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抑郁的情绪认知:理论与实证
14782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心境为特征,严重影响个体的情绪、思维和自我的感觉。抑郁症在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高达3%,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事实上,抑郁症的罹患比率如此之高,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机构认为对于无力调整自己的成年人而言,抑郁症应列为世界上最具沉重负担的疾病之一。

抑郁症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周围的世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家Beck提出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以来,人们对抑郁症认知因素长达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为抑郁症最初的认知构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研究至少使我们获得二点共识。第一,抑郁个体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负面看法以及经常性和不可控的消极想法会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第二,抑郁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记忆、思维、推论和解释的方式会增加抑郁症发展和复发的风险。

大多数抑郁认知理论假设抑郁症的发病是某些认知或特殊的信息处理方式和突发的应激源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负性生活事件或其他一些环境因素。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侧重于揭示抑郁和非抑郁群体在认知上的不同。目前,在研究情绪障碍用的刺激材料被标准化的基础上,如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研究者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性方法去探索信息加工偏差的机制。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抑郁症具有负性自动思维以及注意、记忆和解释存在偏差等认知特点。

重要的是,对抑郁症最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已经显示出至少和药物疗法一样有效,并且可能在防止抑郁复发的作用方面还优于药物疗法。这种疗法侧重于改变认知偏差的解释和不合理的消极自动思维,并提出认知的转变将会导致抑郁症其他症状的改善,包括持续的负面影响以及兴趣缺失。目前,大量的研究旨在对导致情绪失调的认知功能缺陷和抑郁症核心症状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种对抑郁认知的本质和它在抑郁症发展、维持和复发中所起作用的深刻理解,必将有助于抑郁症心理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目前关于抑郁的情绪认知的研究结果让人振奋,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抑郁症是否在信息加工的所有方面都存在偏差,目前仍很少得到证实。有些研究为抑郁的相关偏差提供证据支持,但有些研究并不能得出关于抑郁认知加工偏差更全面的结论;并且,虽然抑郁发作时存在的注意和记忆的认知偏差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但抑郁缓解期存在偏差的支持性研究却仍让人难以捉摸。一些研究在多个认知领域发现抑郁缓解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然而,很可能是由于实验方法的多样性或所选样本在临床特征上的非同质性以及实验中多种研究误差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很少有纵向研究通过在抑郁症首次发作前对认知偏差的加工方式进行评估来检验它是否会预测负性生活事件所导致的抑郁;最后,对负性材料的注意和记忆偏差是如何与抑郁的标志特征,即持续的负面情绪相联系也并太不清楚。考虑到这些关键性的不足,对于研究者而言,研究的核心问题应尽快阐明抑郁症信息加工的偏差与情绪失调的本质关系,就像作者在本书实验研究中提到认知加工偏差和抑郁情绪失调之间的潜在联系的三种重要机制:认知偏差的抑制加工障碍;对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沉思;无法使用积极有益的刺激来调节负面情绪。

尽管认知神经证据表明抑郁症患者在杏仁核、前扣带皮层、背侧前额叶皮质出现功能异常,本书作者的研究也首次为抑郁个体的负性信息抑制障碍提供了电生理证据:负性信息抑制障碍与早期自动注意阶段的抑制不足以及较快的刺激评价有关(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2010)。由于杏仁核、前扣带皮层和背侧前额叶皮质这些结构在解剖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互连接,它们的异常表现其实并非彼此独立。人类对抑郁症的情绪认知加工的神经异常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具体关系还知之甚少。因此,未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一方面需要继续构建抑郁症在进行情绪认知加工时神经结构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弄清楚功能与结构的异常在抑郁症的发病、维持、康复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