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14794900000003

第3章 2009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

三位一体齐头并进──记管理学院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

■文/蔡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是第一位;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又不可或缺;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先进党员,服务社会义不容辞。三者兼顾确实有难度,但管理学院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的老师们用行动表明:三者不仅能兼顾,而且要在兼顾时把每一个都做到最好!支部党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寻找到适合支部发展的,具有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在学生培养上尽心尽力,在科学研究上追求卓越,在社会服务上竭尽所能。

学生培养是根本

在浙大,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三农协会,但很少人知道三农协会背后默默支持与服务的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的老师们。三农协会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农村支教、农村实践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加入。一个正在填写报名表的同学告诉记者:“这是个很实在的社团,活动好且多。应该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农经系支部书记郭红东教授说道:“对于这个社团我们也是精心经营,除了指导社团实践外,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团实践活动。”近年来在校团委的支持下,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以三农协会为载体,围绕“三农”研究的热点问题,指导和支持三农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2006年暑期,党支部指导三农协会组织100多名学生举行的“新农村建设百名村官访谈活动”,走访了浙江、江苏、河南、陕西等十三个省,面对面地调研农村基层干部的状况,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推进情况。这次调研的成果汇编成书──《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和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7年12月,在农经系教师党员黄祖辉教授的指导下,学生“三农”协会在参加了由“卡特”组织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与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联合调研活动”后,所撰写的调研报告“一个样本折射的中国乡村生态”寄给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

2008年4月,温总理写了一封亲笔回信,充分肯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温总理在信中写道:“大学生开展农村调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温总理的回信不仅在浙大校园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个巨大推动。

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的老师们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新模式,即将科研平台、学生社团与大学社会实践三者相结合,它们的结合力量和影响从温总理的回信中可见一斑。

这些调查科研活动,满满的奖项,加上农经系一直蝉联的国内学科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不难看出,农经系的教师们下了多少苦功,花了多少心血。“培养学生只是本职工作,没什么特别的”,支部党员淡淡地说。

科学研究是追求

科学研究上,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创造了骄人成绩。近年来,农经支部党员老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几十项,项目涵盖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农村组织建设、土地制度、农产品贸易政策、农村金融与管理、农业结构与食品安全、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发展战略和模式、资源管理与环境分析、农村经济制度与技术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政策、农村民主与法制等领域。

支部党员刻苦科研,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认可度和政策影响力的优秀研究成果,诸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获得了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著作奖,《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预测:基于区域化市场均衡模型》获得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获得了首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唯一的“西湖金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食品安全等许多领域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199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卡特”)为人文社会科学首批重点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国家“985”第二期工程人文社会科学A类创新基地。这为支部党员和农经系的老师们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4年,党员黄祖辉教授主持的课题为浙江大学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研究》。立项完成后,黄祖辉教授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农学等诸多学科专家,经过4年多的努力,出版了《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文丛》达26部之多,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战略构想和基本思路。

此后,农经系的老师们以“卡特”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申请到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以及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和浙江省重大项目等。

经过十多年农经系老师们的运作,“卡特”的运行机制日趋成熟,不仅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科研成果,还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科研人才,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科评估中,“卡特”蝉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榜首。在教育部组织的基地项目评估中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连续被评为优秀的基地,基地建设的经验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介绍。

支部党员们在科研上不断创新、不断追求,与社会实践和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社会服务是责任

党支部的老师们始终坚持“三农”研究与政府咨询决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学术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积极承担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委托的课题,投身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决策建议和咨询报告,推动了新时期农村发展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先后有多项成果得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和省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与批示。

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党员做表率,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运用专业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围绕新农村建设,支部党员们不仅直接参与了学校与湖州市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文件起草工作,积极参与除湖州以外的省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在河南、四川以及浙江瑞安建立了分中心和新农村建设观察点,还为广大干部群众做专题报告,对地市县和乡镇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考评体系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与咨询工作。

支部党员累计主办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坛)等活动20多场次。“卡特”中心还开展嘉兴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与推进策略研究、江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贵州“富民新民、和谐发展”的湄潭之路研究、浙江龙泉山区转型与和谐发展之路研究、北仑城乡新社区共创共建城乡一体化研究等十多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咨询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当地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支部党员还积极承担商务部的援外项目,近年来,每年承办商务部“反贫困问题”和“小农适应全球化”高级国际研修班,来自非洲等近50个国家的150多名官员参加了培训。研修班获得了社会高度评价,多种媒体给予了积极报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还专门就此事给予批示。支部的党员们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三农协会为平台,组织学生服务农村建设,共同致力于新农村的建设。

追求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追求精益求精的组织目标,这就是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出一条具有特色且具有成效的学生培养之路,探寻出一条创新科研之路,探寻出一条师生共同服务之路。在这过程中,无处不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崇高魅力。

■快评1+1+1>3

为人师者,致力于学生;为科研者,致力于学术;为党员者,致力于服务。这三者并不冲突但也很难兼顾。农经系教工直属党支部的党员们告诉我们,师者、学者、党员,三位于一体,只要扎扎实实地努力,勤勤恳恳地付出,那么,1+1+1就远大于3。

教学之余不能休息,因为要进行科研;科研之余不能偷闲,因为要兼顾服务社会。他们所花的时间不是简简单单的相加,而是几何倍数的增长。“累但快乐着”是支部党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许,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流了多少的汗水,通宵工作了多少个夜晚。支部党员们的用心付出和辛勤工作,彰显了党员同志的崇高魅力。只要尽心、负责、奉献,1+1+1>3就能实现。

(本文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