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B面
14765100000010

第10章 汉元帝:女人换和平(2)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挟消灭项羽统一中国的余威,企图一举解决为害多年的匈奴边患。汉高祖率兵抵达边境晋阳,先派出侦探深入匈奴了解情况。冒顿的精锐部队和肥壮的牛马故意藏起来,探子只看到老弱残兵和羸牛病马。汉高祖先后派出十个侦察小队,回来“皆言匈奴可击”。这时,汉高祖又派大臣刘敬出使匈奴,进一步了解情况。但就在刘敬还没回来时,汉高祖已草率地发动二十万军队进攻匈奴,这时刘敬回来了,他劝汉高祖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业已成行,汉高祖大怒,认为刘敬的话是在涣散军心,下令将他关起来。

汉高祖率先头部队急行军到了平城,冒顿的四十万精锐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这座边境小城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西汉的增援部队却根本突不破匈奴的包围圈。这次平城之围持续了七天七夜,汉兵无论如何也插翅难飞,眼见西汉的开国皇帝就要成为异族的俘虏。这时,陈平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向冒顿单于的老婆重金行贿。重金的作用下,冒顿的老婆劝冒顿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为此变得犹豫起来,恰好这时天降大雾,汉高祖才得以突出重围。

平城之围证明了刘敬的英明,同时也让汉高祖对匈奴深感头痛。为此,他向刘敬问计,于是刘敬提出了汉家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刘敬说:“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汉高祖问具体是什么办法?刘敬说:“陛下诚能以鲁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于大父抗礼者哉!”

这种和敌人结成亲戚以免祸害的鸵鸟政策,竟然得到了汉高祖的赞成(可能平城之围已让这位无赖出身的开国之君吓破了胆)。但吕后不肯将女儿嫁给敌人,一直拖到第二年,汉高祖不得已,只得“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和敌人结亲并没有使敌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边境争端仍不时发生。汉高祖死后不久,名义上是汉高祖和吕后的女婿的冒顿单于给他的岳母吕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听说你死了男人,而我恰巧也死了女人,我可以收你为小老婆,从此匈奴和中国成为一家。吕后大怒,召集大臣们开会,大将樊哙表示愿领兵讨伐匈奴,却遭到了其他文臣的一致反对。不得已,吕后只得给他的女婿回了一封低三下四的信: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你,愿意用年轻的公主代替。于是,又一位不幸的宗室少女的幸福和青春被体面地出卖了。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汉宫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出身农家的王昭君正直而倔强,汉元帝诏选天下美女时被迫入宫。由于她拒绝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毛故意画得很丑,因此不被皇上重视。后来,汉元帝见她聪明美丽,愤怒地要杀毛延寿,并封王昭君为明妃。毛延寿仓皇中带着王昭君的另一幅真实的画像逃往匈奴,怂恿单于兴兵犯汉,以便得到王昭君。单于果然被画上的王昭君的美丽所吸引,真的起兵进军西汉。兵临城下,汉元帝束手无策,群臣亦怕死贪生。为此,王昭君为了汉朝的安全,“情愿和番,以息刀兵。”在一个秋风萧瑟的秋日早晨,王昭君脱掉汉装穿上胡服,骑着马弹着琵琶,唱着哀怨的歌谣出了雁门关。是时,朔风扑面,黄沙无边,昭君面对滔滔黑水,遥望家乡和亲人,投水而死。

我们当然知道这是戏剧家的虚构,黑暗的历史河流上,我们所知道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但是,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王昭君所遭逢的时代已是西汉之季世,一个后英雄时代。汉武帝那种雄才大略早已成为过去时,虚弱的西汉帝国根本无法,甚至压根就没有信心来打一场战争。当可以用牺牲一个女人的幸福来换取哪怕一朝一夕的“和平”时,圣上显然是龙颜大悦的。据说,汉元帝在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见如此可人儿竟然要拱手送与外人,心中有点不舍。他到底还是放走了王昭君,身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虽说少了个王昭君有些扫兴,但这样一来可以换来安眠的春宵,皇上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一个男权社会的男子们,为了自身统治的安全,却无法用男人的力量去解决,竟要靠用自己的女人去和敌人“和亲”时,这样的时代无论多么强大和繁荣,其本质都一样:阳痿。

我不解的是那位姓郭的史学家兼大诗人,为何要在他的剧本中把王昭君无限拔高,以至于成了一个舍身救国的英雄儿女。倒是与我们和王昭君都相隔一千年的杜子美,在他的诗里道出了事实的真相: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溯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谁也没听过王昭君的琵琶,她所弹奏的曲子到底表述了何等心境,我们委实不得而知。不过,王昭君并不是和亲史上的唯一。就在她生长的朝代西汉,还有一位身为公主的女子,同样为了王朝的命运,远嫁他乡。这位公主大约受的教育要高些,留下了一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同理猜测出王昭君以及一切为了屈辱的和平而遭遇不幸的女人的命运: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常思汉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位公主名叫刘细君,即江都公主,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以她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为右夫人,昆莫去世后,改嫁其孙,生一女,后死于乌孙。

王昭君在汉朝的身份是宫女,到即将出嫁匈奴时,大概为了对她这种自愿和亲的行为进行奖赏,也是为了让她有一个稍高些的身份以便显示大汉对匈奴的真诚,汉元帝封她为明妃。这就是说,在汉朝,王昭君相当于深宫中不得志的怨女,没有得到过皇上的宠幸。因而我猜测,在呼韩邪来求婚的那些个夜晚,王昭君一定曾辗转反侧,到底是不是应该挺身而出远嫁异族。

不嫁是可以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哪个强迫她,不嫁可以留在父母之邦,但代价可能是永远不能得到皇上这只花蝴蝶的赏识,就像一丛花那样,虽然开得美丽娇艳,却没有一个观众,未免有些遗憾。如果嫁呢,则一者将离开父母之邦,二者前途未卜。

不知王昭君最后以何等方法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她真的远走大漠了。

但王昭君没法预知她生命中还有多少屈辱和辛酸前来敲门。身为呼韩邪单于阏氏(匈奴对皇后的称呼)的岁月,我相信王昭君至少得到了一个女人的幸福,强壮的呼韩邪肯定比年迈体弱的汉元帝好得多。但不幸的是,这位呼韩邪单于竟然早早地去世了。那一年,王昭君和他成婚才三年。这时,王昭君向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上书,要求回到家乡,按理,王昭君应该回来。

但是,冷酷的汉宣帝却下旨,要求王昭君不惜违背汉民族的道德伦理,按匈奴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儿子为妻。刚继位不久的汉成帝比他的老子更害怕强大的匈奴一言不和即刀兵相向。

西汉地图上那些起伏的边界线,事实上是若干美丽女人的青春在维系。

王昭君的家乡在长江西陵峡附近,那是一个风景绝美之地,峡谷幽深,山高水长。她死后则葬在今呼和浩特南郊,名为青冢。据传,塞外的草每到秋天都要枯黄,而掩埋着王昭君的青冢之上的草,却一年四季都青得那样孤独,青得那样忧伤。然而,纵使昭君怅然遥望,她也听不到三峡的猿鸣与水声了。在琵琶幽怨的曲调里,西汉王朝边关的烽火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