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14767400000035

第35章 人民币时代,幸福了吗(1)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在2011年贡献率达到52%。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无论是与过去相比,还是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货币投放量增长规模和态势都是罕见和惊人的!

60多年来,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港澳地区因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使用的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后二者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中国台澎金马地区使用新台币。

1948年12月,中国内地货币领域进入了人民币时代。人民币的成功发行,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及其他各种货币,结束了中国几十年通货膨胀和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并促进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

人民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中统一、独立自主、长期稳定的货币。当然,稳定是相对的,而且为了维持难能可贵的稳定性,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大背景下,经历了种种风浪考验,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同时开始发行新的人民币,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建国后一度浮现的通货膨胀现象,很快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稳定了下来。

此后,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由国家统一定价,而且长年不变。这种体制下,很多物资的价格是扭曲的,背离了价值,不能反映市场需求,无法适应发展商品经济,更谈不上适应世界市场经济的大趋势。当人民币的功能因此被束缚住的时候,许多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证限量供应。票证名义上是没有价格的非卖品,实际上成为人们私下转手的有价证券。

计划经济时代也有“自由市场”,民间称为黑市,它会随政府政策的变化有时非法,有时准合法。黑市规模很小,但价格变化很大。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大米的计划价格0.14元/斤,黑市价在不同情况下可达0.6~3元/斤。“自由市场”价与官价之差反映了票证的“市场价”。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始了“改革与开放”。

1980年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1945年12月27日,中国与29国发起成立该组织),为创造良好的外部国际合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商品市场迅速地从“文革”后的70年代末商品供应极度匮乏的萧条境地走上了繁荣发达之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实现价格市场化的转变,是一项错综复杂的新生难题。

放开物价前后

改革,就要放开长期被硬性规定和被票证等掩盖压抑下的物价。价格上涨到位,生产者的积极性提升,商品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会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常理。但是人们对于几乎恒定不变的价格已经习以为常,一说涨价,就会人心惶惶,如果涨价过多,影响民众生活,就可能引发社会动乱。

一开始,政府就确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并且实行过渡性的“双轨制”,即计划内的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实行市场定价,两者相辅而行。

到1988年,小商品市场基本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是生产资料的供应仍然实行“双轨制”。由于供应有限,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家计划价格,由此滋生了以权谋利、权钱交易的“官倒”腐败现象——官员凭借权力,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

要克服“官倒”,以及解决国家控制商品价格带来的问题(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城市农副产品等的价格补贴等),就要加快放开物价,取消弊病丛生的“双轨制”。

1978年以后的10年基本也是物价不断上涨的10年。CPI年率自1987年1月超过5%,至1989年2月达到最高值28.4%。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各地就出现了抢购潮,有人一下子买了200公斤的盐,500盒的火柴,许多商店被抢购一空,银行也发生了挤兑。

1988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推迟价格改革并转向治理整顿。

从此,中国进入了为期3年(1989—1991年)的“治理整顿”期,政府抽紧银根、压缩投资、管制物价导致增长减速,改革停滞。银行系统于1988年第四季推出保值存款,大幅提高名义利率,并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以三年期定期存款为例,保值期内利率为21.5%,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7.8%,则实际利率为两者之差3.7%。从而保护了存款利益,扭转了存款下滑的局面。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视察,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经过“治理整顿”,供求关系宽松了,个别产品还出现市场价格低于计划价格的现象。计划价格并入市场价格,不至于有多大的冲击。于是,在政治环境也趋于宽松的大环境中,再度勇闯价格关并获得了成功。

到1993年春,中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95%、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90%以及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85%,全部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旨在“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价格闯关”最终成行。

广义货币M2激增之谜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增,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尤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超额增长。截止2011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达到85.16万亿元(2012年10月达93.6万亿)。

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年,当年的货币供应量(M2)101.3亿元。从那时到2011年底,M2增幅达8407倍。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1978年,M2增长大体平缓,年增量从没有超过百亿元,属于低通胀时期。其中大跃进运动后的1961年到1964年,以及文革中的1969—1970年,曾出现过M2负增长的通缩现象。

从1981起,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81—1983年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1984年到1989年出现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19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通货膨胀率逾20%,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记录。

1990—19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万亿元以内。1993年比19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1993年货币存量达到了34879亿元。从1994年起,年度货币增长量突破了万亿,1994年比19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速为34.6%。作为对照,1992—1994年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2%、13.5%和12.6%,显然M2增速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1994年通货膨胀率再度超过20%。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大见成效,对外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存底激增。由于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致使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并通过银行的创造功能使M2余额进一步加速增长。虽然央行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对冲操作,但作用有限。这些基础货币加上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是中国M2大幅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庞大的资金流动性保证了GDP的增长,导致各级政府、国企、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向银行大肆借贷,带动了整个银行体系逾12万亿投资效应,从而加速推升了广义货币余额M2进一步增长,使得2009年中国M2增长率从2008年的17.8%跳升至27.7%。

试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M2的一些统计数据,增幅之猛,已将大肆印钞的美国远远抛到了后面。

2000年比19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供应量达到152888亿元。平均年增长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

2002年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3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2005年末广义货币供应余额是29.88万亿元,2006年34.56万亿元,2007年40.34万亿元,2008年47.52万亿元,2009年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2010年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011年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7.3%)

如果以中国经济境况比较成熟的1990年为基期,该年末的M2存量为1.53万亿(相当于0.293万亿美元,汇率1:5.2221),截止至2012年末,中国的M2存量为97.42万亿元(相当于15.6万亿美元),短短22年间增长逾60倍,为当年GDP(51.93万亿元,相当于8.36万亿美元)的188%。

作为对照,1990年,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3.28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末,M2余额为10.48万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一点。负债累累的美国,广义货币总量也只占GDP总量15.8万亿美元的66%。

通过对比可见,22年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从不到美国的10%,跃升至美国的149%,但经济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尽管中美两国金融构成和发达程度不同,M2存量的内涵意义有异,但差额之巨,足以说明中国的货币供应远大于实体经济的需要。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在2011年贡献率达到52%。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无论是与过去相比,还是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货币投放量增长规模和态势都是罕见和惊人的!

显然,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GDP的高增长都有超量的货币供给来推动。货币超发支撑着政府投资的巨大需求。

货币发行增长超过了产品的增长,必然造成通货膨胀。近年来中国CPI持续高企,并屡创新高,充分表明已经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但是,现下消费者物价指数还在可控范围,没有出现20世纪末期两位数以至20%以上的通胀率,这是什么原因呢?

新世纪以来最大的通货膨胀,其实发生在消费者物价指数统计范围以外的房地产市场。在缺乏成熟投资消化渠道的情况下,海量超发货币持续涌入房地产业。这些年来,尽管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但在货币供给支持下,无限推高房价,竞逐巨额利润,过度征地开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机热潮。

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人民币在最近30多年,显然丧失了价值存储功能。1979年前的人民币的实质购买力是今天人民币的100倍以上。如果考虑潜在的福利附加值,应为今天人民币的150倍以上。那时候1万元人民币的实际综合价值要比现在有100万元多得多。

过度依赖货币注水和投资驱动的危害性,已经体现在通货膨胀和非理性的房价狂飙,在造成多种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积聚了巨量不可持续的投机性资产泡沫,居民实际财富则处在一个不断稀释的通道之中,让没有灰、黑色收入的中低收入老百姓吞下苦果。更且为近水楼台的权力腐化、国企暴富大开方便之门,造成对公平的践踏、对弱者的蔑视,致使民众幸福指数下降,对未来孕生更多的隐忧和不确定性。并因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对环境的破坏,不仅成为当代的社会问题,而且剥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如市场各界所预料,中国货币当局正在关注货币超发的后遗症,并将逐步控制新增规模。2013年3月5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去年M2增长目标为14%,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3%左右,旨在强调货币供应量不能过快地增长,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地方债务危机——地方经济会硬着陆吗?

世界上一切经济、金融危机,几乎都与债务有关。

中国地方政府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开展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法律不容许地方政府向银行借贷,但政府可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担保向银行借钱,这个模式在2009年中央采取4万亿元刺激措施以来,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竞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