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的植物王国
14753600000015

第15章 植物家族的奇特成员(3)

巨藻形似海带,与海带是同宗兄弟,均属于昆布科。但巨藻要比海带大得多,它可以生活12年之久,如在适宜条件下,每天可以生长2米左右。每隔二三十天,其长度就可增加一倍,一般长达20~80米,大的可达百米甚至数百米以上。

巨藻没有根、茎、叶,但有类似根、茎、叶的构造。它的根,称作假根,是分枝状的,但并不是用来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而只是用它来固着在海底的岩石上,因此,又称作固着器。一棵大的巨藻,固着器直径可达1米左右。在固着器上长着又粗又长的柄,这就是巨藻的“茎”,柄上每隔十几厘米着生一张硕大的扁平叶片,叶片是披针形的,长可达1米左右,宽达十几厘米。巨藻的每个叶片都有一个叶柄,每个叶柄都有一个气囊,里面充满空气。巨藻就是靠它飘浮在海面上。巨藻的叶片里含有叶绿素,它可以直接从海水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

巨藻繁殖后代是很有趣的。它的叶片上可以散发出许许多多的孢子,这些孢子长着两根鞭毛,能在水中游来游去,在它尽情邀游之后,就萌发长成丝状体,丝状体有雌雄之分,雄的丝状体产生精子,雌的产生卵子。精子也有两根鞭毛,仿佛两条船桨一样,使精子在水中游弋,当它遇到卵子之后,就与之融合形成合子。合子萌发,渐渐长成一棵新的巨藻。

会发光的植物

夏天,在树林里或草丛中,萤火虫飘飘逸逸地以它美丽的闪光和星星相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生物发光现象。然而,植物也会发光,你见过吗?

若干年前,在江苏丹徒县,有很多人看见几株会发光的柳树。白天,这些在田边的腐朽树桩丝毫不引人注目,可是到了夜间,它却闪烁着神秘的、浅蓝色的荧光,即使风狂雨猛、酷暑严寒也经久不息。

这些普通的柳树怎么会发光呢?

原来,会发光的不是柳树本身,而是一种寄生在它身上的真菌——假蜜环菌的菌丝体发出来的,因为这种菌会发光,人们给它取名叫“亮菌”。这种菌在苏、浙、皖一带分布很普遍,它专找一些树桩安身,长得像棉絮一样的白色菌丝体吮吸着植物的养料,吃饱了就得意地闪着光,只因为大白天看不出来,人们对它往往是相见不相识罢了。

能“解毒”的植物

植物世界中不仅有“用毒高手”,也有“解毒者”。

我们常见的芦苇、香蒲、凤眼莲、空心苋、金鱼藻、浮萍等也都有较好的净化污水的能力。这其中有一种叫做水葱的植物,更是能够吸收多种水中的有毒物质。

如果将水葱种在含有十几种有机物的污水池塘中,那些有毒的有机物就会被它吸收掉。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将水中的酚浓度提高到400毫克/升,然后将水葱种植在其中。过了一个月后,对水质进行测量,发现水中的有毒物质全部被吸收。

虽然植物体吸收有毒物质的能力很强,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有毒物质如氰、砷、铬、汞等,它们在植物体内移动较慢,所以常常会聚集在植物的根部;而镉与硒等元素转移很快,可以从植物的根部转移到茎和叶,而且有一部分还能进入果实和种子。所以在有氰、砷、铬、汞污染的地区,绝对不能种植马铃薯、莲藕、荸荠等食用根茎的作物;在硒和镉污染地区,不要栽种食叶的菜以及食果实、种子的禾谷类作物。

植物界的“地动仪”

我们都知道许多动物都会在地震前做出异常的行为,例如青蛙会跳出池塘等。那么植物是否也会对地震做出异常反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植物对地震的反应甚至要比动物强烈得多。

1970年,我国宁夏西吉发生了5.1级地震,在这之前的一个月,离震中66千米的隆德县,蒲公英于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

1972年,我国长江口区发生了4.2级地震,在这之前上海郊区曾出现不少山芋藤突然开花的罕见现象。

这些植物的突然开花令生物学家非常不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植物学家对植物是否能预测地震进行了更深入详尽的研究,从植物细胞学的角度,观察和测定了地震前植物机体内的变化。

植物学家发现,生物体的细胞犹如一个活电池,当接触生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电极之间会产生电位差,出现电流。在动物中,感觉神经会把兴奋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通过大脑发出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但在植物中,没有分化出感觉器官和专门的运动器官,然而它们对外界的刺激仍可以在体内发生兴奋反应,例如含羞草被碰触后会立即收缩。

为什么地震前植物体的生物电流会剧烈变化呢?

地震前植物出现异常强大的电流,也许是因为它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地下发生的许多物理化学变化,其中包括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和磁场的变化,导致植物也产生各方面的相应变化。

不会长胖的竹子

竹子是一种高大的、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

竹子的分布很广泛,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70多属1200多种。

大多数种类的竹子都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

竹子在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停止横向生长,是一种“不会长胖”的植物。

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响,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

竹子常和其他树种一起组成混交林,而且处于主林层之下,过去很少受人重视。当上层林木砍伐后,竹子以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很快恢复成次生竹林。竹子用途不断扩大,经济价值高,人们植竹造林,形成人工林。次生竹林和人工竹林,又以它强大的地下茎向四周蔓延扩大。

“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植物吃虫为什么?

通常绿色植物是自食其力的,那为什么还要食虫呢?

原来,在很久以前,它们的祖先生长在氮素养料十分缺乏的酸性土壤或池沼中,经过长期的生境适应,一部分叶子就变成了形形色色的捕虫器,靠消化小虫来作为营养的补充。

硅化木是最常见的木化石,往往在含硅较多的沉积岩、火山灰堆积以及温泉附近的沉积中发现。

在北京延庆盆地的东北部,距延庆县城50千米处,在东西宽600米,南北长2500米的山坡上,在灰黑色炭质页岩及黄绿色砂岩中,集中保存了数十株硅化木。其中最大的直径有2.5米,最小的0.6米,纹理十分清晰,仿佛采伐过的树桩,也有的经过滚动,堆积于山谷之中。据测定,这些硅化木群距当初的森林时代约有1.6亿年。

人们还在江西省乐平县发现了10余株硅化木,其中有一株直径达110厘米,长约23米,为我国目前已知最长的硅化木化石。

1981年8月,吉林省抚松县北岗乡4名农民,用了6个多小时挖出了一棵特大的年逾百岁的老山参,这棵山参重达287.5克,外形美观,紧皮、细纹,参须上长满匀称的金珠疙瘩。从颅头到须根长54厘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棵山参。目前,这棵山参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吉林厅中。

海底森林

巨藻可以在海底形成一片气势磅礴的“海底森林”,一般为0.5~2平方千米,最大的可达数百平方千米。一大片巨藻就像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护卫着海岸、码头、船只免受惊涛骇浪的袭击。但巨藻也会缠住船桨,给船舶行驶带来麻烦。巨藻所形成的“海底森林”为鱼类及多种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植物为什么会发光呢?

一些植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发光物质——荧光素和荧光酶。

植物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要进行生物氧化,这时候荧光素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同时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了我们看到的生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