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神圣与世俗
14802600000010

第10章 文化旅游与东南佛国(6)

注释:

【1】本文为笔者参加廖可斌教授主持的课题《以杭州历史文化碎片串联为载体,发展现代旅游的思路和操作方案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部分。

【2】本文原载《人文旅游》第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3】如冷晓著《杭州佛教史》(下),百通出版社,杭州市佛教协会2001年12月版,第451页;陈荣富著《浙江佛教史》,华夏出版社2001版,第263页。

【4】参见《雷峰塔考略》,载《俞平伯散文杂论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230页。

【5】 (清)陆次云著《湖偄杂记》,载施奠东主编“西湖文献丛书”之《清波小志外八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7页。

【6】见(清)湖敬辑《淳佑临安志辑逸》卷五,《武林掌故丛编》第二十四集,第三册,第23页。光绪庚子春三月钱塘嘉惠堂丁氏刊于楚北,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7】同上。

【8】载(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

【9】本文原为笔者与印旭法师合著《中国财神文化》一书的“绪论”,收入本书时文字上有所修订。

【10】参见孙治辑:《灵隐寺志》卷一,杭州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页。

【11】参见清翟灏辑《湖山便览》卷五“北高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1页。

【12】参见贾二强:《五显灵官和华光天王》,《中国典籍文化》2002年第3期。

【13】 (美)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14】本文为浙江省文化厅委托项目“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的研究与保护”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0703。

【15】影印明天启四年(1624)原刊本《径山志》卷十二,《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1册,第1005页。

【16】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丛书集成(初编本)。

【17】 (日)樋口清之:《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王彦、陈俊杰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不过,自17世纪起,在日本也有人陆续提及日本茶之自生说。参见(日)松下智:《日本茶的传来》,日本淡交社1980年版,第94~100页。

【18】参见滕军《径山茶礼对日本的影响》,《东方研究》2001年第1期。

【19】 (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萧艳华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20】 (日)铃木大拙:《禅与茶道》,沈迪中选译,载《佛教与东方艺术》,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51页。(日)村井康彦:《茶文化史》,岩波书店1979年版,第79页。

【21】见(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萧艳华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22】影印明天启四年(1624)原刊本《径山志》卷十二,《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1册,第1005页。

【23】参见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04页。

【24】转引自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05页。

【25】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上)第十六类,载《禅宗全书》第96册,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第567页。

【26】参见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05 -108页。

【27】见《禅苑清规》卷一,《卍续藏》第111册,第883页。另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点校本,第15页。

【28】载《咸淳清规》卷上,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第592—593页。

【29】见《咸淳清规》卷上,载《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第594页。

【30】本文原载《人文旅游》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31】以上统计数字参见张弓《汉唐佛教文化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版,第92~153页。

【32】载《晋书》卷79。

【33】参见(日本)虎关师徚《元亨释书》卷一“本传”。

【34】 (梁)慧皎:《高僧传》卷五,“晋山阴嘉祥寺释慧虔”。

【35】本文曾以《宗教文化资源及其现代休闲养生价值——以德清为例》为题刊于《休闲评论》第2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36】参见《德清县志》,第60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7】参见《德清县志》,第60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8】见《佛法金汤编》卷16。

【39】见《后汉书》“本传”李贤注。

【40】任士林《松乡集》卷一《通玄观记》。

【41】本文为作者参加潘立勇教授主持的课题《武义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成果之一部分。

【42】参见张国裳所撰《发宝象龙塔记》,载嘉庆《武义县志》,第904页。

【43】见何德润辑《武川备考》卷八,第23页。

【44】见何德润辑《武川备考》卷八,第21页。

【45】转引自《武义柳城镇志》,第251页。

【46】本文为笔者参加2011年“天童禅寺佛像开光暨宏智正觉禅师诞辰九百二十周年禅学文化交流会”交流论文。

【47】参见清嘉庆重刊本《天童寺志》卷三。

【48】 《宋高僧传》卷十二。

【49】参见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

【50】参见清嘉庆重刊本《天童寺志》卷二。

【51】参见杨曾文《天童寺及其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纪念如净禅师示寂780周年法会暨天童禅寺曹洞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

【52】李尚全:《重塑当代僧尼的人天师表形象》,《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302页。

【53】在调研考察过程中,笔者得到了益乐村原住民卢志林老先生、金洪兴老先生、金永贤老先生、王秀梅居士、金月娟居士等的大力协助和配合,在此谨致谢意。

【54】参见盖新亮、周庆伟:《首届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会议综述》,《民俗研究》2008年第1期。

【55】 《〈西湖报〉在端午佳节感受美丽城区传统文化的魅力》,载绿光网:http://www.gbright.net/newsInfo.asp?newsort=24&id=710

【56】参见(明)释广宾:《杭州上天竺讲寺志》,杭州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57】卢先生所说的“放洞冲”,当为佛教法会中的“放焰口”以度化亡灵,其场面类似于现在节庆时燃放烟花炮竹。

【58】以佛殿作为校舍,这一现象当为清末民初时期推行的“庙产兴学”风潮的结果。

【59】 (宋)赞宁《僧史略》卷下,载《大正藏》第54册,第250页下、251页上。

【60】见(日)洼德忠著、萧坤华译:《道教的世界》,第九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