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4752700000016

第16章 统筹城乡工业发展(2)

5.2.2.1培育、壮大区域大型龙头工业企业

中央和省级大企业,一般以国有或国有控制为主体。部分行业如家电、食品、轻纺、医药等,近20年来也陆续成长起来一批民营大企业。按资源利用和产品生产分析,食品、轻纺、医药等工业与农业和农民联系密切,能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如机械、机电、家电制造业,能吸纳众多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占据工业主导地位的资本密集型的传统重工业、军备工业和部分垄断的新技术工业,多数仍是国有或国家控制企业,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生产经营自成体系,与地方尤其是农村经济脱节。因此,发展工业既要重视发展大企业,又要注重统筹城乡发展。

大企业对一个地区的城乡工业发展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工业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工业中大企业不多,西部地区尤其偏少。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之所以工业强大,就在于两国就集中了1/3的世界500强企业。为了更好地反哺和支持农业,必须调整政策,整合企业,集中培育和壮大区域大型龙头工业企业。尤其是西部地区,更要下大力气抓大企业发展,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改革军工体制,促进军民结合和军地两用型大企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上、下延伸,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尤其是与乡镇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联系密切的企业集团。

5.2.2.2大力发展县域龙头型工业企业

县域工业,是统筹城乡工业发展的重点。县域工业以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2004年,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等县域中小企业就吸纳了80%。民营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载体。浙江民营经济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65%,山东占48%,四川为43.5%。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平均4户家庭办有一家企业,26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占了全国百强县的1/3。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更应当注重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民营经济薄弱,与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的差距主要也就在民营经济上,因而必须作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环节和现实途径来认真给予解决。

由于地区和水平差异,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主要应抓好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西部地区,主要是应放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要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应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鼓励其投资发展。要制定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配套政策,通过建设融资担保体系、信用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让其在信贷贴息、技改投入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

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尤其应注重龙头型企业的发展。在县域工业中,龙头型企业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对带动相关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一个好的龙头型企业,往往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县、乡(镇)一方经济。发展龙头型企业,应注意把握好以下要求:

一是在缺乏这种支撑性企业的地方,要围绕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通过产业、要素、企业整合,集中力量进行组建培育和成长壮大。

二是在已有工业基础和骨干企业的地方,应积极推进企业产业链扩张,或加入大企业集团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或通过企业整合重组,推进骨干企业巩固、发展成为更具竞争能力的龙头型企业。

三是要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引进龙头型企业,尤其是要注意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四是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通过改革和完善企业体制,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政府也要通过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扶持,使龙头型企业能尽快成长壮大。

5.3调整优化城乡工业空间组织

工业生产力,要以一定的空间组织为载体才能落到实处。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产生和体现的工业生产力不同。统筹城乡发展,必然要求和带来工业生产力的空间组织变化。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化和国际化,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求和引起工业产业集聚,并向城镇和园区集中。

5.3.1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由具有产业共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适应激烈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一大趋势。由于产业集中,规模效应大,特色突出,分工协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强,企业交易成本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

5.3.1.1培育、发展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以大企业为主的集群式发展,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如上海,目前已形成了以微电子等为主的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六大产业集群,其产值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广东东莞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脑零配件加工出口集聚地,IT产业配套率高达95%,吸引了众多台商和外资,已成为我国电子和家电产品重要出口基地。苏州的IT、生物医药、精密机械产业集群式发展,已使其成为了外资投资重镇和新兴高科技制造基地。四川德阳的东电、东汽、二重三大厂,带动了300多家中小机械加工企业,形成了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大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从统筹城乡发展来看,其主要作用在于能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援农村和农业,承接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和吸纳更多农民转移进城。但在产业连接上,却与本区域县、乡(镇)工业的对接往往较差,也缺乏与县、乡(镇)中小企业的合作,应注意加以调整。

5.3.1.2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不同于以大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我国,县及县以下城镇处在城乡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县域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目前集群式的专业镇已有60余个,对广东工业的崛起和农村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浙江以“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为特征,通过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产业集聚,形成了数百个生产打火机、鞋类、灯具、纽扣、袜子和眼镜等企业群体。其中,有232种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群有519个(约占全省工业产值的50%),产值10亿~50亿元的有118个,50亿~100亿元的有26个,100亿元以上的有3个。特色产业集群在该省县域工业经济中占有了很高比重,1/3以上的县(市、区)达到50%以上,其中占50%~70%的有17个县,占70%~90%的有12个县,占90%以上的有2个县。这种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多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为主,极大地提升了该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使30个县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68个镇进入了全国千强镇行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有1/3以上席位,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占有23席。这既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使全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水平超过了2/3,也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使全省城镇化率快速达到了54%。由此可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更加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相比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为普遍的情况,西部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却发展缓慢。其中原因,既有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问题,也有观念和组织问题。西部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结构趋同,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要素市场培育和县、乡(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产品市场成本较高,在与沿海企业和国外企业争夺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自然使得产业集群发展困难重重。但更为困难的是观念和制度问题。如果说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奇迹完全靠的是制度优势和全民重商的文化的话,那西部集群式发展的困难还在于:西部市场经济发育迟缓,小生产观念积习较重,政府职能囿于计划经济和小生产习惯,管理不规范、工作效率不高、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差的状况比较普遍。

因此,如何创新环境,应当是西部发展企业集群的一个重点。

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应当积极借鉴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也要注意因地制宜。一般来讲,应注意掌握好以下几点:

(1)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具有特色或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工业,培育和发展不同区域“错位”发展的、价值链较长的、有品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例如同是IT产业集群,东莞以外销为市场定位,而苏州则是以内销为市场定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主攻的是乳品加工业集群,鄂尔多斯侧重的是羊绒产业集群,包头市则侧重稀土加工工业集群。

(2)遵循经济规律,实施灵活发展方式。发展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企业行为,主要应由市场机制主导。政府可以有意识、有规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动,但不能越俎代庖,搞“拉郎配”。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正常职能的作用下,产业集群可以有多种方式,既可通过集合上下游企业而形成,也可以是不同所有制企业聚合而成。如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万向模式”,即主要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成为某一产品的全球性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二是“领带模式”,即利用比较优势,为国内外著名品牌加工、代理产品,依托著名品牌的光环效应,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三是“正泰模式”,即在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行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增强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