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14762000000027

第27章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又名恐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土,宫礼部主事。通经学,为今文学派。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宣诗社,研求经世之学。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改革。其诗渴望变革,具有追求理想的强烈精神,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散文亦具特色。有《定庵全集》。

龚自珍12岁时,拜一位人品端正、学识渊博的宋先生为师,学习《四书五经》。一天,宋先生指着一盆水仙花叫龚自珍写一篇赋文,龚自珍稍加思索,拿起笔来,一气呵成,不到半个小时就写成了。宋先生看过之后为这位学生的才华感到惊讶,他对龚自珍的父亲说:“你儿子的文章哪里像一个12岁的孩子写的?就算与那些名家相比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据说唐代的诗人王勃是个神童,这孩子与王勃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前途不可限量!”

龚自珍19岁时,在家人和老师的要求下,他准备去参加顺天府乡试。他也曾设想自己可以凭借科考这座桥梁,一步登天。这年的考试分3场,龚自珍都参加了。9天3场,他感觉不错,考卷交了之后,他便回家了。放榜那天,他亲自去看,龚自珍正榜无名,但他在副榜20名处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总算没有名落孙山。他以此安慰自己,心想也可以向父母老师作一个交代。

在回家的路上,龚自珍思忖:自己的才学文章不能算差,怎么就不能中正榜呢?越想越觉得生气,越想越觉得这科举取士的不公。最后他做出结论:公平与不公平虽然是不能改变的,但人是可以选择的。

龚自珍在科举上失意后,心情一直不好。在一次游玩中,龚自珍心情沉重地想:自己已经29岁了,仍然一事无成,真没脸见父老乡亲。

他多么希望有伯乐发现他,举荐他。但是那僵死的八股文把他挡在门外,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自己当前所走的道路很不一样,只有改革了科举制,不再只凭八股取士,选拔人才凭真才实学,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经常用笔来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呼吁社会来一番重大的改革,他用诗表达了他的心愿: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后来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但都又名落孙山,他不能相信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被说成不合格,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寄情山水,一口气写了15首游历山河的诗,反映了他想要超越现实却始终不可实现的苦闷心情。

其实龚自珍平时除了读书、写诗作词之外,还比较留心国事,由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了解,他的历史使命感越发强烈。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沉重了。位卑不敢忘忧国,他针对当时中国人口日增、经济衰退、游民增多,以及边境动乱、沙俄虎视西北边陲,外患日深的现实,查阅了大量历史上的地理资料,在他20岁时,写成了一篇《西域置行省议》的重要著作。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但无法呈奏皇上。

后来,果然不出龚自珍所料,恰在50年之后(龚自珍已去世30年),即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侵占了我国西部的伊犁地区。到1881年,沙俄又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当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清朝廷受此打击之后,慢慢认识到在新疆地区设置行省的重要性。在后来新疆正式建省时就参考了龚自珍的著作。就连清末名臣李鸿章也对龚自珍的文采极为称赞。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世族书香和五代官宦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除了任官,还有著述。母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段玉裁的女儿,也会写诗作文。这样的家庭环境为龚自珍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龚自珍从小资质聪慧,思路敏捷,兴趣广泛还肯刻苦钻研。

龚自珍的生活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由于当时社会危机的影响,各族受压迫人民的起义烽火此起彼伏,不断地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敏感的龚自珍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激烈跳动,他再也不能按照外祖父指点的考据学老路子走下去了。他愤世嫉俗,去寻求变革的思想。他把宋代王安石作为学习的榜样,曾经九次亲自抄录王安石那篇鼓吹改革变法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认真阅读,爱不释手。当时的诗人张维屏曾感叹地说过,如果龚自珍的政治主张得到实行,恐怕他就是又一个王安石了。

21岁后,龚自珍写了很多批判和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和《尊隐》等。《明良论》共4篇,主要抨击了清王朝官僚政治的极端腐败,指出封建官僚集团的寡廉鲜耻和昏庸无耻。在《尊隐》一文中,龚自珍已经看到“山中之民”这股力量,正在蓬勃崛起,即“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预言腐朽的清王朝可能被这股反抗力量所埋葬。在龚自珍笔下,当时的社会情景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与梦为邻。”(《尊隐》)说明清王朝已经到了日落西山的“衰世”时代。可以看出,龚自珍在这篇文章里,尽管不明确“山中之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治力量,但这位思想敏锐的诗人,仿佛已经听到大规模反抗清王朝斗争暴风雨来临前的隐隐雷声了。

龚自珍27岁就中了举人,可是后来屡试不中。30岁时,在清内阁的国史馆中任中书,这使他有机会翻看国家的大量藏书,又由于跟随父亲调任,奔走南北,即看到了统治集团的内幕,又接触了社会,促使他关心“世情民隐”。他从挽救清王朝危机出发,疾呼要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极力主张“变法图强”。他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便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这种历史发展和变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他又说:“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励改革,孰若自改革?”意思是说,一个朝代的弊政总要被下一个朝代废除。现在当朝的,有了弊政,与其等到后来的废除,还不如自己趁早废除掉。

龚自珍还大胆提出一些改革弊政的方法。他在揭露腐朽的旧官僚制度造成社会黑暗的重要原因时说:“政要之官”都是昏庸之辈,因此,他主张“裁损吏议”。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他主张要革除其职务,情节严重的要捕杀之。他还主张限制豪强、地主、官僚兼并土地。他在《农宗篇》中,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主张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规范下,按宗族大小分等授田。

他还提出了其他方面改革的设想,如严禁鸦片、限定通商口岸和商品种类、巩固边防等。但值得一提的是龚自珍在改革主张中,对人才十分重视。他认为,社会制度的变革,风气的移易,其“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他还指出,由于当时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甚至摧残人才,以至使人才不聚于“京师”,而聚于“山林”,这对封建王朝来讲无疑是极不利的。所以,他主张一定要改革当时任用人才中所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资格”论,改变君臣关系,使大臣们能和君主一起“坐而论道”,要给予大臣们有处断政事的权力等等。

龚自珍直到38岁时才考中进士,清政府让他去当一个知县,他拒绝不去,仍留在京师,结果被改任为礼部主事。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沆、林则徐、魏源、黄爵滋、汤鹏和张际亮等,提倡经世之学,关心时事,抨击时政。他们还共同加入宣南诗社,互相应酬唱和,激励诗情,交流学术思想。这些诗友都是极力主张禁止鸦片输入的爱国志士,在禁烟抗英的重大问题上,他们都以振兴清朝,恢复大国风范为目标,表现出深深的爱国之情。

龚自珍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17年就发现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阴谋。他尤其憎恨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他把鸦片称为“食妖”,即食物中妖魔。指出由于“食妖”大行,使人民“病魂魄,逆昼夜”,使国家“丧金万万”,财源枯竭。他还注意到,鸦片对清王朝官吏的毒害,写下了“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的诗句,惟妙惟肖地勾画出“隐君子”们吸食鸦片的病态。

龚自珍深知鸦片对中国祸害无穷,因此,他号召全力禁烟,他全力支持林则徐禁止鸦片烟的运动。当林则徐奉旨往广东禁烟时,龚自珍闻讯高兴无比,挥笔写了一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名为送行,实则鼓励林则徐加强战备,克敌取胜。他建议林则徐“宜以重兵随”,并要多带能工巧匠,以“整修军器”。并提醒林则徐对于“黠滑游说,面貌为老成迂拙”之徒,“宜杀一儆百”,不这样做,“事机一跌”,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时,龚自珍还表示愿意随林则徐一起南下广东,为禁绝鸦片烟贡献绵薄之力。富有经验的林则徐深知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对龚自珍的要求婉言谢绝了。当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消息传来时,欲辞官南下的龚自珍写下这样的诗句: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这首诗(《己亥杂诗》)抒发了龚自珍坚决支持禁烟并渴望亲临前线的战斗豪情。同时,也担心身负民族重任的林则徐,能不能在大功尚未告成之际,继续冲破来自多方的阻力,胜利完成艰巨的禁烟任务。

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由于“好直言”,得罪了不少权贵大人,受到倾轧和打击。他同朝廷权贵们越来越格格不入了。于是以父母年事已高,须侍奉双亲为由,辞去礼部主事,南归老家。十月,他又北上接回家眷。在南北往返途中,他写下了300多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因为这一年,是己亥年,所以把这些诗编集一起,名为《己亥杂诗》。这组诗,记录了9000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他的深沉感慨和忧愁。反映了中国行将灭亡的清王朝的社会风貌。尽管他怀才不遇.但他并没有随世浮沉,在风雨飘摇中,他仍然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总渴望有一天他的理想变为现实。他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路过淮浦(今江苏清江市),闻纤夫劳动号声时有感,写道:只等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彼此河。我亦曾靡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诗人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船夫拉纤的艰苦劳动。他曾是领俸“太仓粟’”的官员,由此而感到不安,听到“邪许”的呼声时,泪如滂沱。此诗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龚自珍南归以后,在江苏丹阳县云阳书院和杭州紫阳书院讲学,把他广博的知识和鲜明的爱国思想,灌输给青年一代。这时,他虽然身在书斋,而心却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安危。不幸的是。在他南归后仅仅过了两年又四个月,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在丹阳的云阳书院溢然与世长辞了,终年50岁。

“自古天才未尽才”,龚自珍留给后世的,有300多篇文章和近500首诗词,都辑录在《龚自珍全集》里。龚自珍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不仅以大胆泼辣、笔锋犀利的政论,震惊当时的社会,而且以他独辟溪径的诗歌创作和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坛。又如《己亥杂诗》第五首: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龚自珍在途中经过河北地区,发现他一年前提出的在冀州推广种桑养蚕的建议未被采纳,愤慨地写了这首诗。它进一步阐发了作者在《乞籴保阳》诗中主张发展民族手工业的家国主义思想。

龚自珍的诗,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代新风。以后很多诗人和学者,都深受他的启迪和熏染。梁启超说,初读龚定庵的著作,有“若受电然”的感觉,意思是像触了电一样。可见龚自珍的诗文,有多么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龚自珍于大胆批评当权者,积极主张实行改革,并预言了时代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思想启蒙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