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14768500000042

第42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1)

第一节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演化及特征

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对江苏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江苏省要在全国率先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必须有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而要有这样的产业结构就必须着力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产业结构优化。

江苏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高度化趋势。产业结构有多种涵义。本书产业结构的内涵为“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它是一个体系,包括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和比例,各产业部门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江苏产业结构具有区域差异特点但其演化具有内在规律。

一、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及江苏产业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企业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江苏产业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和优化,江苏产业经济也呈快速发展趋势。从三次产业分类内涵的视角分析,江苏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显现出快速发展特点。

1.产业结构演变和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概念始于1940年代。最初利用产业结构这个概念来分析经济问题时,其含义还不是很规范,它既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部的企业关系结构和产业的地区分布。随着对产业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逐渐明确。现在的产业结构则是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即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状态或产业组成,各产业所占比重即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质”的角度动态看,产业结构揭示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量”的角度静态看,产业结构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之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一般地说,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联系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产业结构演变具有内在规律。不同区域经济板块的产业结构发展与演变轨迹不会完全相同,但产业结构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任何区域来说,它有着一般的共性。

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通过对荷兰和欧洲内陆国家不同行业之间的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后,认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到1941年,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和系统归纳,获得研究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显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

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为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即“现代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的全面发展。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学者罗斯托(Rostow)首先提出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的理论解释了西方各国已经历过的工业化过程,提示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所要遇到的一系列战略抉择问题。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之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初级产业,即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即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后期产业,即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2)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首先是对产业结构调整,是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是滞后于因收入引起的需求结构变动,二是产业结构本身不合理。虽说滞后于正常需求结构变动的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讲,也是不合理的,但这种不合理是相对需求结构而言,主要表现在不适应需求结构的正常变动。而后一种情况,则是指产业结构内部本身就存在着不符合投入产出关系要求的不合理,缺乏结构的聚合质量。这两种情况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不相同的。前者主要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后者主要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因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也就构成产业优化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的发展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的: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比重下降,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渐占主要地位。产业结构高级化本质上是指技术的集约化,即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的数量和比重的增加。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主导产业的更替反映出来。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这种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包括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包括市场调整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一是市场调整机制。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过程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最终需求结构与中间需求结构相继发生变化。市场机制调整是一种经济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即经济主体在市场信号的导向下,通过生产资源的重组和在部门之间的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可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动的过程。变化了的需求结构破坏了原有的供求格局,使一些产品供过于求,而另一些产品供不应求,从而导致这些产品的价格也发生相应的变动。最初的价格变动只是影响该部门已有企业的生产,但一旦价格波动幅度达到一定程度,即达到部门之间生产资源转移的临界点,产品价格下降的部门的资源就会转移到产品价格上涨的部门,直到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新的平衡。二是政府调控机制。政府调控产业结构是通过其产业政策实现的,其基本过程是:政府部门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状况和对产业结构变动的预测,从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出发,通过纵向等级层次向经济主体(企业)发布调整信号,以调整部门间的供求格局。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经济系统的调控过程,即政府机关向经济系统输入某种信号(价格或数量),通过资源在产业之间流动,使产业结构变动接近理想的过程。政府调控方法是:非价格调控,即政府通过财政的投融资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或者通过计划和法律制约对资源配置进行导向;价格调控,即通过定价或限价对商品价格进行直接干预,或者通过税率、利率、汇率等工具,对商品价格进行间接干预,以改变各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和比较成本,从而调节资源流向,协调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偏差。

2.江苏产业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江苏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许多文献对江苏产业结构的现状、演化、调整和优化进行较系统研究。运用三轴图法绘制江苏省及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图解。通过图例直观分析江苏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与发展态势,并对产业结构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剖析其形成和演化机制,提出了未来江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需求结构的引导,企业的市场化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江苏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但仍存在结构性偏差,应继续推进全方位开放式的结构调整,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确立本区域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新的分工定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发展新兴产业,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换为竞争优势。

在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时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江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出建议。江苏经济的南北差距,是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与人力资源禀赋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主导型的苏南乡镇企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中经济应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化和优化;苏北经济则要发挥后发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通过产业创新,最终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三大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对改革开放30年江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研究,认为江苏产业发展的高度化演进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部门演进;产业发展模式从内向型向外向型演进;产业成长动力从一元单一驱动向二元共同驱动演进;产业形态从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演进;产业发展从轻工业阶段向重化工业阶段演进。提出要坚持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继续加强;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二、江苏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及问题

长三角产业结构演变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长三角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加工和制造业中心。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不但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也是世界各大公司和企业在中国设立区域管理总部或研发总部的首选城市。长三角产业结构演变对其经济腹地产业结构演变也产生着重要影响。具有独特区位的江苏少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及其优化受到泛长三角尤其是长三角产业结构演变影响,显现出显著特征。

1.江苏产业结构演变

长三角三次产业结构总体是呈现“二三一”格局,其第二产业占据首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化工、电子、仪器仪表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一系列产业集聚,成为全球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先行效应,长三角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化特征比较明显。长三角工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产业集聚。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等优势产业和金融、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而来的产业集聚。二是自发孕育出许多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如浙江温州的鞋业,宁波的家用电器,永康的小五金,义乌的小商品等等。在长三角的各个城市中,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是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在长三角,产业集聚发展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传统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三是工业园区已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