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4752700000051

第51章 项目设计(1)

项目设计,就是选择并阐明拟建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包括产品和生产规模方案、工艺技术方案、设备方案、项目布置方案、土建工程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这种设计,既是对项目生产建设条件的进一步讨论,也是可行的生产建设方案的具体制定,一般需要在市场需求分析和原材料等投入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分析一起进行考虑。

16.1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

产品方案,指对拟建项目产品方向和产品结构的设想,包括可能提供的产品种类、构成、规格、质量、产品的销售等。例如:拟建一个页岩砖厂,究竟是生产多品种合适,还是生产单一品种合适?建一个小水泥厂,是只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还是同时生产特种水泥,是生产高标号还是低标号,是生产少数几种标号还是比较多的标号?这都属于产品方案的问题。这些问题,显然对项目的车间组成、生产成本和销售等会产生影响。

生产规模,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此处泛指生产能力的产量规模,即项目预期的产品生产总量。例如:拟建一个麻袋生产厂,究竟年产400万条合适还是800万条合适,是一开始就把产量规模设计得很大还是分阶段逐渐扩大?这就属于生产规模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不仅牵涉到产品方案的进一步落实,而且影响到技术、设备方案和其他方案的制定。乡镇建设项目在项目论证中,应当重视生产规模的选择,以使项目生产能力利用充分、生产量适当、成本较低、收益较大。

16.1.1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选择

生产规模的初步确定,一般是建立在产品方案的基础上的,两者有较直接的联系和共同的要求。项目论证中,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的选择,主要是综合分析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方案并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出最合适的方案。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需求。这是选择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一般要求在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或者根据需求分析的资料,就应当初步确定出一个或几个产品方案,这包括拟建项目可提供的产品种类、数量、构成、规格及质量等。

生产规模的初步估计,一般要根据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即是说市场需求也是确定项目规模的前提。通常,当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规格多时,应考虑选择中、小规模;当产品适应性强、市场需求大、品种规格变化较少时,应考虑采用大、中规模。但项目规模总的来说不能大于预测的产品需求量。

(2)可得投入物。投入物状况,对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选择有重要影响。如果说市场需求是从产出方向对两者的限制,那么,可得投入物则是从投入方向对两者的限制。因此,选择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要充分考虑原材料、能源及其他各种投入物的来源、可得数量、品种、质量、供应时间长短及运输条件等因素。如项目所需原材料分散,又不宜进行长途运输,一般宜于采用小规模。能源供应紧张或不稳定,生产规模就不能搞大了。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项目,重点就要考虑原材料区域的大小、产量、品种、质量及运输状况。如建设乳制品厂,其生产规模就要受到收奶半径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3)工艺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于产品方案来说,产品的构成和质量显然要受到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约,产品要求的水平必须要有相应的工艺及设备保证。

对于生产规模来说,除了考虑应使工艺技术和设备得到充分运用外,一方面生产过程连续性强,或对原材料、能源需要综合利用的项目要求的规模都较大,一些加工装配型项目要求的规模相对都较小;另一方面,一些项目的规模又显然受到设备的直接制约,特别是受到标准化设备的制约。例如:番茄酱的加工设备是国家已经定型的标准化成套设备,单套日生产能力为12吨,如果设计建日产15吨番茄酱的加工厂,就会与设备的能力不相称。

还应当强调的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工艺技术和设备因素对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的确定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如沿海地区乡镇建设项目拟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其次是技术、设备条件,最后才考虑原材料的供应来源,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可得资金。资金缺乏是各地突出的矛盾,乡镇建设项目的产品和规模方案也要受到资金的制约。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花费的投资较少,技术密集型产品花费的投资较多;“短、平、快”产品投资较少,周期长、见效慢的产品投资较多。资金充裕且有偿还能力,项目规模可以定得大些;反之,则要考虑将规模定得小些。从实践来看,由于资金主要依靠自筹,多数乡镇建设项目的规模一开始并不宜于搞得较大,应通过资金积累,再逐渐扩大规模,否则不仅会引起建设资金不足,投资效果差,而且投产后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资金偿还。

(5)其他条件。这主要应考虑两方面:人员素质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人员素质包括工人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一般是产品档次和质量要求越高,人员素质也相应要求越高;反之,则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要求就不能选择过高。同时,生产规模的大小还要受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规模越大,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越高。

至于专业化协作,其水平越高,产品的档次和产量就越高,同时,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也越好。因此,拟建项目不能盲目追求大规模,应充分考虑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适度规模。例如:江苏某县橡胶厂的规模不大,但专业化水平高,1982年生产的自行车脚踏橡胶块占了当年全国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国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这说明规模的确定一定要考虑专业化协作水平的高低,规模虽小,只要规模经济效益好,其方案就是合理可取的。

(6)经济效益。产品方案确定的重要依据是经济效益,要根据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及投产后的主要经济指标,结合社会效益分析,综合评价与选择经济效益好的方案。

规模的选择,按照经济效益的高低可分为四类:一是亏损规模,其销售收入低于成本消耗;二是最小经济规模,又叫保本规模,其销售收入等于或略大于成本消耗;三是合理经济规模,其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能保有中等盈利水平;四是最优经济规模,即经济效益最高的经济规模。通常,规模的确定以保本规模为下限,而以盈利最多的规模为最合适方案。如小氮肥厂的年产量不能低于1万吨、小啤酒厂的年产量不能低于3000吨、乳制品厂日处理鲜奶的能力不能低于20吨,否则,由于经济效益太差,就应当考虑不上项目。

16.1.2生产规模的确定方法

规模的确定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这里介绍定量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6.1.2.1盈亏分析法

这是根据预测项目经营的盈亏界线,来确定项目合理生产规模的一种方法。具体有线性盈亏分析和非线盈亏分析两种。

(1)线性盈亏分析。这种方法,假定产品销售价格和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不变,即项目总成本、总收入与产品产量呈线性关系。将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类。固定成本指一定时期内不随产量而变化的费用,如企业的折旧费。可变成本指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材料费。总收入随产量变化而变化。总成本线与总收入线相交的点称为盈亏平衡点,在此点,总成本与总收入相等。当产量处于此点时,项目不盈不亏;小于此点时,项目亏损;大于此点时,项目盈利。所谓项目的盈亏分析,就是根据盈亏平衡点来选择项目的规模,凡小于盈亏平衡点产量的即为亏损规模,处于平衡点的产量即为保本规模,大于平衡点产量的即为可考虑的盈利规模。

16.2工艺技术方案

项目论证中的工艺技术方案设计,主要是对各种方案的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及技能,以及其他相应物质条件和劳动的占用与消耗进行评价,选择并阐明最佳方案。对于乡镇建设项目来说,由于多数地区目前都缺少技术力量和技术条件,这种评价与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决定项目是否有能力上,同时对拟建项目的投资多少、工期长短、产量与质量、经济效果等又能产生直接影响。可以说,围绕投资盈利这个核心,除了市场和投入物分析,关键就在于工艺技术和设备方案的选择。

16.2.1工艺技术方案评价的原则

不同行业的建设项目,有不同的工艺技术要求。但各种不同的工艺技术方案的选定,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用、先进。乡镇企业一般就地兴办,资金、技术等条件差,讲求适用性是首要的原则。所谓适用性,就是所选工艺技术要适合项目建设的客观条件并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或者说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能盲目求“新”、求“洋”。

适用并不排斥先进,只要条件具备,乡镇建设项目就应当尽可能追求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所谓先进性,简单地讲,就是所选工艺技术能带来较高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先进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先进,不一定近期或远期都先进,因此选择工艺技术要注意考虑工艺技术的时间相对性。另外,先进性通过具体指标来体现,不同行业的项目有不同的评价指标,选择工艺技术方案时要注意参考这些指标。当然,不同地区条件不同,先进性的标准会有所区别。但对于那些指标明显低下或已淘汰的工艺技术,乡镇建设项目就不应当再采用。

(2)合理、可靠、安全。选择工艺技术应讲求合理性,即科学性。如工艺流程,就应使机械设备或车间布局合理化,减少产品的倒流、迂回、逆行。

讲求可靠性,就是所选工艺技术必须是成熟的,不仅产品质量有保证,而且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对新技术的选择,应是实验证明过关的、并有详尽技术分析数据的才能考虑。同时,工艺技术的来源及获取方式也必须是可靠的。

安全性,主要是考察所选工艺技术是否会对职工造成人身伤害,或是否能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以及是否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新的污染或危害。

(3)效益高。所选工艺技术必须是高效益的,应尽量满足以下两方面要求:一是投资少即工艺技术的获得及其实施的花费要少;二是产出高,即所选工艺技术应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有利于获得好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对乡镇建设项目选取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既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又可以缓解原材料、能源紧张的矛盾。

16.2.2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就是根据上述原则,通过对可供选择方案的下列因素的具体分析与比较,从中择取最合适方案。

(1)项目生产能力即规模。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生产适宜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艺技术,或者连续性较强以及综合性较高的工艺技术,而规模较小的生产则要考虑工艺技术的综合利用。同时,选择工艺技术不仅要考虑到项目现有生产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到规模的逐渐扩大,就是说,所选工艺技术应使项目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生产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原材料。选择工艺技术,要联系原材料的特性,尤其是要注意联系主要原材料的特性。在某些情况下,原材料特性对工艺技术的选择有决定性影响。例如:纯碱生产工艺的选择,关键就取决于原盐与石灰石的质量,因为一定的工艺对原盐中钙、镁的含量和石灰石的砂、土、镁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除了与原材料的特性相适应外,还应注意考虑的是原材料的来源及其供应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采用国外原材料的,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此外,与水、燃料动力等投入物的相互影响关系,也是在选择工艺技术时必须给予注意和考虑的。

(3)产品特点。这方面的考虑,主要涉及质量、规格、品种等因素。一般来说,产品质量要求高,选择的工艺技术相对较高。规格不同,工艺技术的选择也就可能不同。如加工产品的铣削面较小,选用机械铣削法就比电化学腐蚀法有效。

(4)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路线。这主要是从项目总体的角度,对可供选择方案进行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路线分析。

工艺流程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其特点和优越性,看其是否合理,是否最优。

工艺技术路线分析,主要是对从原材料出发,到生产出产品所采用的工艺操作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与比较,看其是否合理,是否能保证生产的均衡状态。

(5)工艺技术的类型。这主要指所选工艺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还是资金密集型的。一般来说,乡镇建设项目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宜于选择劳动密集的技术,且技术的水平也不宜过高。知识密集也是劳动密集的一种,靠近城市或有条件的项目要注意选择知识密集的技术。当然,条件具备的项目也可以选择资金密集的技术。

(6)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选工艺技术必须对市场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或应变能力,即要尽量适应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以及多品种、多功能生产的需要。这一点,对于多数乡镇小项目或生产消费品的项目来说尤为重要,应注意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