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100000123

第123章 灵枢译注卷十二(3)

大惑论篇第八十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曾经登上很高的清冷之台,走到台阶中层时,朝四面看,而后再俯伏向前行,就觉得神魂不定,眼花迷乱。我暗暗感到奇怪,于是就独自把眼闭住再睁开,并安心定气,想镇静下来,但好久也没能消除这种现象,仍感到头晕目眩,只好披发久跪在台上放松精神,但当我又向下看时,眩晕仍很久不能停止。不过突然之间,这种现象却自动停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输而汇聚于目,从而产生了视觉的功能。在这些精气汇集之处,合并而成眼目,其中骨(肾)之精是注于瞳孔的;筋(肝)之精是注于黑眼的,血(心)之精是注于血络的;气(肺)之精是注于白眼的;肌肉(脾)之精是注于眼泡的。包罗了筋、骨、血、气等的精气,与脉合并便成为“目系”,它上行联属于脑,向后行则至于项中。当邪袭于项,因逢身体虚弱,邪气沿着目系深入于脑,从而发生脑转,脑转又会牵引目系抽急,以致两目眩转。这种现象是由于邪气伤害了内脏之精,因而内脏之精便不能普遍输注,而使精气耗散,精散则发生“视歧”。所谓视歧,就是本是一件东西,却看做是两件。眼睛能看东西,是由于五脏六腑精气的输注,它也是营、卫、魂、魄经常营运之处,是神气反映的部位。所以当精神劳累之后,会使魂魄散乱,志意失常。大凡瞳孔,黑眼是属阴的,白眼、赤脉是属阳的,所以阴阳之精相合,就能使眼睛产生视觉。眼睛辨物的功能,又是为心指使的;心是神居的场所,当神乱而使精气不能如常地输注于目时,如突然看到非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散乱而不安,所以就发生眩惑。

黄帝说:我对你所讲的道理仍然有些怀疑,我每次到东苑去,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惑的,一离开便又恢复了正常,难到我只有到东苑去才劳神过度吗?怎样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的呢?岐伯说:不是的。譬如到一个地方,心里虽是喜爱的,但是精神上不相适应,这样突如其来的内外不协调的结合,就会使精与神紊乱,产生视觉错乱,而使人感到眩惑,一旦有了精神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对这种情况,轻的称为“迷”,重的称为“惑”。

【原文】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译文】

黄帝说:有的人经常健忘,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岐伯说:由于人的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肠胃气实而心肺气虚,心肺气虚就使营卫之气稽留在下部,久而不能按时上行,所以发生健忘。

黄帝说:有的人易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岐伯说:精气停滞于脾,热气蕴着于胃,胃热太甚就易于消化水谷,水谷易消所以容易饥饿。由于胃气上逆,胃脘塞而不通,所以又不想吃东西。

黄帝说:人病不能安卧,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岐伯说:这是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滞留于阳分的缘故。稽留在阳分则阳气甚,阳气甚使脉的脉气偏盛,不能入阴则阴气虚,所以闭目而不张。

黄帝说:有些人因病而闭着眼睛不想看东西,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卫气滞留在阴分而不能运行于阳分,滞留在阴分则阴气偏盛,阴气偏盛则阴脉的脉气满溢。卫气不能进入阳分则阳气虚,所以人就闭着眼睛不想看东西了。

黄帝说:有人时常要睡眠,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岐伯说:由于这种人肠胃宽大,皮肤涩滞,肌肉不滑利的缘故。肠胃大则使卫气停留的时间长,皮肤涩滞则肌肉不滑利,卫气的运行就迟缓。卫气是白天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的。所以卫气在阳分行尽就要睡眠,在阴分行尽就醒了。因此,肠胃大,卫气稽留过久,皮肤涩滞,分肉不滑利而卫气运行缓慢。停留在阴分的时间长,卫气不能如常运行而达于阳分,则使两眼闭而多睡。假使肠胃小,皮肤滑利而弛缓,分肉也解利,卫气停留在阳分的时间较长,两眼就少闭而不想睡眠。

黄帝说:有的不是经常好睡,而是突然发生的多睡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岐伯说:邪气留滞在上焦,使得上焦闭塞不通,若在饱食之后,又饮汤水,使卫气久留在阴分而不能外达,所以会突然发生多睡的现象。

黄帝说:讲得好。对这些邪气引起的病,应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应明确邪气所在的脏腑,并祛除那些轻微的病邪,然后再调理营卫之气,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但必须首先了解患者形体的劳逸和情志的苦乐,加以明确的诊断后才能进行治疗。

痈疽篇第八十一

【原文】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