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的沿海1000多公里地带中,不但城市数量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没有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是其首要制约因素。江苏沿海城市经济带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缺失问题。沿海开发战略的有效推进,得力于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连云港、盐城及南通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具有形成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的趋向。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城镇规模等级体系的层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相对应的,在工业化初期往往表现为城镇分布的低级均衡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间规模差距开始拉大,发展的节点城市出现,发展轴逐渐显现,不均衡态势逐渐加深;到工业化后期,不均衡现象又开始平缓。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而城镇的等级规模体系不明显,中心城镇不突出,规模普遍偏小,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发展沿海城市经济带对江苏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沿海城市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工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表明,区域之间的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化为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中心城市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江苏沿海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支撑不够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等问题直接制约着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建设,这就要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形成沿海经济带的增长极、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以中心城市的大发展带动沿海城市经济带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沿海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
1.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工程
藤田和克鲁格曼(1999)认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及城市化进程是在市场条件下企业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主体相互之间发生作用的自我组织过程。市场经济主体的参与者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人口不断集中和企业持续集聚,才有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城市发展的自组织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城市在与外部要素交流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对自身功能的要求而调整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仇保兴,2005)。城市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内部子系统之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就是系统内部的自组织(王放,2000)。区域城市从聚落→村镇→城镇→城市→城市体系的变迁演化过程中,依靠自身聚集和辐射能力的不断增强,各种城市要素自行地由低层次、单一的,向高层次、复合的城市功能和形态转化,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自下而上的形态是典型的自组织过程(段汉明,2000)。城市体系是一定区域内空间要素的特定组合形态,是由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和一定数量的城镇结点、交通道路及网络、经济腹地组成的地域单元,能够通过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功能。城市体系中具有较高潜势的中心城市,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功能趋向多样化,形成吸引人口聚集的新动力,并导致空间竞争,形成相对稳定的城市等级体系。因此,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自组织机制的枢纽和关键。
根据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应形成以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群为主导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协调的城市体系,使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成长为在沿海经济中居核心地位并在周边区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使滨海、海安城镇(县城)成为与三大城市连接互动,在经济区中充分发挥承接、传导作用,共同促进沿海经济创新发展的大城市。
(1)推动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南通城市具有江、海相交的区位,是中国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100年前的民族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先天”基础较好。但是,由于缺乏过江通道,沿海高速公路与沿海铁路在南通出现断头,无法直接与一江之隔的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实现对接(坐摆渡或者长途汽车需要近4个小时),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1984年,南通经济实力比宁波经济高出25%,港口吞吐量是宁波的2倍多,而20多年以后,宁波经济实力比南通经济高出76%,港口吞吐量是南通的2倍多。南通经济发展是江苏沿海经济滞后的“缩影”。苏通大桥的通车、沪通城际铁路建设为南通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南通快速交通束建成以后,南通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紧邻上海的优越区位条件,承担起接受上海经济辐射并北延的重任,成为江苏南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中心城市。
盐城从现实基础和条件看,跨越发展具备“三大”比较优势。一是交通运输的区位条件逐步显现,有望成为苏东新的港口圈。沿海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新长铁路的运营,大大改善了盐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再加上盐城沿海建港条件优越,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陈家港均具备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射阳港已建成千吨级码头5座和3000吨级集装箱码头1座,被国家批准为二类开放口岸,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国内20多个港口通航;大丰港被列入国家“十五”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江苏跨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以及悦达起亚汽车、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带动沿海港口的建设步伐,成为苏东沿海新的港口圈。二是独特的土地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可以构筑新的产业优势。盐城海岸线绵延582公里,占全省56%;滩涂面积680多万亩,分别占全省75%和全国14.3%,且每年以2万亩左右的成陆速度向大海淤长,是全省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沿海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230亿立方米,沿海和近海还有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为发展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发电以及大型石化工业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与南北沿海高速交通束成“T”型交接点的城市,是江苏唯一沿海大港城市,区位条件优势明显。港口资源是连云港沿海开发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但20多年来的发展,连云港的发展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从港口的发展来看,连云港已经被日照港超过。连云港与同时开放的沿海近邻青岛相比较,青岛2006年的地区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连云港只有527亿元,约是青岛的1/6。城市经济和腹地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产业规模偏小是制约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连云港城市实力的提升源于港口经济的充分挖掘。要大力发展临港型产业,实现连云港的港城互动发展。
(2)推动滨海、海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就是城镇体系的完善。根据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培育滨海、海安两个次级节点城市发展,对江苏沿海地带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将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建设为一级核心城市,并在这三个城市之间建设滨海、海安两个次级城市(发挥空间连接纽带作用),有利于沿海经济板块有效衔接和发展。可以考虑行政区划的适当调整,使行政区划边界不是沿海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因素。尤其是,推动滨海、海安城市发展,应在行政体制上给予保障并赋予更大的发展权限。
3.实施城镇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在推动南通、盐城、连云港三个沿海经济带一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实施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江苏沿海经济带已有一批在产业发展形成一定专业特色的城镇经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赣榆县的海头镇、盐都县的大冈镇、东台市的琼港镇等城镇经济板块。赣榆的海头镇是渔港产业专业镇,是江苏首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海产品市场日趋扩大,成为苏北、鲁南重要的海产品集散地。盐都大冈镇鞋机产业专业镇起步早,是国家三大鞋机生产基地。东台琼港镇是生态产业专业镇,其生态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要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支撑在于港口的建设。据初步统计,上海港的集装箱货源中一半左右来自江苏。随着大、小洋山港的建设和使用,整个长江流域将成为其经济腹地,江苏沿海港口的建设定位上只能是居从属地位。因此,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要注重港口自然条件的充分挖掘,科学规划港口布局,坚持以港兴经济,加快沿海中心城市岸线开发,加强连云港、洋口港等深水港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港口与腹地的互动,重点整合和提升连云港枢纽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中转业务,增强港口整体竞争能力。将洋口深水港开发建设作为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点,打通江苏南部出海大通道,更高层次上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另外,要加快建设南通、盐城与连云港城市之间的城际快速交通束,强化沿海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