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失衡的巨龙
14800100000053

第53章 货币政策之思——动荡岁月,面纱还是权杖?(9)

人民币汇率纷争的学术注脚

就在短短几周之内,中国由带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功臣,突然变成了造成全球不平衡的罪人。这一转变显然带有政治色彩。不过,汇率问题到底还是个学术问题,我们更应该理性地评价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各种观点。

主张人民币升值有两种思路:一种以美国部分议员为首的蛮横派,也许还包括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他们简单地从美国利益出发,要求奥巴马政府在发布有关汇率操纵的定期报告时,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之一,还呼吁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另一种思路试图晓之以理。更多的是以学术探讨的语气,来说服人民币升值。这种论者从中国的角度试图证明,升值不仅仅符合美国利益,对中国经济大有益处。这方面包括大量的经济学家以及世界银行、《金融时报》等。这些观点包括:更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能够控制通胀预期尤其是资产价格泡沫,能够调整经济结构,更多地依赖内需等。

当然,就人民币是否存在低估,意见并不统一。不赞成人民币升值的一种理由是人民币不存在明显低估。高盛根据其专有货币“合理价值”指标,即动态平衡汇率(GSDEER),认为“金砖四国”除巴西之外的三国货币相对于美元的估值都已经过高,不存在汇率低估问题。

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界限,这使得所谓汇率操纵的指控难以成立。经济学家卡瓦罗和瑞恩哈特在2002年创造了“浮动汇率恐惧症”一词,来说明多数宣称自己是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实际上并非真的如此。这些国家都认为,有必要采取干预手段来缓解本币需求的波动。声称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外汇储备的变动远大于零;对于自称是盯住汇率的国家,其汇率的波动也远大于零。他们研究的一个结论是,相对于汇率变动来说,浮动汇率制国家的外汇储备变动与被认为是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不相上下。

此外,应该指出,判断一国汇率是否存在低估并非易事。根据均衡汇率模型,不同人会得出差别很大的结论。高盛的模型就说明了这一点。很多学者认为人民币可能低估20%~40%,但其中主观性相当大。均衡汇率通常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用汇率变化调整一国经济达到国民经济内外均衡时,汇率应该变成何种水平。问题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只依赖汇率来平衡经济。平衡经济还有很多手段,启用其他替代手段也能够降低汇率调整的压力。

持保留态度的人指出,人民币升值改变不了美国对中国逆差的格局,同时却会让中国出口部门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收缩。美国的那群议员们指出,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中国在美国非石油产品贸易逆差中的占比从26%提高到了83%。但这一比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相对别国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中国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中国和美国的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竞争性很小。中国占美国非石油进口比重大幅增加的那段时间,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实际上升了14%。对美国出口更有利的是让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汇率升值,这些国家也有大量的顺差。更重要的是,只有它们减少出口,美国企业和工人才能真正减少竞争对手。

人民币升值将会使得中国出口增速有所下降,这对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来说是好消息,但不会对美国的出口带来明显好处。此外,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商品的价格也会上升,这可能会抬升美国的物价水平。2007年7月人民币汇改一个多月后,美国人发现中国商品涨价了,就指责中国在输出通胀。事实上,这些涨价几乎完全是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尽管美国现在还没有通胀压力,但忽视人民币升值对其国内物价的中长期影响显然是缺乏远见的。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除了升值外,还有很多可以平衡国民经济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鼓励进口以便缩减经常账户顺差,加强产权保护、环境治理,提高普通工人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等,借此中国商品的成本将会增加,这中间的很多成本是一直被我们忽视的,现在是逐步把这些成本显性化的时候了。

当然,增加对通胀的容忍度也能降低名义汇率升值压力。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建议主要央行将目标通胀率从传统的2%上调到4%。对于这一建议争论很大,似乎没有得到多少央行的积极回应。

对中国而言,物价明显上涨的危害可能要大于适度升值。对大国而言,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通常是较好的选择。物价一旦上涨,其可控性要远远低于汇率变动,且治理通胀的成本通常也更高。中国目前的通胀压力还不大,但物价上涨的幅度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在2009年做出的预期,这迫使很多人提高了对2010年通胀的预期。印度最近的通胀率接近10%,印度储备银行在2010年3月19日将基准贷款和借款利率分别上调25个基点,成为率先上调利率的重要央行之一。

很难想象中国能够承担如此之高的通胀率。但中国在房地产领域可能已经出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通胀。房地产领域是非贸易部门,房价的上涨没有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带来明显影响。这意味着,中国还有通过适度调整汇率管理通胀预期的需要。外汇储备如此迅速地膨胀,很难打消中国把汇率作为调控手段的猜测。

是调整都会有痛苦,这也是结构调整的困难所在。但我们其实刚刚已经有过一次相当成功的调整实践。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下降20%,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中间确实伴随着大量的努力以及很大的痛苦,但我们看到宏观上内需的增加还是有相当成效的。而在微观上,一些企业的确在国内找到了市场。此外,2007年汇改也证明,人民币温和可控的升值并非洪水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