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尽可能采用暗降形式。
价格下降,尤其是主动型降价,对商品的形象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使以后价格的回升产生困难,还可能招致同行的不满而引发“价格战”。同时,如果商店经常采用降价措施,还会使人觉得商店经营不善,并影响商店的形象。所以,应当尽可能采用诸如有奖销售、使用优惠卷或优惠卡、附送赠品或连带品、赊销或分期付款、厂家退还部分货款以及减化包装、更换品牌,使商品以“新面貌”出现等多种暗降形式。Diamond等(1989)将促销方式分为“非金钱性促销”与“金钱性促销”两种,发现非金钱性促销会被消费者视为收益,而金钱性促销会被消费者视为损失的减少。
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不少知名厂家或商家往往希望稳定价格,而通过提高“心理价格”来赢得消费者,一般都采用大做广告、增加服务项目、提高产品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策略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价格促销向价值促销的转化,其原因同出一辙。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公司,在多年的竞争中,主要采取非价格竞争策略。而我国一些地方的电信运营商为争取用户,纷纷低价竞销,导致手机资费大战,结果是两败俱伤,当然,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实利。
3、采用合理的降价促销方式。
对于大同小异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保健因素,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它只能让消费者的不满意感消失,但并不能说消费者就满意了。然而如果不做促销,消费者的不满意是肯定存在地。这样,虽然商家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是并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还不得不在竞争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去做。因此,商家应当研究消费者在购买不同产品时的购买心理,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角度,有针对性、创新性地设计降价促销方式。
例如,对于实用型产品来说,采用金钱性促销更有效;对享乐型产品来说,采用非金钱性促销比较有效。Sinha&;Smith(2000)的研究发现,产品的可存储程度不同,同一促销方式的效果也不同:越容易失去消费价值的低可存储性商品,直接打折的效果较好;相对来说较容易存储的商品,赠送的效果会好一些。
王焕弟(2010)研究了习惯性购买(如牙膏)、多样化购买(如饼干)、复杂性购买(如数码相机)三种购买行为类型与三种促销方式之间的关系。
其研究结果表明,促销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与购买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在习惯性购买行为下,能够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促销方式由高到低排序是:特价促销、赠礼促销和抽奖促销;在多样化购买行为下,能够促成消费者购买的促销方式由高到低排序是:赠礼促销、特价促销和抽奖促销;与多样化购买行为一样,在复杂性购买行为下,能够促成消费者购买的促销方式由高到低排序是:赠礼促销、特价促销和抽奖促销。即仅从比例分析而言,对于习惯性购买来说最有效的促销工具是特价促销,对于多样化购买来说最有效的促销工具是赠礼促销,对于复杂性购买来说最有效的促销工具也是赠礼促销。另外,抽奖促销对三种购买行为的影响都不明显;对于多样化购买来说,特价促销、抽奖促销、礼品促销的作用都不是特别明显。
从消费心理来看,不同的降价策略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例如:“买一送一”的策略倾向于使消费者认为单个商品物超所值,产生好的购买体验;“赠送购物券”的方式让消费者为了使用购物券,必需再投入现金,迫使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商品;采用“折上折”或“省上省”的捆绑销售策略,由于消费者往往乐于分开计算二笔节省额,因而能更有效地促进消费;折扣降价可使消费者更倾向于买质量更好的产品,因为在同样折扣情况下,价格高的商品消费者获利更大;而现金返还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就小一些,因为可把节省来的钱用作别的用途;从四种基本促销手段来看,在不考虑商品类型的情况下,其效果好坏依次为:奖券、折扣、奖品(赠礼)、抽奖活动。
4.降价幅度既要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又要避免造成消费者的疑虑。
进行价格调整时,要考虑消费者的价格阈限,也就是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最高和最低的心理接受界限。降价的目的在于促销,如果降幅太小,就引不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难于激起其购买行为。尤其对于过季或过时商品,如果降价幅度过小,消费者是不屑一顾的。有时,还可以人为设置偏高的“原价”,变相“加大”优惠幅度,以增加人们的购买过程中评估得出的“交易效用”(即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效用)。但是,降价幅度也非越大越好。由于多数消费者缺少专门的商品知识,降幅太大,比如超过50%,就会增加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疑虑,甚至怀疑商品的可使用性、安全卫生情况、是否伪劣商品等,而不愿去承担购买风险。
消费者价格阈限的幅度对企业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价格阈限较宽,有利于企业的价格调整,也能稳定消费者价格心理,不会引起消费者对价格调整的过激反映。另一方面,价格阈限较宽,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降低,这时,企业利用价格促销,则往往难以奏效。如果价格阈限较窄,则有利于价格促销。在实际生活中,一般讲,用于满足消费者自然需要商品的价格闽限较窄,而满足心理需要商品的价格阈限一般较宽。所以,在企业定价中,掌握消费者不同时期、不同商品价格阈限的变化,有利于企业选择合理有效的价格策略,以实现促销的目的。
降价的方式有差率和差幅两种。前者多用于大范围的降价及折扣,如主动型降价。后者的灵活性较大,可采用非整数订价法等多种心理订价方法。但有时使用整数价格,反而显得大方一些,能避免因数字繁琐而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因为降价差额本来就是粗略性的订价形式;同时,整数价格也便于记忆、宣传和购销。研究表明,对于单价低的商品,宜采用和宣传降价差率;而对于价格很高的商品,宜采用差额的降价形式,这样可以使消费者主观上的“便宜”感觉相对增强。例如,购买200元的商品能节省10元,突出的是节省金额;如果购买20元商品能省10元,就应当同时强调节省的金额和比例;当购买3元能节省1元的商品时,就应当突出节省的比例。同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原价都应予以标明。日常价(节省金额计算的基础)应当是这样一种价格,即商店出售合理数量的该种商品时所制定的正常价格。
小资料:价格感知——绝对值优惠与相对值优惠
1982年,特维尔斯基和卡尼曼研究了对绝对值优惠与相对值优惠的价格感知现象。他们通过设计以下情景实验引入“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
实验情景A:假定你要买一件夹克和一个计算器。在某商场夹克的价格是125美元,计算器的价格是15美元。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开车二十分钟后另一个街区的一家商场计算器的价格是10美元。请问:你会去另一个商场买计算器吗?
实验情景B:假定你要买一件夹克和一个计算器。在某商场夹克的价格是15美元,计算器的价格是125美元。这时候有人告诉你,开车二十分钟后另一个街区的一家商场计算器的价格是120美元。请问:你会去另一个商场买计算器吗?
在这两个情境中,其实都是对“是否开车20分钟从140美元的总购物款中节省5美元”做出选择。然而,实验对象在两个情境中的回答却不一样。在情境A中,68%的实验对象选择去另一家商场;而在情境B中,只有29%的实验对象选择开车去另一家商场。选择偏好发生了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