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755200000025

第25章 就业天花板,达摩克利斯之剑?(3)

这就意味着,白领阶层至少还要面对10年的结构性失业考验。如果说民工失业还能返乡务农,大学生失业还可以依赖父母,那么最悲惨的就应该是白领阶层了。这个阶层的人士基本上是上有老下有小,很多还有供房供车的艰巨任务。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位软件工程师,一旦失去工作,不仅面临着生活危机,甚至可能有生命之忧。白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阶层,也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一旦这个阶层出现急剧变动,就很可能造成极大的社会稳定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为白领阶层的社会保障构筑安全防线。

4.“公务员”何时成了“金饭碗”?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共有140多万人通过资格审核。此外,还有数百万人参加了各省市的地方公务员考试。比如说黑龙江省的公务员考试,就有超过15万人报名。2011年毕业生人数只不过才600多万,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的总人数将近300万人,达到了全年毕业生人数的一半。

2003年的时候,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报名审核的人数只有12.5万人,最终的录取比例是16:1;2008年的时候,通过报名审核的报名人数达到80万人,最终的录取比例是46:1;随后几年报考人数直线上升,2010年通过报名审核的考试人数已经达到141万人,最终的录取比例上升到87.3:1。而在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中,最热的报考职位为仅招1人的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通过审核的人数高达4616人,也就是录取比例居然是惊人的4616:1。

如此的态势,显示了公务员报考的疯狂。如果说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和已见端倪的白领失业浪潮,都能通过努力加以化解的话,公务员报考突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因为在这一现象后有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处理。

比如说令人欲罢不能的官本位意识,依然在人们求职过程中作祟,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铁饭碗”早就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不可否认,“官本位”意识在很大一部分公务员报考群体里依然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意识,众多的就业者才选择报考公务员。这种意识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对权力的角逐,而在于由此引发的两个负面影响。一是求职者会容易堵塞了自身的职业发展通道,陷入职业发展的“死胡同”;二是就业供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从就业群体的主观原因来看,公务员报考热主要缘于四大未来预期,包括地位预期、权力预期、利益预期和稳定预期。

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人对权力和地位的迷恋依然不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古代的中国人是学而优则仕,现代的中国人不仅学而优则仕,无论是哪方面的优秀基因都会转化为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如果说公共管理这样的专业,走上公务员岗位属于对口就业的话,那么各种高科技专业的优秀人才也放弃专业优势、在公务员考试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我们不排除部分公务员岗位具有专业技术性要求,但对大部分公务员群体来说,所做的多是公共行政工作,凡是具备了基本素质和必要的责任感的人都能做得很好。在这样的岗位上,让一位原本可以成为科学家、技术精英的人来工作的话,无疑是极端的人才浪费。

对很大一部分就业者来说,公务员的吸引力在于可观的福利待遇。前不久,一位工作10年的北京公务员在网上“晒工资”,从中能够看出北京公务员的基本收入状况。

1.工资:每月3200元左右(扣除公积金后),全年记3.8万元;

2.奖金:北京又叫督查考核奖,0.8万元;

3.过节费: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四个节各1000元,记0.4万元;

4.加班费:北京把加班费固化给各个单位,最多不超过36小时,与级别挂钩,按季度发放,本人每季度1500元左右,全年记0.6万元;

5.住房公积金:每月600左右,本人扣600,单位再交600,实际1200,全年1.5万元左右;

6.住房补贴:工资前两项的66%,650元左右,全年计0.8万元;

7.13个月的工资:不是完整的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计0.2万元。

全年合计8.1万元。

2010年,北京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是50415元,这位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相比,这样的收入水平不算高;与垄断行业、高科技行业、大部分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相比,这样的收入水平也不算高。如果仅以这样的工资收入来看,公务员的工作有吸引力,但也不应该热到现在这种程度。很显然,除了正常的工资收入外,灰色收入也是公务员成为热门职位的重要诱因。

某玩具制品有限公司曾被媒体曝光,在春节期间向政府官员送礼数十万元,包括现金红包、高档服装、购物卡等。送礼清单上甚至详细列出了送礼数量、送礼对象和所在部门。当然,对很多公务员来说,这样的灰色收入只能算是小钱,有的公务员还会暗地里在企事业部门兼职,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所得收入更是惊人。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在失业现象越来越常见的今天,公务员超稳定的工作岗位,也是很多对平稳生活情有独钟的人最为看重的。多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打破“铁饭碗”,试图引导人们的就业观。然而,“铁饭碗”不仅没有被打破,反而升级成为“金饭碗”。当失业、破产泥沙俱下,可怕的失业前景让人们对公务员岗位充满了更胜以往的热情。

由此看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也是公务员报考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家加快了行政改革的步伐,为了提升公务员的行政效率,有意识地在公务员招募中引入了聘用制。然而,这种聘用制太过形式化,并未像企业那样进行实事求是的业务考核。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那些特别优秀和有责任感的公务员,大部分人都采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工作态度,导致行政机关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如果能够在公务员制度中真正引入淘汰机制,让公务员产生危机感,必然能有效地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工作现状,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与此同时,公务员报考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面临的竞争较激烈、失业风险也更大。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起步较晚,体系明显不够完善。比如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失业的白领和民工,都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保障。以养老保险为例,国务院规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的要求,但不少城市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远远超出了这一比例。两相比较,公务员系统的保障制度无疑更有优势。

公务员职位能够吸引足够多的人竞争,原本应该是好事,表明人们对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行政有兴趣,愿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然而,当我们发现4000多人竞争一个岗位时,才知道这种疯狂报考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何保证公务员队伍既能招到最优秀的人才、提升我国政府的公共行政效率,又能纯洁报考人员的动机,真正以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出现在公务员岗位上,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5.机会天花板,你被挡住了吗?

“还真热门啊!”

看着网上公务员的报名人数,王成忍不住惊叹道。因为工作太难找,很大一部分文科生选择了报考公务员。虽然明知道通过率很低,但很多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尝试一下。

几个月后,成绩下来了。王成和同宿舍的张磊都过线了,只不过张磊是刚刚合格,而一向学习成绩不错的王成却名列前茅。两个人刚好报的是同一个职位,而这个岗位又只招一个人,因此两人成了竞争对手。

王成来自农村,平时争强好胜,不仅学习好,其他方面也很活跃,在学校算得上是风云人物。张磊是本地人,家里背景不错,平时很少学习,也不太合群。不过毕竟是同学,两人一起去面试了。

面试采取团体答辩和单独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王成在团体答辩中表现优异,而张磊一句话也没说,似乎对这个职位并不在意。

王成感觉自己表现很好,应该机会很大。过了一段时间,结果下来了。王成落选,而似乎没多大希望的张磊反而被录取了。

怎么可能这样?王成非常困惑。

不久王成就打听到了内幕,原来张磊早在报考的时候已经搞好了关系,只要能通过书面考试,这个职位就不可能旁落他人。王成既失望又有点愤怒,但他最终选择了忍气吞声。很久前他就曾在网上看到过“萝卜招聘”的做法,也就是用人单位以特定人员为模板,设定一系列的标准,以保证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最终胜出。

2010年,福建省三明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岗位信息表的部分内容就曾因条件设置太过特殊遭到质疑。材料显示,三明市皮肤病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招聘对象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招聘条件为“全日制普通院校药物分析检验专业中专毕业并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在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分析检验岗位3年以上工作经验,岗位定在宁化门诊部(未入编人员)”。

即便是外行人,也不难察觉其中的“猫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如果招聘往届生,通常都是需要对方具有经验。但这个职位的招聘对象却是“往届未就业”,难道是怕应聘人员跳槽引起纠纷?而在应聘条件上,要求中专毕业却要有本科学历,未免太过复杂。完全可以直接招聘本科毕业生,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条件呢?如果说两个条件是提高要求也就罢了,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据说三明市纪委介入调查此事,可惜网上再无后续报道,无法确认信息真假和调查的结果。

对于那些费尽心血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来说,毕业并不意味着和同龄人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有很大一部分公务员岗位和事业单位的岗位被提前预定了,即便他们能力再强,也很难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就像前文提到的王成,四年寒窗苦读,在面对同学的竞争时,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如果好工作不是凭借真正的能力而争得,而是依靠背景、金钱和人情获得,那么寒窗苦读就失去了意义。曾经,我们都信奉“知识改变命运”,期待刻苦学习能实现鱼跃龙门,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这一幻想。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在争抢那些所谓的“金饭碗”时,只能处于弱势地位。

不怕失望,就怕绝望。失望一次还可以重来,绝望了就不会再做任何尝试。

事实上,寒门子弟不仅在求职上没有优势,就是在入学考试上也同样如此。大部分学校更倾向于招收大城市的学生,因此在分数线上也会有所照顾。对没有任何背景的青年学生来说,其发展之路无异于被机会的天花板所阻。

即便在同一所城市,贫富差距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价格不菲的择校费,就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在北京,比较好的小学择校费已经达到6万~10万,甚至更多;而上中学的话,费用更是高得离谱。对于有钱人家来说,这点钱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普通家庭来说,却是笔不小的负担。最可怜的是那些农民工子弟,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无法入学。

由此可见,在机会的天花板面前,公平几乎是一种奢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发展方向,但还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

然而,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确保机会公平。“学而优则仕”,中国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当前的现实下,这一古老的规训似乎不太适用了。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并优先照顾落后地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才能确保更多的民众享受到教育资源。

只要能消除教育和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特权因素,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公平地参与求职竞争,就能打破机会的天花板,缩少贫富差距,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