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14767900000026

第26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9)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的婚姻家庭风俗因地区不同而差异明显。在丽江等地的纳西族,基本上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下的个体家庭,普遍盛行一夫一妻制,夫权极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而在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的部分纳西族中,直到民主革命前夕,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制度。家庭世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妇女为家庭的主要人物,担任家长,财产是母系继承制。这类地区的婚姻有三种形式,即“阿注”异居、“阿注”同居、结婚三种形式。缔结“阿注”关系的双方通常是男子晚间到女家过偶居生活,次日清晨返回自己家中。这种婚姻关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建立和解除相当容易。由这种“阿注”关系所生的子女,属于母方,男子对这些子女没有必须扶养的义务。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遗风,在个别村落还有发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有风俗等已有改变。

丧葬方面,丽江地区以土葬为主;中甸三坝一带火葬、土葬并行;泸沽湖地区仍保留火葬,并且保留有以母系氏族为单位的公共墓地。

纳西族节日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三朵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三朵节主要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生日。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青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备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五、傣族

(一)概况

傣族总人口为115.9万,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另外,傣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区有广东省和四川省。傣族历史悠久,是古代“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有德宏、西双版纳、金平等三种方言。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它渗透到傣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受戒修行。

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

(二)民俗

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是傣家和的传统美德。在傣族家庭中,最尊贵的角色正是一家中最年长的老者。晚辈们在他面前就座,没有一个敢跷起二郎腿。在日常生活中若与长辈答言,年轻人必在每句话的末尾加个“哈”(ha)字,表示自己对老人的尊重。在傣族心目中,家庭以能奉养老人尤其高寿老人为幸事,其子孙在村中、族中都将获得极高的评价。傣族热情好客,总是盛情款待来投宿的过往客人,有的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好被褥。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但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傣族男子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蓝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有文身习俗。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则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并喜欢在腰部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做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

“干栏式”竹楼是傣族住房的特点。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在德宏等的傣族则多住平房,土墙茅顶。

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的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傣族的节日丰富,其中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在关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有的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诵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节日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蜡条、钱币敬献。祭献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傣族人禁忌很多,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中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3.39亿中的%,分布于全国%的国土上。其中以族分布最广,并使用汉语。

2.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是省,有25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于此。

3.汉民族语言分为七大方言,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族传统节日中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节日是。

5.满族族庆日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起源于1635年皇太极颁布谕旨,改为满洲,它标志着满族诞生。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

6.那达慕节日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内容为“男儿三艺”,即、和。

7.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传统节日为开斋节和。

8.族衣着颜色尚白,有“白衣民族”之称。

9.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族。三月三日的节是其最隆重的民歌盛会。

10.土家族主要居住在的武陵山区,土家婚俗中姑娘出嫁需唱歌。

11.黎族主要聚居在省,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节。

12.羌族主要聚居在省,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

13.藏族主要信仰教(又称喇嘛教)。其支派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是明代的。

14.藏族特有的民间节日有和;彛族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是;傣族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是。

15.中国四大民族医药是傣医、维医、和。

二、名词解释

民族民俗

三、问答题

1.中国五十六民族的族称分别是什么?

2.简述民俗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