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金融泡沫事件,并非人云亦云的少数骗子做局、大众跟风的泡沫事件,而是政府操纵的利用垄断和权力对民众进行的赤裸裸的掠夺。
每遇金融危机,传媒界就喜欢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三次金融泡沫事件来教育公众:荷兰的郁金香炒作、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三大事件在教科书和传媒中都被归结为少数骗子做局,政府监管不力,大众疯狂跟进,结果人财两空,经济遭到破坏而造成金融与社会的悲剧。于是,人们很自然地得出加强政府监管,严防死守地打击任何不规范的金融行为的所谓历史经验来。不过,这三大泡沫事件已经被宣传了近百年,却并没有避免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悲剧重演。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认真重温一下历史。
1635—1637年间的郁金香泡沫事件,发生在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其首都阿姆斯特丹当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心。早年间,土耳其人从天山山脉将郁金香花种带入君士坦丁堡,使郁金香进入宫廷,成为东方时尚。后来的德国植物学家进行人工栽培,发现病毒突变会导致郁金香球根有美丽的变种。这些变种的郁金香投入市场,大受欢迎。
到17世纪初期,郁金香中的一些珍品已经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富人们竞相在他们的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植物爱好者和商业新贵们以培育不同变种花朵为荣。到17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经典的投机热,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观赏,而是希望牟取暴利。
很快,一些投机商就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的宣传之下,普通民众也开始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到1634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
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1636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内专门为郁金香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当时一名历史学家描述:“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会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账。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
“1636年,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8头肥猪、4头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乳酪、一个银质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样的市场显然无法长久维持。
郁金香花的培育速度很慢,需要六七年,无法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就给期货交易开辟了空间。大家都在酒店大堂进行交易,买卖单据都通过背书而流通,无法明确交易者的真实身份。在投机者的操控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交易,哄抬价格。许多郁金香品种可以在一年内价格上升百倍,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当价格哄抬到击鼓传花结束时,危机便悄然来到了。
1637年2月4日,卖方突然大量抛售郁金香,公众开始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一夜之间崩溃。虽然荷兰政府发出紧急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种甚至卖不到一颗洋葱的价钱。绝望之中,人们纷纷拥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损失。但在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次事件不了了之。郁金香泡沫对当时荷兰的经济影响不大,只是后来崇尚节俭生活的加尔文主义兴起,教士们喜欢用郁金香事件抨击人性的贪婪。200年后,才有畅销书将这个事件列入史册。
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则是由著名的金融家约翰·劳一手造成的。约翰·劳(1671—1729)是苏格兰经济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拥有大量地产。劳14岁就跟着家族从事金融业务,父亲去世后,他去伦敦冒险,在赌博中损失巨大,后来,劳在为女人的决斗中打死对手,被对方家族纠缠,不得不跑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客居避祸。
劳一直主张建立国家银行,用金银、土地抵押发行货币,国家垄断资源,用国有公司的经营利润支付外债。尽管他一再上书,但苏格兰政府不接受这个建议,劳便穿梭于法国和荷兰之间,一边从事金融投机交易,一边结交上层社会等待时机。
法国路易十四去世后,国库空虚,情急之下,法国摄政王腓力二世邀请劳担任法国财政大臣。这是1716年5月的一天,约翰·劳在法国成立了一家银行,名字叫作“通用银行”。这家银行除了像荷兰银行那样开展储蓄与贷款业务之外,还有一项独特的功能,那就是发行货币。
从这一天起,由约翰·劳本人亲自坐镇的法国货币革命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次匪夷所思的货币制度改革,法国的货币体制在约翰·劳的改革下,从贵金属货币时代瞬间过渡到了纸币时代,政府规定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整个国家开始流通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
几年后,当约翰·劳的通用银行给政府带来了大量利益,法国政府当仁不让地吞并了它,但仍聘约翰·劳为银行管理人,这让约翰·劳感到了鸟尽弓藏的悲哀,他不甘心就此结束,于是他将大量精力投放在了他一年前成立的那家公司身上,即“密西西比公司”。
法国政府在这家公司成立之初,便给予了其许多特权,允许其对许多种类和地域的贸易进行垄断。而这一年,法国政府一方面是为了安慰约翰·劳,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决定将东印度一带的贸易交一部分给密西西比公司打理,使这家公司有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期。约翰·劳取得贸易上的特权之后,以密西西比公司的名义发行了大量股票,这其中有替政府解决庞大债务问题的动机,也有他为自己谋求私利的想法。
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不同的是,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交易模式,那就是国债债券可以用来直接购买公司的等值股票,而当时500里弗尔的国债债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到大约150里弗尔,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却由于其在贸易上的不断扩张而在不停地升值,这个时候,几乎所有持有国债债券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走进了交易所,将自己的债券兑换成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然后如释重负地坐等股价上涨。
由于市场上的买气越来越旺,股票价格一时间水涨船高,渐渐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投机游戏,玩法如下:
A君以150里弗尔的价格从相对偏远、信息闭塞的地区购买到500里弗尔的国债债券,然后去交易所将它兑换成价值500里弗尔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再将股票卖掉,即使股票没有上涨,A君也能够从中得利350里弗尔。
这种投机行为在法国迅速弥漫,过了没多久,全法国的人都知道了国债债券可以用来买一种股票,而这种股票可以升值并兑现,于是国债投机戛然而止,民间持有的国债数量大幅缩减,密西西比公司则成为了法国国内最大的债权人,而密西西比公司的掌门人是约翰·劳,他同时又是法国皇家银行的管理人,掌握着货币发行的大权。虽然此时看似整件事情做得非常巧妙,但事实上这驾马车离悬崖只有咫尺之遥。
在各方的炒作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值不断上升,而约翰·劳为了满足市场,亦不断增发新股。往复循环之下,使公司股票最终上升到了一个可怕的高度,每股价格达到了9000里弗尔。这时候,约翰·劳为了再次推动股价上涨,居然决定增发货币,这件事情让约翰·劳在后来的日子里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他做出任何决定,结果都不会改变。因为对于这种泡沫问题,时至今日已无任何人能够找出得救之道。
毫无悬念的,泡沫破灭了,境况同近一个世纪前的荷兰没有太大分别,同样是哀鸿遍野,所到之处阴风惨惨,交易所挂牌歇业。不同的是连银行也被强行关闭了,又是一次从天堂到地狱的瞬间坠落。这种感觉大概就像是蹦极的人被弹到最高点的那一刻,突然发现绳子断了。
与郁金香事件有所不同的是,这不仅仅是一次纯粹意义上的交易市场大崩盘,更是一次货币体系大崩溃。法国的股票市值从1719年5月开始持续暴涨,到了1720年的5月,涨幅与13个月前相比约高达20倍,同月开始下跌,持续狂跌13个月,最终股价只有大约13个月前的5%。不得不说如果将它画出来,将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二次函数,这种极其对称的抛物线式的起落在金融史上还是第一次,且于日后亦不多见。
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劳一时成为公敌,不得不化装成女人逃到布鲁塞尔。后来他在欧洲各地赌博为生,最终穷困潦倒死在威尼斯。
与之类似的南海公司泡沫则是基于英国政府的国策制造出来的。与法国处于同样的困境,英国政府无力承担西班牙王位继承引起的战争导致的巨额借款,于是采用了国家垄断经营来支付政府债务的方式。英国财政大臣哈利建立了南海公司,垄断了南美洲和太平洋群岛的贸易和商业经营。
南海公司仿效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模式,发行巨额的南海公司股票收购政府国债。他们认为这样做一来政府可降低利息支出,二来公司可用注水股票换取收入稳定的国债。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和二世相继担任南海公司的总裁。事实上,南海公司基本没有多少业务,只有几艘船而已。公众投资和追捧这个公司主要是基于它的垄断经营权、政府信用和对未来的预期。政府官员和内部关联人彼此交易股票也大大刺激了股价的飙升。
在南海公司股票的诱惑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旋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股票价格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票从128英镑升到1000英镑。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模仿南海概念的各种公司,一些不法商人和骗子公司乘机浑水摸鱼。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始作俑者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也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泡沫破灭后,国王不得不取消度假,回国主政。国会建立调查委员会,抓捕了财政大臣等几十个高官,没收资产,对股东进行偿还。
今天看来,所谓的三大泡沫事件中,郁金香只是一个商品品种的炒作,在影响力上远远不及其他二者,只是道德说教的案例,将其提升到金融层面实在风马牛不相及,此类事件以后也层出不穷。当代中国也有君子兰炒作和蚂蚁以及树苗炒作等类似事件。
密西西比公司和南海公司是政府直接操盘的运作,应该是一种超越环境的粗糙的金融创新,是初步理解了货币实质和市场交易机制后的政府债务重组安排。特别是约翰·劳,更是早期凯恩斯主义者,通过政府经营来刺激需求。不过这些救急措施在国王和贵族的贪婪与垄断权力操作下成为了掠夺民众的手段。因此,这不是骗子做局、大众跟风的泡沫事件,而是政府操控的利用垄断和权力进行的赤裸裸掠夺。
泡沫事件导致了公众对金融制度的审视和对透明监管的关注,特别是英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制裁和追究行为,惩罚了贪官污吏,尽力补偿股东的损失,立法要求建立第三方审核制度。这是泡沫事件对于现代经济制度的贡献。如果没有这些措施的跟进,政府的权力不能被制约,自由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
反思历史,我们更应该关注对政府权力的监控。正确理解三个泡沫事件的真实意义,才能帮助我们吸取教训,调整监管方向,而不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地将所谓泡沫事件天然地与骗子和大众疯狂联系起来,忽略了真正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