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周家地
摘要: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缺少规模的、体系化的实践经验。作者参与开发了多个英语移动学习应用,从自身的体会出发,积极探索大学外语移动学习的体系构建。本文从硬件体系的建设、软件系统的构建,移动学习的激励、考核体系的健全等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应用体系构建
一、引言
移动学习已经兴起,要想真正做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设计和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2001年夏天,美国斯坦福大学外语学习实验室(SLL)选择外语学习作为内容进行实验,关于移动学习资源,他们的忠告是:应注重开发最适合于听觉、零碎时间、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干扰的那部分内容。鼓励学习者学习个性化,以便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背景需要相吻合。
本研究从实践出发,以“基于音频识别的英语口语陪练软件”和“玩转英语四六级单词”设计与开发为例,进行硬件、结构、学生利用应用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参与协调、对学生的学习激励、考核等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逐步改进和完善,总结移动英语学习资源的具体设计原则,并根据此原则构建典型的、高质量的大学外语移动学习体系。
二、硬件体系建设
(一)搭建兼具“规模、高速、融合、扩展”特点的无线网络环境
校园网建设中,无线网络长期被视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多基于区域示范的理念进行部署,存在覆盖范围不广、接入性能不足、网络管理分散等问题,难以满足移动学习的要求。
支撑移动学习的校园无线网络环境必须兼具“规模、高速、融合、扩展”四个特点。“规模”指无线网络的部署必须统筹考虑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和用户密度,用户能够在校园范围内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高速”指无线网络的接入带宽和网络性能必须能够支撑多媒体学习资源的广泛应用,实现移动技术的宽带化;“融合”指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3G网络的融合。
充分利用安卓开源的优势,把安卓作为首选的开发平台。截至去年底,安卓应用在全球的下载量已经突破了100亿次,其发展速度令无数人惊叹,而Android产品占中国整体智能手机销量的更是令其他系统无法企及。
(二)充分利用教学网站
作为系统性的外语教育有很多的工作在网站进行,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储备,弥补了资料室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在创建网站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视频和文字等方方面面的媒体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各感觉器官。由于网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时代感强,语言地道,因而,这种接近自然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要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既节省时间,又增进记忆和理解,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
网站同时又作为管理手机应用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来下载手机应用,并且可以让学生给手机应用打分,提意见建议使得手机应用的开发更上一层楼。
三、软件体系的构建
(一)学习资源的组织
寻找移动学习应用的切入点,重点是把握好移动学习体系的优势和移动学习过程的特征。移动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而移动学习过程最明显的特征是学习经历的片状化。因此,英语移动学习的应用切入点应集中在常识性、趣味性较强而逻辑性较弱、投入智力较少的学习领域。
外语学习资源的设计要“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要体现出外语学习的交际性,要通过一系列交际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的过程。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完全自主学习的移动学习者来说,他们更需要方法和策略的指引。大输入大输出。在资源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大输入、大输出”的原则,通过听、读、看、问、想、查等“大输入”过程,通过学生的说、唱、写、演、录、玩、练等来实现“大输出”,在“大输入”和“大输出”中实现对词汇和句型有意义的重现学习资源“小件化”。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开发时应遵循“小件化”的原则,给移动学习者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动机,从而达到有效学习。
(二)内容安排
内容方面趣味性、情景性及交际性要达到何种程度,则是下一步研究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在交互设计方面,游戏的形式千篇一律,也是需要改进的。
趣味性,在资源设计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遵循趣味性原则。情景性,在设计资源时,以言语交际为中心,将重点词汇、常用句型、常考语法点等融入各种各样的交流中,让学习者体会在真实生活语境中英语知识的应用,为他们创设丰富的英语学习情境。交际性,英语学习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交际。在移动学习的基础环境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必须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理解和实现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体系下的学习诉求,针对移动学习的学习特点进行系统扩展与功能完善。
四、移动学习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的建立
(一)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励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移动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利用一切可能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如果加以恰当的引导可以产生相当大的效用,否则不像课堂学习没有老师的监督可能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作用。首先,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和提高的需求,满足这个需求的关键是移动学习能否给学习者成功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学习体验来自友好的人机界面、高效的无线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的交流与协作及个性化需求。因此,从满足学习者需求的角度构建移动学习体系是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其次,学习者客观上有完成学习任务的需求,移动学习能否给学习者带来受管理者认可的学习量,客观上影响学习者使用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建议管理者可结合学习评价和测试机制,适当地为一些移动学习课程分配相应的学分,这对移动学习融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是大有裨益的。
(二)学习评价考核机制
正确地考察和评价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成就是衡量移动学习体系整体应用效果和建立学习激励机制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对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把握、判断和评定,可能包括成绩、进步、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表现等具体内容。学习评价可以通过综合评定学习者的各类统计信息获得。例如学习时间、阅览和创建学习对象的数量、参与交流与协作的频率等指受访者对于移动学习实施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对终端配置要求、课程学习的流畅程度、网络及通信费用、资源是否丰富、是否能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的考虑。
五、移动学习开发实例分析
(一)基于语音识别的英语口语陪练软件
语音识别技术则可以将人类语音转化为文本,是语音搜索的核心所在;自然语言是理解语言的微细差别,旨在将人类所使用的语言转化为有用信息。
基于语音识别的英语口语陪练软件的主要功能在于应答机制,当用户按下按钮说出对话内容时,软件根据自身判定用户诉说内容进行对话关联,并通过终端打包成音频格式送回本地。因此,可确定设计重点为软件快速响应所说内容并在极短时间内送达服务器,服务器内数据经处理再快速响应给用户。
软件几大特点:
(1)多场景,多主题。旅游,购物,会议,踏青,上学,看病等各种场景的经典对话竞相收录。
(2)A,B角色互换练习。
(3)随时随地,想练就练。
(4)通过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大概率地判断正确性,并用语音或文字的形式来继续下去。
软件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
(1)可以增加自适应学习能力。因为几乎所有人的讲话都会带口音,如果能够进行自适应学习,那么就可以避免由此带来的误判。
(2)目前的语音识别技术是采用了google的技术,带来的问题是google云技术,它有一个往返的时间问题。如果能够采用自己的识别技术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可是一个不容易攻克的难关。
(二)玩转英语软件
玩转英语四六级单词软件弥补了现有许多英语软件的不足:
(1)词汇量大。现在市面上的许多英语软件没有囊括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所有词汇,导致用户记单词不全面。本软件具有很大的词汇量,符合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要求,能充分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
(2)色彩丰富。本软件有着漂亮的图像,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面板,给人以活力的感觉,而不会造成用户长时间使用后感到枯燥乏味现象。
(3)结合人类大脑记忆遗忘曲线。本软件能够对用户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能够为用户安排学习路线并且评定学习成绩,能够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自动提醒用户学习,大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学习效率。
(4)学习娱乐相结合。本软件还结合了最近青少年普遍使用的游戏水果连连看,使用户在学习的同时娱乐,为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交互设计方面我们专门设计了游戏库,以随机方式产生游戏形式,避免了所有主题的游戏都是千篇一律的问题。
系统会给你一个你之前记忆过的单词的意思,在一定的时间内,你从那些字母选择单词的字母,在那个时间范围内,系统根据你点击字母的前后,拼写出你想的单词,如果单词正确,那么方块就会消失掉,不正确,那些方块不会消掉。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你未点击字母,系统会再次给你个单词的中文,如此循环。
六、结束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外语移动应用的设计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特别是在具体的外语移动应用的开发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整个移动外语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虽然从硬件、软件系统的构建,移动应用的开发实例,移动学习的激励、考核体系的健全等进行了探讨,但基于作者的能力所限,还有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策希纳.Android4游戏编程入门经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一得.安卓工程师教你玩转Android.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江南.让安卓飞:轻松玩转Android智能手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王伟,钟绍春,吕森林.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开发教育研究,2009(4).
[5]郑凯,许骏.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1(9).
[6]彭敏.外语教学网站的建设及应用.图书馆学刊,2009(8).
[7]华燕,吕乐.谈外语教学网站的建设——沪江语林外语教学网站个案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3(1).
[8]吴亚峰,苏亚光.android应用案例开发大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基于整体观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董睿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空间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行业也都对商业空间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基于对其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使得该课程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对商业建筑而言,其周边环境、空间构成等问题的探讨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环境观、建筑观的良好机会。本文结合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理念从整体观的角度对《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探索,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商业空间整体观环境建筑设计教改尝试
一、引言
《商业空间设计》在设计课程中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空间设计》也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设计类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建立起来。从许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教育方法大多偏向于室内方向,教学思路与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课程联系不大,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割裂了设计类教学的整体观。
基于此,优化调整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改势在必行。笔者在进行室内设计方向专业四年级学生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期间,尝试切入“建筑观、环境观相融合”的培养理念,期望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及实践能力。
二、整体观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都逐渐从单一转向多能,而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以后会面临多方面,多个相关专业相融合等不同工作岗位的挑战,在这种趋势下,无论是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强调整体的培养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商业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相对偏重于室内方向,这种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技术性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但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角度来看却相对单一。学生在做方案期间往往会出现能完成单体功能空间设计却忽略对整体环境的考虑等漏洞,从而导致设计方案不切实际或是可行性不大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类似于此的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把握好大四阶段课程训练的目的。在笔者看来,《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作为大四学生的必修课程,不仅仅因为该课程的重要性,更多的还在于大四阶段课程具有化零为整、提高学生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能力的课程性质。因此,在该阶段,对前几年的课程训练实行一个整合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整体观培养
从我院艺术设计系室内方向整体的课程设置来看,在大二到大三的两年时间里,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室内设计思维模式及设计理念。因此,在大四的《商业空间设计》这门课程当中,提出以空间组织为核心,以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为辅助的全方位课程体系来引导学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观念。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为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思维,可在教学中结合建筑学、景观学的一些知识,并在制定课程大纲过程中,遵循从小型商业空间到大型商业空间,由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的课程培养体系;同时植入景观学中的环境设计观念,将商业空间的设计置于城市的真实环境中。学生可通过现场调研,人流分析,购买力分析等多方面的实地考察去模拟真实的商业空间环境,从而完成一个相对真实的项目,使得课程的设计内容更趋丰满。同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整体观念,通过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思考空间与环境、空间与建筑体量、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慢慢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入手,逐步推进,理性分析的思维方法。
我们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对《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做了横向和纵向等多方面的调整。横向角度,打破选题的单一性,扩大课程设计项目的选题范围,即学生对于课程设计中项目的规模及类型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从小到几十、几百平方米的专卖店,大到几千平方米的会所、超市等都可做考虑;纵向角度,强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相对弱化建筑细部的一些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对不同商业空间的体量、尺度的把握,并引导学生关注商业空间室内外场景的切换以及整体商业氛围的营造,加强内外部空间的联系。
三、教学框架构想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强调整体及系统化的设置,即以设计训练为支撑,以理论课程为引导。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期培养出有实战经验的设计人才。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拟采用以方案设计为主,理论引导、案例分析、快题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尊重课程的原始性质,以商业空间设计为主线,采用前期项目定位,中期实地考察分析、后期具体设计三个模块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来培养学生整体项目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引导、案例分析、快题设计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知该课程。
该教学模式的设置,尝试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融合的工作。既避免了理论课的“纸上谈兵”,同时又能随着实践课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做适当的调整,避免了课程安排的僵化性。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则将该课程分为商业空间设计、建筑空间构成分析、空间环境分析三块内容,并将其贯穿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则从广到精的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
(一)环境设计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环境分析能力
以往的《商业空间设计》课程要么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图纸基础上去分隔使用功能空间,要么是做简单的单体建筑,其设计成果往往导致学生忽略空间及场所环境的重要性。基于整体观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教会学生做空间功能的分隔仅仅是一个手段,而设置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课程,使学生对商业空间的整体场所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意识到商业空间不仅仅是指其内部的空间设计,也与周边场所的环境营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举一反三,认识到做任何商业建筑都必须从整体环境出发考虑,而不是陷入单体设计的局限里。
在具体的实践环节,给予学生三个商业环境供学生选择,一个是武林女装街、一个是杭州大厦及其周边商业圈、一个是南山路休闲景区。之所以把环境定于这三个地点,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地点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同时它们又各具特色,涵盖了商业中心、休闲景区以及商业街三类空间形式。当然,为考虑课程循序渐进的效果,选择的这三个地块都不会过分喧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分复杂的环境因素,如选择在南山路风景区,即有其真实的景观场所环境又不会过分复杂,同时,学生的发挥余地也大,他们在对商业空间场所环境的考察与分析阶段就可以有不同设计思路和想法,使得最终的教育成果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二)商业空间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对空间中功能与形式的认知
空间与形式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形式不仅是吸引观众注意的外在视觉表现,而且还是展现空间构成感的重要手段;而空间作为建筑构成的实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百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空间的形式也日趋丰富,有百货店、连锁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多种形式。虽然这些商业空间类型看似复杂,但经过总结与分析,究其形式和构成可分为单体型和复合型两种。
单体商业空间,可以是专卖店形式,也可以是购物中心类型,在其建筑内可划分不同楼层及区域,并可附带设置一些休闲娱乐场所。
复合型商业空间则由多个建筑组团,类似于商业街形式,在整个区域当中会涉及到外围交通、环境景观等空间的处理问题。
考虑到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商业空间及形式的训练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个为单一空间、第二个为单一空间的重复与组合、第三个为综合式空间。
三种不同形式的商业空间场所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设计练习,如单一空间可对应于茶室、画廊、休闲吧等设计;单一空间的组合可对应于餐厅、茶楼等商业空间;而综合式空间则对应于俱乐部、商场、展览馆等相对大型的商业空间。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根据前期的设计场所定位,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挑选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设计,老师则可根据学生选题的难易程度做灵活的调整,确保课程质量。
通过学生选题,老师指导,课堂方案讲解等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空间环境定位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会运用商业空间功能组织的设计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在以后的设计中得到运用。
(三)建筑构成分析:重在培养学生对建筑构成方面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由于建筑设计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所以在《商业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关于建筑设计的这部分知识作为辅助训练与理解的内容。课程拟在设计过程中深入浅出的切入,诸如网格模数的建立,墙体的划分,以及建筑材料等知识,使学生在做商业空间设计的同时能从多方面了解设计的内涵,培养其整体设计的理念。
四、改革教学方式
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老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一些新教学方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是一门比较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层层递进,并在结合理论分析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如下教学方法:
(一)课题项目化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的作业模拟为真实项目的操作。如一个商业会所设计的作业,可以允许两到三个学生组队以负责项目的形式进行训练教学。在项目的操作过程中,选取其中一名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把控及与甲方交流探讨(甲方由老师和其他学生扮演),其他两位学生则根据分工,负责项目的策划、方案的设计及具体的实施,在整个项目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团队人员各司其职,同时也需要有非常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采取“学生独立思考方案—小组内部方案竞标—组内方案定稿讨论—最终方案总结汇报—其他小组评标—指导老师点评”这种启发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较为严肃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加团队合作。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同时,设计者又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多种问题,从而在点评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学环节严格要求,重视学生思考过程
由于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设计成果最终都是以图纸或文本的形式上交。老师往往会陷入以图纸论“英雄”的局限中,而对于教学评价来说,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考虑到过程环节的重要性,老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时应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培养有所计划,要求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能达到不同的目标,分点分段的培养学生。这样,最终的设计成果只能作为评分标准的其中一环。学生也会更加重视整个阶段的课程学习。
五、小结
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大设计类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作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地,其身上肩负的重任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设计类专业来说,对学生整体观、环境观等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尝试教学理念翻新、细化阶段课程目标、提倡教学方式创新、完善教学框架构想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设计观念的培养,努力为设计类教育改革寻找更好的方向,为社会多培养能力好、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丁沃沃.建筑设计教学的新模式.时代建筑,1992(4).
[3]龚恺.空间的操作.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结构-定向”理论在高校网球正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罗旭
摘要:本文采用教学实验法,将“结构-定向”理论运用于高校网球的正手教学过程中去,目的是研究“结构-定向”理论对高校网球教学是否有帮助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掌握正手击球技术和提高正手击球成功率方面,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合理的利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对高校网球教学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结构-定向”理论高校网球正手教学
一、前言
“结构-定向”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冯忠良教授积多年研究成果而提出。该理论认为教学应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将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定向培养。
“结构-定向”教学思想强调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对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进行定向培养。在操作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必须经过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个阶段。本次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将“结构-定向”教学理论运用于高校网球的正手教学中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在学习中的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认知结构,达到对学生心理结构的定向培养,使网球正手击球动作的合理化和优美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选修网球学生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人(每组有2名女生)。实验周期为一学期16周课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详细阅读了《网球运动高级教程》(陶志翔),《世界一流网球技术》(美国,保罗勒特尔等)等网球技术专业书籍,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100篇网球技术教学论文。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发放情况统计
根据本文需要向浙江省高校及其他体育院校的部分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专家、教授发放学生学习动机测试指标调查表。
(2)问卷的效度检验
本次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了两轮特尔菲法,发放时间间隔为30天。专家对问卷的认同率在90%以上,问卷具有高度的效度。
(3)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次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设法。经检验,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为r=0.098,分半信度r=0.829,该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3.0、Excel对各组样本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4.实验教学法
(1)身体素质测试
主要对实验对象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测试。
随机分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这两个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该教学实验的要求。
(2)学习动机测试
根据定向化教学理论观点,动机是学习的首要机制,是主动学习的内因。因此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学习动机的测试。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实验前的学习动机基本一致。
(三)两个组教学实验设计
1.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在教学初期,让实验组的学生理解并接受“结构-定向”教学的主要思想,然后教师对网球正手动作进行讲解和示范,要求学生在进行完整的模仿练习之前认真地回忆动作结构。实验组的练习强调环节动作之间的整合和完整动作的完成度。而对照组则由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直接进行模仿,练习时主要着重动作外部表现的完成度,特别是整个正手挥拍过程的轨迹。
2.在教学方法方面
实验组教学在正确认知下的正手击球动作,在分解与完整练习过程中,按运动心理定向的要求,完成各种练习。对具体的细节动作,要注意速度、角度的问题,即能够在保证动作速度或增大速度的情况下,正确完成动作技术,并逐渐提高动作幅度。而对照组主要以分解练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先学习正手准备姿势,再学习正手引拍,挥拍击球和随挥,最后完成四个动作的完整练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对比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组的身体素质基本情况再一次进行测量。结果所示,实验前后,两个组学生的基本身体形态基本无变化,身高无变化,体重增长极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身体素质除仰卧起坐和跳绳变化稍大,但前后也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基本无变化。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的身体基本情况也进行了差异性检验,从测量得到的数据结果看,两个组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两组技术测试成绩对比
通过一学期的分组教学,即实验组进行网球正手击球技术的“结构-定向”化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对两组的技术成绩进行了测试,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0.7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5.5分,经T检验两个组总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项测试成绩中,两个组的技评成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技评成绩为34分,对照组技评成绩为29.82分。
(三)两组运动学指标对比
1.角度指标
本研究选择运动学指标作为教学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更加精确地评定“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模式的教学效果。
关节角度可以细致的反应技术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是否到位,体现了动作某一瞬间的肢体的空间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组在做正手引拍动作时右踝,右肘和右腕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膝,右髋和右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这也正体现了“结构-定向”教学理念模式的效果。实验组的学生右膝和右髋的角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在做引拍准备动作时实验组学生右腿弯曲得更加厉害,能够在击球时获得更大的击球力量,而对照组的右腿弯曲不够,获得的击球力量也相对较小;实验组的学生右肩的角度大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在做引拍动作时的动作舒展度更好,能在击球瞬间获得更大的转动半径,而对照组学生则有点夹着肩击球,这样的击球使得击球点过于靠近身体,无法获得更大更合理的转动半径,因此击球的力量也较小。
两个组学生在挥拍击球时只有右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他关节并无出现显著性差异,看似看不到“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的优势所在,但我们可以从引拍到击球各关节的变化得到答案,在引拍准备时刻,实验组的右膝和右髋分别从132.54°和134.48°变化到了160.28°和153.21°,而对照组的右膝和右髋的角度几乎无明显变化,这一差别造成了实验组的学生在击球时能更加省力并获得更大的击球力量,这一点也证实了“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对学生理解掌握正手击球动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速度指标
在击球中各关节的速度决定了球拍击中球的那一刻作用在球上的速度,作用在球上的速度越快,击球力量也就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组在速度方面有着全面的优势,两组除了右踝外,其他各关节获得的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在击球时各关节都获得远大于对照组的速度,因此也打出了更大力量的击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以对学生的动作心理结构形成为指导,有目的地把中枢神经活动与动作技能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心理、神经通路和运动技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有利于动作的动力定型。
2.通过实验证明,“结构-定向”教学模式在网球教学中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还使学生的动作更趋合理化和优美化。
3.“结构-定向”教学有利于学习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观察和思考,对动作技术的各个具体环节都能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主动控制击球动作的完成过程。
(二)建议
1.本研究仅仅从教学实验后的测试结果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构-定向”教学模式到底对网球正手教学的引拍、击球、随挥、动作节奏、心理稳定性、身体发力的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还有待研究。
2.“结构-定向”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在实际的网球教学操作中,可以按照“结构-定向”理论来组织教学,在以传统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情况下,实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认知结构的快速形成。
3.教学过程中应用“结构-定向”模式应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将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9—143.
[3]邢红军,陈清梅.论“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3):41—47.
[4]康利则.体院田径课程“结构-定向”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2):60—63.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
胡悦
摘要:产学研教育研究是高校培养广告创意、策划、营销人才的关键,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院校广告发展的优劣势,把“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到广告实践教学中来,并基于此搭建一套市场化、实体化的实践平台,运用此平台把产学研结合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广告学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广告工作室创新广告专业
一、引言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高校对实践人才培养认识的不断提升下,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模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它不仅促进了高校各类研究与市场真正接轨,还培养了与市场贴近的实践型人才,为教育与相关行业结合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对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为教学型高校,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改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何围绕广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告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应用型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的同时,通过全新教学模式的引入,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与广告公司和当地企业交流,通过实践教学带动广告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扩散网络的建立,吸引行业人才到教学、科研队伍中,加快学科特色的建设,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地方院校广告学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地方院校广告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广告是一门实践性、交叉性的应用型学科,学生不但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技巧,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广告专业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一些高校广告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路不够开阔,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产与学研完全分开,各行其是,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而地方高校的广告专业的一些特征又为广告学的产学研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难题。总体归纳起来地方院校广告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学研教学的通病
1.产、学、研,各行其是
产学研各行其是是目前全国高校产学研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广告学专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对口广告公司、广告媒体、企业作为实践实习基地,但却没有建立有效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高校通过这些公司与媒体解决学生实习岗位,企业则通过这种合作获得廉价劳动力。实习学生往往发现,在学校里面学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的相关知识与实践操作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课堂学一套,企业里面重新练一套,大多数广告产学研教学没有真正把贴近行业与市场的知识带到课堂,产与学之间缺少校内的互动实践平台。而研方面,很多广告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与实际广告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学、研三者空有合作的外壳,没有实际的互动内涵,严重背离了产学研教学的初衷。
2.重产研,轻教学
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中,很难做到既重视生产发展,又重视科研能力,还重视教育教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学研合作企业往往是注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教学育人。产学研模式为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很多在广告公司兼职的老师从中获取大量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长期与合作企业打交道,老师并没有真正把精力放到广告教学中去,忽视了产学研教学的真正目的——以产研促教学。产学研合作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研开发为重点无可非议,但一味注重科研开发和经济效益而放弃教学育人,也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初衷的背离。
(二)地方院校广告学专业产学研教育受限
由于广告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中高端广告人才最终的流向一定是国内一、二线城市。国际、国内4A广告公司、具备较强品牌全案策划能力的广告公司、中高端媒体购买公司、各类公关促销公司与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缺乏以上与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公司,使得地方高校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遇到选择上的尴尬。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缺少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另一方面地处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相关企业、媒体合作存在着地域差距的问题。要把一些4A公司的高端广告人才请到学校进行讲座与教学存在很多实际困难,而高校教师要真正融入广告行业发展最前沿也必须与一、二线城市的大公司开展合作,见识更高端公司与品牌才能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去更新的知识。
三、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重新认知
笔者曾经对上海、杭州、宁波等国内一、二线城市高校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广告、艺术设计学专业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相关专业负责人就产学研合作教学进行过探讨。
所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指的是在高校内或周边选择场所,模拟小型广告公司、艺术工作室结构和要求进行软硬件改造。工作室建成后一方面可以为在校学生营造行业氛围,另一方面聘请与行业接触较深且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行业资深人士作为工作室导师,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其实践环境、实践内容完全与市场接轨,学生通过“工作室”教学不仅可以获得在普通教室课堂所不能获得的实践学习,而且更贴近行业的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就笔者所调研的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以专业为主体,由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对工作室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在课程设置上由专业负责人进行统筹,把相关实践课程与工作室使用充分合理进行规划,相应课程老师使用工作室作为教学和实践的场所。二是以实践导师为主体,由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广告专业老师牵头,根据自身相关课程的实践需要对工作室提出使用要求,并把相应项目带入工作室,结合课程进行实践与教学。三是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由大三、大四的学生组成实践团队,以工作室作为实践场所,并聘请相应的专业老师作为实践导师,自己寻找项目在工作室内完成项目实践并接受教师的指导。从教学角度来说,第一种、第二种方式更加能让专业导师把实践与项目与课程进行有机结合,辅之专业广告公司高端人才以讲座、项目指导等形式的加入会更好地对学生起到计划性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性调动层面来看,第二种、第三种方式更加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在产研结合层面上,能更好的把专业实践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针对笔者所在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广告学专业来说,第二种以实践导师为主体的方式更加适合本校广告专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由于地处嘉兴海宁,学生团队要想主动走出去到上海、杭州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以整个专业为主体,目前专业内不是所有老师都具备开展工作室教学的实践能力。所以采用第二种方式,不单可以调动专业内部部分有实践操作经验的老师的积极性,通过学校与教师资源把广告行业的高端公司、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老师自己的合理课程规划与项目的结合,充分把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
四、搭建实体化、市场化的广告学教育实践平台
广告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关键是给学生真实的广告训练过程,只要实践项目的条件、内容、任务、要求等资源要素是真实的,辅之真实的广告公司环境,在学校里也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如果只是在普通课堂,不是进行完整的广告项目的训练,仅仅做一些事务性、虚拟性的工作和练习,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只是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做到以上要求,我们必须从实体化、市场化这两个层面入手,去搭建广告学教育实践平台。
(一)环境实体化,团队实体化
充分参考上海等一线城市中小型规模广告公司设计,打造全新的工作室环境。打破传统教室、实验室冷冰冰的课桌讲台屏幕的设置,把椭圆形办公桌、公共办公空间、咖啡吧台、休闲沙发、无线WIFI网络、各种有趣的带有设计感的软性装饰带入到工作室内,使得实践平台在硬件上无限接近真实的广告公司环境,使学生和教师身处其中充满新鲜感,通过环境营造氛围。
环境只是外在,实体化的实质是以工作室导师为核心的工作室团队。由具备实践经验的导师牵头,组成若干广告工作团队,以广告公司业务小组的方式进行分批的实践操作和指导,并可结合实践教学课程,利用会议室进行多团队的集体指导。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团队间的良性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二)项目市场化、成果市场化
现实的广告公司、媒体与企业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安排,不可能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运行,它们也没有培养社会人才的义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仍然是高校。要充分加强校方与广告公司、媒体、企业这些传统教学实践基地的合作深度。
除了定期聘请上海、杭州的一些业内高端人士进行讲学讲座,更加要注重对这些企业真实项目的引入。按照市场法则,以商业伙伴的关系引入企业资源,与社会大市场共通互动。该工作室是现实工作场景的延伸,又与实践教学体系协调,以项目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让企业在合作共赢中获益,其中优秀的成果可以最终转化成生产力,并提供一定的经济报酬,学生在真实的项目运作中锻炼成长。
全面贯穿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广告工作室,可以是一个包容广告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改研究及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综合平台,包括一个由传统广告公司、互动广告公司、若干个电子商务网店组成的实体化的实习基地。充分体现行为导向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将案例训练、学生实作、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网络营销融为一体,项目式、企业化的运作,给学生提供现实性、连续性、常态化的实践过程和空间。并与对外提供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设计、网络营销、参加广告竞赛、学生科研等,构成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广告学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五、“广告工作室”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我校广告工作室正在建设过程中,围绕“广告工作室”展开的实践教学创新也正在探讨过程中。力争从行业内部、当地经济、课程建设等层面挖掘广告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一)引入更新更高端的广告相关企业融入未来的产学研教学体系中
正与上海M叁传播集团商定产学研合作框架,上海M叁传播集团旗下的四家公司定期将为我校广告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每学期将由公司高层的广告创意、互动营销、客户沟通等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在工作室内进行教学与讲座。上海M叁传播集团会定期把其真实项目提供给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对项目进行类市场化的操作,并可获得一定的报酬。工作室导师定期与公司进行沟通,一方面加强导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公司专业人士的教学与讲座提出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工作室导师制的学生广告团队,结合课程实践完成各种训练
第三学期,在工作室导师指导下,对参加实训的学生分为4~6人一组,每组有1~2名高年级的学长具体指导。结合实践课程进行模拟类的实训。通过明确任务、广告基础理论辅导、头脑风暴、主题策划、市场调研、撰写方案、创意广告、设计广告等形式,让学生对广告运作流程的内涵与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密切了各年级学生的关系,增加了专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结合地方经济特征,融入地方特色行业
海宁地处沪杭交汇,交通便利,皮革、轻纺等产业发达,当地企业对广告策划、设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有很大的需求。鼓励学生以广告团队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广告服务中去。通过一些中小型企业的项目策划与执行进一步使得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以广告工作室为实践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广告创意大赛
本校广告专业学生近几年在全国各类广告大赛上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以前的大赛学生都是在教室、宿舍完成讨论、创意与设计。广告工作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践平台与团队工作氛围,对学生更加积极、便捷的参赛大有裨益。
(五)对本专业广告实践课程与广告工作室如何结合进行系统规划
目前梳理下来,广告专业实践课程大多数都可以与广告工作室充分融合,更大力度利用工作室教学相长。其中广告策划、新媒体广告、广告创意、经典广告案例研究等实践课程未来将作为第一批课程进入到工作室内,通过教学、项目、科研的结合使得广告专业教育更进一步融合。
六、结论
目前,我校的广告工作室已进入建设阶段,与之相关的课程规划、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单位的对接都已有条不紊地展开。
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凸现必须紧贴市场。进一步大力推进广告学产学研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为努力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广告实践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钟静.关于加强广告教育中实战教学的研究与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9).
[2]李军林.产学研并重的广告人才培养新途径.传媒观察,2011(10).
[3]卢毅.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7).
[4]于溯,刘红琳,陈运辉.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2).
[5]崔银河.广告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专业设置调查报告.中国广告,2007(6).
[6]宁丽美.广告专业产学研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经济与文化,2010(8).
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
景赫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高校学生培养关注的是两个方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强调走出教室、面向社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能够更好展开实践工作的根本。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是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企业间生产、经营竞争的加剧,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寻求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不断在减弱,依赖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增强员工创新意识的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需求不断的加大,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在这一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管理方式方法的有效应用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问题。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投入了极高的热情,但是他们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能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能够更好展开实践工作的根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是对实践的有益补充,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优秀、全面的具有更强综合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在强调走出教室、面向社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更不能忽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