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26

第26章 明代名医(著)方(5)

遗精

方一固真丸

【组成】菟丝子500克,牡蛎、金樱子、茯苓各120克。

【用法】研为末,和蜜为丸。空腹好酒送服9克,盐汤亦可。

【功效】补肾固精。

【主治】梦遗精滑。

【来源】《景岳全书》。

方二蟠桃果

【组成】大怀熟地(取极甘者烘晒干)12克,沉香3克或白檀香1克,枸杞12克。

【用法】药300克,用烧酒3千克浸之不必煮,浸10日后可用,服完又加酒2千克再浸半日仍可用。

【主治】遗精虚弱,补脾滋肾。

【来源】《景岳全书》。

方三秘元煎

【组成】远志2.4克,山药(炒)6克,芡实(炒)6克,枣仁(炒捣碎)6克,白术(炒)、茯苓各4.5克,炙甘草3克,人参3~6克,五味14粒,金樱子(去核)6克。

【用法】水1200毫升,煎840毫升,食远服。

【主治】遗精带浊。此方专主心脾。

【来源】《景岳全书》。

滑胎

方一滑胎煎

【组成】当归12克,川芎2克,杜仲6克,熟地9克,枳壳2克,山药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肾益精,养血安胎。

【主治】胎气临月宜常服数剂,以便易生。

【来源】《景岳全书》。

方二固胎煎

【组成】黄芩6克,白术9克,白芍、阿胶各4.5克,陈皮3克,砂仁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脾多火、多滞而屡堕胎者。

【来源】《景岳全书》。

疝气

方一三层茴香丸

【组成】第一料舶上茴香(用盐15克同炒焦黄和盐称用)30克、沙参(洗)、川楝子(炮,去核)木香各30克,共为细末,米糊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日服2次。小病1料可安;病深者,1料服尽,便可用第二料。

第二料如前方加荜拨30克,槟榔15克,上6味共重165克,依前糊丸,服如前,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第三料如前方加白茯苓120克,附子(炮,去皮脐)15~30克,上8味共重300克,丸服如前,渐加至9~12克。

【功效】温肾祛寒,行气疏肝,消疝止痛。

【主治】寒疝,脐腹疼痛,睾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妨行步,或外肾冷硬如石,日以渐大。凡一应小肠气寒疝之疾,久新不过3料。

【来源】《景岳全书》。

方二暖肝煎

【组成】当归6~9克,枸杞9克,小茴香6克,肉桂3~6克,乌药6克,沉香3克(或木香亦可),茯苓6克。

【用法】加水、生姜3~5片,同煎,空腹温服。

【功效】温补肝肾,行气逐寒。

【主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来源】《景岳全书》。

虫症

方一芜荑散

【组成】芜荑25克,雷丸25克,炒干漆50克。

【用法】药均捣为末。1日3次,1次9克,温服。小儿每服1.5克。

【功效】驱虫。

【主治】大小儿虫咬心,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时有时无。

【来源】《景岳全书》。

方二圣效方

【组成】槟榔25克,南木香6克。

【用法】药捣为细粉,每服9克,浓米汤送下。

【功效】顺气导滞杀虫。

【主治】寸白虫。

【来源】《景岳全书》。

龚延贤方

咳嗽哮喘

方一清金膏

【组成】天门冬(去心)240克,麦门冬(去心)120克,贝母120克,杏仁(去皮)120克,半夏(姜制)120克。

【用法】上药5味切片,水煎去渣,取汁1000毫升,入白粉葛末120克,蜜500克,共煎汁入坛内,重汤煮1日,成膏取出。每日不定时,频频服之。

【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

【来源】《寿世保元》。

方二一秤金

【组成】半夏5千克,粉草5千克。

【用法】半夏米泔水浸10日,换水3次取出,切作两半晒干,用白矾2.5千克,水1桶,入铁锅内化开,将半夏入矾水内,浸20日取出切作4半晒干,用生姜5千克另研取汁,再入半夏20日取出,晒干为细末待用。粉水煮数沸,取出以布滤去渣,将净水仍入锅内,熬成膏子,和成剂。每病重者用药7.5克,轻者6克,金箔10张,和1大丸,噙化。禁忌房事。

【功效】化痰宁嗽。

【主治】一名金珠化痰丸,治痰嗽如神,又治劳嗽。此药神效,不可轻忽。

【来源】《寿世保元》。

头痛

方一芎归汤

【组成】川芎、当归各适量。

【用法】每服15克,水煎服。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血虚头痛。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六神通解散

【组成】麻黄3克,甘草0.9克,黄芩2.1克,石膏2.4克,苍术2.4克,川芎2.4克,羌活2.2克,细辛1.5克。

【用法】水200毫升,姜3片,豆豉50克,葱白3根,加上药水煎,热服。

【主治】头痛,身热,恶寒,脉洪数。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三清空膏

【组成】川芎、防风、羌活、黄芩、柴胡、黄连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分研为末,每以3克用茶清调如膏,临卧以抹口内,少用白汤送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上壅,头目作痛。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伤寒

方一玄参升麻汤

【组成】玄参、升麻、甘草(炙)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2克,水100毫升,煎至70毫升。

【功效】清泻胃火。

【主治】伤寒失下,热毒在胃,发斑或汗吐下后余毒不散,表虚里实发于外,甚则烦躁、谵妄。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伤寒行军散秘方

【组成】绿豆、麻黄各80克,雄黄9克。

【用法】共研为末,每服3克,重者6克,无根水下,走出汗愈。

【功效】祛风清热。

【主治】伤寒。

【来源】《寿世保元》。

胸痹心痛

方一清热解郁汤

【组成】山栀仁、川芎、枳壳、黄连、苍术、陈皮、干姜、甘草各适量。

【用法】同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郁,活血止痛。

【主治】心痛,稍久属热宜。

【来源】《云林医师》。

方二三仙丹

【组成】白信(煨)、巴豆(去皮油)、黄蜡各适量。

【用法】上共研为末,熔黄蜡为丸,如黍米大。每服3丸,酒调服。忌醋。

【主治】心疼至危,将此即起。

【来源】《万病回春》。

呕吐

方一加味理中汤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3克,丁香10粒。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温中散寒止呕。

【主治】胃感寒呕吐不止。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病机和中桔梗方

【组成】白术9克,茯苓3克,桔梗2.1克,半夏1.8克,陈皮6克,枳实2.4克,厚朴3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调木香末3克服。

【功效】和中降逆。

【主治】上焦气郁不舒,上冲呕逆不下。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疟疾

方一疟母方

【组成】青皮30克,香附60克,神曲30克,麦芽45克,三棱21克,白术24克,海粉30克,红花30克,桃仁24克,鳖甲(醋炙)30克。

【用法】共研为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白汤调服9克。

【功效】消宿积,疏郁滞。

【主治】疟母。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清脾饮

【组成】青皮、厚朴(姜制)、白术、半夏、黄芩、草果仁、柴胡、茯苓、甘草(炙)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400毫升,姜5片,煎至250毫升,温服不拘时。

【功效】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主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热,小便赤涩。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三治疟效方

【组成】番大鳖(即马钱去壳荚炒至黑色)30克,雄黄3克,朱砂3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2克,其疟将发,预先吃饭250克,将药水酒调服,盖被卧即愈。

【功效】祛邪截疟。

【主治】疟疾,不部新久虚实寒热,诸般鬼疟、邪疟、温疟、瘴疟,1服立愈,其效如神。

【来源】《寿世保元》。

黄疸

方一黄疸秘方

【组成】大虾蟆1个,黑矾9克,猪肚1个。

【用法】上药2味装入肚内煮烂,虾蟆去骨,用煮汤洗令肚净,吃之即愈。

【主治】黄疸。

【来源】《寿世保元》。

方二退黄散

【组成】柴胡、升麻、茵陈、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木通、滑石、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灯草1团,水煎服。外用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擦,其黄自退。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伤寒发黄,身目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黄柏汁,诸药不效。

【来源】《万病回春》。

方三茯苓渗湿汤

【组成】白术15克,苍术9克,青皮2.1克,橘红3克,枳实2.4克,黄芩2.1克,黄连3克,栀子1.5克,赤茯苓3克,猪苓6克,泽泻6克,茵陈9克。

【用法】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温服。

【功效】清热渗湿退黄。

【主治】湿热壅成黄疸,小便不利,不思饮食。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眩晕

方一六合汤

【组成】当归9克,地黄6克,川芎6克,芍药6克,秦艽2.1克,羌活3克。

【用法】水煎,食后服。

【功效】养血祛风。

【主治】血虚挟风,眩晕。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

方二加味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2.4克,炙草1.5克,大枣2枚,橘红2.1克,生姜3片,半夏2.4克,荆芥穗2.4克。

【用法】水煎,食后服。

【功效】豁痰补中。

【主治】气虚夹痰作眩。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醉酒

方一神仙不醉丹

【组成】白葛花、白茯苓(去皮)、小豆花、葛根、木香、天门冬(去心)缩砂仁、牡丹皮、人参(去芦)官桂、枸杞子、陈皮、泽泻、海盐、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细嚼,热酒送下。

【主治】饮酒不醉。1丸可饮10盏,10丸可饮百盏。

【来源】《万病回春》。

方二神仙醒酒丹

【组成】葛花1.5克,赤小豆花、绿豆花各60克,家葛花(捣碎水澄粉)240克,真柿霜120克,白豆蔻15克。

【用法】上取细末和匀,用生藕汁捣和作丸,如弹子大。每用1丸,嚼而咽之,立醒。

【功效】醒酒。

【主治】酒醉。

【来源】《寿世保元》。

伤食

方一曲麦枳术丸

【组成】白术60克,枳实、神曲(炒)、麦叶(面炒)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荷叶烧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温水下。

【功效】行气消食。

【主治】多食后心腹满闷不快。

【来源】《医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三黄枳术丸

【组成】黄芩60克,黄连、大黄(煨)、神曲、白术、橘皮各30克,枳实(炒)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白汤调服,量依所伤服。

【主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厚,胸膈满闷不安。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腰痛

方一腰痛方

【组成】雄黄6克,黄丹3克,焰硝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令病人仰睡,以银簪蘸药,点眼大角头少许,1~2次神效。

【功效】祛淤止痛。

【主治】腰痛不能转侧,点药后,少顷复发,神妙。

【来源】《寿世保元》。

方二腰痛秘方

【组成】当归(酒洗)、杜仲(酒炒)、大茴香(酒炒)、小茴香(酒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锉一大剂,用头生酒浸1夜,次早滤汁。温热服。用渣入酒再煎,温服立效。

【功效】活血、补肾、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腰痛。

【来源】《寿世保元》。

噎膈

方一栝楼实丸

【组成】栝楼实、枳壳、制半夏、桔梗、姜汁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姜汁糊为丸。每蜜糖汤调服9~12克。

【功效】宽胸化痰畅膈。

【主治】痰噎膈。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七伤通老散

【组成】牙皂(火炬)60克,大黄(面包烧熟)60克,硇砂6克,巴豆(去油)18克,当归7.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0.3克或0.6克,量人大小虚实加减用之。

【主治】十嗝五噎,腹内久积,气块伤力,呕吐膨胀,此散诸病皆治。

【来源】《万病回春》。

遗精

方一妙香散

【组成】白茯苓30克,茯神30克,辰砂15克,远志21克,人参30克,麝香9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木香60克,甘草15克,桔梗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服,不拘时。

【主治】遗精,恍惚惊悸。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珍珠粉丸

【组成】真蛤粉500克,黄柏500克(新瓦上烧赤)。

【用法】上药研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8克,空腹温酒送服。

【功效】补肾固涩。

【主治】白浊梦泄,遗精及滑而不收。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瘫痪

方一瘫痪秘方

【组成】熟牛骨内髓250毫升,炼熟蜜500克,炒面500克,炒干姜末90克。

【用法】前2味滤过,入后2味,4味搅匀,丸如弹子大。1日服3~4丸,细嚼酒调服,大效。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瘫痪如神。

【来源】《万病回春》。

胎动不安

方一固胎饮

【组成】人参6克,白术6克,甘草1.5克,橘红2.1克,黄芩2.4克,砂仁1.8克,归身4.5克,熟地3克,白芍、川芎各2.1克。

【用法】水200毫煎至100毫升,口服。如血虚胎动加阿胶。

【功效】补气养血,行气安胎。

【主治】孕妇气血不充以致胎元不安。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

方二胶艾汤

【组成】熟地黄(洗)、艾叶(炒)、白芍药、川芎、黄芪、阿胶珠、当归、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水100毫升,姜5片,枣3枚同煎去滓,空腹服。

【功效】益气养血安胎。

【主治】妊娠或因倒仆胎动不安,腰腹疼痛。 【来源】《医学入门万病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