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案例教学的实证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姚莉(2)
摘要: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浙江财经大学在案例教学的普遍性、必要性、实施环节、学生参与意愿、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学校应该与精品课程的建设相结合,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环节中改进案例教学方法。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案例教学实证研究
案例教学是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它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方法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和效果如何呢?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浙江财经大学进行了个案研究,调查该校案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具体建议。
一、浙江财经大学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设计了《浙江财经大学案例教学现状调查表》,对本校9个学院的全日制在校本科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1份,有效率为90.14%。调查主要设计了10个问题,分别从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普遍性、必要性、组织实施、学生参与意愿、时间比例关系、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案例教学的普遍性
案例教学方法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共有95.25%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学习中接触过案例教学,其中有60.07%的学生认为是“经常”或“一般”接触,说明案例教学方法已经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中都要使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案例教学使用的频率也是提高的,认为“经常”或“一般”接触案例教学的二、三、四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56.38%、60.65%、68.68%,说明在专业学习逐步深入、专业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也会更加频繁。
(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而学校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普遍程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共有93.66%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必要”或“比较必要”在授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各年级学生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即并非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的。二、三、四各年级学生认为教师“非常必要”或“比较必要”在授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比例分别为93.42%、93.77%、93.97%,各年级学生对“必要性”的认识是基本持平的。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课题组主要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对学校案例教学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首先,在教学方式方面,学校在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以案例讨论和教师举例为主的,两者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1.51%和36.45%,专门开设案例课程的比例仅为8.08%。严格来讲,教师举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两者最大的区别为师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在举例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始终控制着课堂的进程,学生仅仅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主体性而言。因此,举例教学的在调查结果的统计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说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次,在教学环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案例阅读、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和写案例分析报告各环节的比例分别为23.36%、23.62%、22.90%、21.96%和8.15%,因为本调查题目为多项选择,在统计上是以各选项所占百分比差异进行分析的,所以从各比例的差异来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四)学生的参与意愿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总体较高,“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比例达到了83.99%,但并非没有困难,只有17.59%的学生“非常愿意”参与课堂教学,而66.40%学生是“比较愿意”参与,更有14.90%的学生是“不太愿意”参与。课题组进一步对阻碍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学生认为“对案例不感兴趣、案例太难读不懂”等原因是阻碍他们参与案例教学的第一位因素,比例为30.43%;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一起讨论很困难,对案例分析没有太多想法”,比例为27.42%;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教师准备不充分”,比例是22.35%;排在第四位的因素是“没有合理的场地、设备”,比例是19.81%。虽然“案例因素”在调查中被排在了第一位,但调查的数据显示,各因素所占比例没有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各个年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学习环境不同,他们在选择阻碍因素上也存在着某些差异,不仅在排名第一位的因素上有所不同,而且排位的顺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影响二年级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要因素排名和比例分别为自身的因素,32.10%;案例的因素,26.34%;条件的因素,24.70%;教师的因素,16.87%。影响三年级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要因素排名和比例分别为案例的因素,33.44%;教师的因素,26.89%;自身的因素,23.93%;条件的因素,15.74%。影响四年级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要因素排名和比例分别为案例的因素,31.32%;自身的因素,26.51%;教师的因素,21.69%;条件的因素,20.48%。因此,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选择和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不能笼统的一刀切,这样可能不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案例教学占总体教学的时间比例关系
在实际开展案例教学时,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一比例安排不当,不仅不会达到采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10.14%的学生认为该比例应在50%以上,有45.17%的学生认为比例应在30%~50%,有35.97%的学生认为该比例应在20%~30%,有8.72%的学生认为该比例应在10%~20%。这说明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需要合理安排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时间比例。而且各年级在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上没有太大的分歧,大部分学生认为比例应该在30%~50%或20%~30%之间,且以前者居多。如二、三、四各年级认为应该在30%~50%的比例分别为42.39%、45.90%和50.60%;应该在20%~30%之间的比例分别为35.39%、35.41%和39.76%。
(六)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能够达到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为学生锻炼的能力排名和比例是:排在第一位的是“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44.74%;排在第二位的是“开拓思路”,占25.67%;排在第三位的是“提高学习兴趣”,占15.77%;排在第四位的是“培养团队精神”,占13.81%。无论从所占比例的绝对数和相对数来看,案例教学确实能够达到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案例教学本身所起到的作用来看,不仅仅可以达到如上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开拓思路、培养团队精神方面也有较好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思考
根据对学校案例教学现状的调查、统计和分析,课题组将从学校宏观的政策导向和教师微观的教学改进两个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一)在政策导向方面,学校应该进一步倡导教师使用案例教学
虽然学校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普遍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其运用的普遍性与学生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进一步倡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该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具体的建议措施有:
1.积极倡导各学科、各专业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
案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运用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过程,仅仅将它偶尔运用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是无法达到其真正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有必要倡导各学科和专业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特别是学校财经和管理类的优势学科,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教学条件,是可以进一步的开设专门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的专业课程的。可以采取的方案主要有:(1)与学校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相结合,设置经典案例教学的系列模式。(2)与学校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将实验和实训课程充实扩展为案例教学课程。
2.提升教师素质,激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自觉主动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首先,学校应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创造和学习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如学校领导应当率先垂范并积极倡导,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组织观摩和总结推广,同时应制定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例如对教师深入社会调研编写案例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承认其教学工作量;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优先予以发表或出版;在教学酬金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等。其次,学校应为教师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的培训机制和经验交流沟通的平台。与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封闭式讲授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学校有计划地对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既简便又可行的方法是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向这些教师传授相关经验,并以此为平台,形成教师之间经验交流和沟通的机制。
3.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载体,它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案例本身的问题是阻碍他们参与案例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从我国案例教学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案例都比较缺乏,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案例库的建设,为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提供保障。学校一方面可以依托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建设案例库。在学校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案例库的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但由于其评价指标不够细化,不具可操作性,导致学校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案例库建设的质量不高。所以,课题组建议,在现有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的指标体系,以促进案例库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项目负责人建设的方式。采用此种建设方式的好处是,它既有建设的资金保证,又能够专人负责实施,同时学校已经形成了程序化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的过程,有利于监督负责人的实施情况,保证案例库建设的质量。
4.建设专门的案例教学场地
学校现有教室的布局都是按照讲授方式设置的,不容易形成案例教学所要求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也很难使学生进入案例讨论的氛围。因此,我们建议学校把暂时闲置的教室进行改造重新布局,既便于学生活动,又便于教师转换角色,促进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
(二)教师应有意识地改进案例教学方法
1.做好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准备工作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变化,但其中不变化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有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判断与分析的能力、现场应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一些基础能力。其次,精心选择案例。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的重要媒介,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的激发,因此要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相适应。所以,教师对相同知识体系的案例选择在层次上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再次,设计合理的教学时间。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教学时间设计的合理与否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和学习意愿不同教师要合理安排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时间,就我们的调查来看,目前学生可接受的案例教学时间应该占总体教学时间的20%~50%。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初步估算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大体时间。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一般较长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做到精确计划教学时间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可以在花费时间较多的小组讨论阶段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应对此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
2.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理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加强主体间的交往,建立教学双方的平等关系,营造师生合作共事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可以有变换案例的呈现方式和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等。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一般以不多于10人的小组形式进行,因此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案例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倡导大家有平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特别是鼓励那些不善表达、综合素质略逊的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在良好的团队氛围中,学生才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正确对待与他人观点的矛盾与交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的讨论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重视案例教学的总结工作
案例讲完或讨论完之后并不是案例教学就结束了,实际上它还只完成了案例教学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工作就是总结提高。因为总结是再次学习的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综合能力。案例总结工作可分为口头总结与书面总结两种形式。教师在案例讨论完后作一简短的口头总结,首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一些好的分析意见及独到的新颖的见解,指出讨论中的优点与不足,以利于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其次对案例本身也要作总结,教师还可进一步介绍实际采取的决策。尽管在调研中发现,只有8.15%左右的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总结报告的,但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后请每位学生提交书面总结报告是案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4.尽量避免和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23.46%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案例教学较难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一般来讲,一个案例只能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即使案例本身可以进行多角度分析,但是碍于时间、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也只能重点在某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而且案例与案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较少有直接的关联,学生只能获得片断性的、孤立的知识点,不利于他们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单位时间内案例的知识传授率不高。从案例的准备到案例讨论的实施,教师和学生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获取知识的非连贯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收益,参与的学生越多,则弊端越明显。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参与的人数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在案例选择、课程设计时尽量考虑案例彼此之间的递进关系,必要时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新建,李庆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孙军业.案例教学.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3)
董永茂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将其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希冀能对探索高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校管理专业人才
一、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分析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企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教育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和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抓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关键,将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教学改革,使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推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学术研究与探讨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构建什么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才能适应本国国情和教育发展。在对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研究之后,有学者提出,美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相对来说最为完善,最具代表性。从宏观上说,美国在产学研结合中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虽然美国被认为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国家,但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政府起了关键性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从微观上说,作为产学研合作发祥地的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差异性的具体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有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与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日本的产学研模式和美国不同,主要表现在日本占主导地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企业主导型。企业一方面在研究活动上呈现以短期化应用研究为重点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考虑,更加愿意和大学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的基础研究资源,与大学合作进行科技开发的需求明显增加。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更加强调目标的唯一性、长期合作和社会效率与管理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堪称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及模式,目的在于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第二,探索适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产学研教育模式。在这个命题上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中如何强化实践教育历史回顾后,有专家指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界,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结合”三个阶段。
第三,探索适合各类院校、各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类研究成果以务实求真的态度,面对实际环境和条件,分析当前产学研结合展开新型教育的机遇与困难,并深入思考适合本地、本校、本专业的有效改革方案。例如,有学者指出: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是拓展合作领域,由浅层次合作到全方位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目前推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是“订单式”培养,也可以是合作培养。
还有人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指出政府要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产学研合作。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高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明确企业在高等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等等。政府还要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平台,从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突破口
如今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甚至生活能力偏低的问题,这与用人单位所希望录用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形成巨大反差。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究其原因,培养方式存在严重缺陷,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强化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项目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在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一些创新的思想。其实践意义主要是把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过程中的好想法和做法进行概括总结,加以推广应用。
(四)东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标
当前浙江高校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多数都签约有实习单位,但其中一部分仅是一纸合同而已,用来应付检查,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另外一些在校企合作中较有成效的实习基地是建立在专业负责人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友情的基础上,联系纽带比较脆弱,难以持久。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训、人才定向培养、企业专用人才后备等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既全面解决学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师生紧密联系企业实际进行研习,又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发现和储备能够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
理论上说,产学研相结合既有利于学校培养人才,也有利于企业有可用人才,但实际中要达到双赢或多赢并不容易。目前,学校急于让学生获得实际培训的机会,有求于企业,而在校企共建、联合培养中处于被动地位。如何让企业能认识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能让企业获得较多的益处是关键,探索出多条途径来是本课题可能的创新点。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参观实习和物流作业实地岗位实习相结合来完成学生的实习与实训。目前,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参观实习在专业培养中还容易解决,比较困难的是在一个条件较好的企业里,让学生得到作业岗位的实习。在这个难题上寻找解决办法也是本课题可能的创新点。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的进程与方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质是高校与企业在教育发展与企业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依赖、资源共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基础是因为各方都互有需求,有利益共同的方面,但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主张。高校与企业通过一定的有效方式,互相信任,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以建立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校企合作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
第一,要清楚学校、企业、研究单位乃至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的角色定位、合作优势与需求。学校希望在产学研合作中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增加美誉度、使其招生中有更强的吸引力;企业则谋求在产学研合作中能获得高素质的用得上、用得省心和用得持久的人才,还力求能在产学研合作中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研究单位试图通过参与到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同时获得研究经费支持;政府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能促使产学研各方顺利开展交流与协作,同时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二、要明确高校与研究机构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人才济济,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不断展开,使之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新理念的诞生。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是非常需要的。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才能不断强盛和抵御风险。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将成为高校与研究的经费重要来源。
高校的角色定位和目标选择是在如何能培养出社会上受欢迎的有用人才。高校是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以及新方法提供的出产地,但理论研究成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现实的需要。另外,高校在开展研究与教育中也常遇到资金困难的窘迫。企业是管理与技术人才需求的重要部门。企业不断涌现出的管理问题是高校进行案例研究的重要来源。只有充分考虑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考虑企业与学校的各自特点和诉求,从努力使得双方都受益来选择合作途径才能最终使得产学研合作达到预期效果。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只有不断地进行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才能越办越好。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研究单位、学校都在发生变化,那么,产学研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方在合作的路径上有较大差异。
在校企合作的初期,校企双方有共同培养学生的共识,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在熟人或朋友引见帮助的前提下,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专业设置参考企业所需,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成立社会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各行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体。但校企合作的内容还是很有限。
当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展后,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随着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技改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能并物化为产品,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为了能将这种合作常态化,最终还可能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校企合作中成效很大且较稳固。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在其与企业、研究单位合作过程中,可把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按其功效划分为四类。
三、建立产学研基地的思路
理论上说,产学研相结合既有利于学校培养人才,也有利于企业有可用人才,但实际中要达到双赢或多赢并不容易。企业在选拔录用人员时常常提出要录用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但他们似乎并不太愿意为帮助学生得到实践机会承担责任和付出。但实际情况并非均如此,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如今的人力资源供给条件下,其实是希望获得能够用得上,用得省心,用得长久的人才,为此企业愿意付出一定的培养费用,也愿意为高校提供培养条件。实际上,不少企业到社会人才市场上花了不少精力和费用,但招聘来的员工,有一些因先前双方都缺乏较多的了解,尤其是到企业管理层的就职者,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难以适应,不久就离开企业。这种事倍功半的不断重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感到很头痛。他们急切想改变这种状况。
从高校的发展来看,只有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学校才有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以及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使学校越办越好。但这就必须让师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管理学科。另外,还让高校的学生能较早的了解和选择到能让他们将来有更大发展的用人单位。目前,学校急于让学生获得实际培训的机会,有求于企业,在校企共建、联合培养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对技术发明与设计创造等能马上见效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感兴趣,对那种提供理论指导和提供方法,短期难见成效的文科类院校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兴趣不太高。可见,文科类院校管理专业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成为“剃头担子一边热”。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其实校企双方都希望能够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达到共赢的目标,但这中间需要抓手,或者沟通的桥梁。建立产学研基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
高校管理人才产学研培养基地不应是仅一块牌子,而应当是既能为企业培养能够用得上,用得省心,用得长久的人才,又能让高校的师生能持久地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即教师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企业管理问题的诊断,并为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建议与解决方案;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讲,既要考虑为企业有效节约聘用人员的费用,也要为学校展开科研活动增加资金支持。
应该说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是解决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一个良策。也即在将企业招聘、培训工作由校企建立的合作项目组来完成,进一步说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中招聘一部分将来有意愿到某企业就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归各自所属单位、班级参加学习和其他活动,但在假期或企业举办的培训时形成一个班开展实习和培训,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定向班的学生对企业有较多的了解,企业对班上的学生也比较了解,在学生毕业前可考虑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企业为了鼓励所将要招聘的学生在校好好学习,将来在企业好好工作,可以建立奖励基金。
校企联合建立研究所是让高校的师生能持久地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教师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企业管理问题的诊断,并为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建议与解决方案的一个平台。企业将其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并提供研究经费,由校企的研究人员共同探讨解决。通过上述两条途径就能使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产生共赢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进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第一步:在与公司高层领导(最好是一把手)接触后,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由此打开合作大门;
第二步:在经过数次交流后,彼此已经比较了解对方的前提下,通过互聘方式使双方能保持长久联系;
第三步:在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校作专题报告,企业也可邀请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问题分析或专业培训的基础上,以办“论坛”方式促使学术交流成为常态化;
第四步:在学生数次到企业参观学习、参加专项调研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
第五步:在多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联合完成科研课题,使校企合作双方能产生文化渗透,资源共享;
第六步:在双方密切合作的基础上,考虑建设研究机构,以横向课题研究为主,以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为主开展科学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提高学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七步:在上述合作充分高效的前提下,筹建产学研基地,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资源加以整合,最终实现多赢的社会、经济效果。
尽管上述设计方案是试图把高等教育改革中各种资源整合后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实际中这项工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好,尤其是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的维系是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时间的事情。需要校企双方项目负责人以及所有的专业教学人员富有创业精神,勇于牺牲自我,做扎实的工作。而学校与企业的管理部门应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在海宁长安建立新校区后,努力建立产学研基地来实现产学研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尝试。曾与浙江连杭物流公司、沃尔玛嘉兴配送中心、浙江八方物流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带领学生到浙江长运物流公司、嘉兴烟草配送中心、嘉兴物流园区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通过“请进来”维系了产学研的联系,为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面临的物流管理问题提供了条件。通过“走出去”增强了产学研联系,学生能亲临企业,直接了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这些实践得到了非常可喜的成效。最近,东方学院与浙江八方物流有限公司展开了产学研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组展开的各类工作,希冀通过“创新就业八方物流实验班”为浙江八方物流有限公司培养出在未来能用得上,用得省心,用得长久的高素质人才;以“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研究所”为平台展开对该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
总之,产学研联合培养是高等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经验表明,文科院校在产学研基地建设过程中可采取项目制管理。产学研联合培养能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产学研基地建设是建立双赢或多赢的最好平台。政府相关法规与政策以及学校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产学研基地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沈霞.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机制的研究.商业经济,2010(1).
[2]李健.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阶段.中国科技产业,2009(12).
[3]盖锐,余杨.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