、花海镇至玉管局农场至嘉峪关、花海镇至金庙沟煤矿、嘉玉路(玉门老市区)至小金湾乡、小金湾至柳湖乡、小金湾乡至赤金镇、玉赤路至红柳峡雅丹地貌等15条共712公里通乡公路和玉门新市区至硅化木地质公园的65公里旅游公路;完成对123.2公里的老旧县乡路及G30高速公路玉门市东出口至西出口段13.7公里道路的维修改造,加快推进国有农林场327.85公里通达和327.85公里通畅工程建设;积极规划建设城乡结合部公路,大力改善农村公路,重点加快移民乡村公路建设,推进村道网络化,建设完成518.8公里通村公路,提高农村客运站场覆盖率,增强点线配套能力。提高道路等级和质量,铺筑油路1918.15公里,路网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达到90%以上;力争实现境内国省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全部通乡(镇)公路达到四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全部通村公路沥青(水泥)化。

加快发展铁路和航空运输,拓展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支持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过境段的建设,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切实抓好玉门东镇原铁路车辆段闲置资产和铁路专用线的保护和恢复利用工作,满足建化工业园仓储物流发展需要。做好项目选址和前期可研论证工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将玉门支线机场和昌马直升机备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民航机场建设规划,拓展交通运输方式和体系。

二、加快电网更新改造,保障电力供应

立足全市配电网发展现状,以保障城乡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为目标,全面推进城乡电网更新改造,大力改善配电网设施水平,积极推广配电自动化运行,着力优化配电系统网架结构,加快应用电网新技术和节能型设备,切实提升全市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紧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发展目标,加快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立足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着力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完善农村配电设施和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和电能应用普及率,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农电供用管理,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重点完成农村618.2千米10千伏线路和300千米0.4千伏线路的新建和改造,新建配电变压器300台、10千伏配变台区监控系统一套、10千伏分段开关30台,安装10千伏、0.4千伏无功补偿装置1000千伏、电压监测仪50台、远程集抄系统10000户。

进一步完善城市配电网络系统结构,促进电网安全可靠运行。以完善现有电网为基础,加大新规划区域电网的建设力度,加强城镇居民用户“一户一表”的“四到户”管理,不断改造和完善玉门市高、中、低压配电网,增加配变布点,缩短供电半径,提高电能质量,促进电网安全、可靠运行,保障城市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重点在新市区新建182千米10千伏线路,改造60千米10千伏线路和300千米0.4千伏线路,新建新市区东10千伏开闭所1座、配电变压器41台、10千伏分段开关15台,安装10千伏无功自动补偿装置10台、电压监测仪30台、智能型开关及刀闸20套、远程集抄系统8000户;在老市区新建44千米10千伏线路和38千米0.4千伏线路,新建配电变压器46台,安装10千伏无功自动补偿装置6台、电压监测仪6台、智能型开关及刀闸10套、远程集抄系统5500户;建设县调自动化集控中心一座,客户服务中心20个。

三、健全广电通讯信息网络,打造“数字”玉门

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通讯和互连网系统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广电通讯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逐步实现信息传输的宽带化、数字化、广覆盖和信息服务的按需接入,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打造“数字”玉门。

加大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通村、入户、富民的工作思路,以移民乡镇为重点,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数字化转换工程,着力提高传输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到201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基本实现有线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健全和完善全市广播电视应急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进一步实施信息通讯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加快3G网络、光纤宽带传输、下一代互联网等电信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形成以光缆为主要物理媒介,多种传输技术协调配合的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的基础网络平台。以农村特别是移民乡镇为重点,以“光缆入村、宽带入户”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普及电话和宽带互联网的应用;至2015年,全市城乡电话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和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分别达到65%和25%,城市和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分别增加1万户和5000户。成立“三网融合领导协调小组”,加强广电部门和电信部门的沟通、协作,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积极整合城乡信息资源,进一步健全区域信息基础平台,加快建设“数字玉门”,不断完善城乡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信息化建设、以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为重点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和以扩大信息技术运用及企业人才、技术等要素交流平台建设为重点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城乡建设和管理、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科技教育、人口管理、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数字社区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

◎第九章 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两型社会”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城”为目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狠抓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倡导绿色消费,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突出治沙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五期、植被保护、小流域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加强南山、昌马、干海子三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形成全面保护、重点开发、依法管理、严格执法的局面,有效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二、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打造宜居城市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积极保护且改善环境。重点抓好“一地两河三区”,进一步强化对饮用水源地的强制性保护,全面排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上游污染源,继续推进排污口取缔关停,加强水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石油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疏勒河(昌马河)水质;强化三个工业集中区环境监管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建立环境监察、监测系统和污染事故预警应急系统,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准入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普及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工业和装备,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三是进一步深化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四是不断加大环境监管能力的建设投入,加强执法队伍的管理素质,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自身执法水平。落实五项工作: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二是全面推行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加大司法介入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杜绝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三是以项目建设带动环保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环保项目,抓好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进程,科学核算环保与治污成本,推广环保新技术,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和社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和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水源污染治理,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重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提高废弃物处置水平;五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快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四大工程。到2015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三废”排放量和国家规定的4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计划指标内;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三、鼓励资源节约利用,倡导绿色消费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快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在决策、技术支持、资源使用各个层面和生产、服务、消费各个环节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建立节能降耗的推动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建立低能耗、高效益的生产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全面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产品,政府带头执行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标准,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加大节水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大供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减少管网漏损。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及住宅小区配套雨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推动中水回用和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节约城市绿化、洗车用水,严格控制超采、禁止滥采地下水。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严格执行禁止过度包装法规政策。探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运行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培育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的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

强化节约和集约化利用土地。落实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和处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试点,按照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做好村镇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土地整理,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

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广大群众正确理解绿色消费内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适度消费、循环消费行为,推进消费观念的更新,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提高全民节约意识,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科学消费的观念。

◎第十章 扩展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城乡居民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不断加大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求助、防灾减灾、社区公共服务和民生综合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升就业水平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提升就业水平。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项目带动就业、企业吸纳就业、服务业扩大就业的作用,通过推动大中型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公益性服务等形式,广开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支持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推行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输转10000人。

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建立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的投入,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支持市委党校、职业中专、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60000人。充分发挥乡镇和社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再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发展,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劳务租赁、劳务输出等就业服务活动。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用好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政策和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费,做好对口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支持下岗人员再就业,凡是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4050”下岗职工。引导、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工作机制。

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强化医疗保障

坚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体现服务的人性化、阳光性、公正性和可及性为核心,积极推进卫生管理法制化、资源配置科学化、卫生服务优质化建设,切实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

切实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市区,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好1家县级综合医院、1家中医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农村,确保每个乡镇建成1所标准化卫生院和1所规范化计生服务所、每个行政村设立1家村卫生室;重点实施完成玉门市人民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鼠疫检测站及地方病培训基地、精神卫生科、1家街道卫生社区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乡镇卫生院、4个农垦团场卫生院及90个村卫生室等110个建设项目。

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机制,从根本上减轻群众医药负担;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国家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个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城乡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120急救网络覆盖城乡全部人口。进一步改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等专业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突出重点,强化管理,落实措施,确保重大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协调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力争用5年时间,把玉门市人民医院打造成为酒嘉地区知名医院,建成2个省级特色专科和5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树立15~20名确有专长和成就,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名医。引进10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招录60名兰州医院等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医术精良、群众公认的卫生领军人才队伍。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大力开展中药验方推广普及和中药材种植工作,加大中医药事业扶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上制定的发展中医药优惠政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

按照切实保障、逐步改善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基础,覆盖全市及各乡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在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其生活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扩大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险法》,积极推进基金征缴和监管工作,加大社会保险费的依法征缴和清欠力度,严格执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政策规定,完善基金管理流程,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进程和养老基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着力推进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基金运作能力,提高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全面落实农村人口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努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继续推进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和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社会帮扶和慈善互助为补充,以制度为依托,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民生综合服务设施等救助项目建设,努力改善社会救助基础条件,建立专业社会服务和义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救助服务。

继续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积极增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房源,使人均住房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基本得到保障。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建设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十二五”期间,争取改造玉门市新、老市区、饮马农场、农垦建筑工程公司、农垦裕盛公司、国营黄花农场棚户区613589平方米,建设住宅6624套;建设廉租住房470套,23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