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48

第48章 罕见的大灾难(1)

丁戊奇荒

导言:饥荒在战争年代和干旱年代经常发生,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黑暗和战争频发的年代,饥荒几乎是常常上演的灾害,无数人饿死路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的甚至食用观音土,最后惨死。187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这次旱灾也覆盖了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省市,并波及江苏、安徽、四川北部及甘肃东部,形成一个广阔的干旱区,甚至连黄河也出现了枯水现象。当时山东整个境内的河流全部干涸了,许多畜生因为缺水而纷纷死亡,到处是枯枝烂木。许多人因为大旱而饿死。树皮草根成为饥民们抢夺的食物。人们眼巴巴的盼望着天空可以掉下一滴雨。但是到了1877年又连续两年仍是大旱,仅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许多人都听说东北有粮,便举家逃荒到东北,不久东北的粮价也因为逃荒人数的猛增而疯狂的上涨。许多人用树皮树叶来充饥荒,有的甚至去吃观音土,但两天以后因为无法消化导致毙命。随着旱情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到了1877年,到处都有“人吃人”的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到处都是,旱灾将这些地区活活的变成了人间地狱。饥荒还造成了霍乱和鼠疫的流行,在这连续的三年大旱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一半,死于饥荒和瘟疫者达1300万人,逃荒的人数达2000万以上。山西全省的总人数从1600多万下降到1000多万,直到20年后,山西太原人口也才恢复到了3万,这可能是太原在历朝和平时期的最低人口。

虽然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对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为备荒赈灾所创设的仓储制度已名存实亡,各地常平仓、义仓、社仓亏空严重,因此当大荒来临前清政府的储粮十分的紧张,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那么为何一个大清王朝竟然没有丰足的粮食储备呢?这一场悲惨的饥荒完全是天灾所致吗?

有人说导致这场大灾荒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旱灾,而是当时黑暗的政治所致。在晚清时期,农民的遭遇十分的凄凉,官府向农民征收的税种十分的多,这就给本来就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灾荒之后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曾说:“晋省虐民之政不在赋敛,而在差徭,所谓差徭者,非役民力也,乃敛民财也。”而在近代农业技术又十分的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本就靠天吃饭,收成好时尚不能温饱,更不要说遇到大灾时了。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和官吏压迫下,失去了最基本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当旱灾来临时,农民就会发生饥荒。

也有人从近代鸦片战争出发,在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的输入,种植鸦片的方法也传入我国,国内自制鸦片日益增多,也导致了鸦片的泛滥。许多农民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改种鸦片,当时许多地方种植罂粟的土地比种植粮食还要多,这就造成了粮食的大量减产,而许多吸食鸦片的人不断的受到鸦片的腐蚀使其劳动能力大减,有的甚至无法劳动。所以有人说鸦片是造成这次大饥荒的一个“幕后凶手”。

还有人认为是不断发生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粮食的减产。如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从19世纪50年代爆发到60年代后期被清政府残酷镇压,其坚持斗争长达近20年。清政府在镇压这些起义的时候,需要从全国调兵遣将,犒赏三军,这对农业的破坏有时都是致命的。许多青壮年都被拉去当兵,极大的减弱了农民的劳动力量。而农民还要供应军队的钱粮柴草,使他们最后倚赖的一点粮食也要失去,广大的农民随时面临着被天灾人祸所吞噬的困境。再加之战乱时间又长,农民在种地的同时几乎得不到什么,因此当遇到饥荒时,灾民无储粮可食,只能坐以待毙。

另外,有学者说造成“丁戊奇荒”应是这三方面的综合原因。

在历史中,天灾或许并不可怕,人祸才是更可怕的。如何避免人祸带来的灾难是永远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生物炸弹”——蝗灾

导言: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蝗灾,其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也有较多的分布。这些蝗灾不但对历代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疾疫乃至社会大动乱。因此,治蝗一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研究对象。提起蝗虫也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经常大面积的出现,转眼之间就能将作物一洗而空,所以蝗灾是农业极具危害性的一种自然灾害。蝗灾和干旱、洪涝在一起被人们称为农业生产的三大灾害。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几乎都发生过蝗灾。

蝗虫属于直翅目,昆虫纲、蝗科,蝗虫体长约5~11厘米,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起种类很多,在世界是上大约有一万多种,仅我国就由300余种。蝗虫的分布范围很广,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但以东南亚和非洲最为普遍。每当蝗灾暴发以来,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铺天盖地而来,所过之处,一片惨不忍睹。

1881年,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遭受了最严重一次蝗灾,蝗虫从北非一路袭来,它们停留在塞浦路斯岛上产卵繁殖,对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上万公顷的农作物被毁之殆尽。在这场巨大的蝗灾中,人们无论用火攻还是水淹土埋都无法阻挡蝗虫的进攻,所到之处,一片植物顷刻间被毁。

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我国陇海一带发生蝗灾,“东白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枕道。”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洛阳发生蝗灾,“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夫妇相食,死尸载道。”

1889年,红海上空出现蝗群,约有蝗虫2500亿只,蝗群飞过时声振数里,遮天蔽日,太阳也为之黯然失色。1979年美国密苏里河西部14个州的农田和牧场,都被蝗虫覆盖,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惨重。1988年,非洲的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境内,发生数十年罕见的蝗灾,仅一群蝗虫就可达1000亿只以上。

从蝗灾的形成和形式来看,可分为暴发性蝗灾和慢发性蝗灾两种。暴发性蝗灾主要是由一些具有暴发性、群集性和迁飞性的蝗虫引起。这类蝗灾一旦发生,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来势凶猛,致灾严重,典型的有沙漠蝗和东亚飞蝗等引起的灾害。慢发性蝗灾主要是由地区性蝗虫或其他非迁移性蝗虫引起。这类蝗灾大多发生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致灾程度相对较轻,典型种类有中华稻蝗、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等。而对农业危害最大的蝗虫种类是沙漠蝗和飞蝗两种。

沙漠蝗是引发非洲蝗灾的主要害虫。它曾造成非洲受灾面积达2900万平方千米,祸及65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0%以上。1958年,索马里一场沙漠蝗灾其扩散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数量约有4亿只,一天就吃掉了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粮食总和——8万吨粮食。

飞蝗分布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飞蝗通常分为两种生态型,即独栖型及迁移型或称“群居型和散居型”。独栖型一般在傍晚稍有迁移习性,但对农作物危害稍轻。迁移型经常集成大群迁移,是严重的害虫。

蝗虫从世界飞蝗各亚种的分布范围看,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非洲飞蝗这三个亚种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从暴发频率和致灾程度来看,东亚飞蝗的发生最频繁、成灾最严重。从全球蝗灾的构成成分来看,东亚飞蝗暴发与否,对蝗灾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考证我国历史上发生的940次蝗灾中,有90%以上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蝗虫的繁殖能力惊人,每更新一代数量增长10倍,其飞行速度也十分的惊人,平均每小时能飞行4000米左右,能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所以蝗虫的危害之大让人毛骨悚然。

但是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蝗虫这么大面积的集体行动呢?

有资料显示蝗虫的大暴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凡是遇有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虽然如此,但是蝗虫集团行动的原因却依然迷雾重重。

另一种说法是蝗虫集群是因为雌黄产卵时能够分泌集群外激素,引诱其他雌黄前来聚集产卵,而刚孵化出来的跳蝻为了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高温,就经常挤到一起。而蝗虫迁飞是由于雌性个体的卵巢没有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迁飞才能发育完全。雄虫虽然已发育成熟,但还是跟随雌虫迁飞。等到雌蝗卵巢成熟才降落下来,交配产卵。

第三种说法认为独栖型和迁移型这两种生态型能相互转变。由于温度、湿度和栖息密度的影响,这两种生态便能互相转变。而据英国《独立报》报道,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悉尼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蝗虫体内控制腿部和翅膀的胸部神经系统中积聚着一种叫“血清素”的化学物质,它在数小时内就可以让独居的蝗虫出现群居特性。他们称这种转变通常是在下雨引起蝗虫数量激增之后发生的。在随后的干旱中,蝗虫被迫聚集在尚存的小片植被区生存。认为蝗虫由“独居”变成“群居”是因为饥饿而采取的战略,结群是为了寻找新的草地作出的反应。

另外,科学家发现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加,个体间身体相互接触传递某种信息,刺激蝗虫体内黑化诱导素大量增加使蝗虫体色由绿变黑。这种黑化诱导素可能成为了解蝗虫集团行动的重要线索。

虽然目前关于蝗虫为何集体行动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治蝗灾的各种办法了。一些地区为了防治蝗灾通常使用有机磷农药,虽然它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但有机磷在消灭蝗虫的时候也会将蝗虫的天敌大量的杀死,从而破坏了生物链。而蝗虫由于基因突变,其后代的抗药性会逐渐地增强,那么也导致了有机磷药量的增加,如此循环,将极大的破坏生态平衡和引起环境污染。

从人们治蝗的成果来看,唯有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技术应用其效果显著,其核心是“以毒攻毒”。而美国科罗拉多科学家将一个微小的雷达探测器粘在蝗虫背上,像是一个能放出无线电信号的背包,每个探测器都有自己单一的发射频率,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分别跟踪各个蝗虫种群的迁徙路线,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将其行踪记录下来,以便制定抵御虫害的计划。他们希望能够找出蝗群的移动速度方向以来预测它们的行踪,提高喷洒农药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蝗虫群大面积聚集之前消灭它们。

还有人说可以设想变害为“宝”,让蝗虫变成人们的美餐,据研究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蝗虫是农业的一大灾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一定可以找到消灭蝗灾的有效办法。

喀拉喀托火山还会引起巨大灾难吗

导言:喀拉喀托火山是一座活火山,在历史上曾持续不断地喷发,最著名的一次是1883年的大爆发,释放出250亿立方米的物质,远在毛里求斯岛都能够听到这次喷发的剧烈声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这次喷发以及继发的海啸摧毁了数百个村庄和城市,36417人死于非命。原有的喀拉喀托火山的三分之二在爆发中消失,新的火山活动自1927年又产生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火山岛。喀拉喀托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的巽他海峡,在1883年8月27日喷发,一共喷发了四次。喷发所产生的能量是规模最大的氢弹试验的26倍。其中第三次喷发发生了巨大的爆炸,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飞沙走石和有毒气体下,天空一片漆黑,连距其560千米之外的爪哇岛卡里蒙都能听到爆炸声。

其实,早在1883年喷发的前一年,火山附近的地震便开始频繁起来。7月20日开始,火山开始喷发,喷发所造成的波动使得停泊中的船只需以铁链加以固定。8月11日更大的喷发发生,火山灰从至少7个孔冒出。8月24日喷发变得更频繁。8月26日,火山进入了阵发期,每隔10分钟可以听到连续的爆发。8月27日,该火山进入了最后剧烈变动的阶段。每一次喷发都伴随着大海啸,据说海浪超过了30米高。连3500千米外的澳大利亚与4800千米外的罗德里格斯岛都能听到喷发的剧烈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