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26

第26章 维吾尔族村支书

喀拉玉吉买村是我们部门的定点帮扶联系村,去村里的次数多了,我与村支书买买提成了好朋友。

喀拉玉吉买村距县城有100多公里,宽阔的叶尔羌河从村子南头缓缓流过。村子属英吾斯塘乡辖区,当地汉族干部称其为十七村。

经过了一个春天沙尘暴的肆虐,4月底的巴楚原野一片生机盎然。碧绿的是小麦,淡绿的是棉花幼苗,黄绿的是红枣树,蓝绿的是柳树,深蓝的是挺拔的白杨树新长出的叶子。东一棵西一棵散落在田埂上的是杏树,树上挂满了如黄豆大小的青涩果实。

从巴莎公路左拐进入通向村子的道路。路是最近几年政府实施“村村通”工程才修的柏油路,并且作为叶尔羌河的防汛通道正在加宽。路两边种植的都是高高的白杨树,还有一条干涸的土渠道——4月份正是缺水的时候,昆仑山上的雪才开始融化,连叶尔羌河都只有涓涓细流。每个十字路口都会有一个简易的小摊,出售馕、水果和饼干等,还常挂有一块公用电话的牌子,提供通信服务。

村部就在这条柏油路的边上。与巴楚其他村部的布局类似,两道门:一道是能供汽车出入的双开铁门,铁门上面横安了一个铁架,上面插了五六面彩旗,紫红色瓷砖贴面柱子上贴满了维吾尔语告示,有的因长时间风吹日晒变得模糊斑驳;一道是仅供人与摩托车出入的小铁门,紧挨着小铁门的就是门房,最近改成了村警务室。

维吾尔族大爷给我们开了大门。村部是一个很大的土院子,显然院子每天有人洒扫,还算干净。院子两边各栽了10多棵馒头柳,树干粗壮,有一些年头了。一边的柳树底下放了一张大大的木榻,上面铺了块红绿色的大地毯,由于坐的人多或是疏于清理,已见不到地毯原来的鲜艳。院子另一边的柳树底下,立着几块用不锈钢做的宣传栏,一块密密麻麻贴着村务公开的表格,一块绘有画,画中有国旗,用维吾尔语写着“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还有一块用汉语和维吾尔语写的“家庭子女多,小康会滑坡”的标语。场地中央是旗台,国旗悬挂在高高的旗杆顶端。院子一侧是篮球场,两块篮板完好无损。院子最边上还有一个卫星接收台,如锅盖一样的卫星接收器看起来很醒目,这是每个村部的必备设备。院子边上,与院子连在一起的是一大片红枣园,园内套种了棉花,这是属于村部的土地。院子最里边、正对着大门的,就是一长排平房,有10多间,带有一个长长的门廊。

这是我今年第三次来这个村子了。村支书买买提早就站在院子中迎接我们了。

走进顿感阴凉的门廊,眼见是一间间房门紧闭的办公室,上面挂有电视收看室、阅览室、计生室、共青团室、村副主任室一、村副主任室二等牌子。村支书室在门廊的尽头,对着门廊。

村支书办公室陈设简陋。室内放着五张大小不一的木制沙发、一张积满灰尘的很大的玻璃茶几、一张行军床和一床棉被、一个木制文件柜。最值钱的就数一台21英寸的老式电视机和一台DVD机。地上铺的是盖房子的那种砖头,墙上挂满了各种锦旗奖状,一面党旗也挂在其中,特别显眼。另一个面墙上是一幅巨大的《四知、四清、四掌握管理示意图》。这是一幅卫星影像图,标上了道路、清真寺和每家农户的位置。

中等身材、身穿紫红色格子T恤、灰色西服、头戴鸭舌帽的村支书买买提,年轻时当过兵,他思维活跃,表情丰富,说的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喀拉玉吉买村有119户、554口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人,只有4户汉族人,落户到这个村子也有20多年了。按照村支书买买提的说法,喀拉玉吉买村在整个乡上还是属于比较富裕的,是“穿旧衣服,但口袋里有钱”的那种。买买提告诉我们,现在全村有4000亩耕地,20世纪80年代初时只有800亩,这多出来的土地全因开荒而来。买买提只知道村里有多少耕地,村里的区域面积,他也不知道。

“但是,这几年叶尔羌河洪水下来的时间越来越早,往年9月中旬还发洪水,这几年8月中旬就没有水了。”说到叶尔羌河,买买提语气沉重。也难怪,离开了叶尔羌河的水,这里什么也种不了。

像南疆的大多数村子一样,棉花和小麦是喀拉玉吉买村村民的主要作物,田间地头还种着一棵棵杏树、苹果树。得益于最近几年政府的大力推动,村子里还建起了一个个核桃园、红枣园,园子里套种起了棉花、甜瓜。政府免费提供果树种苗和管理技术,免费嫁接上优良的红枣、核桃品种。这几年农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但村上没钱。”买买提说。这不,这几天他正为村上历年欠下的30万元债务而发愁,要我们找一个大客户,把属于村上的200多亩红枣地转包出去,用收来的租金偿还债务。

村支书是基层最小的官,村民的吃喝拉撒都得管,事情多、压力大,但收入不高,政府每月给买买提发的工作补贴不到500元。

我们又聊起了村上的农业生产与安居富民房的建设。去年村上安排建设了65户安居房,今年安排了11户,并为每户村民配套建设一个沼气池。

“院子场上的5个沼气罐,我来了几次都见还这样放着,这几户农民为什么还不拿回去安装上呀?”我问道。

买买提告诉我们,安居富民房配套的沼气罐,大多数村民都说是好东西,都用上了,这几户还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好用。买买提说,10多年前推广化肥的时候,免费给农户施用,农户也不接受,推广地膜也是这样。现在农民自己出钱买都用上了,棉花亩产由之前的100千克增加到目前的500多千克;小麦的亩产也有了大幅增长,过去一个小队的小麦产量只有五六千千克,现在一个农户就可以收获这么多。

“这些毛驴子(做事倔强不听劝的人之意)呀!”买买提最后说。“走,我们去做做这几户农民的工作去。”我说。

随后,顶着南疆毒辣的烈日,由买买提领路,我们一行人向村子里的农户家走去。

(本文发表于2013年3月6日《松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