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动节点城市发展。区域开发有先后次序,优先选择以开发效率为目标。因此,建设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在空间取向上主要是选择沿宁启铁路、宁启高速公路城市进行开发,在快速交通束经过区域的城市、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充分吸引资本、技术和信息进入,加快节点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
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城市规模普遍偏低,与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差距明显,尤其是缺少特大城市。由于缺乏特大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使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因此,要将培育特大城市经济板块作为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重点工程来抓,要优先发展南通、扬州、泰州城市经济,要优先重点发展南通城市经济板块。通过特大城市经济发展,形成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对整个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注重中小节点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节点城市等级体系。要发展海安城市经济板块。海安具有沿江、沿海区域开发的交通枢纽和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区位。随着洋口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省辖市的区域增长极城市地位显现,应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
(3)推动江南与江北的区域合作。推动江南江北区域合作是实施跨江发展战略,促进长江南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发展融合为新苏南经济板块的需要。支持江南江北区域的城市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经济联系,以整体增强沿江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谋求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形成长江流域经济新“增长极”——沿江城市经济带。应该说,江阴与靖江市的合作发展是成功的案例。江阴与靖江市在中国率先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工业园区,并取得“投资、管理以江阴为主,土地、劳动力和环境配套以靖江为主”的行政“混血”方式管理的经验。“江阴靖江区域合作模式”不但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实现突破,而且引导着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合作行为,如江阴规模骨干企业海澜集团与靖江苏美达公司开展合作,由海澜集团在苏美达公司参股20%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企业合作使苏美达公司获得发展资金和船舶出口渠道,海澜集团延伸产业链,扩大出口规模。2008年1-9月,靖江经济开发区共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90.52亿元、375.56亿元、46.95亿元、38.23亿元,骨干企业的龙头支撑作用,带动了工业园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波司登(泗洪)工业园投入使用,红豆集团、梦兰集团、恒力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快步向苏北“溢出”,推动苏北工业园发展。据统计,仅这4家纺织服装企业在苏北总投资将达到60亿元。红豆淮安工业园2007年2月棉纺一期5万纱锭项目投产。波司登(泗洪)工业园也集羽绒加工、羽绒服生产及辅料生产于一体,建成亚洲最大的羽绒服生产基地。因此,推动包括江南在内的长三角与江北区域合作,有利于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二、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创新发展
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既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域,其经济总量、产业技术层次、创新能力等都处于领先水平,其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系着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
1.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板块构成和地位
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人们常称其为沪宁城市经济带)是由以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以及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沪宁城际铁路、沿江铁路(镇南铁路、常苏嘉城际铁路)和机场等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构成的带状经济区。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江苏经济创新发展的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板块主要包括南京市区、镇江市区、无锡市区、常州市区、苏州城市经济及丹阳、扬中、句容、金坛、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等城镇经济板块,土地面积为19147平方公里,2007年的总人口2008万、GDP15507亿元、人均GDP81506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远高于江苏其他区域经济板块。
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由5个特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及4个小城市经济(城镇经济)板块构成。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是江苏城乡一体化程度最高,城乡发展差距较小的区域经济板块。这主要归因于早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因此,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是比较成熟的城市经济带,带状特征十分明显。
(2)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在江苏省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江苏三大主要的城市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处于领先地位。人均GDP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2.4倍,GDP占江苏省的60.2%,工业总产值占江苏省的64.7%,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占江苏省的59.8%。也是外向型经济的中心区,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江苏省的90.2%、64%。从各个方面来看,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是江苏省域经济的重心区,这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江苏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路径
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是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改革开放以来担当着十分重要角色。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硬约束”影响日益增加。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实现经济创新发展,是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1)在与苏北区域合作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首先要促使产业转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区域转移,引入现代高科技产业,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长三角重化工业已经发展到了“增长的极限”,如无锡的城市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比例已达到73.5%。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要使“长三角制造”逐渐向“长三角服务”转型,不仅现代服务业要更快发展,本地的制造业也要向“2.5产业”(生产型服务业方向发展)。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企业跨江北上,既要为苏北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也要着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与苏北区域合作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在加强城市带经济联系中实现城市功能科学定位。在相当长时期内,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内大多数城市是沿着沪宁快速交通束向上海经济集聚的,而其他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相对较弱。城市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不仅要求不同城市经济板块都要增长,还对城市经济带创新发展有更高要求。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内部组成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与广度即一体化水平,对经济系统产生直接影响,从而直接关系着城市经济带的综合实力提升。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内的各个城市经济板块要对自己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从整个城市经济带创新发展的角度,实现充分的分工与合作,避免无序的、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为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得到提高,要在加强城市带经济联系中实现城市功能科学定位。因此,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要进行城市功能科学定位,要使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要大力发展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并着力推动各个城市经济板块的长远发展。
(3)在进行管理体制创新中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需要处理好当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经济利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利益等重要关系。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其经济决策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突破阻碍城市经济带长期、持续发展的体制障碍,从长远角度考虑行政区域经济的利益得失。在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城市合作发展中,各个行政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展战略、追求目标及发展重点可能不同,从而使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地方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消除行政区划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消极影响,走城市经济带利益最大化的之路,实现各个城市经济板块互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南沪宁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创新发展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区域化的表现。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化趋势在苏北城市化和快速交通束建设中得到显现。城市化和快速交通束使苏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特征:东陇海线城市经济带(横贯于苏北北部的东西走向的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徐宿淮盐城市经济带(贯穿苏北腹地的呈东南走向的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连盐城市经济带(沿海南北走向的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不仅在地理空间还是在经济空间上都“均匀”分布于苏北,极化着苏北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是有后发优势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推动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空间结构优化,对于实现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苏北“三角”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孕育和发展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随物,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快速交通束建设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城市经济带发展的基础条件。苏北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和快速交通束建设,促进着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实现苏北经济创新发展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苏北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寻找到适应其经济发展阶段和与苏南经济相联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因此,只有优化苏北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才能促进苏北经济与江苏省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1.苏北城市发展的特征
关于苏北经济发展空间组织形式的研究成果较多,如相继提出了徐州都市圈、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等,但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城市经济带是区域经济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加强城市经济带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处于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向点轴经济带形成期过渡的阶段,“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的特征初显。因此,苏北经济创新发展必然要强化与上海经济的联系。江苏沿海交通条件的改善(如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上海过江隧道及大桥、沪通铁路立项建设),对苏北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处于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向点轴经济带形成的过渡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是点-轴-网络演化路径。在由点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轴的延伸与扩展方向和点的开发次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空间结构优化。苏北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处于由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向点轴经济带过渡阶段,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等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同时,初步形成了沿东陇海线、沿连盐通高速公路城市经济发展“动力轴”(沿海城市经济带),尤其是沿连盐通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盐通段的城市经济受到上海、苏南经济辐射作用逐年增强,呈现出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的城市经济板块集聚带。
(2)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弱,区域核心城市发展较慢。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向标”。参照引力模型对江苏省13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其结果显示苏北城市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比苏南城市相互之间经济联系强度低。苏北的区域核心城市尚需培育。虽然从经济实力、交通区位方面看,徐州城市具有较好的相对优势,但其受苏北空间中心区位缺失的影响,从而对苏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淮安城市与苏北其他城市在经济联系上的苏北空间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着力推动淮安城市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苏北的区域核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空间经济学意义。
(3)“三角”型快速交通束空间架构基本形成。从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来看,苏北已形成以徐连、连盐、连淮、淮盐、盐通、徐宿淮等高速公路,东陇海、新长、宿(宿州)宿(宿迁)淮(淮安)铁路项目(立项建设)、连盐(立项建设)、淮扬镇铁路(规划)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束,“三角”型的快速交通束空间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淮安市规划2010年新建淮安-连云港铁路,2020年规划建设南京-淮安铁路,对增强淮安城市与苏北苏南的快速交通联系,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快速交通束的建设和完善,使苏北“三角”型快速交通束城市经济带发展条件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