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48

第48章 淘玉记

巴楚生活枯燥,特别是每年的3~6月,几乎每天沙尘迷眼,天空灰黄,土味呛鼻。好在还有淘和田玉这档子乐事,不至于让我的生活随着沙尘暴的来临而变得完全灰暗。

在好多年之前,我就知道和田玉很名贵。上海也开卖和玉田的店,标的是天价,不是我等工薪族能买得起的。也知道和田这个地名,从地图上看,距上海有万里之遥,想来这辈子是不大可能有机会到原产地去买和田玉的。

来到巴楚之后,我就寻找起念念不忘的和田玉来。虽然巴楚距离和田少说也有500公里,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巴楚县城街上,有20多家大大小小的玉器店挂着“和田玉”的招牌!

怀着好奇心进得店来,老板看到我是新面孔,所以招呼得很热情。和田玉把件、挂件、手镯等都很精美,让我爱不释手。标牌中价格一栏的数字是那么长,以至于我要数许多遍:是的,一个阿拉伯数字后面是4个零,也有5个零的。老板会说:“先生您看中哪件,我给您打个8折。”但以我这点还要养家糊口的收入,只能是看看的份了。

办公室里,大家在一起有时会很自然地聊起和田玉来。某次,当地同事从脖子上掏出一件挂件,在我眼前展示了一下,说出这块玉的种种名堂——尽管我对此一窍不通,但我对那块玉甚是眼红。

后来知道我有想给家人买玉的想法,同事便主动带我到他相熟的店去。

进得与他相熟的店来,店主从中挑出挂有许多零的一件玉器,然后说,这件本来最低要卖2万多,因为是朋友介绍来的,就1万元给了。朋友一边感谢那店主的慷慨,一边说,这么好的一件玉器,这个价位真的很便宜了。而我,说实在的,没有那么多钱。告诉店主说我没带那么多钱,店主说,都是熟人,先拿去就是了,钱过后给。我还是懂点规矩的,因为买不起,推说付钱的时候再取的好,所以没有拿回来。

就这样,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远离了购件和田玉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感到和田玉虽好,但昂贵的价格不是我所能承受得起的。

重新燃起购件和田玉信心的转机来得很偶然。

老王是我们团队的医生,高级职称,业务精、有品位。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他手上的一块玉,玉质细润,雕刻精美,一问是能接受的价格。

就这样,王医生领我走上了淘玉寻宝之路。

老王告诉我,刚开始淘玉的时候,他也有与我差不多的经历。好在他医院的一位朱姓当地医生对和田玉很在行,带他去看了几次,使他慢慢地掌握了和田玉的一些知识。自然,即使有当地熟人的指点,他也交了许多学费。

我也如此。

开始的时候,我在步行街上从一个用三轮车作为柜台的维吾尔族人那里购买了几件和田青玉籽料,后来请行家来看,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除了这个维吾尔族人的三轮车摊,步行街里还有几个卖玉的摊。一个是维吾尔族老人的摊位,玉器、字画、蜜蜡,还有古董,放在一张行军床上,但明显都是假货。还有一个是一个维吾尔族青年人的,也放在一张行军床上,东西要比三轮车摊和维吾尔族老人的好些,但大部分也是假货。虽然在外行人看来,这些“和田玉”比商店里的和田玉还漂亮!

步行街上离开维吾尔族的行军床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张行军床,是一个叫小吴的汉族美女摆的,上面除了摆放镜子、梳子等女性用品外,还有一些玉器,有籽料,也有挂件等,东西不错,去年我就在她的摊上买了几件挂件。

这么四五个维吾尔族人、汉族人摆的摊,很多时候会不见摊主守摊,很贵重的一件件玉器就这么放着,任由顾客挑选,挑中了,吆喝一声,摊主可能从边上的麻将桌上很不情愿地下来做生意,这是汉族美女的摊。维吾尔族人的一个三轮车、三张行军床,摆在一起,三轮车摊主一般都在,三张行军床通常是只有一个摊主,最常见的是那个维吾尔族老人。你在没人的行军床上看中了一件东西,那边上行军床的维吾尔族老人会打电话叫这个摊主来。也就几分钟工夫,这个摊主就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他来了,若你又不买了,他也一点不会生气。

在这个步行街上有家玉器店,是一个叫老麦的维吾尔族人开的。老麦很能干,在县城的另一个街区还有一家玉器店,生意做得很大。他和他的老婆看店,3个漂亮的克孜有时会来店帮忙。最近老麦的老婆身体不好,他又想到上海去开店,忙不过来,就把步行街上的玉器店给关了。

老王一开始从他店里买的东西贵,后来算是混熟了,才以更便宜的价格来补偿之前的高价。我的一只手镯和一些小籽料就是从老麦的店里买的。

在步行街的弄堂里,有相邻的两家玉器店。靠外面的一家,是2个弟兄合开的,各管各卖。哥哥名买买提,生有2个小孩;弟弟叫米吉提,生了4个小孩,最大的今年9岁,最小的才1个多月,是个女孩。弟弟卖给我们的东西要比哥哥的贵。我问他为什么卖给我们的玉器要比他哥哥的贵,他会说小孩多、负担重呀!问他为什么要生这么多的小孩,他说是喜欢。

在这兄弟俩玉器店的隔壁还有一家玉器店,店主叫凯赛尔,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

这些维吾尔族店家都是到离巴楚200多公里的莎车去采购玉器。莎车有个周六营业的玉巴扎,远近闻名。所以,他们通常周五赶到莎车,周六或周日回巴楚。一到巴楚,他们就会打电话要我们这些老主顾去看看,即使到了晚上8点也是如此,因为在4月之后,南疆的太阳要9点多才下山。

他们开给我们的价格也很实在,就是在收进来的价格上加一点,如股民的说法,就是快进快出。东西卖完后,他们就又会到莎车去采购。他们能从当地维吾尔族老乡那里收到比市场价便宜的玉料。其实,虽然出玉的和田地区原居民是维吾尔族人,但他们并不喜爱玉器,他们只爱黄金。的确,维吾尔族女性都戴黄灿灿的金首饰,少见戴玉器的。在他们眼里,什么和田玉籽料,不就是一块石头嘛,而且很难看。他们卖给我们东西、数着赚来的钱,心里说不定在说:“这些勺子(傻瓜之意)!”

虽然在一起卖玉的维吾尔族人很多,但他们都遵守着某种不成文的规矩。比如说,他们在各家店里窜来窜去,但只要我们在这家店里,另一家店主就不会主动邀我们到隔壁他家的玉器店去看;我们在与店主讨价还价时,边上的维吾尔族人也会很识相地走开。维吾尔族店主很要面子,怕卖低了价在他人面前丢份。我们从店里买好东西出来,那个街角卖玉器的维吾尔族老人总会问多少钱买的,而我们总会以在交易价加上1倍的价格来回答他。

到这些维吾尔族人开的店里、摆的地摊上买玉器的,并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从上海来的人。早先的时候,是当地有眼光、有点文化和闲钱的汉族人。开玉器店的汉族人也会到这些店里来收,然后卖给进店的游客。据当地喜欢玉器的朋友介绍,2007年从维吾尔族人那里购玉器很便宜,后来玉器每年大幅上涨,现在比那时至少涨了5倍。

直到现在每逢周末有空闲的时候,我与老王仍然经常到步行街去看看。虽然不会常买,但就喜欢美玉在手的那种感觉。

(写于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