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17

第17章 海洋动物之谜(8)

这种声音的音阶频率为人类的3倍。这种声音断断续续没有音调变化,但一个家族的成员,彼此能发出其家族的独特呼叫声。另外,一种戴羽冠的企鹅,则用美丽的羽毛展舒闭合来互相联系,进行对话。

企鹅夫妻相互忠贞不二。每年10月都到上一个生育子女的地方相会,共同筑巢,共同哺育初生的幼企。每当海水淹没南极大陆沿海沙滩时,它们还要共同携儿带女搬出危险区域。雌雄企鹅常常一别就是一两个月,而当一个回来时,另一个又要匆忙动身去觅食了。虽相见甚少,但企鹅夫妻一见面都能毫不犹豫地彼此相识。

每逢隆冬季节,南极沿海的封冰不断向外延伸,常常是当雌企要从海上归巢时,离开家园也有200多千米了。然而企鹅只会步行,不会飞翔,且企鹅步行的速度每小时不过1千米,真是步履蹒跚。但为了找到配偶,不得不日夜兼程,拼命返回,真可谓为了家庭和孩子而历尽艰辛也在所不辞。

九头鸟之谜

导言:“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是一句民谚。湖北人我们都见过,但九头鸟只在古文献中略有记载,却往往语焉不详。以今天的认识,鸟有九头,不但不可信,甚至不可想。如同许多其他怪事一样,总有人说曾见过九头鸟,可又没有一点实物证据,欲信不能。如果言之凿凿,又能拿出可靠的相关证据,则功莫大焉。中国古代诗文中对九头鸟有过生动描述。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说:“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头,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又名渠逸鸟。”北宋《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东晋郭璞《江赋》云:“奇(仓鸟)九头。”明末清初字书《正字通》则认为:“仓鸟,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留鸟,大者翼广丈余,昼盲夜见火光则堕。”今《辞海》在《九头鸟》辞条中注释:“亦名‘苍(虞)鸟’。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

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和诗文描述中,九头鸟成为神鸟、怪鸟或不祥之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前一段时间,有的报刊报道了湖南省石门县、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等地发现了九头鸟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在驰名中外的神农架,据传说有许多九头鸟的目击者。

有目击者说,在1982年11月的一个阴天的上午10时左右,他看到了九头鸟。那时,他在神农架林区燕子洞附近种土豆,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奇特的鸟的嘘叫声,好像沉闷的哨音,跟他往日听到的各种鸟叫声很不一样。他便抬头望去,令他大惊失色:空中有一只簸箕大的巨鸟,其羽毛黑灰色,包括翅膀在内大约有2米。更使他惊骇的是,鸟长有大约九个头,嘴巴(喙部)呈红色;它的尾部呈圆扇形,既像车轮,又像孔雀开屏,旋转而飞。眨眼间,这只九头鸟便飞进了远方的山林。

近来,在湖南屋脊瓶山境内,曾多次发现九头鸟。根据该省石门县南坪河乡鹰子尖村的目击者说,一次他在后山打柴,突然发现树上栖息着大小如同斑鸠的怪鸟,头上长着九个脑袋:一个大脑袋,额头上还长着呈半月形的八个小脑袋,每个小脑袋嘴鼻眼俱全,覆盖着一圈凤毛。他撒了一把沙石,看见怪鸟除两翼奋飞外,八个小头旁亦有小翅分开腾飞。

那么,是不是真正存在九头鸟呢?如能证实九头鸟的存在,那么,九头鸟将是地球上鸟类王国中最珍奇的瑰宝。从生物工程角度考察,九头鸟具有极为重大的科研价值,也具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假如能捕获到九头鸟,将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发现。

昆虫的建筑技巧之谜

导言:有些昆虫的筑巢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远远超过鸟儿不知多少倍。如蚁穴,如蜂巢,就是人类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参观了这些建筑后都不禁拍案叫绝,并从中受到启发。那些建筑不仅适用,而且结构造型非常符合力学原理,还节省建筑材料。昆虫的这种先天具有的本能让人迷惑不解,但尚不知这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在我国广西和云南两地的南部以及海南岛,都有许多耸立在那里像塔一样的“建筑物”。这是白蚁为自己建造的巢,人们称它为“蚁塔”。

蚂蚁为自己建造的巢蚁塔一般高为2~3米,最高的竟达6米。它主要是用泥土以及少量的白蚁分泌物和排泄物建成的,这种建筑很结实,风吹雨淋也不会倒塌。

蚁塔内部结构极为复杂。通常有1个主巢和3~5个副巢,巢内又分隔开,形成许多小室。一般主巢的中部,是蚁王和蚁后的“王室”,此外,还有孵化室、羽化室、仓库等。蚁塔内还建有一些竖直的空气调节管道,以及沟渠和堤坝,用来流通空气和排除流入的雨水。

在河里、水洼及沟渠等处,人们还可以看见沼石蛾幼虫建造的精巧而细致的“套子房屋”。沼石蛾幼虫下唇末端有一块不大的唇舌,上面有丝腺孔,孔中分泌出一种能在水里迅速凝固的黏性物质,幼虫把这种黏性物质涂抹在小介壳、沙粒及植物碎屑等物的上面,并把它们粘起来。幼虫还把这种分泌物抹在套子房屋的内部,让“房子”光滑、整洁。

沼石蛾幼虫还能够利用其他的东西作为建筑材料。有人试验证明:给它小玻璃球或捣碎的玻璃屑,它就会造出一座小巧玲珑的玻璃房子。

蜜蜂的建筑更让人难以相信,如果你仔细观察蜂巢,就会发现它是由无数六角柱状体的小房子联合起来的。房底呈六角锥体状,它包括6个三角形,每2个相邻的三角形可以拼成1个菱形,1个房底由3个相等的菱形组成。18世纪初,法国学者马拉尔琪经过仔细测量,发现每个房底部3个菱形截面的角度都相等,菱形的锐角为70°32′,钝角为108°28′。经过计算得知,以这样的菱形而组成的蜂巢结构,容量最大,而所需的建筑材料最少。

这些昆虫为什么具有如此卓越的建筑技巧才能呢?至今还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雌螳螂吃掉“丈夫”之谜

导言:螳螂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昆虫,它当然也分许多种类,但不管分多少种,其基本习性还是一致的——吃小昆虫。螳螂让人感兴趣的是:它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种牺牲的方式是很奇特的,也是匪夷所思的。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区也称它为“刀螂”。无论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都有螳螂生存着,其种数在1800种以上。

螳螂是食肉的昆虫,也就是专门吃其他虫类的昆虫。如果小虫在草丛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无疑问即是大祸临头。螳螂追捕小虫的时候,就像猎人追踪野兽一样,猛追不放。有时候又像渔翁垂钓,静待鱼儿上钩。当它藏在暗处聚精会神地监视要捕捉的虫类的时候,就把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移动,轻手轻脚接近小虫,连它站立的叶子,也毫不颤动,使小虫无从察觉。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螳螂已遍布所有气候适宜的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繁殖特别旺盛,而且已经形成与各种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和形态。在热带森林中,绿叶螳螂遍布在各种叶层。棕色干树叶下的螳螂则在林木底下繁殖。螳螂还出现在草原及无树平原、灌木丛以及沙漠地区。它们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像花的、树枝的,有像蚂蚁的、地皮的、树皮的等等。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它们有1800种之多,其数量比地球上的人口还多。

秋天是螳螂“结婚”的良辰吉日。结婚,按说是应该欢乐的喜事。可是,在螳螂世界里,“结婚”就意味着雄螳螂要大难临头了。在交尾时,雌螳螂会转过头来吃掉雄螳螂的头及前肢。没有了头的雄螳螂还可以继续交尾,因为其躯体中残存的神经组织尚能支配生殖器官的功能。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昆虫生态学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插曲。如果雌螳螂摄取的食物中含有极为充分的蛋白质的话,雌螳螂本来就不一定要把雄螳螂吃掉。可是,在自然环境里,雌螳螂生理上所需要的蛋白质,光依靠它所能捕捉到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雌螳螂为了产出饱满的卵,培育出健壮的后代,至少要吃掉4~5只雄螳螂那么多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它所需要的养分。

尽管雌螳螂是那样“身强力壮”,但是,到了产完卵以后,也是精疲力竭地死去。可以说,它们“夫妻”双方都是为了下一代而献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