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04

第4章 汉魏晋名医(著)方(3)

方三四逆散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10克。

【用法】上4味药,捣筛,加水和服6克,日3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1.5克,并主下痢;悸者,加桂枝1.5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腹中痛者,加附子9克,炮令圻;泻痢下重者,先以水1000毫升,煮薤白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以散18克,纳汤中,煮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主治】热厥症。症见手足厥冷,或脘腹疼痛,或泻痢下重,脉弦。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痉湿暍病

方一栝楼桂枝汤

【组成】栝楼根6克,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6味药,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微取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功效】祛风解肌,润燥缓急。

【主治】太阳表虚,阴津不足。症见身体,伴头痛,恶寒(恶风),发热,汗出,脉沉迟。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二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芍药6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功效】发汗解表,两解太阳阳明表邪。

【主治】邪在太阳表实之刚痉。症见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等。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三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炙,去皮),枳实9克,芒硝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2物,取1000毫升,去滓,纳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泻热存阴。

【主治】痉病。症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等阳明热盛,风邪内动,化燥成实之症。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四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6克(炙),杏仁9克(去皮、尖),白术12克。

【用法】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身烦疼者。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五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汤泡),甘草3克(炙),薏苡仁5克,杏仁9克(去皮尖,炒)。

【用法】上药麻豆大,每服6~12克,水煎,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利湿。

【主治】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之风湿病。症见一身尽痛,发热。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方六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12克(去皮),生姜9克(切),附子9克(炮,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用法】上5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功效】祛风除湿,温表阳。

【主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

【来源】《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疟病

方一鳖甲煎丸

【组成】鳖甲90克,射干(炮)、黄芩、鼠妇(熬,即地虱)、干姜、大黄、桂枝、石苇(去毛)、厚朴、瞿麦、紫葳、阿胶各22.5克,柴胡、蜣螂(熬)各45克,芍药、牡丹(去心)、虫(熬)各37克,蜂窠(炙)30克,赤硝90克,桃仁15克,人参、半夏、葶苈各7.5克。

【用法】取灶下灰1.5千克,黄酒5千克,浸灰内滤过取汁,煎鳖甲成胶状,其余22味共为细末,将鳖甲胶放入炼蜜中和匀为小丸,每服3克,每日3次。

【功效】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散。

【主治】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成块,结成疟母。以及积结于胁下,推之不移,腹中疼痛,肌肉消瘦,饮食减少,时有寒热,女子月经闭止等。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方二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知母9克,炙甘草3克,石膏30克,粳米9克,桂枝(去皮)9克。

【用法】上药,每15克,加水500克,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功效】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亦可用风湿性关节炎属热痹症者。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方三蜀漆散

【组成】蜀漆(洗去腥)、云母(烧2日夜)、龙骨各适量。

【用法】上3味药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1.5克,发时服3克。

【功效】祛痰截疟,镇定安神。

【主治】牝疟。症见寒多热少,或身痛头痛,欲呕。

【来源】《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

方一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9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9克(炮)。

【用法】上9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主治】风寒湿杂至,久郁化热,经脉痹阻所致诸肢节疼痛,身体虚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

【来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方二乌头汤

【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9克(炙),川乌5枚(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用法】上5味药,咀4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煎,每服140毫升。不愈,尽服。

【功效】祛风散寒宣痹。

【主治】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冷恶寒,或肢节肿大,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来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

方一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各9克,生姜6克,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原方5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小紧者。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方二桂枝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6枚,龙骨、牡蛎各15~30克。

【用法】上7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

【功效】调和阴阳,涩精止遗。

【主治】阴阳失调,遗精,梦交,少腹弦急,下部觉冷,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者。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方三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9克(去皮),甘草9克(炙),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200毫升。

【用法】上6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调补脾胃,建立中气。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所致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里急,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心悸等。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方四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茱萸各120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

【用法】上8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下酒15毫升,日再服。

【功效】温补肾阳,滋阴化气利水。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来源】《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方一甘草干姜汤

【组成】甘草12克(炙),干姜6克(炮)。

【用法】上2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温肺补气。

【主治】肺痿。症见吐涎沫(不咳不渴),目眩,伴遗尿,小便频数等。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方二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6克,麻黄9克,生姜9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6克,五味子3克,大枣3枚,半夏(大者洗)9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2400毫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

【功效】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痰饮,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者。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方三厚朴麻黄汤

【组成】厚朴15克,麻黄12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2400毫升,先煮小麦粥,纳诸药,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肺清热,除满补虚。

【主治】寒饮蕴肺,久郁化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宣所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闷痰多,汗多,口干渴,甚则倚息不得卧,苔腻脉浮等。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方四麦门冬汤

【组成】麦门冬18克,半夏6克,人参9克,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

【用法】上6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温服200毫升,隔3日服1剂。

【功效】益胃生津,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来源】《金匮要略·肺痈肺痿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方五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甘草6克。

【用法】上2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待温时服。

【功效】排脓解毒。

【主治】肺痈。症见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等。

【来源】《金匮要略·肺痿肿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五脏风寒积聚病

方一旋覆花汤

【组成】旋覆花9克,葱14根,新绛(或用茜草9克代)。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功效】下气散结,活血通络。

【主治】肝脏气血郁滞所致肝着病。症见胸胁满痛,或胀闷不舒,欲手揉敲其胸部等。

【来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方二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60克,芍药15克,大黄30克,厚朴(炙,去皮)30克,杏仁(去皮尖,熬)30克,枳实(炙)15克。

【用法】上6味药,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次。渐加,以愈为度。

【功效】清热润燥通腑。

【主治】大便秘结,小便多,脉细涩,或经常性便秘,或腹微满不痛,或便秘10日之久,无所苦。

【来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方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

【用法】以水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3次服。

【功效】健脾利水,温中散湿。

【主治】寒湿着于肾府。症见身重,腰中冷,如会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等。

【来源】《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

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白术各9克,甘草(炙)6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待温3次分服,小便则利。

【功效】温脾化饮。

【主治】心下有痰饮。症见短气,眩晕,胸胁支满,小便少,精疲力倦,食少便溏。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二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末0.6克(冲),半夏12克,芍药15克,甘草3克(炙)。

【用法】上3味药,以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纳甘遂末,以蜜100毫升,和药汁煮取160毫升,顿服之。

【功效】攻遂水饮,因势利导。

【主治】留饮。症见虽下痢,心下续坚满。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三木防己汤

【组成】木防己9克,石膏15克,桂枝6克,人参12克。

【用法】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待温服。

【功效】通阳行水,扶正散结。

【主治】水饮停胃,内伤肺肾(心),内有郁热所致微热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浮肿,小便不利,或关节肿痛。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四泽泻汤

【组成】泽泻30克,白术10~15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心下有支饮,眩晕头昏等症。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方五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30克。

【用法】上药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丸,日3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15克。

【功效】分消水饮,导邪下行。

【主治】肠间有水气。症见腹满,口舌干燥,发热,便秘,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舌苔黄腻,或出现黄疸。

【来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方一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山药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附子(炮)各30克。

【用法】上8味药,研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下酒15毫升,隔日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消渴。症见饮一溲一,伴腰酸膝软,精疲力倦,头眩耳鸣,舌质淡,苔白,脉虚大不数或沉细无力。

【来源】《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