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耐心的等待中,20多分钟过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看见直升飞机的踪影。贝克韦斯有些沉不住气了,他不时地抬头看手表。怎么回事?出了什么问题?迷航?不会。上有卫星定向,下有预警机导航,一般不会迷失方向。故障?有可能。这些直升飞机的液压系统就出过毛病。可是,为了避免这次行动出问题,他们为每架飞机都装了两罐压缩空气,作为应急情况下的辅助驱动源,即使液压系统再出点问题,也不至于起飞不了呀。刚才琼斯将军不是还说它们已经都起飞了么?噢,对了,直升飞机的旋翼会不会掉呢?难说。那么几片风扇似的叶子,系着一个大铁疙瘩,要是从空中掉到地上,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直升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时,都是空机,上面什么东西也没装,不会超载的呀!即使摔了,也不会8架飞机一块摔,总有幸免遇难的吧,为什么一架也见不到?不管是否是上述原因,他都有一种预感,一种不祥的预感,恐怕要出事。本来,当初在制订行动方案时,他就不想使用“海马”式直升机,因为这种飞机是用来进行海上扫雷的,但由于海军积极想涉足这次行动,并打了包票,说它完全能胜任营救人质的任务,为此,还列举了不少理由,如该种飞机载重量大,航程远,比其他型号的直升飞机性能优越,而且已进行了专门改装,等等。没办法,只好听了他们的意见。这下可好,行动刚开始就出了问题。如果直升飞机来不了,“三角突击队”天亮之前就赶不到“沙漠2号”,赶不到“沙漠2号”,整个行动就要后推,计划就会被打乱,弄不好会中途泡汤!贝克韦斯不敢再想下去了。
“头,他们来了!”远方传来发动机的马达声,两束灯光射了过来。贝克韦斯从直觉中马上做出了判断:不是直升飞机,是汽车!
的确是汽车。可是,是什么汽车?军用的,还是民用的?上边是什么人?意图何在?贝克韦斯的思绪飞快地翻腾着。来不及细想了,他把手一挥,“给我拦住它!”贝克韦斯命令刚出口,十几名队员就冲了过去。
“噗噗、噗噗。”带消音器的冲锋枪响了,汽车轮胎发出爆裂声,“嘎吱”一下,汽车停了下来。车内,发出一阵惊恐的喊叫声。原来这是一辆过路的梅塞德斯牌大轿车,车上有45名乘客,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年轻的孩子,还有几名妇女。他们是为避开白天的酷热而夜间行车的。
怎么处置这些人?贝克韦斯略一沉思,果断地吩咐道:“把汽车里的油给我放掉,人员集中看押起来,一个也不能放跑,等直升机来了再说!”贝克韦斯脑海里已经有了处置办法:只要直升飞机一到,就把这些人装上去拉到几十里之外卸下,让他们慢慢地在千里旷野上去爬吧,这样,既保证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又不影响营救行动。等伊朗当局搞清楚了情况,我们早就踏上归途了。
“头,不好,又来了两辆汽车!”有人惊呼。贝克韦斯也看到一辆汽车加油车和一辆小型面包车正风驰电掣般地开过来,速度相当快。这次没等贝克韦斯下命令,6个突击队员分成两路迎了上去。“站住!站住!”对他们的喊话,两辆汽车根本不予理会。一名队员端起手中的M79机枪,对准前面的加油车,加油车被击中了!倾刻之间燃起了大火。突然,被击中的加油车的司机猛地从车上跳下,奔向后面的面包车,他刚钻进驾驶室,小面包车旋即作了一个猛烈的U字型转弯,掉头就跑。队员掉转枪口,一串火舌围绕面包车左右跳动,车窗玻璃哗哗地变为碎片,里面立即鬼哭狼嚎。可是,司机没有被击中,一眨眼功夫,小面包车就消失在黑暗中。
“给我接‘河口’。”贝克韦斯拿过送话器。
“‘河口’,我是‘山鹰’,这里刚刚发生了一个情况,有几个伊朗人驾车跑了。”
“什么人?”
“没搞清楚,好像是过路的。”
“他们发现了我们的意图了吗?”
“大概没有。”
“不用管他,按预定计划大胆地干!”
“可是直升飞机还没到。”贝克韦斯话未说完,天空中就传来了马达声,他抬头一看,接着又补充道:“他们到了,整整迟到了70分钟。”
“不要紧,沉住气,天亮之前赶到‘沙漠2号’还来得及,迅速行动吧!”
贝克韦斯刚与琼斯通完话,直升飞机带队机长塞夫特就跑了过来。“怎么搞的,晚了这么长时间?”贝克韦斯劈头就是一句。塞夫特一脸委曲地回答:“真倒霉,途中遇到了沙暴。”贝克韦斯用眼睛扫了一眼直升飞机,恼怒地质问:“怎么是6架飞机?那2架呢?”“那2架飞机,1架中途迷航,1架机械故障,来不了了。”塞夫特十分沮丧地解释着。
原来,从海路出发的8架RH—53D“海马”直升机于当日傍晚准时开始行动。晚上7点30分左右,8架“海马”满载油料,在舰上人员的一片呐喊声中,陆续从阿曼海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也向一号集结点急速飞去。到一号集结点的距离约为960公里。飞机进入伊朗时采用编队飞行,为避开雷达跟踪采取低空飞行的方式。
开始似乎一切顺利。但飞行两小时后,直升机中6号机的螺旋桨故障警告灯突然报警,6号机为查明故障不得不紧急着陆。飞到最后的8号机见6号机在地面降落,也紧跟着着了陆。经检查发现,螺旋桨连杆的压力已消失。按照规定,应立即放弃飞行。于是,8号机收容了6号机的乘员,抛下6号机继续向前飞行。
真是祸不单行。1小时后,直升机群遇上了一股大小和密度不明的沙尘,好不容易闯过去,接着又遇上一股巨大而浓密的沙尘,而且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小时。直升机群只好顶着漫天黄沙飞行。由于视野极差,飞行极困难,有的飞行员在云层中,特别是稠密的尘沙中,失去了平衡感觉,只能全凭仪器飞行。在这种情况下,5号机显示航向的陀螺仪又失灵了。鉴于气象条件越来越差,5号机被迫放弃执行任务,依靠辅助陀螺仪,艰难地飞回了“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贝克韦斯铁青着脸,心里盘算了一下,6架飞机,是这次行动最起码的数字,不能再少了。用4架运“三角突击队”队员和人质,1架运装备器材,另一架作火力支援,马马虎虎可以说得过去。事到如今,也就听天由命吧。“马上加油登机!”贝克韦斯下达了命令。
直升飞机的旋翼呼呼飞转,声音震耳欲聋。3架C—130加油机开始为直升机加油。它们靠得很近,就像母亲给小儿在喂奶。“三角突击队”队员已排好了队,有的已拖着武器装备爬上了飞机。
“上校,机长让我告诉您,我们只有5架能飞的直升飞机。”一位空军驾驶员过来报告。
“什么?只有5架,为什么?”
贝克韦斯像遭了雷击。“那1架飞机主螺旋桨出现裂缝,不能飞了。”
看来上帝实在没有照顾到这次行动。先是直升机迟到,后又碰上一伙过路人,接着又是直升飞机出故障,预定的8架飞机一下子只剩下5架!这5架直升飞机无论如何是完不成营救任务的。怎么办?路只有一条,回撤。贝克韦斯心情异常沉重地拿起了送话器。
听了贝克韦斯的报告,琼斯将军好半天才开口说:“上校,我请你考虑减掉一些人,乘5架直升机前进!”
“什么?”贝克韦斯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减少一些人,意味着人员编组要做大的调整,原来3个人的任务要由2个人去完成,空中也将失去火力掩护,这样仓促地变更计划,不仅时间不允许,胜利的把握几乎没有。人质救不出来,再把突击队搭上去,可不能做这赔本的买卖!
“5架直升飞机完不成营救任务,我以脑袋担保!”贝克韦斯语气非常坚定。“如果非要那样做,等于把我们往狼窝里扔!”此时,他对上司的敬畏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言词颇为不恭。
“那好吧!我请示总统后答复你。”
5分钟后,“三角突击队”接到了同意回撤的命令。接到命令后,贝克韦斯一声不吭,两眼直瞪瞪的,他操起身边一个军士手里的M79机枪,一步步地逼过蜷缩成一团的那些伊朗人。伊朗人全都傻眼了,以为要处决他们,吓得哆哆嗦嗦地往后退。贝克韦斯蔑视地注视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走向那辆梅塞德斯牌汽车。哒、哒……一阵狂扫。此时,突击队员们也跟上来了,纷纷举枪射击,梅塞德斯牌汽车瞬间变成了一堆废铁。
他们倾泻的不仅仅是子弹,还有那满腔的怒火,不尽的遗憾!
“撤!”贝克韦斯几乎是吼叫。
飞机轰鸣,大地颤抖,“沙漠1号”如同开了锅。2架直升飞机离地了,又2架上去了。C—130运输机也载上了突击队员,准备滑行起飞。
但是,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正在指挥撤离的贝克韦斯上校透过飞扬的尘土,看见最后1架直升飞机摇摇晃晃地拉起,像个醉汉一样偏向刚才为它加油的C—130运输机。“停住!停住!不要再靠了!”贝克韦斯打着手势制止。天哪,晚了!一声巨响,迸出两个巨大的火团,犹如彩色的焰火,直上夜空。贝克韦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大肚皮”运输机上的5名突击队员和“海马”上的3名机组人员被大火吞噬了。
“头,快撤!不然飞机里的弹药舱一爆炸,我们全都得留在这里。”部属连推带搡,把贝克韦斯拖上了飞机。
“告诉机组,我要最后看一眼‘沙漠1号’。”根据贝克韦斯的意愿,飞机做了一圈盘旋飞行,贝克韦斯心痛欲裂,泪流满面,眼睛紧盯着那仍在燃烧的飞机残骸。
天亮后不久,C—130机群飞离伊朗,前往—阿曼湾,这一次武装营救行动就这样失败了,唯一让他们感到幸运的是在返回路中没有受到伊朗方面的拦截。
25日1点,美国政府向外界报道了美军在伊朗进行的军事行动失败了。
美国国民大失所望。但在随后进行的舆论调查中,绝大部分人员支持军事营救人质的行动,只是一部分人担心人质会因此而被加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质的获释将变得更加困难。
正当美国对解决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时,形势出现了转机。原来,在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后,西欧各国和日本也对伊朗进行了制裁,使伊朗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伊朗和伊拉克的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不断。1980年7月27日,伊朗国王巴列维在开罗病逝,使伊朗扣押人质的一个重要理由不复存在。
于是,霍梅尼迫于国内经济的困难,于当年9月12日提出了释放美国人质的4个条件,即由美国交还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的财产;取消一切对伊朗的财政要求;保证不对伊朗进行政治和军事干涉;解除冻结伊朗在美国银行资产的命令。
9月22日两伊战争的爆发,加快了人质事件解决的进程。此时的伊朗,急需得到资金和武器援助。11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了霍梅尼的4项人质释放条件。次日,霍梅尼要求学生把52名人质交给伊朗政府,并由阿尔及利亚负责人质的照料事务,美国立即派遣了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被伊朗扣押的人质,有1人因病于7月11日释放外,其余52人,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美伊双方最后达成协议,于1981年1月19日全部释放。持续几个月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还是以政治解决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