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14767900000028

第28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2)

(2)文殊,代表“大智”。文殊菩萨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其道场在今山西五台山。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在今四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锡杖、剃法、圆顶,身着袈裟的比丘形象。其道场在今安徽九华山。

(三)罗汉

全称为“阿罗汉”,是指自觉者,为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低于佛和菩萨,居第三等。达到这一果位者,没有任何烦恼,受天人供养,他们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并弘扬佛法。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济公罗汉等。

1.十六罗汉

在佛教中,十六罗汉是指受释迦牟尼的嘱托,常驻世间守护佛法、普济众生的大弟子。最初是四大罗汉,因世间广大,任务艰巨,便增加为十六罗汉。

2.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元朝以后,寺院中十八罗汉的塑像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常见的形式。

3.五百罗汉

佛教史上大规模的结集(即高僧们集中在一起合诵、编纂佛教经典)已有七次。五百罗汉,一般指参加释迦牟尼涅槃后第一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包括迦叶和阿难两位大弟子,但大多数已不知姓名。在我国,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是宋代人附会的结果。

4.济公

济公,法名道济,南宋僧人,俗名李修远,出生于浙江台州。济公于杭州灵隐寺出家,因不守佛门戒律,而被赶至净慈寺,圆寂后葬于杭州虎跑寺。民间传说中,济公是个其貌不扬,举止痴狂,言语诙谐,劫富济贫,爱打抱不平而深受下层百姓欢迎的人物。相传他还是降龙罗汉转世,但去罗汉堂报到时已晚,因此,只被安排站在过道上,有的寺院甚至让其蹲在梁上,一张苦笑脸,似嗔似喜。

(四)护法天神

天神本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称之为“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著名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韦驮、密迹金刚、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天王居住在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其任务是各护持一方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他原为古印度乐神,表明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龙或蛇(他原为“天龙八部”中群龙的领袖),或绢索(用索捉住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他用宝伞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富,他原为印度的财神)。民间按其所持兵器的功能,将其职能理解为风调雨顺。

有的导游经常把“四大天王”说成是四大金刚,这是错误的。在佛教中,金刚和天王是不可混淆的。

韦驮:佛教护法神,又称韦天将军。韦驮像武士装扮、仪表端庄、威武雄壮。手持金刚杵,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的一颗赤子之心。我国佛教寺院中一般以韦驮手中金刚杵的拿法表示该寺院是否为接待寺:如韦驮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或举起,则表示该寺为接待寺;如韦驮以杵柱地,则该寺为非接待寺。云游僧来寺,得先看杵,而后决定去留。我国佛教寺院中供奉韦驮始于宋朝。

密迹金刚:为释迦牟尼五百执金刚(即金刚杵)卫队的卫队长。在中国因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他被汉化成两个金刚力士,并命名为“哼哈二将”,这种称呼在佛教经典中是没有的。

伽蓝神关羽:伽蓝神相当于寺院的土地神。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相传关羽被杀后,受普净大师点化,皈依空门,成为了伽蓝神(寺院守护神)。

六、汉地佛教寺院的主要殿堂和佛塔

寺院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科学地看待佛教、正确地讲解寺院,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有力宣传。

寺,原本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等。汉代设有鸿胪寺,是招待宾客的机构,类似礼宾司、交际处。佛教传入中国之际,在洛阳建白马寺,就是专供西域来的僧人居住、译经的场所。后就把佛教僧侣居住修行的场所统称为寺,与“伽蓝”意思相同。院,也用作僧侣修行处所的名称,但规模比寺要小。庵,则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所居住、修行的处所。

就佛教寺院建筑的构成而言,中国汉地的一般寺院主要的殿堂由三门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罗汉堂、方丈室、藏经楼、佛塔等组成。

(一)三门殿

汉地佛教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即空门),两旁各一小门,故称三门殿。山门是进山入寺的大门。最早佛教寺院多在山林中修建,故有此称。通常是一座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故也称三门。佛寺的山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呼之三门。山门是僧俗的分界。中间为空门,东西两边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门,象征三解脱。因寺院大多位于山林之中,所以又称为山门殿。

(二)钟楼

钟楼位于天王殿东侧,有的寺院还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左胁侍道明、右胁侍闵公。

(三)鼓楼

鼓楼位于天王殿西侧,有的寺院还供奉伽蓝神关羽,左胁侍关平、右胁侍周仓。寺院什么时候敲钟和击鼓,是按照佛教的仪式和日常行事来定的。如有重大佛事活动和节日时,钟、鼓都要齐鸣,但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四)天王殿

天王殿为三门内的第二重殿,其正中供奉弥勒菩萨,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背后为韦驮。

(五)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寺院主体建筑,正殿,或称“大殿”,大雄即为“大无畏”,是称赞释迦牟尼威德高尚的意思,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三佛同殿居多。供一佛的常见为“释家三尊”或释迦牟尼佛与两位弟子,也有的供奉“西方三圣”或“华严三圣”。

(1)释迦牟尼的各种塑像。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像有多种不同的姿势,主要有三种:坐像、立像、卧像。在坐像中又由于手印(手的姿势)不同,分为“成道像”和“说法像”。

(2)释迦牟尼和弟子的塑像。若佛像两旁有两位站立的比丘像,一位年老,一位年轻,则年老的一位是迦叶,年轻的是阿难。据佛经记载,佛陀涅槃后迦叶继领徒众,第一次结集(五百罗汉相会)就是迦叶领导的。迦叶涅槃后,阿难继领教徒。

(3)释迦牟尼佛与其他佛组成的群像。中国汉地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中常见的有“三方佛”、“三世佛”、“三身佛”。供五佛(密宗的五方五佛)和七佛(释迦牟尼佛以前的六佛加上释迦牟尼)的较少,多为历史久远的寺院。

(4)两侧的塑像。大雄宝殿左右两侧,一般供奉十六或十八罗汉像,也有寺院供奉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

(5)海天佛国塑像。不少寺院的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有一组群塑,即海天佛国(或“海岛观音”)壁塑,如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等。以灵隐寺为例,“海天佛国”群塑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面的是“海岛观音”,讲的是十八罗汉南海参拜观音。塑像中间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站立在鳌头之上,手持净瓶,倾泻出不断的甘露遍洒人间,解除众生的痛苦。左右两边分别是两胁侍善财和龙女。观音的上方为地藏菩萨。地藏的上方是释迦牟尼像,讲的是释迦牟尼出家后在山中苦修的故事。除此之外,上下左右饰以“五十三参”故事。

(六)东西配殿

中轴线东西两侧还有对称建造的体形较小的配殿和附属设施。这里只介绍伽蓝殿和祖师殿。

(1)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是纪念赠送邸园精舍给佛陀的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和舍卫国祗陀太子的,以表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因舍卫国国王波斯匿也皈信佛教,所以伽蓝殿正中供奉波斯匿王,左方是祗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多。伽蓝殿正中塑波斯匿王,左塑祗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这是父子三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是守护、保佑“僧伽蓝”(佛教徒修行的场所)的十八位伽蓝神。禅宗寺院以本山土地为守护神,也称“土地堂”。

(2)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左侧。与伽蓝殿相对,以禅宗寺院为例,祖师堂通常正中塑初祖达摩,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或该寺开山祖师,右塑百丈大师或该寺贡献突出的祖师。此殿主要供奉该寺院本宗祖师的像。如果该寺院是禅宗的,祖师殿就供奉禅宗初祖达摩禅师。达摩禅师左边供奉六祖慧能禅师,右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在整个寺庙建筑群中,寺院的东侧(左侧)为僧人生活区,西侧(右侧)为云水堂,即接待四海云游的僧侣的客房。

(七)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是僧众举行受戒、传法、集会等活动的场所,在寺院中是仅次于大殿的建筑,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法堂一般设在大殿之后,堂内正中是高台法座,供讲经说法用。法座背后的木板屏上常常绘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把说法喻为狮子吼。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小一点的寺院不专设法堂,只在某一殿堂内占用一侧,或在藏经楼内设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八)罗汉堂

中国汉族地区寺院如专门设一殿堂供奉阿罗汉,大多是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的名号与形象已无经典依据可循,多为后人附会和艺术家创作的结果。我国现存五百罗汉堂的寺院中较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

(九)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说法与待客之处,有的叫华林丈室(净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禅宗寺院)。

(十)藏经楼

在寺院供佛(菩萨)大殿之后,一般都建有宽大、明亮的藏经楼(或阁)。楼内主要收藏佛教经典书籍,本寺的文物、珍宝也都收藏于此。

有些寺院也将藏经楼多用,一是藏经,二是供奉主供的佛菩萨,三是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四是接待贵宾。

(十一)佛塔

中国最早的寺院建筑,原本是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塔建在中轴线上,而僧房散建在塔的四周。因为最初建塔是为了供奉佛舍利,有佛塔才有了寺院。中国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据《后汉书》记载,原本是一座多层木结构的高楼,这正是中国后来木塔的样式,可惜现在已不存在了。后来的寺院,中轴线上都以殿堂为主体,塔就多建在寺院的附近了。

七、常用的称谓

(1)一般有“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七众”之称。比丘、比丘尼为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男女二众,此为“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即为“出家四众”,如加上式叉摩那(学戒尼),则称做“出家五众”,出家五众加在家二众则称为“七众”。

(2)对较高水平的僧人,则根据具体情况称:法师(通晓佛法的僧人);经师(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人)。大师,一般用以尊称著名僧人;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3)以职务相称,如住持(方丈)、监院(当家和尚)等。现在一般称和尚为师傅,称尼姑为师太。

八、常用的礼仪

佛教表示礼敬的方法很多,《大唐西域记》中说,致敬式有九等,称为九仪。分别是: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屈、五体投地。

(一)合掌

这是佛教徒最常用的礼节,亦称合十,即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

绕佛即围绕佛像,按顺时针的方向行走,一周、三周或百周、千周地走,表示对佛的尊敬。参观寺院或进入寺院礼佛、礼拜经塔时,均应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否则被视为倒行逆施,会令僧人或信徒们反感。

(三)五体投地

此为佛教最高礼节。“五体”指头、两肘和两膝。按佛教规矩,在行顶礼时,要五体投地。其具体做法是:立正合掌,先以右手撩衣,屈两膝并着地,尔后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收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藏传佛教的五体投地礼则幅度更大。传说五体投地礼为阿难所创。

九、常见的佛事

佛事,指在佛前举行的佛教的各种仪式,或称法事。佛教内部用以维护佛教传统的佛事最主要的是皈依、剃度、受戒、羯磨、安居、传法、讲经、灌顶等;为信众、施主等修福荐亡的主要法事有水陆法会、忏法、盂兰盆会、普佛、供天、打七等。

(一)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是中国佛教中非常隆重的活动,时间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水陆法会是极为隆重的大型佛事。

(二)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则容易承受,主要是追荐亡灵的道场。

(三)增福延寿道场

这是为活着的人做道场,用红纸表示(追荐亡灵道场用黄纸)。

(四)焰口施食

焰口施食本为密宗僧人为免遭饿鬼之运向鬼神施舍食物的仪式,有一套经咒和仪式,一般在黄昏举行,俗称“放焰口”。现在多在重大法会结束之日或丧事期间举行,是超度饿鬼和追念死者的佛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