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10

第10章 宋代名医(著)方(2)

飞尸鬼痊

方一朱砂散

【组成】朱砂30克,黄连30克,黄柏(锉)30克,陈橘皮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入朱砂更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6克。

【功效】解毒消肿。

【主治】飞尸疾肿,光如油色,走无定处。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鬼臼丸

【组成】鬼臼(去须)15克,川升麻0.9克,麝香3克,柴胡(去苗)30克。

【用法】捣罗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下10丸,日3服。

【功效】祛邪开窍。

【主治】一切劳疾,飞尸鬼痊等。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恒山散

【组成】恒山30克,甘草(生用)15克,麝香(细研)3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去滓,食前温服,得大吐即效。

【功效】涌吐祛邪。

【主治】鬼痊。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升麻散

【组成】川升麻30克,独活30克,犀角屑15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6克,立愈。

【功效】祛风清热祛邪。

【主治】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如刀刺状,胸胁腹内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下备,或鼻中出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瓜蒂散

【组成】瓜蒂0.3克,赤小豆(炒熟)0.3克,雄黄(细研)15克。

【用法】捣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暖酒调下1.5克。

【功效】祛邪浊,通气机。

【主治】飞尸,其壮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

【来源】《太平圣惠方》。

瘴气

方一老君神明白散

【组成】白术30克,附子(炮)15克,川乌头(炮)15克,桔梗(去芦头)15克,细辛15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以新汲水调下9克。若已得痛三日以上者,即以水70毫升,煎至35毫升,顿服,衣覆取汗瘥。

【功效】散寒祛邪。

【主治】时气瘴疫。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浴汤方

【组成】桃枝叶300克,白芷90克,柏叶120克。

【用法】捣罗为散,每取90克,煎汤浴之。

【功效】祛风解毒除疫。

【主治】时气瘴疫。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雄黄散

【组成】雄黄(细研)30克,雌黄(细研)30克,白矾30克,鬼箭羽30克,羚羊角屑6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入雄黄等研匀。以三角降囊盛30克,带心前,并门户上。8月8日,溥布裹3克,中庭烧之,辟瘴疫,病人亦烧3克熏之。

【功效】辟瘟解毒除瘴。

【主治】时气瘴疫。

【来源】《太平圣惠方》。

口疮

方一石胆膏

【组成】石胆(细研)0.3克,密陀僧(细研)15克,蜜90克。

【用法】上药相和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每用少许涂疮上,咽津,立效。

【主治】久口疮,及肉疳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硫磺煎

【组成】硫磺(细研)0.3克,麝香(细研)0.3克,雄黄(细研)0.3克,朱砂(细研)0.3克,干姜(炮裂,捣罗为末)0.3克,蜜30克。

【用法】上药均研匀,水70毫升,调以蜜,绢滤过,于汤碗内,与诸药相和,入重汤内,慢火煎如稀蜜,用瓷器盛之。每至卧时,药含在口中,微微咽津,瘥。

【主治】口疮久不瘥,疼痛不可忍。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杏仁散

【组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0.3克,铅霜0.15克,麝香适量。

【用法】先研杏仁令细,次入铅霜、麝香,研匀。用少许敷疮上,瘥。

【主治】口吻生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含化丸

【组成】白矾、黄丹、附子(生末)、舍上黑煤各0.3克。

【用法】同细研,入白蜜拌和如煎,用竹筒盛,饭甑上蒸之,饭熟为度。每取核桃大,含化立瘥。若急要,即于铫子中煎亦得。唇肿者涂之,亦效。

【主治】口疮久不瘥,及口舌肿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口舌生疮

方一龙胆煎

【组成】龙胆(去芦头)30克,黄连(去须)30克,川升麻30克,槐白皮30克,大青30克,苦竹叶1把,白蜜90克。

【用法】细锉上药,以水14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入蜜搅令匀,更煎成膏。用涂口疮,日3~4次。

【功效】清心泻火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铅霜散

【组成】铅霜0.3克,龙脑1.5克,滑石0.3克。

【用法】研细为散。每用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

【主治】口舌疮。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升麻散

【组成】川升麻15克,芎15克,防风(去芦头)15克,鸡肠草0.9克,大青0.3克,甘草(炙微赤,锉)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每用1.5克于疮上贴之,日可3~5次,瘥。先于疮肿处针恶血,用盐汤炸,后贴药神效。

【功效】活血散风,消热解毒。

【主治】口舌生疮,连颊肿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牙痛

方一细辛散

【组成】细辛30克,莽草(微炙)30克,曲头棘针30克,墙衣(烧灰)30克,盐花45克,荞麦面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酽醋和荞表面,裹上药,以炭火烧令赤,又以醋淋再烧,如此3遍止,研令极细。每日用其揩齿,如根动摇,揩不得者,即以绵裹,贴齿根上。咽津无妨,用10日后,齿牢。

【功效】温经止痛。

【主治】牙齿疼痛,摇动欲落,疳虫脓血,臭气,黑恶,不能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乌头散

【组成】川乌头(炮裂,锉)15克,独活30克,郁李根白皮(切)12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用15克,以绵裹用酒80毫升,浸1夜后,煎五七沸,去滓,热含冷吐,无问风虫齿痛皆验。

【功效】温经疏风止痛。

【主治】风齿疼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温生虫丸

【组成】温生虫1枚,胡椒10粒,巴豆(去壳)1枚。

【用法】研胡椒为细末,再下巴豆、湿生虫等,研匀,用软饭和丸,如绿豆大丸。以绵裹1丸咬之,有涎即吐却。

【主治】牙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啄木舌散

【组成】啄木舌1枚,巴豆1枚。

【用法】先捣啄木舌为末,入巴豆同研为散。用猪鬃1茎,点药于牙根下。

【主治】牙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牙疳

方一麝香散

【组成】麝香0.3克,芦荟0.15克,青矾(烧赤)0.3克,黄矾(烧赤)0.3克,白矾(烧灰)0.3克,虾蟆灰15克。

【用法】上药同于乳金钵内,细研为散。先以绵拭龈上恶血出,即用湿纸片子,掺药贴。

【主治】齿漏疳,虫蚀齿龈臭烂。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石胆散

【组成】石胆15克,鲫鱼(开肚,满填盐,烧鱼焦)1尾,雄黄0.3克。

【用法】上药,都研面。先以泔汤洗口及疮面,用散贴,每日上3~5次,夜后漱口复贴之。

【主治】急疳,唇口赤疮出者。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谷精草散

【组成】谷精草(烧灰)0.3克,白矾灰0.3克,蟾酥(炙)1片,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同细研为散。每取少量,敷患处。

【主治】牙齿风疳,齿龈宣露。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虾蟆灰散

【组成】虾蟆灰(细研)0.3克,青黛(细研)0.3克,柑子皮细辛0.3克,白鸡粪0.3克,麝香(细研)0.3克,干姜0.3克,薰陆香0.3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都研匀。以绵裹如杏仁大,涂于肿痛处,日换3次,具神效。

【主治】急疳,齿龈肿痛有虫,齿根朽烂疼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耳聋

方一蜗牛膏

【组成】蜗牛30克,石胆、钟乳粉各7.5克。

【用法】瓷盆盛末,火煅赤,入片脑子0.3克,每以油调0.3克,滴耳中。

【主治】耳聋。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立效塞耳丸

【组成】松脂15克,杏仁(去皮尖)0.3克,巴豆(去皮膜)0.15克,椒目末15克,葱汁4毫升。

【用法】上药都捣烂为膏。捻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

【主治】耳聋。

【来源】《太平圣惠方》。

眼目昏暗不明

方一驻景丸

【组成】菟丝子(酒浸3日,曝干,捣为末)150克,车前子90克,熟干地黄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空心,以湿酒下30丸,晚食前再服。

【功效】补肝肾,增目力。

【主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补肝散

【组成】地肤子(阴干捣末)160克,生地黄5千克。

【用法】上药,捣取地黄汁,和拌地肤子末,干后,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6克,日3次服。

【功效】养肝明目。

【主治】虚劳目暗。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苍耳子粥

【组成】苍耳子15克,粳米15克。

【用法】把苍耳子捣烂,以水15毫升,绞滤取汁,和米煮粥食,或作散煎服亦佳。

【功效】升清明目。

【主治】目暗耳不明。

【来源】《太平圣惠方》。

翳膜外障

方一贝齿煎

【组成】贝齿(烧灰)5枚,豆豉(微炒为末)30粒,3年陈醋20毫升。

【用法】上药先以前2味同研为粉,以醋相和令匀,微火煎,稀稠得所,以瓷瓶盛。每夜卧时,以铜筋取如小麦许,点于眦头,明即以盐汤洗之,10日痊愈。

【功效】祛目翳。

【主治】眼生肤翳。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贝齿散

【组成】贝齿(烧灰)15克,手爪甲(烧灰)15克,龙骨15克。

【用法】上药同研极细末。每用少许点珠管上,日三四次。

【功效】散结消肿。

【主治】眼生珠管。

【来源】《太平圣惠方》。

须发脱落白发

方一黑髭方

【组成】天门冬(去心,焙)500克,熟干地黄50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500~7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前,以酒饮下30丸。禁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功效】养阴黑须。

【主治】髭须早白。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发鬓黄赤方

【组成】生柏叶500克,猪膏50克。

【用法】生柏叶切捣为末,以猪膏和为20丸。用布裹1丸,内泔汁中化破沐之,1日1次。

【主治】发鬓赤黄,用1月后,渐黑光润。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地黄散

【组成】生地黄2.5千克,五加皮250克,牛膝250克。

【用法】牛膝去苗,地黄以酒浸1宿,曝干后,总九蒸九曝。上药同捣细罗为散。每日空腹,以温酒调下6克。禁忌:生葱、萝卜、大蒜等。

【功效】益肾养阴。

【主治】未到40岁,头发尽白,服此令黑。此药能化白令黑,添益筋力。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发不生长方

【组成】莲子草绞汁180毫升,羊乳60毫升,麻油120毫升,猪脂60毫升。

【用法】上药,先煎乳1沸,次入猪脂等,再煎2~3沸,放冷,以瓷盒贮之。每日涂方,7日以外,不长者尽长。

【主治】发不生长。

【来源】《太平圣惠方》。

美容

方一面黯黑子方

【组成】杏仁(研如膏)90克。

【用法】上以鸡蛋清,每夜薄涂,不过3~5次即效。

【功效】润肤华面。

【主治】面黯。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白屑立效方

【组成】大麻子250克,秦艽(去目)250克,皂荚末30克。

【用法】上药捣碎。以水800毫升,浸1宿,去滓,密室中沐头,不过3次瘥。

【功效】祛风止痒。

【主治】白屑。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头风白屑方

【组成】蔓荆子25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250克,零陵香30克,踯躅花120克,甜葶苈120克,莲子草120克。

【用法】上药细锉,以麻油320毫升,纳药浸经7日。常用梳头。若发稀及秃落,即入铁精60克于油中,旋取涂头甚良。

【功效】疏风止痒。

【主治】头风白屑瘙痒,头重旋闷。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根除面上黑痣方

【组成】栎木炭2.5千克,石灰24毫升。

【用法】上2味相和,以水淋取浓汁70毫升,即于小锅内煎至20毫升,以瓷盒盛之。用小竹针子取药,点于痣上,干即又点之,3日不洗面,痣剥去尽。勿食酸、咸、油腻、生姜。

【功效】消痣华面。

【主治】面上黑痣。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易容膏

【组成】麻油250克,乳香(细研)30克,松节(锉)60克,松脂60克,黄脂60克,白芨(锉)30克,川升麻30克,白蔹15克。

【用法】捣川升麻、白蔹细罗为末,先以油煎松节、白芨,令黄赤色,滤去滓,后入松脂、黄脂,又煎令消,即入乳香、川升麻等末,熬成膏,倾于瓷器内收。凡面上黯粉刺,诸般恶疮,敷之极妙。

【功效】活血润肤。

【主治】面上疮及。

【来源】《太平圣惠方》。

食疗

方一粳米桃仁粥方

【组成】粳米30克,桃仁(汤浸研)30克。

【用法】以桃仁和米煮粥,空腹食。

【主治】上气咳嗽,胸膈妨痛,气喘。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杏仁粥

【组成】杏仁21枚,枣(去核)7枚,粳米30克,桑根白皮(锉)60克,生姜(切)0.3克。

【用法】以水200毫升,先煎桑根白皮、枣、姜等,取汁140毫升,将米煮粥,候临熟,入杏仁汁再煮5~7沸,粥成。不计时候食之。

【功效】宣肺平喘。

【主治】肺气虚羸,喘息促急,咳嗽等。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石膏茶

【组成】生石膏60克,紫茶末3克。

【用法】先将生石膏捣为末。加水适量煎取药汁,过滤、去渣,冲泡茶。每日1剂。禁忌:身体虚弱,胃纳不佳及无发热者忌服。

【功效】清热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