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02

第2章 汉魏晋名医(著)方(1)

张仲景方

太阳病

方一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5味,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200毫升,啜热稀粥200余毫升,以助药力。服后盖被1小时左右,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1服汗即出病情减弱,停后再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间隔一会再服,半日许令3服尽。若病重者,1日1夜服,随时观之。服1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效】解饥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并治》。

方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芍药9克,大枣12枚,厚朴(炙,去皮)6克,杏仁(去皮尖)50枚。

【用法】上7味药,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复取微似汗。

【功效】调和营卫,宣肺平喘。

【主治】营卫不和,肺气不利所致之发热,自汗出,恶风寒,气喘,苔薄白,咳嗽,咯白色痰,脉浮缓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三桂枝甘草汤

【组成】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顿服。

【功效】温补心阳。

【主治】心阳不足,心无所主。症见心下悸动,或空虚或有空悬感欲得按,短气,或略有心痛,脉微缓或结,苔白。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组成】桂枝3克(去皮),甘草6克(炙),牡蛎(熬)6克,龙骨6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补心阳,潜镇安神。

【主治】心阳虚所致烦躁。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五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组成】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干地黄30克,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麦门冬15克(去心),麻仁15克,大枣30枚(擘)。

【用法】上9味药,以清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先煮8味,取6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1)气虚血少,脉结代,心悸动,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萎者。

(2)虚热咳嗽,痰中有血丝,短气羸瘦,虚里筑筑动,虚烦不得眠,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脉虚数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组成】茯苓24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上药4味,以甘澜水2000毫升,先煮茯苓减400毫升,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温阳培土制水。

【主治】心阳受损,水停脐下所致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心悸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七桂枝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附子9克。

【用法】上6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调和营卫,复阳固表。

【主治】表邪未尽,阳虚液脱。症见恶风,汗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小便难,发热,或脉浮大而虚。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方八甘草干姜汤

【组成】炙甘草12克,干姜6克。

【用法】上2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辛甘化阳。

【主治】恶寒,自汗出,四肢不温,烦躁吐逆,咽干,脚挛急,小便数,脉浮虚(先复其阳,继复其阴)。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方九甘草附子汤

【组成】炙甘草6克,附子6克,白术6克,桂枝12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100毫升,恐200毫升多者,宜服120~140毫升为始。

【功效】解表祛风,温里化湿。

【主治】风温留注关节。症见骨节疼痛而烦,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十桂枝附子汤

【组成】桂枝12克,附子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去桂加白术汤即由上方去桂枝加白术12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功效】温阳除湿(桂枝附子汤偏重于祛风胜湿,去桂加白术汤侧重于崇土化湿)。

【主治】风湿搏于肌表。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溏而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而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十一茯苓甘草汤

【组成】茯苓6克,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生姜9克(切)。

【用法】上4味药,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功效】温阳和胃散水。

【主治】胃阳不足,不能输化水液所致心下悸,不渴,四肢欠温,或汗出,苔白滑,脉弦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

方十二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70个去皮尖)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12克(去节),杏仁(50个去皮尖)9克,甘草6克(炙),石膏24克(碎,绵裹)。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十四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细辛6克,附子6克(炮,去皮)。

【用法】上3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十五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甘草6克(炙),附子6克(炮,去皮)。

【用法】上3味药,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痛,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气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6克(去节),连翘6克,杏仁(40个去皮尖)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擘),生桑白皮(切)15克,生姜6克(切),甘草6克(炙)。

【用法】上8味药,以潦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3服,半日服尽。

【功效】解表发汗,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内郁,表证未解而发黄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七葛根汤

【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生姜9克(切),甘草9克(炙),芍药6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效】发汗解表,生津止痢。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项背,或下痢,苔薄白,脉浮紧。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十八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成】桂枝6克(去皮),芍药3克,麻黄2克(去节),生姜3克,杏仁3克(去皮尖),甘草3克(炙),大枣5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风寒郁表(表郁较轻)。症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若形似疟,1日数发,有汗出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

方十九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半夏9克(洗),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8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补中和胃,宣散水气。

【主治】水热互结致痞,而见胃中不和,心不痞,干噫食臭,腋中雷鸣下痢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二十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克,人参6克,生姜15克,代赭3克,甘草9克(炙),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心下痞,噫气不除,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方二十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组成】顾朴24克(炙,去皮),生姜24克(切),半夏9克,甘草6克(炙),人参3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健脾行滞,消补兼施。

【主治】脾虚不运,气滞不宣所致腹胀满,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苔薄白,脉缓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

方二十二五苓散

【组成】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去皮)。

【用法】上5味药,捣为散,每服5克,每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效】利水渗湿,通阳化气。

【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方二十三猪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4味取400毫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140毫升,每日3服。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症见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不利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二十四文蛤散

【组成】文蛤15克。

【用法】上1味为散,以沸汤和5毫升服,汤用1000毫升。

【功效】散水除烦。

【主治】水寒外侵,表阳郁遏。症见心烦,肌肤冷缩起栗,欲饮水反不渴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二十五牡蛎泽泻散

【组成】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用法】上7味药,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加水和服5毫升,日3服,小便利,止后服。

【功效】清热逐水,软坚散结。

【主治】下焦湿热壅滞,气化失司所致腰以下水肿,小便不利,或短赤黄涩,脉沉数有力,或大便秘结等。

【来源】《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方二十六桂枝人参汤

【组成】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1800毫升,先煮4味,取1000毫升,纳桂,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温中和表。

【主治】表证未解,脾胃虚寒所致下痢,心下痞,腹痛绵绵,口不渴,发热恶寒,头痛,苔白滑,脉浮虚。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