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4802800000013

第13章 发展展望与战略举措

对未来的憧憬一直以来引导人们不懈努力与拼搏,建设美好家园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内心赤诚的热望。未来是怎样的?如何走?如何走得更好?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玉门市全体人民的心头,也始终是玉门市委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触发了百姓对更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人们对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玉门的自然要求。成绩是突出的,发展中的问题也要求不断创新思维、变换新角度、寻求新方法去解决。不断地夯实发展基础,解放思想,积聚百姓智慧,凝聚多方力量,玉门这颗戈壁上的明珠必将焕发出更加明亮、更加迷人、更加生机勃勃的光彩。

一、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首先应该是实现生产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人们的发展目标与生存环境的改善相一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追求与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其次便是实现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内涵扩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积累经验,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就要求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发展理念,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一)转变发展理念

1.改善生活环境

生态农村的基本含义在于生态农村建设不只是为了给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有人提出:既然城市化进程的目标是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那么花这么多钱去搞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意义,性价比是否太低了呢?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农村的投入一直很少,而不公平的经济结构使得财富从农村流向城市,所以对农村建设的投入,首要意义是补偿。其次,不论城市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仍然有数亿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权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再次,广大的农村地区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地,而且是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护的前沿阵地,实现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最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绿色的生活方式,融入自然的生活环境,希望能在闲暇时寻找一处放松身心的地方。生态农村的建设无疑是为全体国民享受朴实恬静的自然生活描绘出了良好的前景。

2.提升思想境界

传统的农村总是给人脏乱差和设施落后的印象,这种观念也会投射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身上。而传统中国农民身上的质朴、善良、勤劳、勇敢、智慧却被眼花缭乱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淹没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正是根植于农耕文明,这片广袤的土地依然有培育中华文明的丰富养分。人们被工业社会的皮鞭驱使着前进,很多人迷失在寻找生活意义的道路上,甚至其中很多人只是为了活着。社会的进步显然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长上,精神生活的充实应该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建设生态新农村不仅是对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更是为全社会探寻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益尝试。与大自然更近一些,就与道近一些,就与充实的心灵、和谐的社会更近一些。让现实的浮躁在乡村沉淀,让人生的意义在自然中孕育。

3.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紧扣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发展的主题,促进了社会的均衡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理念的进步,充分体现了对于人生命尊严的维护,为我国在新阶段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新境界。

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多的内涵,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认识人、尊重人、满足人、发展人是社会主义生态新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够拥有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是人们普遍的愿望,而环境的恶化业已严重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符合人们的期望,也顺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农村的价值所在——生产的价值、生态的价值、生活的价值。那么围绕着这三个价值,相应地就有生产的生态文明要求、环境的生态文明要求、生活的生态文明要求。生产的生态文明要求降低农业污染,产能要低于自然条件的承受限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的生态文明要求维护小区域乃至大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尽可能地降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生活的生态文明要求人们要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建设她,呵护她,应该成为乡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人类这个索取者同时也是创造者对于自然的尊重。

(二)加强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所面对的首要困难是城乡发展的失衡,这是我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所致。“之所以中国的‘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甚至积重难返,其深层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在这种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二元差序格局的背后,是城乡居民在政治地位和政治能力上的实质性差异”(黄祖辉,2009)。打破二元结构就是要打破城乡的制度分割、市场分割、公共服务分割,这就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户口登记制度。规定城市和农村人口实行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更更正等七项内容的户口登记制度。二是户口迁移制度。我国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公民常住地发生变化后,应将户口迁移到现住地,即进行户口迁移。三是居民身份证制度。为16周岁以上的公民制作身份证,16周岁以下的公民可自愿申领身份证。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了公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户口簿不仅成为一种身份的体现,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附加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平等因素,按照逐步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实现农村居民在户籍制度层面的公正公平。

玉门市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去原有的石油部门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大部分都是农业从业人员。近两年来,有4万农村人口通过一技之长“洗脚上岸”,成为城市居民。随着各类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村一半以上的妇女成为种地上班两不误的“两栖”农民。新老市区周边乡镇的2000多户农民举家进城,农闲时节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农忙时节下乡务农。该市鼓励农民积极向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目前有3万余人走向二、三产业领域,和城里人一样通过另外的途径致了富,这就使得玉门市具备了打破户籍制度藩篱的优越条件。尽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大胆开展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制度回归其本质功能:确认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公民的身份,便利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包括治安管理在内的各项行政管理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基础性资料。

2.土地制度改革

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新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进一步稳定与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等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农村土地产权模糊状态还没有根本转变过来。国家赋予的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即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权,法律规定的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转让、抵押、继承等权利屡遭侵害,究其原因就是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表现为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缺乏自主性、稳定性,收益权被分割,缺乏独享性,转让权不自由,并由此引发了困扰“三农”的诸多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阻碍,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清晰所致。

玉门市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口,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户连片、规模发展重点产业,引导农户将土地租赁给公司或产业大户,形成连片种植,实现规模生产,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和农户增收。以花海镇为例,在成立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点,无偿为群众服务,负责牵线搭桥、寻找地块、联系土地租赁事宜,并为出租转包土地的群众建立土地档案。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站点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探索,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流转和集中,发展规模、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严格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运行,还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与低收入农户创业增收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弃耕抛荒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土地流转”新途径。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促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的形成。粗略统计,2011年玉门市土地流转户从土地流转中获取收入1515万元,人均1929元,其中土地流转收益743万元,劳务收入772万元。

理顺农村土地资源的产权关系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坚持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建设,对于处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内的土地补偿要由国家进行全额补偿,而对于存在受益主体为个人或单位的情况,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节作用,并且要使得国家补偿不低于或只是接近市场交易价格,不使农民和村集体利益受损。通过对补偿类型、补偿内容和补偿方式的认真分析研究,不断探索符合玉门市实际的生态补偿方案。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玉门市把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等涉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为玉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扩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补助标准,确保社保资金规范安全运作,解决农民转业、土地流转、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4.村民自治机制改革

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是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要处理好政府规划管理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的服务职能定位,在涉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民生建设、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治理上,政府要多作为,细化工作规范,真正做到知民心懂民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面貌的改观。对于农村的经济活动,政府要尊重农民经营意愿,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政策帮扶、法律指导、组织业务培训,对于一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规划布局,要充分做好说明工作和保障措施。帮助村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升村民自我管理水平,监督村民选举的规范性,加强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宣传力度,推进村民自治能力和自治经验的提升。

(三)农村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政府服务功能,坚持建立有限型政府,既为农村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保障,维护好市场秩序,又要依法限制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让农民放手经营,充分发挥民间智慧。培育农产品市场,要以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交易。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应坚持商业性原则,为“三农”服务。发展农业保险和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等市场体系建设,分散农村经济运行风险,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产品。

二、推动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文明

发展生产力是玉门市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但是并不是说为了发展生产力可以不顾生产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不是说选择的生产方式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并不是说人们在生产方式的选择上是被动的、无所作为的。

玉门地处戈壁荒漠,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玉门人民不畏艰难,努力发展,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使玉门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面对人们追求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发展压力持续增大、竞争环境日益严峻,逐步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建设优质、高产、低耗、节水的现代农业成为必然选择,而这一切都要求生产方式的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2年玉门市围绕做精第一产业,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围绕日光温室、拱棚、蔬菜、林果等重点产业发展,玉门市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开展高效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移栽、小拱棚搭建等20多项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先后引进瓜菜优良新品种110个,开展试验示范78项,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24个、2200亩,园区优良品种应用率达100%,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8%以上。截至目前,玉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到40.15万亩,滴灌节水推广面积达到1.31万亩,垄膜垄作沟灌面积14.32万亩,新增有机生态无土栽培面积867亩,立体种植推广面积13.1万亩,地膜覆盖面积22.6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41万亩,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65%以上。目前玉门市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程度依然比较低,发展高技术的劳动方式空间还很大,摆在通往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方式前面的障碍主要是要素整合难度大、技术投入成本高。单就改变生产方式而言,一靠政策扶持,二靠科技支撑。政府要加大对农机设备的补贴力度和范围,提高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加大对农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科技下乡、知识下乡等提升劳动力生产能力的活动。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未来的玉门市农业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增加现代化水利设施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由科学技术带动农民增收,由农民增收带动要素整合,由要素整合促进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熟,由本地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使玉门市农业生产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

(二)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

农村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生活方式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等。狭义的生活方式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一提起农村的劳动生活方式,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披着粗布衣,踩着泥布鞋,扛着长铁锹,带着黄草帽的农民半佝偻着背叼着一根卷烟巡游在通水的渠道上,朝着自家的田地里走去。疏通水道,平整土地,去除杂草,这只是一幅传统农民一天劳动开始的画面。然而现代农业带给农民的是修整好的水渠或滴灌设备、自动温控装置、自动农药喷洒器、有机质肥料的利用、农业专家的现场指导,有加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和定期收购,农民只是负责农作物的栽种和定期养护。这一切已不是幻想了,一些乡镇已经开始了新型农业的试点工程。这样,农民不再被牢牢拴在土地上,可支配时间多了,一些有余力的农民白天到镇子上或市里打工,晚上回来看护一下农田,种地打工两不误。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收入增加了,眼界放宽了,生活内容丰富了,生活方式渐渐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前辛辛苦苦一整天,累了倒在炕头前。如今家家户户经营起了屋前的小花园,花园虽小,但是反映出农村确实正在发生巨变。

以前由于收入水平低,交通条件落后,农民进城和商品运到农村,期间发生的成本都要由农民承担,多年来玉门市大力发展城乡交通,支持物流业发展,农民的消费成本大大降低了。看着平整的通乡通村公路连接着千家万户,农民的家里也纷纷添置了冰箱或冰柜,菜篮子逐渐丰富起来。大屏幕的液晶电视,明亮的简约式家具和暖色调的沙发桌椅,无不透着现代气息。煤气灶、沼气池、抽油烟机相结合成了标准配置,干净的厨房让你不得不感慨农村生活条件的进步。以前家家户户的炊烟或许即将变成人们的回忆。工艺品装饰品点缀在干净整洁的农家里,处处透着温馨。有的家里还设置了书房,摆上了台灯、电脑、书架等,一应俱全,消费方式进一步与城市接轨。低污染,高能效的生活已然走进这片热土。未来,一体化的供暖供气会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愿景已不再遥远。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社会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市场繁荣和城乡市场结合是未来玉门市要下大力气做的事。

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农民有精力开展文化生活,有时间提升自身素质,有兴致参加集体娱乐活动。闲暇生活正向丰富多彩、高层次、个性化转变。逐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活动,培养农民自我提升的学习习惯,努力形成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闲暇生活氛围。这就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多元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培养乡土艺术家,鼓励村民文化组织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新时期的农民越来越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基层管理和政策法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关于基层事务的决策活动。原来“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意识,逐步转变为积极争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基层管理活动的意识。农村居民对国家政治、国际时事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农村居民参政议政迎来了崭新的时期,这为进一步表达农民心声,维护农民权益,展示新时期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新村,必然要求这片土地的主人翁有与之相应的参与权和表达权,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事务座谈会、农业技术经验交流会、经济政策就业信息沟通会等符合农村特点的活动。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和农民参政议政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必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实现资源开发的生态文明

玉门市是座老工业城市,面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玉门市党委和政府积极探索多种资源支撑的多元化经济发展道路。蔬菜瓜果业、旅游业、循环经济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服务业都成为玉门市经济社会重点发展的几个方面。加快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玉门市生态文明型经济发展道路已现雏形。

农村资源利用的生态文明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文明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文明。

玉门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文明主要从管理、使用、整治三方面入手。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指导思想,玉门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土地复垦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玉门市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土地流转主体,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制度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全市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至2011年7月,全市建立土地流转示范点22个,建立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示范乡1个,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8个,建成土地流转服务便民大厅窗口6个,建成土地流转服务点40个,累计办理土地流转业务22000笔,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6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6.8%,市乡两级共受理土地纠纷58起,调处58起,纠纷调处率达100%。以土地流转为支撑,推进玉门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带,集约化使用土地,2011年以来,以玉门顺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例,该园区以租赁方式流转东渠村、代家滩村68户农户耕地1050亩,每年就近吸收500个劳动力在园区务工。通过土地的流转保障了园区的顺利建设与农民的土地收益的提高,为土地流转、成片规模开发创造了条件。该园区的建成成为全市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新成果转化、荒漠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土地流转的示范点。整合土地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道路,为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壮大做出了良好示范。土地治理是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措施,土地治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建设、土地适耕整治。以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土地盐碱化治理为例,“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种树树不活,种草草不长”,这是玉门市独山子乡土地盐碱化的真实写照。独山子乡有备耕荒地29880亩,盐碱地占备耕荒地76%,其中60%以上为中重度盐碱地和风蚀地,且排碱渠系不完善,排碱渠深度不够,排碱功能不足,致使种植业入不敷出。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独山子乡党委、乡政府花大力气对盐碱化严重的土地进行治理,在深挖排碱渠、打洗盐排碱井的同时,种植适应这种土壤条件的枸杞,走生态治碱之路。与此同时,乡上还组织农户对盐碱地进行深翻、平整,对盐碱程度深的土地,请农业专家进行测质后提出改造方案。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宅基地、空闲地置换流转机制建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化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文明主要包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和结构优化、科学管理和设置矿权、提高矿产综合利用水平、重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区污染的治理、矿区生态补偿和恢复建设几个方面。玉门市按照“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聚集”的原则,鼓励开采紧缺及市场需求的矿产,限制开采国家政策性限制(保护)的矿种和市场供过于求、开发利用水平低的矿产;禁止开采国家明令禁止开采的矿种和对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自然名胜景观、重要历史文物及地质遗迹等产生影响和破坏作用的矿产。按照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一个开采规划区块只设一个采矿权的原则,坚持勘查与开发相协调、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开采规模与矿区储量规模相适应的要求,科学设置采矿权。落实资源整合方案,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关闭小煤窑37处,基本扭转矿山“小、散、乱”的状况,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旱峡煤矿区、车路沟金矿区、红沟泉煤矿区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正在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砂石、黏土矿山加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乱采滥挖、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逐步改善。矿业权设置实现了从行政审批到市场配置的转变,加强了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和矿山企业年检制度、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基本实现了上下协调、全面平衡发展。玉门市落实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坚持“源头控制,预防和控制相结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和调查评价。主要对旱峡煤矿、宽滩山、北大窑、东大窑4个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治理,治理的内容包括采煤引发塌陷治理、废弃矿井封闭、煤矸石弃渣处理、水源地保护和河道清理等,主要采取填埋塌陷坑槽及地裂缝、清理弃渣弃土场、覆平整治损毁土地、修建防护网进行植被自然恢复涵养水源,疏通河道等综合工程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监管,落实补偿恢复治理方案,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

(四)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

H.H.Stern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种,站在哲学的角度,文化本质上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徐向周定义的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有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总结、向往和要求。都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社会意识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内容又有其特殊性。物质文化方面的生态文明,制度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中的生态文明构成了这种特殊性。倡导高效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度设计注重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促进,宣扬“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使之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继续巩固已有文化建设成果,不断充实文化建设内容,探索文化发展建设新方式,努力为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新贡献,是新时期建设生态农村的主要方向。

玉门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乡村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生态文化建设。201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成果发布会”上,玉门市被评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这得益于玉门市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开展的生态文化推广和教育。玉门市新市区建市之初就确立了“生态立市”,通过义务植树、组织宣传、学校教育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社区培育发展社区文化,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品位。以乡村文化站为依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赤金镇光明村农民自己组成立了“铁人家乡文艺演出队”,一有闲暇时间就聚集在一起演节目;柳河乡蘑菇滩村群众自发组织了“柳河秦剧团”,每到节庆期间,他们走村串乡,为群众带去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但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以主题性的演出教育了农民群众,使玉门市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生态文明农村建设的重点建设内容

农业基地建设:推进节水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化布局、集中连片”发展的原则,加快全市各灌区节水技术和实施改造,加强节水措施的应用推广力度,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引进高效技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质量稳定可靠的节水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把玉门市打造成“啤酒原料之都”,形成5万亩啤酒花、10万亩啤酒大麦的种植规模;建成特色蔬菜、优质蔬菜、无公害品牌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建立蔬菜生产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占全村播种面积60%以上)25个以上。花海片区(包括花海镇、柳湖乡、小金湾乡、独山子乡、农垦分场、石油管理局农场)依托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发展4万亩棉花种植基地;培育以葡萄、枸杞、甘草和食用瓜等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形成16万亩新兴产业种植基地。在冷凉灌区(包括赤金镇、昌马乡、清泉乡)加快草畜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扩大肉羊、肉牛养殖规模,建立昌马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加快建设赤金镇万亩韭菜日光温室基地和清泉乡千亩以上人参果日光温室基地。

农民培训:围绕特色优势农业发展需要,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日光温室有机无土栽培、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畜禽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畜。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型适用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对有外出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以城市生活常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重点帮助农村“零转移”农户和青壮年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种形式农副产品初级市场的同时,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加快传统农贸市场和农产品初级市场的整合、改造和升级,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重点加强市场场地的硬化、水电路配套、交易棚厅,以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设施建设,改变市场设施简陋和脏乱差状况。通过争取项目,力争建成西部最大的啤酒花交易市场。

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幼儿园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在农村,确保每个乡镇建成1所标准化卫生院和1所规范化计生服务所、每个行政村设立1家村卫生室,建设3家乡镇卫生院、4个农垦团场卫生院及90个村卫生室等110个建设项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建设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为核心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容充实、功能齐全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以各乡镇、行政村、学校体育设施为骨架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农村民生改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做好灌区病险水库加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全部村组通油路,新增中低产田改造面积5万亩,节水节能效益明显提高,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厨、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积极开展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切实抓好农村危房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支持依法建设楼聚式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危旧房改造全覆盖。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支持农村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气化和信息化水平。改善生产条件,采取完善排碱渠系、拉沙换土、加大引进耐碱先锋作物等综合办法,改良盐碱土壤,加快推进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防风治沙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推进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重点完成农村618.2千米10千伏线路和300千米0.4千伏线路的新建和改造,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数字化转换工程,着力提高传输覆盖的质量和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玉门市围绕十大风沙口治理和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建设及封滩育林、种苗基地培育,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0万亩。以国道和重点公路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网,成带连片,提高了绿化档次,建成绿色通道353公里;防风林建设突出封滩育林,治沙造林,有效防止了荒漠化的蔓延扩展,全市封滩育林105万亩,农田林网化率达到了98%,林木覆盖率达到了35%。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加强水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石油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疏勒河(昌马河)水质,强化三个工业集中区环境监管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探索生态安全、生态补偿机制与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前期投入相结合,争取最大程度发挥有限资金的作业、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机制、反哺式生态补偿机制、异地开发式生态补偿机制、公益性生态补偿机制。

四、生态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政部门要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农村的伟大使命感,站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乡村的高度,深入领会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建设能力,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周密部署,认真实施,共同努力实现玉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并重的资金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主体作用,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来。

(三)持续推动农村改革

加快农村管理方式、产权制度、组织形式、要素交易等各方面的改革,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法规和民主决策为依据,以建设宜居、便捷、和谐的生态文明新村为目的,不断夯实玉门市新农村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推进农村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要形成产学研政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坚持认真调查、科学规划、科学生产、科学管理、试点先行、政策配套、资金扶持。发挥各自特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