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14768500000026

第26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快速交通束建设(3)

(1)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是江苏经济联系长三角经济和长三角经济腹地的高效交通纽带。通过快速交通网络,可以使东部的江苏经济和中、西部经济地带有机联系起来,实现经济的优势互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长江快速通道、航空等快速交通方式具有量大、速快交通优势,对于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东部的资金、管理、人才的优势和中、西部的资源的优势,实现泛长三角经济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据测算,到2010年江苏省一次性能源总需求将达到2.15亿吨标准煤,大部分需要从省外、境外调入,其中经由铁路调入的煤炭将达9100万吨,比2005年增长47.7%。江苏既有的铁路运力缺口约为3.5亿吨,铁路“瓶颈”制约矛盾非常突出,加快铁路建设步伐意义重大。

无论是在客运量还是货运量指标上,江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客运量和货运量的差异直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一般说来,区域经济越发达,其与周围区域的经济联系也越多、越紧密,各种商品流、生产要素流越畅,快速交通束对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的作用也就越强。因此,加强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建设,对于江苏经济、长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腹地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有助于江苏经济与长三角经济和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区域合作。建设快速交通束,可以使区域的相对区位优势发生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经济腹地板块与经济极核区的联系得到强化,而另一些经济腹地板块原先具有的区位优势也有可能弱化甚至丧失,从而形成区域经济板块的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建设快速交通束对于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的重塑作用。一些原来相对封闭落后的区域由于快速交通束的建成带来区位优势效应和产业带效应,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快速交通束的这种作用在经济欠发达区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对于江苏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的意义重大。例如,进一步加强苏北快速交通束建设,拓展连云港港口的直接腹地,就能为连云港港口真正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功能创造优越条件;加大东陇海沿线快速交通束的建设,就是建设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带的基础工程,从而对于苏北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3)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有助于江苏经济空间结构优化。长三角经济区、双陆桥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构成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主骨架。但是,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长三角经济区与其经济腹地相联系的快速交通束较少,交通条件的限制作用还比较大,直接制约着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双陆桥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对接的主要通道是京沪铁路和宁西铁路。京沪铁路建设比较早,经济带的作用强。双陆桥的北陆桥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较弱。而南陆桥的宁西铁路缩短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空间距离,使沿桥经济直接与长三角经济空间对接。但宁西铁路建设时间较晚,部分路段还为单线,对承担起长三角经济区与其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是“优势有余,能力不足”。因此,加快宁西快速交通束建设,对于江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流域经济带与双陆桥经济带相比较,黄金水道——长江的作用功不可没,发挥着承担区际联系的重要功能。随着沿海指向的经济发展成为泛长三角经济的重要趋势,国家致力于长江沿岸快速交通束的构建,如沪汉蓉高铁、沿江高速公路、沿江铁路等项目,提升了长江流域经济带在泛长三角经济区中的地位,强化了长江流域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快速交通束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长江水系运输,而是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长江水上快速通道和航空等现代快速交通束。江苏省域经济板块与长三角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腹地相连接的特殊区位,决定着江苏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受泛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影响。因此,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有利于江苏经济在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创新发展。

三、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的对策选择

铁路建设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短腿”。江苏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要准确把握快速交通束的功能定位,以发挥快速交通束对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说来,要科学规划中、长期建设项目;要引导和优化连接“一极两带”产业布局,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经济带;提升连接“一极两带”节点城市运输枢纽作用,加快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城市经济带。

1.科学规划中、长期建设项目

建设连接“一极两带”的江苏快速交通束要进行科学规划,尤其要做好其中、长期规划。进行快速交通束规划应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即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对于欠发达的苏北来说,尤其是要切实贯彻交通先行的理念,坚持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促进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构筑快速交通束。建设连接“一极两带”江苏快速交通束,应科学规划和实施四项重点工程:

(1)培育沿海经济带的快速交通束。一是加快沪通城际铁路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束缚南通城市经济发展的“向南就不通”的问题,释放其紧邻上海经济的区位优势能量。二是加快连盐铁路建设,为培育北起连云港,经灌云、灌南、响水、滨海至盐城的沿海经济带(连云港至盐城部分)增添快速交通束。三是在“十二五”期间将新长铁路盐城至海安段和宁启铁路海安至南通段改建和提升为时速250公里的城际铁路等级(沪通城际铁路的北延线),使苏北经济获得融入长三角、上海经济的最直接的通道,以实现苏北及其沿海经济与长三角经济联系的交通快速化。四是建设海洋(海安-洋口)铁路,接轨洋口港。海洋铁路西起海安,经过李堡、栟茶、小洋口至洋口港临港工业区,全长77公里,是华东铁路网连接江苏中南部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长三角北翼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纵向“中轴”快速交通束。连接苏南、苏北城市距离最短的淮扬镇(淮安-扬州-镇江)铁路(城际铁路)是江苏经济的纵向经济“中轴线”。加快建设淮扬镇铁路(城际铁路),对于苏北经济南向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具有重要意义。淮扬镇铁路(城际铁路)北起淮安,沿京杭运河南下经扬州过长江至镇江,与宁启铁路、沪宁铁路(环沪宁快速交通束)连接,是苏南、苏北、长三角经济联系的最短和快速通道。

(3)建设连接“一极两带”的省际快速交通束。一是建设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是在宁合城际铁路之外并沿长江走向的又一条苏皖经济联系快速通道,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快速交通束的组成部分。二是建设宿宿淮(宿州-宿迁-淮安)铁路。宿宿淮铁路西起宿州、途经灵壁、泗县、宿迁、泗阳至淮安,与新长铁路连接。该线起于“两淮”煤炭基地,可为苏北能源运输提供新的通道。三是建设宁杭(南京-杭州)城际铁路。宁杭城际铁路沿着宁杭高速公路的基本走向建设,为南京与杭州两个长三角特大城市的经济联系增添一条快速通道。四是建设环沪宁快速交通束。环沪宁快速交通束包括南沪宁(沪宁高速公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快速交通束和北沪宁(宁启高速公路、沪通城际铁路与宁启铁路南京至南通段)快速交通束。五是建设沿江铁路。沿江铁路包括沿长江南岸走向的镇南(镇江-南翔)铁路和沿长江北岸走向的扬通(扬州-泰兴-南通)铁路。镇南铁路自镇江引出,经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市至上海嘉定区在南翔编组站接轨,串接长江南岸几个主要的港口,以货运为。扬通铁路自宁启铁路江都站引出,经高港、泰兴、靖江至南通接轨沪通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的建成和运营对于长江南北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成为新苏南经济板块具有重要的意义。六是建设常苏嘉(常州-苏州-嘉兴)城际铁路。常苏嘉城际铁路是以常州为起点,经江阴、张家港、常熟、苏州,到达浙江省嘉兴的一条高速的客运专线。

(4)建设出海快速通道。一是加快连云港港口建设。连云港作为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具有很多发展的优势条件,但没有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港口建设,拉动连云港城市经济发展,使其与徐州经济成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沿海-内陆)“双核经济区”。连云港港口建设不仅仅是对港口本身进行深度挖掘扩能,还应包括港口产业的配套发展,以形成港口经济区。二是加快南通港建设。加快南通港建设,对于形成江苏的快速出海口具有重大意义。与连云港相比,南通港紧邻苏南经济,货源充足,应与上海港群、宁波港群进行功能错位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洋口港。洋口港的建设是江苏实施沿江沿海开发战略的喜人硕果,是对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强力呼应。洋口港通航结束了江苏沿江没有出海大通道的历史,架起了江苏区域经济接轨大上海、助推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

(5)建设苏北城市连接南京铁路工程。一是建设淮连(淮安-连云港)铁路。淮连铁路西起淮安,途经涟水至灌南,接连盐铁路,是拓展连云港港口腹地、加强苏北主要城市之间联系、客货兼顾的铁路。适时建设淮连铁路对苏北经济发展、沿海经济带形成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建设徐淮(徐州-淮安)铁路。徐淮铁路西从陇海铁路碾庄站引出,途经宿迁、接宿宿淮铁路泗阳站。三是建设宁淮(南京-淮安)铁路。宁淮铁路沿宁淮高速公路走向,是淮连铁路向南的连接线,是南京城市经济向苏北经济辐射的最短交通束,对于苏南经济与苏北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北城市连接南京铁路建设和运营,有力支撑淮安具有苏北快速交通束枢纽城区位。四是建设丰沛(丰县-沛县)铁路。丰沛铁路为徐荷(徐州-荷泽)铁路在江苏境内的丰沛段,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行政辖区内,为国铁Ⅱ级铁路,全线立交,全长50.4公里。建设丰沛铁路有利于徐州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以客运专线和对外通道建设为重点,规划新建铁路里程1,595公里,建成“三纵五横”的铁路网。“三纵”铁路是:京沪铁路徐州至南京段,新沂至淮安至扬州至镇江,连云港至盐城至海安至南通至上海(沿海铁路);“五横”铁路是:徐州-连云港,宿州-宿迁-淮安-盐城,南京-扬州-泰州-海安-南通-启东,南京-上海(沪宁城际),马鞍山-南京-宜兴-杭州。2010年至2020年,江苏规划新建铁路里程519公里,增建复线876公里,形成8条(包括具有超亿吨能力的3条)省际对外铁路通道。对外八条铁路通道分别是:陇海铁路、京沪铁路、新长铁路、宁芜铁路,新增沿海铁路、宿淮铁路、合宁铁路、宁杭铁路。

2.加快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的对策选择

快速交通束的建设和运营,在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意义上讲,快速交通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但是,建设快速交通束必须有科学的对策。因此,进行科学的对策选择,对于加快建设连接“一极两带”快速交通束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快速交通束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要对欠发达区域的快速交通束建设在经费投入上给予政策倾斜。在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典型代表的快速交通束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规模大,各项工程往往采取阶段性建设路径,因而必然存在先后次序,而这往往对欠发达地区不利,比如要求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在工程建设中承担与发达区域相近比例的费用,实际上是让欠发达区域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为保证科学规划的合理性和战略性以及区域均等发展机会,地方政府必须发挥协调职能。因此,从江苏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角度来说,省政府在快速交通束建设过程中要对苏北实行适度倾斜政策,不搞建设费比例分担的“一刀切”。更为重要的是,要创新交通管理体制,为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长期以来,受行业分割管理等因素制约,各运输方式的运输站场建设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各自规划、各自建设、自成体系,严重制约综合运输体系整体效能发挥和效率、效益水平提高。因此,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管理要实行一体化的统筹管理,避免部门利益对发展快速交通束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