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的植物王国
14753600000003

第3章 植物知识浅识(3)

植物有抗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因树种、年龄、密度、林木所处的环境条件、风的性质和风力大小而异。一般浅根性的树种、木材软脆的树种、老残林、疏林抗风能力较弱。在风害严重的地方,最好不要种植浅根和易折的树种,或用枝干坚韧的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和防护。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是植物扎根的地方,供给植物所需的大量水分、养分和根系所需的空气、温度。

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森林或作物的生产力,也影响着它们的更新、生长和发育。同时,植物也对其生长环境中的土壤的形成、发育和肥力产生影响。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水分过少时,不但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还会由于好气性细菌的氧化分解过于强烈,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但如土壤水分过多,尤其是地下水位过高时,就会与空气互相消长而造成土壤缺氧,同时导致嫌气性细菌的还原作用活跃,某些无机盐被还原成不能利用的状态,并产生某些有毒的还原产物,使根系和种子容易腐烂。

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比大气中高几十倍甚至成百倍,这对植物是有利的;但土壤中氧的含量则低于大气,特别是积水或板结时可以不及大气中的一半,这就会影响根系呼吸和种子发芽。

土壤温度的变化,对于土壤中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和微生物活动的强度以及无机盐溶解和有机物分解的速度都有影响。土壤反应不但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且直接影响土壤溶液的性质、成分。在碱性土中,磷、硼、锰等常因溶解度很低而显得缺乏,但钠盐却含量很高;在酸性土中,磷、钾、钙等缺乏而活性铁、铝过多。

由此可见,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影响。

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植物分布的关系

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植物的分布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选择适应性,对土壤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沙质土适于旱生植物生长,沼泽地适于湿生植物生长;马尾松、油茶等宜于酸性土而不耐钙质土,但油桐在石灰性土壤中却生长良好;红树、木麻黄、黄槿等可以在滨海盐土中正常生长。

掌握好不同植物对土壤的不同要求,就可以“适地适树”,并将一些适应性狭窄的植物作为特定土壤环境中的“指示植物”。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植物根系的影响

土壤的肥沃度、松紧度、厚度、地下水位、砾石层和新生体等,对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长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同一种植物,种植在肥沃程度不等的土地上,其根量也会有较为明显的不同。

在密实土壤与疏松土壤上种植的同种、同龄的植物的呼吸强度也是所有区别的。

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反作用

植物是重要的成土因子。

在岩石风化的作用上,植物根系穿插的机械作用及其酸性分泌物的化学溶解作用,都是风化的重要动力。

在土壤发育的过程中,不同的植物覆被,可以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这是因为植物可借根系从土壤深层选择吸收某些无机养分,又以“死地被物”的形式归还土壤表层,造成了这些元素和有机质的重新积累和分布,加上在各地的水、温条件下,分解淋溶也不一样所致。所以,在寒温带的针叶林下常形成灰化森林土,在暖温带的常绿阔叶林下常形成棕色森林土和褐土;我国南方山地黄壤、山地红壤的分布,也是与一定的森林带密切相关的。

植物与生物的关系

无论在什么地方,植物都是在其它有机体——植物和动物的包围之中的,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都有着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

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动物对植物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动物对植物的有害影响

有些动物会危害植物生长、生存,如鹿、兔等喜欢吃树叶、幼苗、嫩枝或树皮,从某种程度上使森林的更新受到阻碍,甚至不能更新。

另外,某些植食性动物会经常性伤害某种或几种树木,这就非常容易改变森林的组成。

鸟、鼠等则喜欢吃或贮藏各种果实、松柏类的种子、树木的幼芽;而冬季缺食时,鼠类还会啃食幼树的树皮。这些对植物正常生长的危害都是很大的。

有些动物吃食浆果或核果,但因种壳坚硬或有蜡质,不能被动物消化,仍随粪便排出体外,堆积在植物附近或植株上,使其丧失发芽力。

无处不在的小型昆虫更是对植物为害严重。如豆象会使植物的种子品质变坏;根蝶类的幼虫会食害寄主植物的叶;有些昆虫还伤害木材。受了昆虫伤害的植物,也容易感受病菌或病毒的传染。

动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

动物是植物种子传播、植株授粉的媒介者之一。

鸟类啄食浆果时,植物的种子常会粘在其喙上,又因擦喙运动等原因而掉下,随后发芽、生长。许多草本植物的种子有刺、钩、芒、黏液或类似的构造,当动物在草丛中行走时,就会附在它们身上,令其帮助完成种子散布。

昆虫是许多植物传播花粉的媒介。一般说来,昆虫的躯体上通常有毛,在花中爬行时,雄蕊上的花粉,就擦到昆虫身上,当这只昆虫飞到另一朵花中爬行时,又把花粉授到柱头上,这样便完成了虫媒授粉的过程。

此外,啄木鸟、寄生蜂和两栖类的青蛙、蟾蜍和爬行类的蜴蜥等,都能大量消灭害虫,减少昆虫对植物的破坏;蚯蚓能翻动土层,使土壤疏松、加速有机质的分解,间接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对动物类群的反作用

植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变化,对动物也有影响。

例如,低山丘陵区大面积营造松类纯林,往往会导致松毛虫大量发生;而西双版纳的森林曾因部分遭受破坏,引起大象成群结队地迁徙。

植物对植物类群的影响

植物相互间的关系,可分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两类。直接关系是一种植物对另一种植物,直接发生有益或有害的作用;间接关系则是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一种或多种植物发生影响。

藤本植物的茎软而细长,必须缠绕或攀缘在支持植物的身体上才能上升。有些藤本植物能把支持植物的茎束缚得很紧,影响它的生长,严重的可致其死亡,因此称为森林中的“绞杀植物”,在热带雨林中较为常见。

附生植物在热带、亚热带阴湿的森林中最为繁茂,其中蕨类和兰科植物很多。它们附着在高大树木的枝、干、叶或岩石上,虽然与附生的树木之间并不存在营养上的依附关系,但如果生长太多时,特别是地衣,也可妨碍树木通气,致使树木死亡。

寄生在树木上的种子植物种类很多,它们依靠从寄主体内吸取营养为生,不同程度地为害寄主的生长发育。

共生植物则是相互有利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根瘤细菌和豆目植物的根的共生关系。

根瘤细菌生活所需的有机物质取自豆目植物,又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供豆目植物利用,大大增强了豆目植物的氮素营养,互利作用非常显著。

其它植物如胡颓子、杨梅、罗汉松、木麻黄等的根上,也有类似的根瘤,不过这些植物的根瘤,是和放线菌共生的。不仅在种子植物的根里,九节木、紫金牛等热带植物的叶上也可以形成叶瘤。

除了上述直接关系以外,通过改变环境条件而相互影响的间接关系也不容忽视,例如幼林郁闭以后,引起林内光照条件改变,湿度、温度等各方面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林冠下的阳性植物就逐渐减少,阴性植物逐渐增多,进一步还可能对原有树种的天然更新产生影响,甚至能引起树种的更替。

中国最早的植物辞典

《花果卉木全芳备祖》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它是由南宋时期的学者陈景沂编撰。全书共有58卷,包括有果、花卉、草木、农桑、蔬菜和药物等部分。

现存的唯一原本保存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中国最早的地方性植物志

《南方草木状》是中国最早的地方性植物志。是由晋代的代嵇含所撰写。

《南方草木状》分为上、中、下3部分。分别介绍了广东、广西等地的草、木、果、竹。

世代交替在高等植物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在苔藓植物中配子体占绝对优势,孢子体以寄生状态存在,依靠着配子体供给它所需的养料。

在蕨类植物中孢子体状比较发达,配子体则褪化为原叶体,但仍能独立生活。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则更发达,而配子体也进一步褪化,寄附在孢子体上。这是其长期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果。孢子体趋向不断发展的同时,配子体由于得不到水而逐渐趋于褪化,最后只能寄生于孢子体上。

越是高等的陆生植物,它的孢子体越发达,而配子体则越褪化,这就是植物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板根就是一些高大植物在树干基部向四周围生长出的板状突起物。在木棉、木麻黄、凤凰木、银叶树木种类中多有发生等。

不同的植物种类,托叶的形态也不同。

例如豌豆有着大的叶片状托叶;洋槐和酸枣的托叶呈针形;山樱花的托叶呈羽状,其作用是保护幼叶。

我们看到的美丽花朵,多数是植物的花冠。

由于花瓣的离合、花冠筒的长短、花冠裂片的形状和深浅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花冠:十字形、筒状、漏斗状、坛状、钟状、高脚碟状、轮状、蝶形、唇形、舌状等。

植物的趋光性表现

生长在空旷地域上的孤立木,既可以接受到上方光也可以接受到侧方光,所以树冠生长得广阔且干形粗矮,发育较早、结实;

只受上方光照的林木,树冠狭窄而干形通直,发育较迟而结实较少。

只受单侧光照的林木,树冠偏歪,干形不正,髓心偏斜;

光照不足的密林被压木,生势衰弱,发育受到抑制。

许多高山植物具有茎秆短矮、花色鲜艳等形态特征,这与高山上紫外线较多是分不开的。

合理变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定程度的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是具有良好影响的。

例如,许多植物种子在经过变温后其发芽势会有所提高。火炬松幼苗,在昼夜温差最大时生长最好。红薯也具有在土壤表层结薯和要求较大昼夜温差的特性。

这些实例从某种程度上都证明了合理的变温对某些植物的良好生长发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另外,遵循了一定规律的季节性温度变化对植物生长也是有好处的。

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物候期与温度高低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植物在不同的物候期需要不同的温度量。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植物组织内一旦结冰,温度每降低1℃,压力增加12巴,温度继续下降,冰晶逐渐扩大。

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使它的胶体结构发生不可逆的转变;另一方面会致使植物体内的压力增加,促使其化学键破裂、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撕裂,最终引起植物细胞的损伤或者死亡。

这种现象,降温速度越快,受害越重。

当冰融化时,升温速度的快慢又成为植物受害轻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冰融化得越慢,植物受害越少。因为在冰融缓慢的过程中,植物仍然来得及把细胞间隙中的水分吸到细胞中去;温度回升太快,融化的水分迅速蒸腾,就来不及回到细胞中去。对植物危害最大的就是“结冰-融化-结冰”的反复交替。这种反复会使原生质处在“失水-饱和-失水”的状态,对植物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种现象,在温带多霜地方尤其严重。

减少干旱的方法

1.采用人工灌溉来补充水分;

2.通过多施有机肥和松土除草等措施,来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并减少蒸发;

3.通过营造森林来改良气候和保持水土;

很多人都养过一些花花草草,除了爱好外,还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偶尔会出现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明明每天给自己心爱的花草浇水,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死掉了呢?

其实,这常常就是因为我们“过度关心”植物,给它们“喂”了太多的水,最后导致它们“喝水撑死”了。我们生活中较常栽养的植物,如仙人掌等由于其水分消耗过程比较缓慢,是不能够过多浇水的。

为生态环境点亮“ECO”

人类的生活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提高,现代家庭中有车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了。虽然开车出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同时存在着隐患。

据科学数据显示,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平均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质量还要大3倍。这些有害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阻、最终死亡。

当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下,完全杜绝车辆的行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开车的时候尽量减少对环境以及植物世界的破坏。

现在的车上都有“ECO”的指示灯,当这个指示灯点亮的时候,就说明车辆处在节能的状态;当指示灯灭掉的时候,则处于非节能状态。而处在节能状态中的车辆的尾气排放量也要少很多。

所以,请点亮“ECO”,为构建绿色家园出一份力吧!

寄生在树木上的菌类最主要的如多孔菌目,主要使木材腐朽。

树木幼苗可以受镰刀菌等侵袭发生枯萎病,叶上也可能有锈菌和粉霉菌等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