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14768500000050

第50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集聚与转移(4)

上海、江苏经济创新能力处于同一个层次,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超过80;浙江、四川、山东、湖北、陕西等省域经济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在60-80之间,处于第二层次;而重庆、河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等省域经济创新能力综合指数都在60以下,处于第三层次。再从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呈现出从浙江、上海、江苏、四川、山东、重庆、河南、湖南、安徽、湖北、陕西、山西、江西依次下降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域经济,其制造业创新指数超过上海、江苏,可见其产业具有优势发展特征。

第三节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集聚、转移

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发生于20世纪末至今。在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在2005年已达8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国际产业转移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在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产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与升级,为实现长三角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腹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集聚与转移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一、泛长三角产业集聚、转移对江苏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

从江苏省域经济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产业转移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腹地发展对江苏产业转移的需求增长。因此,泛长三角产业集聚、转移为江苏产业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机遇。

1.泛长三角经济尤其是腹地产业经济与江苏经济的互补性

长期以来,中国沿海大部分区域主要依靠发展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主要依靠低工资水平、低能源成本等手段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扩张。在其出口产品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大。实际上,许多区域和企业所谓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必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而逐步成为历史。中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出现新变化,即随着企业用工工资的提高和用工环境的改善,企业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这就促使沿海发达区域的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

长三角经济腹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明显。长三角经济区腹地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和四川省域经济板块的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甚至水资源等禀赋条件优越,尤其是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这是经济腹地的优势所在。二是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1990年代中期以来,山西、江西和河南等省域经济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增加,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域经济已形成一定的工业体系,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如以马鞍山为重点的钢铁工业、以安庆为基地的石化工业,以铜陵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淮南、淮北两大煤炭基地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在泛长三角经济区中更是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具有相对区位优势。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尤其是横向的新亚欧大陆桥、长江交通带及纵向的京沪、京九、京广等干线,为强化经济腹地与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要素流、经济联系奠定了基础,使得这些与交通相联系的区域经济板块在承接江苏乃至长三角产业转移中获得“相对优势区位”。

一般来说,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经济越发展,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强,这种依赖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过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展开的,从而在区域之间形成较强的商品流、要素流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东部发达区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加快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区域关系的内在需要,也是优化东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

2.产业集聚和转移是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受土地、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东部发达区域产业转移呈加速之势。如上海产业结构重心由过去的“二三产业并举”,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优先”,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要求转移。浙江省产业转移速度也加快。据调查,浙江省2000年及以前仅有47家企业向省外迁移,而2001年达到127家,2002年134家,2003年166家。应该说,企业迁移的速度加快,产业转移已成为发达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趋势。

江苏省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先进水平,但其产业结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传统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纺织排第一位、冶金居第二位、建材列第三位、轻工为第四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江苏经济要保持领先地位,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必经路径。一是产业技术升级。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命力。换句话说,促使企业由当前主要依赖地劳动成本优势转向靠技术创新、技术优势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这对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研发、转化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是企业在市场上取得长久优势地位的最佳选择。二是向省内欠发达区域转移。江苏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南北差异明显,即发达的苏南与欠发达的苏北并存。苏北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而这也是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的产业政策导向。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对于苏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对江苏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深远,因而这种转移方式可能会成为主导。三是向长三角经济区外转移。转移的方向取决于承接区与苏南技术梯度差,这种技术梯度差越小,转移的动力越强,越容易实现。同时,空间区位也有重要影响。紧邻苏南、与苏南通达性好、技术落差小的区位成为优先承接转移的前沿区域。这种转移方式成为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流趋势。

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集聚、转移路径

1980年代以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有效发展模式,在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集聚已成为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寻求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集聚、转移路径,对于江苏产业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产业集聚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经济形成了以“三大都市圈”、“三大经济带”为区域中心的、数量众多的产业集聚区。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集聚持续发展,是江苏省域经济创新发展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1)推动资源型产业集聚。一般地说,产业集聚的发展分为四种模式:资源型产业集聚、劳动加工型产业集聚、产品型产业集聚、品牌型产业集聚;低集聚强度与低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高集聚强度与低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低集聚强度与高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都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只有高集聚强度与高品类分工程度的产业集聚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鉴于产业集聚主要受资源约束因素影响而难以持续发展,因而对于受资源约束的产业集聚来说,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在资源消耗一定的条件下,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资源型产业集聚主要是那些基于自然资源占有或独占,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基本生产方式,以资源占有优势为主的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聚。对于江苏区域经济来说,典型的资源型产业集聚是苏北产业集聚,如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徐州煤炭产业,连云港的石化、造船等临港重型产业集聚,盐城市的纺织产业集聚,淮安市的盐化工、冶金产业集聚,宿迁市的木材产业、酿酒产业集聚。资源型产业集聚,主要是依赖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等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建立起来的,其开采和初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最上游。因此,对于这类产业集聚来说,要实现产业集聚持续发展,必须提高科学技术含量,扩延产业集聚空间和拓展价值链。这对于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