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14794900000034

第34章 2011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学院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党支部侧记

■文/张杨

作为2010年经济学院“创新党支部”、2011年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党支部围绕“服务发展,争创一流”这个主题,通过创新基层党建方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双赢。党建与工作,两手抓,两手都够硬。

党支部书记徐志老师自豪地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很简单,三个词六个字──学习、发展、结对,这是我们支部建设最重要的经验!”

理论学习:思想建设与专业能力“两手抓”

2010年以来,财政所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析“十二五”规划,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最初的几次理论学习活动,支部大多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引导党员们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达成共识。但是由于老师们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时间很难协调,开展集中学习有一定困难,效果也不甚理想。

于是,在几位支部成员的建议下,通过互联网、QQ群、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进行分散学习逐渐成为了支部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每次学习活动开始前,我会将学习材料发送到各位党员同志的邮箱中,并提醒大家在查阅的同时广泛搜集各种相关材料,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徐志说。

但是,分散学习的学习成效又该怎样检验呢?

这就要求支部成员们随时记录自己在各项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与感悟,定期展开交流。“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笔、多交流,不仅深化了支部成员们对理论的理解,也让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在观点切磋中提高了认识,而这种共同的意志和信念,正是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也是党员教师们做好学问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后,一位党员教师这样写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不仅是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更是全体教师工作的基本准则。”

在理论的指引下,支部党员在科研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去年以来,党员方红生老师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篇,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篇,出版专著1部。党员朱柏铭、柴效武、徐志等老师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相关课题,取得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为我省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欲做大学问,先懂大理论。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

通过理论学习,财政所党支部实现了思想建设与专业能力的“两手抓”!支部成员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科学开展教学科研实践,从而实现了理论学习、学科素养的双重强化。

创新发展:个人进步与支部壮大“两手抓”

在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中,当谈及5位党员教师时,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在我们研究所,教学效果最好、科研最突出的就是我们的党员教师!”

如果你想近距离地感受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气息,就一定不能错过朱柏铭老师的《公共经济学》。在这里,授课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学生们也不再是记笔记的“机器”。

“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才是主角”,2008财政系的林同学说,“我们组成小组,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当堂分享后就可以自由提问、讨论。就连当时一起上课的两位港培生也能非常积极地融入到我们的讨论中,就香港与大陆的政策差异探讨政策优化的途径。”

“每次课快结束时,朱老师都会谈谈自己对这个案例的理解,有时还会针对热点新闻评述,画龙点睛,很有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的确,“我的课堂你做主”,正是朱老师对授课方式的一大创新。针锋相对,较量的是知识的贯通与应用;你点我拨,考验的是思维的灵活与开阔。这项创新,不仅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也为财政研究所其他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开辟了思路,甚至在所里掀起了一股课程改革的热潮。

创新,不仅带动了工作上的发展,更促进了党建上的完善。

为了培养年轻干部,财政所党支部结合财政学系教师人数少、党派丰富的现状,创造性地采取了“小碎步前进”式的做法,适当控制发展党员的速度,重点关注,全力培养,稳扎稳打地壮大党员队伍。

目前,支部已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一名。在注重从工作和业务方面提供指导、关心和帮助的基础上,支部还多次开展专题谈话会议,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围绕国内外时事政策或某一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后,其他与会同志针对其发言进行补充、提问和交流,力求对这一问题做出更为清晰透彻的评价与分析。此外,支部也曾围绕支部建设、工作创新等主题开展“头脑风暴”。这种发展形式,不仅打破了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深度不足、形式单调的被动局面,更加激发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同志们参与支部建设、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整个支部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通过创新发展实现个人工作进步与支部队伍壮大的“两手抓”,以优异的工作成果带动群众,以高度的工作热情辐射群众。发展,正如百尺竿头前的更进一步,挥别过去的功劳簿,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结对服务:支部活动与教书育人“两手抓”

在加强自身支部建设的同时,财政所党支部也通过结对的方式,加强与身边的学生以及学生支部的联系,沟通情感,关心成长。

“与学生结对,不仅是学院‘导师制’架构的要求,也是支部加强支部成员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每位教工党员与3~4名学生结对,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今年开学,刚刚搬入西溪的08财政专业的同学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件烦心事。上午三四节在西溪上课,下午六七八节就要赶到紫金港学习,中午仅有的一个多小时,几乎全要花在路上。不仅没有午休的时间,就连吃饭都匆匆忙忙。“中午吃不好睡不好,下午上课就没精神,常常犯困。”一位同学这样抱怨。上午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徐志,通过结对同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学院,将自己的上课地点也调至了紫金港,给同学们更加充分的休息时间。“我多跑一点没关系,同学们方便就好。”徐老师乐呵呵地说。

与本科生财政支部结对,则是财政所党支部工作的又一大重要内容。一方面,他们将自己的党建经验与本科生支部分享,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他们也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通过沙龙、论坛、讲座、茶话会等多样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们非常热情,他们主动与我们联系,询问我们对什么内容感兴趣,什么时间比较方便。反倒是我们,有时因为准备考试等原因希望将时间推迟,真是挺不好意思的。”负责组织这一活动的林旖同学说。

而党员教师们则说:“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智慧成长的过程,跟学生们在一起,我们仿佛又年轻了呢。”

通过结对服务,实现支部活动与教书育人的“两手抓”,财政所党支部不仅丰富了党支部活动的内容,还用自己在党建、工作过程中的热情感染着同学们,与学生们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学习,丰富着政治理论与专业学问;发展,完善着教学工作与党员队伍;结对,成就着党建活动与育人要求。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党支部,凭借每一位党员的踏实努力,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快评

一箭双雕齐头并进

电脑前、书房里,是他们奋笔疾书的背影;讲台上、电话里,是他们妙语解颐的声音;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是他们付出的点点滴滴。这就是财政所党支部的老师们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组织建设,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财政所党支部通过学习、发展、结对等活动认真践行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党建工作,经党支部成员的智慧,巧妙地融入了支部成员的实际工作中。以理论促学习,以先进吸新人,以教师带学生。党建,围绕着中心工作开展;而中心工作的成功、创新,离不开党建的引领。这个支部,让党建与中心工作,相互交融,一箭双雕,齐头并进!

(本文编辑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