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拉伯雷这个作家
弗朗索瓦·拉伯雷(Flancols Rabelais,1493—1553)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杰出代表,一个学识广博、多才多艺的“巨人”,一个十分独特的人文主义作家。一般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14—16世纪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两百余年的历史运动中,不仅西欧各国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观念的变革,而且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府体制也都发生了转变。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欧洲许多国家“现代化”的开端时期。城市的兴起和“地理大发现”是当时社会的两大新迹象,一方面11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家,手工业由个体家庭作坊向有规模的工场发展,加上银行的兴起和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原有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城市不断扩展和繁荣,市民阶级成为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新阶级和新式生活代表。另一方面,14—16世纪是许多航海家完成伟业的时期,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1498年达伽马发现了绕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一系列的海上发现不仅为欧洲人开辟了市场和殖民地,开拓了生产原料及资本来源,在物质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使西欧人看到了世界之大、文明之多样、未来发展空间之广垠和新的国家制度之可能,从而精神视野空前开阔,心智和想象力被空前地激活,冒险精神和求知创新精神被普遍地引发,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心理。
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大大提高,当贵族和市民必须在城市里进行各种社交活动时,中世纪的传统等级和严格仪式逐渐被人们轻视。不讲究血统、出身,更注意“有钱、有闲”,使这一时期的社交形式建立于一个不追问等级差别而更具现代意义的“受教育阶级”的基础上,一种基于文化和财产的现代尊荣观,使得市民和贵族有可能在“平等的条件下”相处,并在寻求新知、改革旧制的重大社会需求中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论争。
航海探险和跨国贸易,也破除了欧洲人过去的闭关自守和封建蒙昧,提高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进取的斗志。在人们搏击海浪、描画海图、征服自然、了解宇宙的努力中,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得到了全新审视。不仅教会和神学作为人类强大的异己力量受到了最猛烈的抨击和反抗,自然科学的蓬勃兴盛与自然美的首次肯定冲击了原有基督教的创世说和上帝神话,而且人自身的智慧及力量在实践中获得了证明之后,个性的张扬和理性的复苏就势不可当,成为打破“原罪”假说、肯定世俗生活的社会心理基础。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要求自由、反对控制、推崇理性、反对盲从,所以真理不再被认为是权威的占有物,而成为个人理性思索及实践探索的结果,人类历史也从此不再是上帝拯救人类的历史,而是人自身的历史,是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的历史。总之,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目光从但丁更关注的天上转向拉伯雷更关注的人间,“人”替代了神的位置,成了一切思考的中心。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意指“古典学术的再生”,其中“古典学术”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由于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科学和艺术均为附属品,古希腊罗马文化则完全被抛弃,因而在航海贸易促进东西方交往,欧洲古典文化古籍通过商船与西亚、北非、中东的诸多新学识一起被送回到欧洲后,古罗马帝国的后裔意大利人首先掀起了重新整理、翻译古代文明的高潮。古希腊罗马文化成了欧洲人“现代化”的一个“向导”,他们在这个“向导”的指点下发现了一个与中世纪迥然不同的古代世界。而这个古代世界与新时代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发现的关系,最后引出的是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一般革故鼎新有两条途径,或创造生活、艺术和思想的全新形式,或复归古代以求范本。意欲脱离中世纪的欧洲人因长期受教权和神学传统束缚,不能立即开辟新途,因而文化改革者的目光就转向古典文化,到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去重新发现人性,重新肯定现世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之所以称“人文主义文学”是因为这种文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反封建、反教会,提倡精神解放。在人文主义文学中,作家们不仅尊重人,推崇人类天才、人类成就及学识才能,而且不再表现中世纪艺术中常有的厌世、苦难和死亡,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是现实人生的自然快乐和个体生活的悲欢喜乐,他们也已经有意识地将城市市民和普通民众视为自己的读者群。
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人物,就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这些“人文主义者”的主要特点是心胸开阔、知识渊博、积极进取、敢于反抗和勇于创新。正像恩格斯说过的那样,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人文主义者就是那些“在思维能力上、热情上和性格方面,多才多艺和常识广博的巨人”。他们既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家、最聪明的学者,也是与中世纪文化和社会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战士,他们的学识和人格创造性地开拓了历史,对欧洲文化的丰富及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文主义者”在科学领域里最著名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伽利略,波兰的哥白尼,德国的凯普勒等;在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里有法国的蒙田、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国的马丁·路德等;在艺术上有大名鼎鼎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在文学上则有意大利的彼得拉克、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等。
拉伯雷出生于法国希农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成长于父亲的田庄,从小熟悉了农民的生活,对下地、收获、欢庆丰收的农村生活仪式了如指掌,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地方风味和方言特色。拉伯雷开始读书是在修道院,因为当时有一种民俗规定,三个儿子中最小的那个一定要修道(亦有说拉伯雷为了求知而自愿修道)。在那里他学会了拉丁文,并在同院修士阿弥的帮助下学习希腊文。从1520年起他与一些希腊学者及人文学家有了联系,1523年后他担任一个有人文思想的戴提萨主教的书记员,陪伴他出巡教区,广泛结识各类学者,研究了当时的一切学问:哲学、数学、法律、音乐、绘画、天文、地理、考古等等。
1527年拉伯雷33岁时,突然更换服装离开修道院,成了一个到各处游学访道的神甫。在去巴黎的路上,他一连串地访问了很多的人文学者。1530年,37岁的他又正式考入一大学,选读医学,并很快取得学士学位。1532年11月就任里昂公立医院医师。当时里昂是通向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的要道,政治上进步,经济上发达,文化出版界著名人士云集,有一种追求新知识的兴奋氛围。这期间,拉伯雷在陆续发表医学论文的同时,于1532年突然化名出版了长篇《巨人传》【1】的第二部《庞大固埃》,该书全名很奇特,可译为:《渴人国国王庞大固埃及其惊人的英勇事迹,经精华的发掘者已故的阿尔高弗里巴斯编纂恢复原样》,书名之长之怪已经显示了这部小说的骇世惊俗特征。
《庞大固埃》出版后大受欢迎,风靡一时。但1533年巴黎神学院决定将其列为禁书,而此时书已再版了5次。由于拉伯雷是红衣主教杜贝莱的私人医师,受到他的保护,因而未被直接迫害,并随同主教到了罗马。1534年月10月拉伯雷回国后,又出版《巨人传》第一部《高康大——一本充满乐观主义的作品》,更加轰动。拉伯雷后来说这本书两个月的销售量超过《圣经》9年的销售总数。但巴黎文学院认定它是“异端邪说”,基督教会组织也称拉伯雷是应该被烧死的叛徒,但由于《巨人传》第一、二部拉伯雷都是用化名出版的,因而在教会朋友的庇护下逃脱了厄运。此间拉伯雷再次到蒙帕利埃大学学医,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头衔。当他在巴黎周围行医十分出名时,突然又回到家乡。1546年在获得国王的准许之后,他以真名出版了《巨人传》第三部。小说虽在开头加上了献给王后的诗和许多温良恭顺的言辞,但实际的批判锋芒和反抗力度并无丝毫减弱。因而这部小说又被巴黎议会裁决为禁书。出版商、拉伯雷的好友埃季艾姆还因此被烧死,陈尸示众。拉伯雷不得不逃到国外。1548年,拉伯雷又完成了第四部。《巨人传》的第五部是后人整理的残本,于1562年出版。1564年即拉伯雷死后11年之际,五卷本的《巨人传》才第一次出版。拉伯雷晚年曾在名义上管理过两个教区,1553年临去世时他对旁边的人说:“我没有财产,欠人不少,请把我留下的东西都送给穷人。”在死神终于降临之时,他出现了很长一阵的沉寂和几乎失去一切意识的症状,但突然,他张开眼睛,对死亡大声发笑说:“拉幕吧,戏演完了!”
拉伯雷生活在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转折时期,他一生将教士、名医和作家三种身份集于一身,教士的身份使他能在险恶的社会条件中得到某种掩护,同时他在《巨人传》中勾勒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特莱美修道院”,又把改造宗教与改造社会的重任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拉伯雷在30多岁爱上医学后才进入大学,仅两个月就获得毕业资格,因而他实际是靠自己勤奋求知自学而成的。他生前医术高明、远近闻名,翻译过古希腊医学论文,也撰写过医学著作,但医生的职位不仅是他用科学思维叛逆宗教迷信的法宝,而且也是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熟悉人间各种隐秘痈疽的最佳渠道。一旦他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时,汹涌澎湃的大胆想象和源源不断的滑稽故事就冰崩雪化般一发不可收。他的《巨人传》猛一读来光怪陆离、滑稽突梯、热闹刺激,让人止不住地捧腹大笑。但捧腹之余我们又处处发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洞察和广泛了解,他漫无边际的笑话,实则信守着生理、解剖、药物等方面的科学理论,他自由驰骋的想象体现的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活力,而他无穷无尽的诙谐幽默更是再现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精英的战斗热情。拉伯雷不仅无情鞭笞当时以巫术、迷信和偏见为基础的伪医学,而且“以老大不敬的态度几乎亵渎了社会上一切似乎威严神圣的东西,其思想之解放,揭露之大胆,语言之泼辣,挖苦之刻薄实属前所未有”【2】。
巨人的出生和受教育
《巨人传》前两部写的是巨人国国王父子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及各种经历。后两部写庞大固埃与他的朋友巴奴日的漫游,第五部写他们如何最终找到“灯笼国”和传说中的“神瓶”,获得生活的答案。
让我们先来看巨人的“出生”:拉伯雷在开篇前《给读者》的一首小诗里,告诉读者要“先消除一切成见”,这本书既无邪恶、毒素,也无完善美好,只求让诸位开怀一笑,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人类会笑。拉伯雷在作品中经常不断地引用古典文化的代表或名篇,但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荷马、奥维德、贺拉斯……都不会被简单地引用,而总是被创造性地运用,成为他“快活笑料的奶酪形的脑汁”的一部分。(P9)
随后拉伯雷在第一章“高康大的谱系和古老家世”里说每个人虽都巴不得弄清自己的出身,但今天的许多国王、教皇出自砍柴挑担的祖先,今天路上的乞丐和穷人也很可能是往日国君皇室的后代,由此暗示了高康大虽是国王的儿子,但其祖上则不一定是显赫名门。事实上,“巨人”高康大的传奇早在拉伯雷写作之前就广泛流传于法国民间故事之中。巨人的“父亲”或祖先可以是任何渴望自由解放、开心生活的平民百姓。为此,拉伯雷还不失时机地介绍了“作者”的来历,强调自己与巨人父亲之间的精神上的联系:
我想我就是从前什么富贵的国王或贵人的后裔,原因是你们从没有看见过比我更喜欢做皇帝或富人的了,这样我便可以大吃大喝,百事不做,自在逍遥,并且叫我的朋友和一切有道德和有学问的人都成为富人。(P12)
拉伯雷介绍说:高康大的父亲高朗古杰是当时的一个乐天派,爱喝酒,酒到杯干,世无敌手,同时还热爱咸肉。他的妻子美丽健壮,怀上高康大11个月还不生,这天吃多了牛大肠而出现脱肛,直肠从下身滑了出来。一个据说医道高明的丑婆子赶来接生,灌下一服收敛性药后,胎盘的包皮被撑破了,胎儿跳出来,钻进大脉管,通过胸部横膈膜,最后从左边耳朵里钻了出来。高康大的诞生过程奇怪吗?拉伯雷引经据典地证明:他完全正常!这个非同寻常的时代新生儿虽然经过了“长时期”的孕育和混乱的“催生”,但他是必定要降生的,他会以不同往常的途径闯入社会,给人们一个极大的惊喜。
新生儿一出世就会说话,他大声喊着要“喝呀!喝呀!喝呀!”像是在劝酒。于是父亲脱口而出:“高康大!”(好大的喉咙!)众人为了平息这个婴儿的喊叫,给他喝了许多酒,并为他马上行了天主教的洗礼。这个情节与后来高康大之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有密切联系,因为“庞大固埃”的名字意指“天下普渴”。拉伯雷说庞大固埃出生前天下已经一片干枯,草都干了,河也枯了,泉水也枯竭了;不幸的鱼类无水可游,干得在地上乱蹦乱跳;天空里因为没有水分,鸟都自己摔下来;各种动物张口伸舌地死在田地里,人则一个个伸着舌头,像跑过六个小时的猎犬一样。(P233)所以巨人父子诞生于一个充满热望与渴求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经过漫长的世纪禁锢之后,像久旱逢甘霖似的迎来了一个“明显的预兆”:一个渴人国的新国王,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极为快乐和自然放松的世俗之人——
他在鞋子上小便,在内衣里大便,用袖子擤鼻涕,让鼻涕流到汤里,到处弄得一团脏,用拖鞋喝酒,用筐子蹭肚皮,用木鞋刷刷牙,在菜汤里洗手,用碗梳头,样样东西都要,什么也拿不住,看不见自己的差错,吃着菜汤要喝酒,无中生有,吃着东西笑,笑着吃东西,在募捐盘子里吐唾沫,在油里放屁,朝着太阳撒尿,坐在水里躲雨,耽误时间,想入非非,假装老实,到处呕吐,胡说八道……(P52)
拉伯雷《巨人传》的惊世骇俗之处,也在于它表面上的荒诞不经和粗俗不堪。作者不仅将雅词洁句与粗俗俚语混杂乱用,而且有意突出人们吃喝玩乐的世俗欲望,以及他们拉屎拉尿的日常功能。在描写人们的正常欲望时,他有意强调肉欲,男性的裤裆和女人的性欲在拉伯雷的笔下屡屡成为玩笑的把柄,在叙述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时,他又有意宣扬美酒佳酿,认为畅畅快快地多喝两杯,所有的人都会“尝到天堂的乐趣”。比如高康大在未满月时就有个神奇的怪癖,只要一听见酒杯、酒罐、酒瓶发出的碰撞声音,“就喜得浑身颤抖、摇头晃脑、手指乱舞,屁放得像吹大喇叭”(P38)。
关于巨人父子的童年,拉伯雷不仅说明他们需要成千上万头奶牛的供给,上万尺布做衣,而且5岁的高康大试了几十种擦屁股的方法发现用小鹅揩下身最舒服,于是他父亲“看出他惊人的智慧”。摇篮中的庞大固埃则因为仆人忙于一次宴会而忘了喂他,于是挣脱了用铁链做成的摇篮,一拳头把它打成了50万块。这两个巨人都具有无限的欲望、旺盛的精力和无法控制的叛逆性。高康大的父亲称赞他的儿子“理解能力是如此敏锐、精明、深刻、聪明”,因为5岁的高康大通过用各种质地材料的“擦屁股”尝试,发现“别以为极乐世界的那些英雄和神仙的享受,只是百合花、仙丹或是花蜜,他们的享受(照我的看法),就是用小鹅擦屁股。”换言之,天堂的欢乐也应该基于人体的起码的舒适感,人的肛门快感也可以通过大小直肠,上贯心脏和大脑。人的现实享乐可以让人更自然地、更自觉地追求精神生活。拉伯雷正是用这么一种深刻的幽默写出人乃万物之本,人以现实生活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再来看看巨人的“教育”:高康大刚开蒙入学,就碰到了个诡辩学大博士,他用了5年零3个月教高康大读方块字母,又用了13年6个月又2个星期教他读用拉丁文写成的中世纪各种圣典。高康大每天练花体字,背诵和抄写课文,文具盒有7000多公担重,墨水瓶容量为1吨,在又用了16年零2个月读了《历书》之后,大博士就死了。一个新的叫“愚蠢的鹅”的老师又接着教他读书,最后终于使这个有高度智慧和惊人理解力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老实人”,见了人就用帽子遮住脸,说不出一句话,就像死驴子放不出屁来一样。
正是基于这样的受教育经历,高康大骑着一匹大牡马去了巴黎,去学习城里的新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他借一副泻药先忘却所有旧识,然后跟着新教师和当地学者建立联系,他利用自己好胜的心理,启发自己的才智,引起发愤读书、与人竞争的愿望。他早上4点起床,洗脸时听别人朗诵《圣经》,上厕所时把刚才朗诵的内容重读一遍,并弄懂难点。然后观察天象,看与昨晚的观测有何不同,从而预测天气。然后是整整3个小时的读书。读完后师徒一起打球,锻炼身体。不久食欲大开时就饱餐一顿。在饭桌上学习菜肴的品种、类别、性能和功用,学习古典名著中所有关于饮食功用的论述。饭后是通过打牌学习数学和计算方法,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还学画几何图案和学天文定律。练唱4部或5部的大合唱及各种乐器的学习使高康大懂得了音乐。中午排便之后又是3小时的主功课,随后是骑马、打枪和各种军事、武艺的操练,游泳、驾船、铅球、双杠,直至回家路上辨识各种植物花木……高康大的时间是一点也不耽误,全部都用在学习实用知识上。
在这里,拉伯雷实际展示的是新型人文主义教育的宗旨和方法,即探索一切知识的领域,书本和实践知识齐头并进,脑力锻炼和体力训练并行不悖,让每个个体成为健康、乐观、学识广博而又多才多艺的受教育者。在《巨人传》第二部里,高康大直接把庞大固埃送到了巴黎求学,并给他写去了一篇长信。在信中他言辞恳切地鼓励儿子“把青春好好地用在学业和品德上”,要学好各种语言、各种学科,研究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同时还要学习骑马和武术,保卫自己的家乡。在学有所成之后还要接受各种人的挑战和争辩,并且警惕世界上的欺诈,心里不贪恋虚荣,要敬师长,爱人如己。在这样的一种几乎“十全十美”的要求中,拉伯雷实际写出了新时代的新人理想和理想君主形象。渴求知识是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而全智全能、全面发展、知识与品德的结合才真正符合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
特莱美修道院
“特莱美修道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巨人传》第一部写了高康大的刻苦求学、终于成为天下第一博学之人后,说高康大国家的邻国列尔内在其国王毕可罗寿的率领下袭击高康大的牧羊人,于是高康大也率领国民奋起反抗,其间修道院的一个叫约翰的修士也领导修道士们一起抵抗外敌侵犯,保卫修道院。高康大的父亲努力寻求和平、避免战争,毕可罗寿的大臣则出谋划策,继续挑起战事。危急中,老国王只好把在巴黎读书的高康大召回家打保卫战。高康大刀枪不入,视炮弹如葡萄,乱枪如苍蝇,事后梳头时还从头发中梳出无数炮弹。在战争终于结束,高康大处理战后事宜、评功论赏时,他为约翰修士建立了“特莱美修道院”。
这个特莱美修道院,实际是拉伯雷所描写的理想社会缩影。院门上的题词规定:伪君子、腐化的法官、重利盘剥的守财奴、懒散成性的寄生虫和各种威胁人民幸福的恶徒都不准进,只有正直的骑士、正确的传播福音者和高尚的夫人才是这“神圣园地”的主人。这里的人们将不再信奉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来世思想和其他任何清规戒律,他们可以尽情享受现世生活,自由结婚、自由发财和像院规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P207)
拉伯雷所写的这个修道院是与当时的正统教规教义针锋相对的新思想的飞地。当时一般修道院男女绝对分开,女修道院男的如果不偷偷摸摸就没法进去,而特莱美修道院规定:有男人的地方,必须有女人;有女人的地方也必须有男人。进特莱美修道院的人,女的若不是容貌秀丽、体质健全、性情善良的,一概不要。男的也只要那些五官端正、身体各部位都健全、性情温和的人。当时一般的修道士入修道院,经一年试修期后,需终身当教士,而特莱美修道院规定:无论男女,入院以后,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进出,完全自由。当时一般的修道院还让所有的修道士发“三愿”:贞洁不淫、贫穷自安、遵守教规,而特莱美修道院则规定:所有的人都可以正大光明地结婚,称心如意地发财,自由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P192)另外,特莱美修道院没有围墙,修道士的工作不是按钟点安排或支配的,而是按能力和需要来分配。这个修道院的生活内容主要有喝酒、竞赛、打猎、放鹰等,这里的受教育内容主要有六国语言、读、写、唱、奏的能力,及男子的善骑、女子的女红等。这个修道院的图景不管多么“乌托邦”,她都是人间的乐园,与中世纪那种把人引向“彼岸”他乡的玄学比起来,这个特莱美修道院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基于现实的理想追求,体现了这种理想追求中的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精神实质。
给封建社会疾病开刀
拉伯雷还是个给封建社会疾病开刀的医生:《巨人传》是用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形象来蔑视教会权威、揭露僧侣罪恶的一部奇书,拉伯雷在揭露当时封建制度的种种丑恶、卑鄙、伪善、寄生时,总是不遗余力、大刀阔斧、疾恶如仇。他就像是一个为社会疾病开刀的外科医生,把当时法国社会的每一处烂疮、每一处溃疡都用锋利坚韧的钢刀予以解剖、予以曝光,并用他特有的笑声当作强力药粉沾在创口上,让病魔现出原形。
《巨人传》第一部曾写到高康大与约翰修士谈论“修道人为什么为世人所嫌弃”的问题,高康大说:
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靠世界的粪污过活,我说粪污,是指人类的罪过……如果你懂得一只猴子为什么老是受人家玩弄和欺负,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分老少全都嫌弃教士了。猴子不像狗一样会守家,不像牛一样会拉犁,不像羊一样会生产羊毛和羊奶,不像马一样会驮东西。它光会拉尿惹祸,这就是大家都要欺负它、都要打它的缘故。教士也是如此(我说的是那些游手好闲的教士),既不像农人一样耕地,也不像战士一样保卫国土,既不像医生那样为人治病,也不像博学的宣教士和教育家来教导和训诫世人,连为国家输送必要的商品和货物的商人都不如。这就是人人斥责和厌恶教士的缘故。(P153—154)
接着高康大说:许多教士的祈祷、做弥撒、打钟,都是假的,他们心不往那里想,也不懂,只是“担心怕丢掉面包和浓汤”。其实“一切真正的信徒,不分行业,不分地区,随时都可以祈祷天主,圣神自会为他们转达,让天主保佑他们”(P154)。
对教会腐败内幕的揭露和改革宗教的愿望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拉伯雷的讽刺不仅直指教会教士的不劳而获,欺骗人民,而且还大胆深入教会统治的理论基础,揭露被教会奉为圣典的神学体系和经院哲学的真实面目。《巨人传》第二部第7章,庞大固埃在奥尔良发愤读书后,就决定到巴黎的大学院去开开眼界。在巴黎时,他把中世纪神学的七种分科“学了个透熟”,觉得“圣·维克多的藏书楼的确不错”,因为这个藏书楼以藏书丰富并且多属善本秘籍而闻名当世,而且它也是当时大神学家、大经院哲学家们平时潜修学问的地方。于是拉伯雷开出了这里秘藏的100多种书单,其中有:
救命竿子〔故意与“救赎之本”混淆〕
法学裤裆
讲经者的狐狸尾巴
马尔莫莱图斯的《论猴》并附注释
勇士大象一般的睾丸
巴黎大学有关女人如何梳洗打扮的通令〔亦译“淫妇媚术规章”〕
在大庭广众间放屁的艺术
宫内被骗的丈夫
学校的去污器
大便法
鞭打屁股
赦罪的烧饼
乡下法官挂羊头卖狗肉
饮食篇(名人名作)
酒的刺激
饭后茶末篇(共十四卷)
律师关于报酬的贪婪
法官的贪污欺诈
红衣主教的蝙蝠翅膀〔指红衣主教总是晚上出动〕
论头发上需设卫兵(三卷)
少女的笑脸
寡妇的头巾
修士的风帽
神学家的捕鼠器
神学大师弗里波沙司(意指喝汤大师)著《关于教内日课的分析》(四十卷)
受古庸(意“裤裆发热”)著:“《神学士及博士的饮宴篇》(八卷)内容诲淫。”
患风湿痛及花柳病人的万年历
诡辩学家的儿戏
行医者反反复复、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反反正正的争辩
塞拉提斯教士汇编《募捐秘诀》
考究裤子的人的生活与品德
善饮主教的秘方
贵夫人的淫逸生活
为大便方便的马丁格尔裤子〔前后有活动开裆的裤子〕
良知的梦幻者〔指托马斯·阿奎那的作品充满了幻想〕
法官的大肥肚子
教士们的驴鸡巴
药房里的灌肠器
外科手术用撬肛门器……
庞大固埃最后说:“这些书有的已经出版,有的还在图宾根这座出名的城市里印刷。”(P26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特别欣赏这一章,因为这一长串书目光怪陆离、诲淫诲盗,使教会及神学的伪善面目在这些书目中一目了然,昭然若揭。
在《巨人传》的第三、四、五卷里,拉伯雷还就封建教会统治的各种侧面,尤其是制度层面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批判。如第三部第39章,法官勃里德瓦用掷骰子的方法来判案。第四部第13章,在一个“诉讼岛”上,执法官靠挨打过日子,他们在教会、律师或放高利贷者的唆使下,去这些人憎恨的某贵族家进行传讯,叫那个贵族出庭听审,并尽可能恶语伤人,侮辱责骂这个贵族,一直到他忍无可忍,起身打他,或用力砍他,从窗口把他扔出去。于是这个被打的执法官就可以在以后的四个月里发财,因为贵族得赔偿一大笔钱,甚至破产;还有对唆使他人侮骂贵族的教士,律师也要给他高额的报酬。在第五部第11章里,拉伯雷还写庞大固埃一行到了“机舍关”,刚走到那儿,就被“穿皮袍的猫”(意指穿貂皮镶边法衣的法官)关了起来。这些“穿皮袍的猫”“残忍凶恶,十分怕人,它们吞吃小孩,在铺着云石的地方(意指法庭)狼吞虎咽”(P961)。有个叫格里波里诺的法官直截了当地对庞大固埃一行说:“我们的法律和蜘蛛网一样,小苍蝇小蝴蝶全跑不了,只有大个的牛牤才能破网而出,所以,我们并不要大盗、暴君,他们太难消化,会把我们撑死的。”(P967)庞大固埃一行被告知如果不向法官夫人及全体“穿皮袍的雌猫”赠送厚礼,就别想脱身,他们还看见码头上正开来68艘划桨船、帆船和快船,上面装满山珍海味、绫罗绸缎,这些都是送给“穿皮袍的公猫和雌猫”的。约翰修士不禁说道:“他们以贿赂为生,子孙后代将死于贿赂。天主在上,情形就是如此!”(P971)
正像拉伯雷的特莱美修道院既是理想之国,也是充满幻想色彩和改良意愿的乌托邦,拉伯雷对教会统治的批判也不旨在“彻底”推翻这整个旧的制度,而是表达一种自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态度。在写到教会的腐败现状和伪善面目时,他同时认为教会里也有好人和清白的修士,比如约翰修士“他既不顽固不化,也不使人讨厌;他爽直、活泼、有主意、平易近人、爱工作、肯劳动,保护被压迫的人,安慰受苦痛的人,援助有急需的人,还会保卫修道院。”(P155)约翰修士平时带领民众做祈祷时,一边念经一边还做各种手工活。他喜欢喝酒吃肉,不拘泥死板的教义,不假充“学者”,不忘民间疾苦,哪怕被迫向“穿皮袍的猫”交钱时也不忘留下“穷人的酒钱”(P970)。正是通过约翰修士这样的形象,拉伯雷既无情揭露封建教会统治,又提出了改革教会、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和确信人类自有善良品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巴奴日是个“好百姓”
巴奴日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特别令人费解,他是庞大固埃最好的朋友,也是《巨人传》中除巨人父子、约翰修士之外另一个重要形象。第三部分第3章庞大固埃路遇一个“身材适中、相貌惊人,只是身上有好几个地方受了重伤、浑身衣衫零乱、好像刚被狗咬过似的”人,便主动上前关切地询问,这个路人一连说出13种语言,庞大固埃勉强听出是拉丁化的德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苏格兰方言、荷兰文、西班牙文、丹麦文、希伯来文、古希腊语、拉丁语等等,但对其中的意思一点没听懂,待确定这个通晓各国语言的路人是法国人后,庞大固埃马上表示愿与这个名叫“巴奴日”的人结为最忠实的朋友。巴奴日说自己刚从惨败的土耳其战场归来,此刻最急需的是要吃东西,于是庞大固埃马上让人把他领回寓所,让他尽量吃饱。巴奴日这晚吃了个痛快后就像老母鸡似的去睡觉,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到饭桌前再次开吃——可见巴奴日与巨人父子在最主要的一点上是完全相通的:无比饥渴。
第二部第16章谈到“巴奴日的生活习惯”时,拉伯雷说:巴奴日是一个骗子、酒鬼、闹事者、奸夫、恶棍、小偷……“除此之外,要算是‘天下最老实的好百姓’了;心眼里总是想尽方法给警察和守夜的更夫找点麻烦。”(P315)他经常组织一些喝醉的粗汉作弄守夜巡逻的警察,在街上给路过的神学大师帽顶上放一条粪或在他们背后拴一条狐狸尾巴,在神学大师开会的场所涂满用蒜、大便、脓血、臭树胶混合制成的“蛋糕”,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吐特吐,好像狐狸剥了皮,事后还得瘟疫、麻风或长疥疮、梅毒。巴奴日的外套有26个以上的小口袋,里面装满细针、酸水、虱子、跳蚤、别针、打火石、照火镜等无数鬼把戏,专门作弄贵妇人、阔小姐、大法官和教士。巴奴日还“天生地爱害一种叫作‘没有钱是无比痛苦’的病,不过,在他需要的时候,他总有63种方法可以把钱弄到手,其中最能说出口,同时也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偷”(P315)。他的一个小口袋里放着能把所有门户和箱柜打开的撬锁工具,他的另一个口袋装满小杯小碗,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破绽地使五六块银币不翼而飞。这个足智多谋、手指灵巧的江湖之人尽管能偷会骗,但平时口袋里还是空空如也,因为“尽管他有63种弄钱的法子,可是又有214种花钱的门路,填补鼻子底下那个东西的费用还不算”(P326)。可见巴奴日说到底还是个能挣更会花、最会在世界上找乐子的“穷人”。
关于巴奴日这个市民形象,有人说是“人民的代表”,或言是“资产者形象”,或云此时期“人民”与“新兴资产阶级”有共同心声。还有评论认为拉伯雷“原本要表现人物的机智,实际上却反映了他心狠手辣的剥削者的本质”,“正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巨人传》第二部第21—22章里,巴奴日调动600014条狗去袭击一个拒绝他求爱的贵妇人。第四部第6—7章,他让一个不肯卖给他羊的卖羊人惨遭报复,他诱使领头羊纵身大海,结果整个羊群和卖羊人也只好随之葬身海底。巴奴日的性格从表面上看,是横七竖八、优缺点杂拌,让人褒贬不一,甚至更容易在粗略扫视一遍后觉得他寡廉鲜耻、为所欲为。但拉伯雷有意从这个人物不断为社会制造麻烦,从他做恶作剧的事实中发掘一种新时代、新人物的精神面貌。即从性格核心上讲,巴奴日浑身上下都充满“地理大发现”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冒险精神,在反叛教会神权、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运动中,每个个体都应该解放思想、乐享现实、纵欲纵情、纵才纵智、扩张个性、无畏无惧。正像巴奴日所说:“我认为冒险是宇宙的灵魂……一切东西都因此而欣欣向荣。”通过巴奴日大逆不道、离经叛道的言谈举止,拉伯雷首先强调生活本无什么神圣不可更改的常规、定律,那些长期窒息人们精神和情感的教规、教义尤其需要大无畏的人来摧枯拉朽、浮云富贵、锄强扶弱。其次,拉伯雷通过巴奴日的游戏人间、露才扬己、弘扬一种创新改制的个人激情和豪气,歌颂一种敢说敢为的勇气、品性和生命活力。《巨人传》第二部第18章,一位博学的英国学者与庞大固埃论战,结果被巴奴日用“手势语”击败。虽然巴奴日通晓各国语言,但他的“手势语”,也就是身体的语言就是让一切现有神学相形见绌的生活智慧。与现实生活的需求和活力比起来,不仅神学大师的引经据典可能是迂腐害人的,而且贵妇人基于名节、等级观念的“贞洁”、“节制”也可能是虚假的、违反人性的;更何况,卖羊人视羊如命也可能就是视钱如命,就是一种“羊吃人”的反常和滑稽。
再次,巴奴日这个形象基本是一个通晓现实社会、熟谙生活底细实况的“恶棍+小人物”,拉伯雷既称赞这类人物的才智双全、落拓不羁、明察秋毫、直情径行,又全面真实地展示这类人物性格中的鱼龙混杂、百无禁忌,从而强调生命活力中总也夹杂着诸多粗俗野蛮的成分,强调生命力对现成的秩序具有违背、颠覆和催生、创新的双重含义。像巴奴日这样的形象,其主要意义不仅在于反封建和教会成规,也在于反衬懦夫的平庸、卑琐,嘲笑平淡无奇的“小康生活”,讥讽苟且偷安的无聊小人。在任何时代,革故鼎新的运动都会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有人视社会异端为洪水猛兽,痛心疾首,有人看改革浪潮如火如荼、生气勃勃,而拉伯雷借巴奴日这样的人物把这两种成分和两种评价视为一体,呼唤社会和民众的理性辨别和变革热情。
人生悬念:要不要结婚?
在小说的后半部,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悬念:巴奴日要不要结婚?《巨人传》第三至五部写的是庞大固埃与巴奴日、约翰修士的海上漫游,而他们漫游的目的是第三部第9章,巴奴日向庞大固埃请求结婚,但又拿不定主意。而庞大固埃说他也不甚明了,于是决定两人一起出门向他人咨询。拉伯雷借巴奴日之口比较了植物、动物和人类传宗接代的不同方法,发现人类生来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享受一切蔬菜和百果、和平统治一切禽兽的动物,故而只要“天底下的窟窿眼儿还没有不幸全都被堵上、关上、塞上,我就要结婚”。但巴奴日在与庞大固埃的讨论中也发现,找一个端庄的女人容易被管得过严,而找个风流女人又怕当“乌龟”。巴奴日和庞大固埃因此请教了古典文学名家荷马和维吉尔、女卜算家、哑巴、法兰西老诗人、行乞教士、约翰修士、神学家、医学家、法学家、怀疑论哲学家,得到了奇奇怪怪的各种各样的答案,所以在第四部里,他们决定去航海探险,了解其他各国的奇风异俗,了解其他民族的社会制度,帮助自己决定是不是要结婚这个大难题。他们到了无鼻岛、诉讼国、混沌岛、玄虚岛、长寿岛、鬼祟岛、荒野岛、香肠人岛、吃风岛、反教皇岛、伪善岛、盗窃岛、钟鸣岛、骗人岛、愚人岛、皮桶岛、“第五元素国”、丝绸岛……最后终于到达他们寻找的、传说中的“灯笼国”。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泉水散发着酒的香味,人民富足而又善良。他们还找到了传说中的“神瓶”,得到了神瓶的谕示。
引导他们的巴布祭司从神瓶取出一本银子做的厚书,而实际是一个酒瓶。巴奴日饮下“书”中之物后连说“非常满意,非常满意”。因为这“书”中的答案是一个“全世界通用的”、“谁都听得懂的”字:“喝。”于是不仅巴奴日找到了要不要结婚的最终答案。整部《巨人传》也从高康大一落地就高喊“喝呀!喝呀!”庞大固埃表明“天下普渴”,到神瓶谕示“喝吧!”形成一种思想和精神气质上的前后呼应、一脉贯通。
巴奴日本是个万事不愁、足智多谋也博学多识之人,为什么会对“要不要结婚”这样简单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而且兴师动众,要直挂风帆、飘扬四海去咨询呢?实际巴奴日的个人疑问也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生悬念,即在宣扬个性自由、思想解放、乐享现世生活的同时,会不会同时引发更多的现实罪孽和社会弊端?如果辞旧迎新是一种蓬勃向上和泥沙俱下的双向主体运动,那么人类是否应该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呢?如果旧的制度里也不乏优秀的个人和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法则,那么人类是否应该为了建设理想的国度而彻底荡涤旧的根基呢?拉伯雷借庞大固埃一行的四海漂流,让我们见识了各种国度和民俗爱好,一方面指桑骂槐,讽刺当时的法国社会,另一方面也表现世界之大、生活方式之众,早已不存在因循守旧之徒想象的闭关自守之境。航海大发现既是人对自然宇宙的重新发现,也是人对自身世界的重新发现,人类只有以比以往更高更广的力量和智慧去迎接新空间,迎接新的生活世界,才能对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基本问题产生新的合理观念。这种新观念用法国评论家法朗士的话来解释神瓶谕文就是:“请你们畅饮,请你们到知识的源泉那里去……研究人类和宇宙,理解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请你们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3】
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从艺术风格上讲,这部长篇还带有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学的诸多特点,既生动活泼、大胆泼辣,又略嫌粗糙、风格粗犷。尤其从结构上讲,拉伯雷不像后来的小说家那样精心布局,小说中充满了不合逻辑的情节、不合情理的细节,作者常显得粗心大意,前后矛盾重复的地方比比皆是。有时高康大、庞大固埃是巨人,有时则是常人;巴奴日有时诚实可靠、机智勇敢,有时则没完没了地恶作剧。这种结构更多地表现了拉伯雷混合式的、粗犷的写作风格。正像美国评论家亨利·托马斯和黛娜·莉·托马斯所说的那样:拉伯雷的作品是“疯狂与道德、粗俗与优雅、不敬与忠诚、形而上学的谬论与富于哲理的智慧、无稽的空谈与诗意的庄严的一种奇异混合。像生活那样没有情节,也像生活那样充满意外”【4】。拉伯雷式的结构和风格,从精神气质上来讲,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表现,他那种天马行空、放纵不羁、挥洒自如的文风和奔腾气势本身,就给人以开朗、解放的感染力。
拉伯雷的结构只在表面上松散,实际却紧扣破旧立新的内在逻辑,对拉伯雷而言,生命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意外和冲突的戏剧,人生的舞台与手术台一样充满光明与黑暗、健康与病魔的搏击和抗争。所以人生从来无定规,是由无数难以预料、突如其来,又不知其何往的轶事、故事、丑事、趣事、异事构成,作家需从这些表面繁杂的现象中注入启发性的智慧,激励人们的思想和火热的生活激情。拉伯雷的作品既鞭挞旧制,又鼓吹新生。他那种勇于洗心革面、笑看人生的大无畏精神使小说充满大气磅礴的思想感情、夸张机智的语言文字、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给人以诸多启迪的奇特人物。
拉伯雷的《巨人传》不仅是一部讽刺之作,也是一部“狂欢”之作,它使我们捧腹,让我们忍不住放声大笑。拉伯雷有意采用民间“笑”文化与“严肃的”官方文化相对立,以根植于人民意识的狂欢精神和体现在农村民俗和民间游艺形式中的狂欢形式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从结构上,拉伯雷故意用暂时的胜利、瞬间的快意和随意的言谈举止来反叛精英文化或官方制度的恒定、绝对和不可冒犯。从语言上讲,《巨人传》故意采用诸多“广场语言”(民间俗语、方言等),故意借谐音和误解来嘲弄大人物的雅语,故意用骂人的话、发誓的话或诅咒语来造成口头语对书面语的戏谑。拉伯雷用他特有的结构方式、语言风格和人物故事来引我们大笑,这些笑正像俄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巴赫金所说,起码有着三层深刻的含义:
1.这是包罗万象的笑。被嘲笑的是一切事物和一切人,包括说笑话的人自己。
2.这是全民的笑、大众的笑。
3.这是双重含义的笑,这笑声既具有欢乐、兴奋、肯定的含义,是“催生”的笑;也具有讥笑、冷嘲热讽、否定的含义,是“埋葬”的笑。【5】
巴赫金还认为这种笑的特性在于“与自由不可分离的和本质的联系”。因为拉伯雷的笑,瓦解了人们本能欲望与社会道德律令之间的紧张对峙,使人们在醉酒、绝食、胡言乱语的笑声中,或者在放纵情感欲望、开恶作剧玩笑的刺激中,甚至在谈论放屁、拉屎、撒尿的本能快感中忍俊不禁、放声狂笑,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和宣泄感,并在多样变幻的切身感受中保持生命的活力。拉伯雷的笑是真正欢乐的笑,是西方人刚刚摆脱“神”的束缚,从天上到地上后充满自信和自傲的笑,这样的笑声颠覆了等级制,建立了人群与人群的平等对话,建立了开放的、未完成的、建设性的交流方式。它直接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意识和崇尚变更交替的狂欢精神。用巴赫金的话说就是“文艺复兴是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6】。西方人在《巨人传》之后虽然也有许多讽刺幽默名著和脍炙人口的喜剧流传,但后来的阵阵笑声总没有拉伯雷来得豪爽和乐观,总没有拉伯雷那种如释重负般的一往无前和对人自身的满怀自信。
注释:
【1】〔法〕拉伯雷:《巨人传》,罗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文中引用仅注明页码。
【2】〔法〕拉伯雷:《巨人传》,罗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译本序。
【3】〔法〕拉伯雷:《巨人传》,罗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译者序。
【4】〔美〕亨利·托马斯、黛娜·莉·托马斯:《外国名作家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5】参见〔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318页。
【6】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