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01

第1章 代序

《樱花与“绊”》

“日本”在本意上即“日之本”、“日之源”,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日本人看来,太阳升之于日本,落之于中国,因此而得名。也有说“日本”是唐代武皇赐予的国号。这一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方,将日本看作是“日出之国”的应该是中国,而不是日本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又有人称日本为“扶桑”、“东瀛”。如《史记》中已有“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里”、“海中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九州之外更有瀛洲”等描述。

日本是个岛国,整个列岛不仅环太平洋,而且环太平洋火山和地震带,地震、台风、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一方面铸就了日本人处惊不变的平和心理与抵御灾害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日本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忧患意识,而资源的匮乏、国土的狭小,越发加深了这种危机感。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古代丰臣秀吉的远征以及后来的侵华战争。即便今日,身处岛国的日本似乎仍未平息那颗生来就躁动不已的心。被称之为“工蜂”和“经济动物”的日本人,不仅把公司当作家,把国家当作家,而且效忠天皇,效忠国家,效忠公司,一生拼命,死而无怨。所有这些,都与其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密不可分。日本人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要加油、要拼命,绝不能输给别人。所以,日本文化中并不排斥竞争,尤其是那种团体的、整体的较劲。

由此,笔者不禁想到日本的国花——樱花。

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于一千多年前传入日本,经历数代培育,吸日月之精华,浸山水之光色,方才孕育出这千姿百态来。

樱花纯洁、热烈、高贵、典雅。严冬过后,是它最先带来春的气息。在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即春天。因此,日本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在这个赏花季节,人们带上亲属,邀上友人,携着酒菜、便当,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边赏樱、边畅饮,享受着美好春光。

东京的上野公园、新宿的御苑、大阪城公园,还有很多其他地方,都是赏樱的好去处。不用说,京都亦是赏樱胜地。以周恩来总理“雨中岚山”而闻名的岚山樱花同样负有盛名。1919年4月5日,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去到岚山,看见粉红色的樱花和绿色的松树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于是触景生情,赋诗抒怀。60年后的1979年4月,邓颖超访日时,举行了诗碑的揭幕仪式。笔者在日本初次赏樱,也恰在雨中岚山。从渡月桥向两边的山麓望去,满眼尽是樱的树、樱的花、樱的海。而周翁的诗碑,亦与樱一起静静地矗立在雨中的岚山,岚山的雨中。

樱花,总是树、枝、花、瓣相互交错、重叠、聚集、延伸,连成一片花的海洋。那粉的、白的、娇的、嫩的,连绵起伏、漫山遍野的樱花,在盛开时如霞似蔚、如云似雾,一夜间顿时占尽了全部春光。然而,用不了多久,一阵轻轻的微风细雨,或者根本就用不着什么风和雨,就可以壮烈地如同雪崩似地在倾刻间粉身碎骨、飘零四方。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花儿拥有如此的刚烈和毅然决然!

的确,樱花从单个来看,毫无个性;它必须漫山遍野,必须连成一片,否则就不是樱花,也不成其为日本的国花。樱花,不像其他花儿羞羞答答、含苞欲放,它总是突然地、爆发式的怒放。在它飘零时,也不必大风大雨摧残,似乎自知生命就是如此的短暂,应该走时就不应该犹豫、不应该恋恋不舍。乃至让人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多看一眼,便无影无踪地回归大地了。大概日本人就是从樱花的短暂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从而奠定了其特有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的罢!

我在想,樱花之所以被日本人尊为国花,樱花之所以拥有那无与伦比的魅力,恐怕不单单是它的妩媚、娇艳和热烈,更多的是缘于它的短暂,是它那灿烂过后随即悄然而谢的够“酷”够“味”。因此,它给日本人以启示:人生是如此的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如果死,也该果断离去。人生就该这样。

在日本有句民谚,叫做“樱花七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只有7天,整棵樱树从开到谢也不过两周时日。因此,每年都有人在赏樱季节里,随着樱花盛开的前线(即日本语中的“樱前线”、“花前线”),从九州到北海道,伴着绽放的樱花,一路追逐观赏,他们总是看不厌那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潇洒脱俗的逝去。

日本人将樱花喻为“花吹雪”(はなふぶき),这几个字真的是道尽了樱花的无限苍凉和凄美。生命短暂而美丽,就像沧海桑田,就像浮云多变的世事。从轰轰烈烈到香消玉殒,是惋惜,也是无限的怀念与眷恋,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悲壮情怀。

我发现,自古以来,就未曾有人在欣赏樱花时会以“一枝”、“一朵”去形容或赞美她。樱花之美就在于她如潮的相依相伴与连绵不断,即以“群”为美。三百多种樱花,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山樱和吉野樱不像桃花那样白中透红,也不像梨花那样白中透绿,它是樱花独有的淡淡的灰。八重樱要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此外还有浅黄色的郁金樱、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还有花瓣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这么多樱,没有哪一种不是如百川归海,汹涌而至。每年的三月,从冲绳岛到北海道,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即便是凋零时节,那樱花瓣儿亦如雪片一般,一片接一片,片片相依;一簇挨一簇,簇簇相拥,纵然同生共死,也凄惨得如此悲壮!

在这里,你似乎又看到了日本团队精神的影子。团队意识是全球公认的日本特征。在日语里有一句俗话,叫做“皆で悪いことをしても構わない”,意思是“只要大家一起,即使做坏事也没关系”。日本人就是这样,把集团、整体几乎放在了极端的位置。

樱花的海洋是由一朵朵的花、一片片的瓣所组成,而一个个的日本人,从一朵朵的樱花里、一片片的花瓣上,潜意识地、隐约地看到了自己,因而从内心深处,萌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认同和共鸣。所以,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里,日本人会成群结队地去看樱、去赏樱、去赞樱;人的潮、花的海,那花就是人,那人就是花。谁也很难说清哪里是花,哪里是人。

日本人与樱花就是这样的血脉相连、密不可分。日本人去赏樱,其实真正之意有如黛玉葬花,怀着悲切、惋惜和无奈的心境,去为象征自己灵魂的樱花送行。难怪人家说中国人是赏“花开”,而日本人是赏“花落”。这话真的一点不错。我们中国人喜欢鲜花盛开时的娇艳,而日本人则欣赏落花纷飞时那份淡淡的物哀情结。

日本人的那种由岛国意识、樱花意识所萌生的团队精神、家的概念,以及他们的那种不能受一点点鼓惑、不能有一丝丝耻辱感的武士道血脉,敏感矜持、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民族性格,一方面特别重视生命质量,但同时面对死亡又毫无畏惧,“赖活不如好死”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让人惊叹:这世间还有哪个民族能像日本人这样的与众不同?

每当樱花开遍日本漫山遍野的时候。任何一个外国人,只要踏上日本的国土,无须考证便可断定,这樱花就是日本的国花,这樱花就是日本人的魂。樱花,似乎与日本人天生就有一种无形的“绊”。人们不仅会问:是樱花造就了日本人?还是日本人选择了樱花?

不同民族对同一文化现象的不同诠释,毫无疑问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

我曾在日本一家料理店的墙上看到一幅“绊”字的装饰画,当时很是不解。经了解才知道,在日本人看来,“绊”是一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隔绝、难以舍弃的情谊与联系,并没有什么贬义。

后来稍加留神,便发现被我们理解为“束缚、障碍、局限、绊脚石”的“绊”字,还常出现在日本的书法、书画展览以及店铺、居室和各种场合。

在中国的词源、词海里,所谓“绊”,不外是“绊住”、“缠住”、“绊倒”、“羁绊”之类;而在日语词典里,“绊”,除了指拴住动物的绳索之外,还有“情谊”、“情义”和“纽带”的含义。如:“伝統的な友好の絆”(传统的友好情意)、“中日両国人民友好の絆を永遠に”(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永存)。日本人常讲民族之“绊”、地域之“绊”、家庭之“绊”、夫妻之“绊”,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和束缚。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这种“绊”,就能安心生活,放心做事,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只要有了这种“绊”,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对应自然灾害,创造世界奇迹。

樱花与“绊”,在旁人看来或许风马牛不相及,可我却从中看懂了日本人。

笔者

1999年5月于日本名古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